《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
发布时间:2023-07-10 09:31:06作者:地藏经全文网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
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
《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
——佛教世间人<净除业障,生活于诸佛前>的妙法
依 淳 2005春 撰写.2005/02/25-27
讲述于香港佛香讲堂、
深圳香海别院、
澳门禅净中心
壹、 前言——当我们感到忧郁、烦恼、痛苦、失望…时
一、 看人间现相——有好有不好,似真似假,如梦如幻,变异迅速,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好事不常有、真情不常存、真爱不永恒,知人生本多忧苦。
二、 以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一切忧郁、烦恼、痛苦、失望,都是无常变异的,都是缘生缘灭的,毕竟都会过去的,如实实践诸佛之法,就能自度一切苦厄。
三、 觉悟何处是我清净、光明、美丽、安乐的故乡?确信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人人都能归趣的清泰故乡。
四、 怎么归返极乐清泰故乡?修备人间三福行、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四种念佛法——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贰、《观无量寿经》简介
本经仅一卷。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疆良耶舍在健康译出。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然依据本经经末流通分所载,佛陀说此经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一卷,大正vol.12, p.340c~)。乃净土宗所依三部经之一。
本经内容叙述人间的释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的鹫岭精舍聚众讲经,王后韦提希夫人遭逆子阿阇世囚禁在深宫中,释尊遥远听到韦提希的哀伤啼哭,遥向灵山祈求佛陀派遣阿难和目乾连到受禁的宫中慰问,佛陀感应即时亲带二尊者到宫中为韦提希等,示现西方极乐净土,说修三福行、十六种观想,净除业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前的法门。
唐代善导谓本经有二宗旨,一为观佛三昧,一为念佛三昧。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诸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之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又据下品下生之文(大一二?三四六上):“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指十声称佛,遂以散心称名为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之正定业。日僧源空即依此所说,创立日本净土宗。
本经属于观想的经典之一,与《观佛三昧海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世音观经》等为同类型。本经说观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之法。又于十六观中,以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的观行,经题亦依此而立。
有关本经的翻译,诸经录和僧传说法不一。出《三藏记集》卷四谓,本经的译者不详。《梁高僧传》卷三,以此经于刘宋时由疆良耶舍译出,僧含笔受;法经录以下之诸经录皆沿用其说。又《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七,于疆良耶舍之译本外,另列举东汉、东晋两种译者不详之译本。
本经的注释著作颇多,重要者有《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智顗)、《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吉藏)、《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善导)、《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传灯)、《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戒度)等。其中以唐代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流通较广。
参、译者——疆良耶舍简介
疆良耶舍:梵名 Kalayacas(383~442)。刘宋时代的译经家。西域人。博通阿毗昙和诸律,尤精禅观。文帝元嘉元年(424)到建业,居于钟山之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等。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所至弘道说法,禅徒群聚。后还江陵,未久即入寂,享年六十。
肆、本经的最大价值
一、 给痛苦中的人看到痛苦之外的光明、美丽、安乐、希望。当我们的心感受到痛苦、郁闷、忧愁、烦恼时,应积极舍离痛苦的感受,不要沉溺在痛苦的情境或思惟中。所谓积极的方法,不是对抗痛苦、郁闷、忧愁、烦恼,因为对抗会产生恶熏作用,形成恶的增上,而是把心识集中在观想最光明、最美丽、最安乐、最向往、最具希望的目标上,自然达到净除业障,诸佛现前,生在极乐,无诸苦恼的境界。
二、 给痛苦中的人知道,净除业障,诸佛现前,往生在极乐世界,无诸苦恼是可能的,是有方法的,而此一方法除有佛菩萨等善知识的引导外,还得有自力的信愿行来配合。
三、 完成人间三福行的实践,一心系念阿弥陀佛,或作《观经》中之种种观想,心与阿弥陀佛相应,才能去彼西方极世界。(若心与烦恼相应,则心住烦恼中,不与阿弥陀佛相应。)
四、 启发吾人:人人份上本有弥陀自性,只因一念不觉,故为贪嗔痴慢疑等所覆盖,故为烦恼所追逐、所缠缚。往生极乐世界所乘莲台分九品,往生亦分九品,众生因自己品业有差,故功果品位、所证时间等皆有差别,此为真平等。
五、 若得遇善知识,生一念净信,起真诚忏悔,心作佛想,或心念佛,都能转烦恼为菩提。
六、 往生净土之事,功不唐捐,平常即应储备资粮,养成观想的习惯,训练成熟,观想易成,当下即在西方净土,亲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及诸上善人,净除一切业障烦恼。
七、 给现代心理治疗提供宝贵的方法。人生有无量的苦厄,尤其现代人的压力很大,因不如意或因忧郁症而自杀的事件越来越越多,世界卫生组织预言,至西元2010年,忧郁症与心脏病,将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品质的两大疾病,也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三大疾病是癌症、爱滋病、忧郁症。忧郁症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同时并济的方法。在心理治疗方面,采用的方法大抵有:(一)分析式治疗法;(二)认知心理治疗法;(三)谈话治疗法:以引导谈话,令情绪宣泄舒发,厘清困惑;(四)引导正向思考;(五)引导观想光明、美丽、希望;(六)给与朝向和圆成美丽新希望的具体行法。本经充份表现这些特色。
八、 中下品往生的内容,给教育工作者、社教工作者、狱政工作者、天下的父母亲们一个重要的省思、借镜。
伍、《观无量寿经》序分
重 点:
一、 讲此经的时间:佛住王舍城在鹫岭精舍讲经的时候,当时有大比丘千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三万二千人同在听经,文殊为上首。佛陀听到苦主韦提希的祈求声,暂离大众,带目连及阿难赴感说法度苦。
二、 讲此经的地点:王舍城囚禁韦提希的深宫中。
三、 阿难复讲此经的地点:王舍城耆阇崛山的鹫岭精舍。
四、 与会听经的比丘和菩萨人数:佛在禁宫中初讲此经时的听众有阿难、目乾连、韦提希王后、宫女们、诸天等。阿难回到耆阇崛山鹫岭精舍复讲时的听众有大比丘千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三万二千人等。
此经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意义--有般若智慧才能正观无量寿佛及其净土。
五、 此经何以未提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非无,为精简而未一一点明。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六、 摩揭陀国的不幸—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频婆娑罗王。争夺国家统治权、政治领导权,争夺事业经营权等事,在人类史上不时上演著。
阿阇世何故篡位?为其有未生前之怨,积怨成嗔;二因无明结交损友,为损友所怂恿:三追求政治领导权利的贪欲。
七、 此段经文点出佛讲此经的人间缘起--佛感应遭遇亲生子忤逆不孝,身心受苦,希冀脱离苦厄,志心求往善道的韦提希王后所讲。第一场次当机众有:韦提希夫人、阿难、目连、宫女、天人…等。第二场次当机众有大比丘、菩萨、天人等。
陆、《观无量寿经》正宗分
【经文】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八、韦提希王后探监--韦提希对夫婿情深义重,偷运酥蜜、糗食、葡萄浆以济夫命。
【经文】
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糗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九、频婆娑罗王心中有佛法僧三宝,狱中求受八关斋戒,祈求解脱--频婆娑罗王在狱中遥礼释尊,祈祷佛派大目乾连到狱中,传受八关斋戒。这说明信仰的力量。问一声:如果自己是频婆娑罗王,将会怎么作?也如此?如果自己遭到至亲、至爱或至信叛逆,或加害自己,而自己又一时间无法突破困境给自己解厄时,你怎么办?此时,任何怨恨、懊恼、追悔都无济于事。只有至诚的信仰能帮助你,给你力量,等待转机。
【经文】
尔时,大王食糗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十、目乾连以神通天天到狱中,为频婆娑罗王传授八关斋戒;富那罗亦奉佛遣,用神通到狱中为王说法。此说明听戒、闻法可以离苦厄。也说明人若至诚忆念佛菩萨或圣阿罗汉,必皆有所感应。身虽受羁系,饮食起居鄙陋,但能得闻善法,心有依靠,心有慰藉,即能身心安和,不恼不乱。若不幸蒙难,或蒙牢狱之灾时,可师法频婆娑罗王。这是佛教监狱弘法的滥觞--目乾连和富那罗的监狱布教。
【经文】
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糗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十一、阿阇世起嗔欲斩母后——频婆娑罗王未饿死,阿阇世怒责母后,执剑拟亲斩韦提希。由此见“一念嗔心起的可怖”,无明、交损友、怨恨、忿怒,会使人六亲不认,忤逆弑上。
【经文】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糗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十二、耆婆、月光护王后——月光、耆婆二重臣力劝阿阇世不可无道弑母,谓弑母乃下贱人的不可饶恕行为。二臣手按剑,保护韦提希夫人退出。
【经文】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十三、幽系王后于深宫——耆婆力谏,阿阇世不敢弑母,乃幽系其母于深宫中,令不可出,与外隔绝。
【经文】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十四、韦提希被幽闭在深宫中,身心俱苦痛,遂忆念三宝,遥请释尊派遣大目乾连和阿难来为说法慰问。韦提希夫人很体谅佛陀,敬重佛陀,即便很苦,也不忍劳驾佛陀,仅希求佛陀派遣熟悉的目连尊者与阿难来慰问。
【经文】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十五、佛陀应感——韦提希夫人的悲泣和想望,感应身在十数里外的佛陀。佛不但派了大目乾连及阿难来到王宫,自己也亲身到深宫,释梵护世诸天也赶来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这是三宝和护世诸天都来保护善良信徒。
【经文】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十六、韦提希对佛哭诉委屈,请佛开示:(一)过去世造何业致生阿阇世逆子。(二)以何故因缘阿阇世结交提婆达多这损友。(三)请佛为我广说何处无忧恼,我愿移生彼安乐之地。(四)自陈体验——阎浮提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处处可见,希愿未来不再听到恶声,不再见到恶人。(五)求哀忏悔过愆。(六)请佛教授观想清净业处的方法。
从韦提希夫人的哭诉中,可知她已见证到“人间秽恶土,及人间三恶道。”所以请求佛陀教授观想“清净业所成的善生处”,以求出离人间秽土。
【经文】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十七、佛陀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利用视讯教学为说法,先以智慧神通方便,放光示现十方诸佛的庄严妙净土,令夫人见之生欢喜,暂离忧苦之情,再渐次为她建立新希望、新人生观。自此佛陀常利用视讯教学,让当机者透过眼见耳闻声光色影的情境,而对佛所述之事,清楚理解,引起感动、信仰、誓学,达到教化的目的。
【经文】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十八、韦提希钟于西方净土。佛陀运用方便法门,令韦提希看清处十方诸佛的世界,然她独钟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生起信受之心,并求释尊传授思惟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
【经文】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十九、释尊以招牌微笑、口中放光,面对当前的韦提希,并惠及在另一处所的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虽遭幽闭在七重监狱中,心眼得开,遥见到世尊,信力增强,自致成就声闻三果,断尽九品之惑,可不再来欲界受生。
灿烂而微笑的脸,和使人感觉愉悦、温馨、智慧的语言,是古今全人类共同的喜欢。所谓口中放光,意思是说真语、实语、温和语、安慰语、吉祥语、提携语、离怖畏语,是讲说使人感觉到光明、温暖、希望的语言。
【经文】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二十、佛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你应当一心系念于阿弥
陀佛,谛观往生彼国的清净业行,以求成就往生。我将
为你及一切有心修净业求生西方净土的凡夫广说各种
譬喻。
佛说:“求往生极乐净土,先得在此世将人间所应修的三种世间福具修圆满。这三种世间福是:(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陀于此点出“人间三福行是求生净土的先决条件,要往生净土世界,先得把人的本份作好,把三福给修足”。
佛又说:“三福为净业,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佛陀于此点出“三福行是净业,是一切佛的种子行,人成即佛成。”
【经文】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二十一、佛为一切受到烦恼所贼害的众生说清净业行。此清
净业行即观西方极乐世界一切妙乐之事的法门。藉佛
力,一心清净,就能产生执镜见像的妙用,亲见极乐奇
妙庄严不可思议的净土。当心生起法喜时,应时就证得
无生法忍(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
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
是名无生忍。”)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二十二、佛说:“凡夫由于谛想羸劣,未具天眼,不克远观,因此须仗佛力,才能见诸佛净土。但诸佛都具成就种种神通、智慧、方便,因此可以协助众生得见诸佛净土。”此处点明须仗佛力才能见诸佛净土。问题是:“如何才能引佛力来相助呢?”此处佛点出“凡夫如我们,因谛想羸劣,未具天眼所以不能看见西方极乐净土。”眼所不见,并非无有,只因我们的眼力有所不逮,故不可据己之眼见耳闻,便道有无。惟如有佛力的依凭,则可仗佛力而或见或闻。
【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二十三、韦提希问:“后世众生不如我幸运,得仗佛力,若佛灭后,恶浊众生遭五苦所逼害时,彼等将用何方法而得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是韦提希夫人推己及人,为后世之人谋出苦得沾法语,是利益他人、利益后世的菩萨行。由此可以了解韦提希夫人不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她身心陷入在极度的苦难中,得到一点点的安慰,一丝丝的解脱,她立即想到无量数的苦众生、后世生活于五浊中的苦人、不如她幸的人,真是一个仁慈的国母。
【经文】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二十四、佛说:“只要专心系念一处,观想于西方即可。”此处佛说得非常简单,“专心系念一处,观想于西方即可”,这是佛陀的智慧方便,先以一法概之,令听者心生易想。随后再次第一一开示一心观想西方极乐净土的十六种观法,和九品往生之道。这是极其有效而且令人深刻易学易记。所谓“专心系念一处”即是将心念系挂在一特定之对像而不散乱,这是进入正观所修的方便法。本经以下佛所说的修“日观”等,均是能方便入极乐依报正报的正观。
【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
二十五、第一个观想法为“日观法”。
行者可正坐向西,观想日常所熟悉常见的美丽落日,心专注于想像金鼓一般的夕阳,专注想像到即便眼睛张开,金鼓依然清楚映现在心镜中,灿烂美丽,这是观西方落日的奇景,称日观。太阳是万物生活中的必须品,我们不能缺它,虽然我们每天看到阳光,却很少关心阳光,也很少想一日之间阳光何时最美,是如何美法,即使偶然看到朝阳或夕阳的斑灿霞光,也很少去记忆它。其实在我们生活里有许多真实而美好的存在,经常被我们忽视。佛陀举出有目者皆曾见的“阳光”作第一观想,意义可深啊!我们天天享受阳光,可是我们何曾知道阳光?我们何曾关心过阳光?我们何曾疼惜过阳光?我们何曾感谢过阳光?
【经文】
“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二十六、第二个观想法为“水观法”。
行者次观想西方遍大地是水,水清澄而明净;接著观想清水结成冰,冰内外晶莹剔透。接著观想琉璃,大地是琉璃,内外明澈。琉璃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著琉璃地,此幢八方八楞,方方面面具是百宝所成,一一珠宝皆出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在琉璃地,如千亿日光交错。琉璃地上:黄金绳、七宝界分齐间隔一一分明,一一宝中珠光灿烂,如星似月地挂在虚空中成一大光明之台。由无量百宝所成的楼阁,两侧庄严著无量的花幢和各式乐器,八种清风从光明出,吹奏乐器,演唱世间诸法的实相——苦空、无常、无我。作此水想观时,一一观皆了了清明,闭目开目不也会散失。
改变苦悲观,心专观念如是胜景,悲苦自去,心情自然愉悦。佛陀在第二观举出水观,水和阳光一样,也是生活必须品,人类从来不能缺少水而生活,可是人们何曾知道水?关心过水?疼惜过水?感谢过水?水有太的的学问,大的哲学,太多的变化。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二十七、第三个观想法为“地观法”。
行者次观想西方观极乐世界的大地梗概。如果能一心系念,则得入三昧;入三昧,则见极乐世界的大地了了分明。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二十八、佛嘱咐阿难要将他所说的地观法为未来世一切欲脱苦众生演说。并说完成此地观,可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清净国土,心得无疑。这是说明第三观地观法的功德作用。我们所居住的大地,载育万有,可是我们无视于大地的美,大地的德,大地的恩,我们可曾有过多少疼惜?多少感恩?多少回馈?人类因为满足贪欲,不断糟踏大地,如果这恶行不停止,总有一天人类要自食恶果!有人说:现代人的肆意残害大地,将祸害后世子孙。从轮回转生的事实看,这所谓的后世子孙,其时正是自己的来生呀!岂可不慎哉?
【经文】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二十九、第四个观想法为“树观法”。
行者次观想西方观极乐世界的宝树成行,及宝树所现的奇景。并一一观奇珍异木的全树及其茎、枝、叶、华、果,一一观分明,一一皆是珍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人类须要森林,须要养植奇珍异木,平衡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极乐世界的林景、林相、林务给人间各国的林务官很大的启示。也给人们新的省思,为甚么极乐世界、娑婆世界两者的差别如此大?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车磲光,车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十、第五个观想法为“池观法”或“八功德池观法”、“八功德水观法”。
行者其次观想极乐世界七宝所成八功德池水之殊胜境相。所谓“八功德水”,乃指其池水具有八种殊胜功德。故又称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阿弥陀佛的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所谓水的八种殊胜,即:(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在树观成就以后,行者要观想“八功德水”。观法是:观八池水,水皆七宝所成,七宝柔软,从如意珠王出,分作十四支,皆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杂色金刚沙为底。一一池水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大十二由旬。
水流华间,寻宝树上下,所发出的微妙好音,正演说无常、无我、苦空、诸波罗蜜,还演唱、赞叹诸佛相好。
此外,从如意珠王发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此观想称为“池观法”或“八功德水池观法”。
花间流水、风吹鸟鸣、微妙金光,无一不是弥陀法身,演绎者无量诸法,宣说世出世间的实相。
我们地球的水质如何改善成八功德水呢?RO逆渗透水、宇宙水、碱性钙离子水无法解决人类的饮水问题。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十一、第六个观想法称为“总观法”行者观想极乐世界的国土、宝树、宝池,及国土上的宝楼阁,阁中诸天作技乐表演,乐器悬于虚空中不鼓自鸣,所出众音皆念佛念法念僧。完成如是等观想,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的总体观想,称为总观。以上是观想极乐世界的国土世间,彼土众生赖以安居的世间。
若成就此观,其功德作用,可以除灭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十二、以下是佛陀为阿难及韦提希分别解说之除苦恼法。佛交待要善思念之、善忆持之、广为大众分别解说之。由佛之言语,可知第六观以下(第七观起)为“解除苦恼法”。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三十三、释迦牟尼佛请出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三圣出场,三圣于虚空中应现。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缔造者、教化主。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协士,佐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接引众生、安养众生。
【经文】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三十四、韦提希见西方三圣即行顶礼,并问讯释迦摩尼佛:“弟子今日仰仗佛力,得见西方三圣;未来众生当仰仗何力,可得见西方三圣呢?”韦提希再次发挥利他之心,问未来众生如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经文】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三十五、第七个观想法称“莲华座观”。
行者观想西方三圣前,当先观想七宝池上的莲花,谛观极乐世界莲花的殊胜。其观法为:(一)先观莲叶,莲叶田田,一一叶作百宝色,一一叶有无量细脉,其脉如天画,光灿美丽。(二)次观莲叶极大,极多不可胜数,一一叶间镶著无数摩尼宝珠,珠光璀璨,有如宝盖照映大地。(三)次观莲华座台之结构与殊胜:(1)以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为华台;(2)以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3)华台上有四柱宝幢,一一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张挂宝缦,如夜摩天宫,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珠光灿烂,相互照耀,各出变化,作种种佛事。这是第七观“华台观”。华为西方净土的佛菩萨座乘、座具,上品往生者的交通工具,中下品往生众生的托生处,故观想佛菩萨前先观想莲华座。
【经文】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池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三十六、释迦牟尼佛说,此宝华座乃法藏比丘本愿力所成。
观想阿弥陀佛时,当先观想宝莲华座,凡与华座有关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等都要观分明,观至如明镜摄影,全然入实,不可有丝毫马虎。此观想若成就,其功德作用可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经文】
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十七、第八个观想法为“总像观”。
行者观想莲华座成就后,接著一一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何要作此观?佛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能遍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之中。当众生的心想佛时,众生心即是三十二相,即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想时,是心是佛。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从心想生,因此应当要专志一心系念阿弥陀佛、谛观阿弥陀佛,二圣亦然。”作此观的要领,先一心观想佛像,无论闭眼、张眼,坐在宝莲华座上的阎浮檀金色佛像,都极其清楚的映现在心眼中。次观极乐世界的宝地、宝池、宝树、宝网等胜景,极其清明,如观掌中珠。次观想阿弥陀佛左右各有一大莲华座,其上各有一菩萨,左为观世音,右为大势至。次观想佛与菩萨皆放金色光,照诸宝树。次观想一一树下有三莲华,弥陀、观音、势至坐华上;遍极乐世界是此相。此观想成就时,行者当次观想听闻流水、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等化鸟皆说妙法。行者无论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之妙法,出定之时亦忆持不舍,与修多罗所述相合。若与经不合,则是妄想;若与经合,则是“粗想见极乐世界”。这是第八观,称作“总像观”。成就此总像观,其功德作用可以灭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想像。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十八、第九观想法为“无量寿佛观”。
行者于粗想见极乐世界成就后,接著观想无量寿佛身像:(一)先观佛之身色,如无量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色。(二)次观佛的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不可量)。(三)次观佛的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四)次观佛的眼睛,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五)次观佛的毛孔,放出无量光明。(六)次观无量寿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如是无量无边。(七)次观其佛有无量相好、无量随形好、无量光,一一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当心清明,得见此种种殊胜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这是第九观,称“无量寿佛观”或“一切佛身观”。
释迦牟尼佛又强调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之心者,即是大慈悲;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能成就此观者,才能舍其所处之世,往生诸佛之土,证无生法忍。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见无量寿佛,即是见一切诸佛;以得见一切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这是成就第九观,观阿弥陀佛相好光明观的功德作用。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十九、第十种观想法为“观世音菩萨观”。
行者成就无量寿佛观后,接著观想观世音菩萨像:(一)先观菩萨身高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二)次观菩萨身色紫金色。(三)次观菩萨顶有髻,项有圆光,面广百千由旬。(四)次观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各有五百菩萨和无量诸天侍者,举身光中有五道众生,及一切色相。(五)次观顶上所戴毗楞伽摩尼妙宝冠,宝冠中有一站立的化佛,冠高二十五由旬。(六)次观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作呈宝色,放射无量光明,一一光明中有无量化佛,一一化佛各有无数化菩萨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七)次观菩萨的手臂如红莲花色,有无量光明为璎珞,璎珞中,普现一切庄严事。(八)次观菩萨手掌如无量数杂莲华色,十指指端各有八万四千画,如印,一一画中有无量色光,其光柔和,普照一切,菩萨以此手接引众生。(九)次观菩萨足,足下有千辐轮相,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举足时,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处,无不遍满。观世音菩萨的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只有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佛而已。这是第十观,称“观世音菩萨相好观”。
成就第十观世音菩萨相好观的功德作用,可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观世音菩萨相好观”之观法,佛陀末了说,亦可先观顶髻、次观天冠、再次观其余诸相。但观的功夫,要如观掌中珠一般分明。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第十一种观想法为“大势至菩萨相好观”。
行者成就观世音菩萨观后,接著应观想大势至菩萨的相好光明。作如是观:(一)先观身量,大势至菩萨身量如观音,高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二)次观圆光及菩萨面,各二百五十由旬,光照二百五十由旬。(三)次观色身,作紫金色,举身光明照十方国,有缘众生皆悉得见。(四)次观菩萨一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五)次观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六)次观菩萨天冠上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有十方诸佛净妙国土于中现。(七)次观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八)次观其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九)次观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是第十一观,称“大势至菩萨相好观”。成就此观功德作用,可以灭除无数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一、第十二种观想法称“普观”,或称“自往生观”。
行者成就大势至菩萨观后,应作如是观想:(一)先观想自身往生于极乐世界,安坐于莲华座上。(二)次观想莲花含苞时、莲花开时,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三)次观想佛菩萨满虚空。(四)次观想水鸟、树林及与诸佛菩萨皆演说妙法,内容与十二部经相符合。见此事已,出定时,仍清楚忆持不失,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这是第十二观,称“自往生观”。成就此观的功德作用为,见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此行人之所开示利导。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在南岳入般舟三昧念佛道场,亲睹阿弥陀佛示以五会念佛之音,即是成就此观的殊胜功德。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二、第十三种观想法称“杂想观”,或称“杂明佛菩萨观”。
行者成就自往生观后,应作如是观想:(一)先观阿弥陀佛丈六之像在池水上,像如前所说。阿弥陀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阿弥陀佛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即可得无量无边之福,何况复观佛具足身相。(二)次观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等,具如前所说。(三)次观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于一切处身同,像如前所说。众生但观顶上宝冠,即能别知是观世音菩萨,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协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这一观想法称“杂明佛菩萨观”、“杂观三圣”、“杂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三、第十四种观想法称“上品往生观”。
此先说上品上生观。佛陀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依修行功德之不同,可分九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上品上生的条件:(一)三种心具足者得往生彼国——(1)至诚心、(2)深切心、(3)回向发愿心。(二)复有三种众生得往生彼国——(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3)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者。(三)时间——具上述此功德者,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上生的胜况:(一)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来迎;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二)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三)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上品上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胜况: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上品上生在极乐世界的修行与体证:(一)闻法已,即刻悟无生法忍。(二)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十四、上品中生观。
上品中生的条件:四要——(1)于第一义心不惊动,(2)
深信因果,(3)不谤大乘(4)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中生时的胜况:(一)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手持紫金色莲台到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二)行者自见坐紫金色莲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
上品中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胜况:(一)到七宝池,紫金色莲台,经一宿即华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宝莲华。(二)佛及菩萨同时放光照行者身,行者眼目即时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上品中生在极乐世界的修行与体证:(一)经七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二)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三)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
【经文】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四十五、上品下生观
上品下生的条件:(一)信因果(二)不谤大乘,(三)发无上道心,(四)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下生时的胜况: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你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你。’即见己身坐上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
上品下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胜况:于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得见佛,虽见得佛身,于佛之众相好,心不甚清明,须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极乐世界一切音声皆演妙法。
上品下生在极乐世界的修行与体证: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经文】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六、第十五种观想法为“中品往生观(分中上、中中、中下三品)”。
此先说中品上生观。
中品上生的条件:(一)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二)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上生时的胜况: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中品上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情况、修行与体证:到七宝池中莲花旋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四十七、中品中生观
中品中生的条件:(一)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二)戒香薰修,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中生时的胜况:行者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到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你是善人,能随顺三世诸佛之教,所以我们来迎接你。’行者见自己坐上莲华,莲华即合,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到七宝池中。
中品中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情况、修行与体证:在七宝池中,经过七日莲华乃开,华既开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再经半劫后,成阿罗汉。
【经文】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四十八、中品下生观
中品下生的条件:(一)孝养父母,行世仁义。(二)临命终时,得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
中品下生时的情况、修行和体证:(因心向往之)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于宝池中,经七日华开,遇观世音及大势至说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此后继续多闻薰习,再经一小劫,成就阿罗汉。
【经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
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九、第十六观想是“下品往生观(分下上、下中、下
下三品)”。先说下品上生观。
下品上生的条件:(一)虽曾造作种种恶业,但不曾毁谤过方等经典,虽无有惭愧,但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之讲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二)听闻阿弥陀佛佛号,即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下品上生时化佛菩萨来迎的情况: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到往生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善女人)!你因称念佛名,诸罪消灭,我们来迎你。’语竟,行者即见化佛及化菩萨光明遍满其室,生欢喜,即便命终,乘坐宝莲花,随化佛、化菩萨后,往生宝池中。
下品上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情况、受教、修行与体证:经七个七日莲华乃开敷,当华开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应机逗教,各别教化),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历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百法,指为数很多之意;明,通达、晓了之意;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百法明门,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这是菩萨在初欢喜地所证得的智慧法门。
由此可知下品上生者,听闻三宝之名号,随喜发心愿往生,即得往生,这是纯粹往生到极乐世界才真正开始修学。因只有种子,所以须在莲华胎中接受四十九天的胎中教育,才得出生于极乐世界,出生极乐世界后旋即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这位新生人开光,为说经教,此后还经十小劫的教育,昼夜与诸上善人同事、同学、同生活,日日耳濡目染,才能增长成初地菩萨。这一段有五个重要的意义:(1)遇贵人接引与肯定十分重要。(2)得见闻善法,还得自发随喜,发愿往生,发愿改往修来。(3)诸佛菩萨不弃舍众生,总给众生机会。(4)教学因素:能教化者与受教化者有各自条件,还得缘份具足;完成教化所须的时间,应受教者根机之不同,而有差别;优良的教育环境,成就优质的教育品质,造就优质的国民。(5)净土教育中,包含死亡教育、胎教、婴幼孩教育、成长教育、终身教育。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五十、下品中生观
下品中生的条件:虽曾毁犯五戒、八戒或具足戒,或偷僧祇物,或盗现前僧物,或不净说法,而无有惭愧,按其恶业,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此时若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适时为之赞说阿弥陀佛的威德,赞说阿弥陀佛的光明神力,赞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法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化佛来迎,得往生。
下品中生时化佛菩萨来迎的情况:此人闻法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此人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
下品中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情况、学习、修行与体证:在华胎中经六劫,莲花才开。当华开时,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以梵音声安慰新生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新生人闻此已,应时即发求无上道心之心。这是发心即有希望,因为出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中,日日与诸上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是正法之音,都是正法之行,因此菩提心日日长,日日长则证觉有望。因日日受佛菩萨善薰,日日忙于跟随佛菩萨修善,故恶心不起行,久久,恶心自然伏断。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五十一、下品下生观
下品下生的条件:作种种不善业,犯五逆、十恶之人,因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此种愚恶之人,临命终时,若得遇善知识给与予种种鼓励、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遭苦所逼,不遑念佛,善知识再告之:‘你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此人受到鼓舞,于是至心令声不绝(即心中默念佛名),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下品下生时的情况:因心称念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临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般,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下品下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情况、学习、修行与体证:往生者于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花开时,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以大悲声,为新生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新生人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心,上求佛道。这也是发心即有希望,没发心就没希望。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五十二、韦提希与宫女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悟无生法忍。
韦提希夫人与宫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心生欢喜,豁然大悟,得无生忍(无生法忍)。见诸法性空,入于初地,了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是为无生法忍。
【经文】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
五十三、宫女发往生西方净土愿,释尊授记。
宫女发求正觉之心,及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授记:“悉皆往生,往生至极乐净土,随即入诸佛现前三昧,即得见诸佛。”法照大师在南岳所修之念佛即此入诸佛现前三昧念佛法,又称般舟三昧念佛法,即观想念佛法。
【经文】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柒、《观无量寿经》流通分
五十四、阿难请问经名,及受持法。佛说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修行念佛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一般人闻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名,即可以除灭无量劫生死之罪,忆念功德当然不可思议。观想念佛之人,即是自性清净芬芳的莲华,即是观音、势至二大士的好友,生活当下的一念心即是西方道场,当下即生在诸佛之家。
【经文】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等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五十五、阿难回灵山复讲此经,大众听了皆大欢喜。
尊者目连、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释尊足步虚空,回耆阇崛山。阿难回山,广为大众复说如上佛所教法,无量人、天、龙、神、夜叉听了都皆大欢喜。
【经文】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捌、《观无量寿经》开显的人间佛教特质
什么是人间佛教?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为人间佛教下了这样的定义:“佛说的、人要的、善美的、人作得到的。”依这个标准来看,《观无量寿经》无疑是百分之百的人间佛教经证。依《观经》的内容,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结论:
一、《观无量寿经》是人间佛陀释迦世尊所说。
二、讲经的地点在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王与母后的深宫中。
三、此经乃佛应人间正遭逢苦难的王后所说,亦为后世一切人说。
四、佛说此经的目的:适时解除韦提希、宫女等人身心所受之苦,方法是令透过深入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转移心识的苦受想,让正处在苦痛、黑暗、无助、怨怼的心灵,得到解脱、自在,得到光明、希望,得到引导、帮助,得到抚平、慰藉。所谓心尊、心使,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狱,是心是狱;是心作苦,是心是苦;是心作乐,是心是乐。
五、《观经》中,佛对韦提希等所提出的十六种观想法,为心理治疗、咨商辅导提供具体的方法、模式,和理论依据。人生有无尽的苦,有无尽的压力,全世界人类的痛苦指数都不断地攀升,无论大人或小孩,无论男人或女人,无论是那一个行业的人,痛苦、忧郁、燥郁的指数,都普遍提升,每一年在治疗身心疾病的个案和费用都不断增加,自杀人数年年提升,这种可怕的现像,不是一般心理辅导师或心理医师所能解决的,宗教在这方面能提供许多有方法。特别是佛陀在《观经》中用系心一处,专心观想清楚一件美好的事相,待一件观想完成之后再观想一件,如是累加到十六观(其实不只),一观一观都是在心中仔细作画,任何人的心灵,经过如此巧妙的移情转识作用,便可当下出离苦情,获得好心情,走出黑暗,看到光明。如果能恒加练习,就能达到自佛自度,自度自佛的作用。
六、佛陀在《观经》所展现的权宜教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的价值与启发。
七、《观经》对狱政工作者提供改革的理念与依据——(一)监狱除惩戒的功能外,应积极发挥教化与善化的功能。(二)检讨善聚与恶聚的力量和应用,发挥善聚的力量,为犯恶作之人提供日日闻善、见善、生善、学善、行善的善化环境,而非日日闻恶、见恶、生恶、学恶、行恶的恶化环境。
八、 《观经》对死亡教育、临终关怀提供最好的教材和方法。
九、 《观经》对烦恼、忧郁、苦逼、怨怼的人提供解苦的良方妙药。
十、 《观经》对胎教提供了重要的资讯和理论依据。
十一、 《观经》为“良好的情境,造就理想的人格;善美的情境,造就善美的人”提供了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