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十二)

发布时间:2024-10-30 02:22:09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十二)

1.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2. 前边如来从面门上放光,是表示破妄想心,现在从胸间卍字上放光,是显示真心。卍字表示,万德庄严,德行圆满。涌现出无量宝光,其光晃耀,有百千种颜色,不只照耀此娑婆世界,同时还周遍十方微尘普佛世界。这宝光在同一个时期内,又遍灌至十方所有诸佛宝刹,诸如来顶上,然后再从十方,回旋至阿难及诸大众顶上。

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是表示根本正智,能圆照法界。遍灌十方,诸如来顶,是表示上齐诸佛。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表示下等众生,意思是这根本正智,亦即性净明体,是众生和佛都具有,没有欠,没有缺的。

3. 佛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4. 佛告阿难说:‘吾今为你建一大法幢,即佛顶首楞严王,可以摧伏邪妄。不但为你,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获妙’二字再连贯下句,即获妙净明心。妙微密性,即识精元明,人人本具,但因太微太密,所以不能自觉。性净明心,即清净圆明真心,本觉正智,个个本有。亦因妄识障蔽,不能发现,故需由佛指示,才能明白。亦如金矿,而经地质学家,探测开掘,才能发现。由佛指示,不只得到妙微密性,妙清净心,同时亦得到能辨邪正之清净智慧眼。

5.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6. 佛再问阿难:‘你现在先答复人,你见我之光明拳,为何有光明?又怎样能成拳?你用什么来看见的?’阿难说:‘从佛的全身来看,好像阎浮檀(阎浮檀梵语,译为胜金,须弥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树,果汁入土,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将此金方寸,放在暗室,其光照耀如白昼,故喻佛身金光如檀树,亦焰如宝山。)佛身清净,非爱欲所生,故有光明。我阿难实在是用眼观见,又世尊屈五轮指,示我等及大众,故有拳相。’

7. 如来追问,见者是谁,要阿难悟见法性,见性成佛。阿难于识,虽知是妄,于见仍认属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为眼识所依,为见性所托,故能见并不是眼也。

8.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9. 佛告阿难:‘我今不与你谈玄说妙,但老老实实告诉你,关于法如果不明白的时候,就要用譬喻。尤其对于一切有智慧的人,更需要用譬喻,才能得到开悟。’

10.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11. 阿难,好像我之拳,若无我手就不能成拳。如果没有你的眼,亦不能成见。所以用你眼根之见来比喻我之拳相,这种道理是否相同呢?

12.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13. 阿难说:‘世尊,这是对的。既然没有我的眼睛,便不能成见,故以我的眼根所成见,来比喻如来的所成拳,就事相,就义理,这比喻是相同类似的。’

阿难仍然是俗人见解,还不明白见不属眼之理。

14.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15. 佛告阿难:‘你说这是相同,但义理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无手之人,便没有拳,但无眼之人,并不是能见之体全无。’

16.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17. 这是什么缘故呢?你若不信,可试于路途中,询问盲眼之人:你看见什么?那些盲人,必回答你:我现在眼前,只见黑暗,除暗之外,便无其他的物可见。用这些道义来推测观察,就知道眼前尘境,自有一番暗尘,这暗尘盲人亦能看见,所以证明能见之体性,是没有亏损的。

18.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19. 阿难说:那些盲人眼前,一无所见,只是见暗境,何以说能看见呢?

20.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21. 世人皆知道,见明就是能见,见暗只是黑暗,不能叫做能见。所以佛再问阿难:‘那些盲人没有眼睛,故只能看见黑暗,但如果和有眼睛的人,同处在暗室里,有眼人亦看见黑暗,那么这二种黑境,是否有分别呢?’

22.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23. 阿难答:‘是的,世尊,这些处在黑暗中的人,虽有眼睛,亦只能看见黑暗,所以和那些没有眼睛的盲人,只能见暗,这两种黑暗,应该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24. 照这种道理来推测,我明白见性显然自有离尘之体,全不因尘而见,应该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虽不同,但见性是无阻碍的。

25.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26. 阿难,如果无眼的人,所见完全是黑暗,忽然得回眼力,便可以看见,眼前种种景色,一般人都以为这叫做眼见。但如果有眼睛的人,处在黑暗里,只是见黑,忽然得到灯光,就能看见现前种种景色——这样是否可以说是灯见呢?

27.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28. 如果说是灯看见,那么灯既然能看见,就不应该叫做灯。既叫作灯,自然不能看见。又如果一定要说灯能见,那是灯的观见,与你有何关系,根本不关你的事啊!

29.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

。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30. 因此应该知道,这只是借灯光来显色,所以在光明中,能看见的是眼而不是灯。但眼睛只能照显色相,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只是心性自体的功能,并不是眼睛之本质。

如来十番显见,七处征心现在这是第一番显见。证明我们的见性功能,是在心不在眼。

31.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32. 阿难虽然得闻如来反复譬喻,和在座诸大众,似乎有点明白,所以静默不敢再开口,但心里还不大了悟,依然希望如来,慈悲法音,再宣说指示,见性是心之意。于是他和大众再合掌恭敬,一心诚意,来听佛慈悲教诲。

33.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34. 那时候,世尊伸开他的柔软如兜罗绵、缦网相金光的手,并把五轮指张开,向阿难及在会诸大众说:‘我当初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证果之后,即往鹿野苑。’(亦叫鹿园,在波罗奈国境。)鹿园不是小地方,而是一个大地方,为帝皇养鹿之园。它的因缘如下:

在无量劫前,释迦佛为修菩萨道,现畜生身变为鹿王,管理五百支鹿。提婆达多,亦为鹿王,也管理五百支鹿。当时适有国王,带了很多兵士游猎,各持利器,把山上的野兽都围在一起。释迦鹿王见情势危急,便召众开会,告达多鹿王说:‘今日国王围猎,我等以及一切禽兽,身命难保。不如我等,向国王请命,先解围以救其他生灵,然后我和你两鹿群,轮流每日进贡一鹿。’达多同意,遂共到国王那里,士兵看见,便要把他们杀害,鹿王用人语说:‘勿杀,我们是来见国王请愿的。‘士兵觉得奇怪,鹿能作人语,还要来请愿,于是立即向国王报告。王亦觉奇怪,便立即传见。鹿王跪地请求道:‘大王今日围猎,把我们一齐杀死,一时亦不能吃完这样多肉。时间久了,肉又变坏,太可惜了!不如求王下令解围,我等当每日进贡一鹿。王可每日食鲜味,还可以长久供应不绝,岂不更佳?’王觉得所说很有道理,便批准所请,下令解围。从此每日都有鲜鹿进贡。

一日,轮到达多鹿群进贡,可是母鹿身适怀孕,还有一二天便要生产,乃哀求鹿王达多,先派他鹿,候她生产后再往。达多发怒说:‘这是不可以的。轮到谁往便是谁往,你欲后死,但谁又愿先死呢?’那母鹿无法,只得往求释迦鹿王慈悲,先派一鹿,以保全它儿子的生命。释迦鹿王心想,若派他鹿,亦很难开口;若不设法,又不忍母子同死。遂嘱母鹿暂住其鹿群中,自己亲往代替。到国王宫里时,王问:‘你来做什么?’答:‘进贡给王充膳。’王问:‘难道你们两群鹿都没有了,要轮到你来吗?’鹿王说:‘不是的,王每日只食一支,而我们二群鹿,统计所生,每日是不只生一鹿,故数目愈来愈增加。只因这次轮到怀孕的母鹿,快要生产,哀求我成全其子小生命。我因不忍母子同死,故情愿以自身来代替。’王听后大为感动,并下令,从今后不必进贡,即说偈曰:‘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因此遂将鹿群,养于鹿园,禁人加害。该处环景幽美,风水甚好,故有很多人,在该处修行成道,所以又叫仙苑。

35. 阿若多五比丘等,阿若多即憍陈如。五比丘:佛初出家时,净饭王派五位大臣,往劝他回宫,不要修道。五大臣中,父族亲戚三人:(一)阿鞞,译作马胜;(二)跋提,译作小贤;(三)拘利,即摩诃男。母族亲戚二人:(一)阿若多,译作最初解,即憍陈如;(二)十力迦叶,译作饮光。共五人,寻到太子后,即劝回宫。太子不肯,还表示不证道,不回国。五人无法,又不敢回复王命,只得随太子至雪山修苦行。后来其中父族三人,受不了苦,中途退出,即往鹿园,学修外道。当时太子每日只食一麦一麻,饿得骨瘦如柴。天女见状,便化作牧羊女来献乳粥。太子食后,身长出肉来。但母族二人,觉得修道人不应该食乳粥,便又离开而去鹿园修道。太子在雪山,六年修苦行,后来便独至菩提树下禅坐,并发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卒于四十九天后,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时为十二月初八。证道后,即往鹿园度五比丘憍陈如,因憍陈如过去劫为歌利王时,曾割截佛四肢,佛反发愿:如将来成佛,即先度他。

36. 及汝四众言:和你们四众弟子说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众生,不能成圣果菩提,及证阿罗汉果,都是因为客尘粗细烦恼所耽误。什么是客尘?客就不是主人,形容本来是没有的,只是暂时的,亦即是我们的妄想。见惑、思惑亦是客尘。烦恼即无明,不明白便生烦恼。人就是怪动物,一天到晚都喜欢食烦恼,好好的饭菜不吃,专要吃烦恼。一发脾气,便不能食东西,只将烦恼当饭吃,多么可怜!’

因客尘粗细烦恼所障误,所以不能成正果,但你们当时,究竟因何开悟,而得成圣果,可一一向我及大众,说出原因。

37.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38. 那时候憍陈如,即从座起立,向佛说:‘弟子现在在大众中,算是年纪最老,经验最多者,还单独得到解悟的名字。我的名叫最初解,即是最初解悟的人,亦叫解本际,明白本来的意思。我是听世尊说客尘二字,而开悟证果的。’

【待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