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沈家桢居士《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发布时间:2024-05-26 02:21:50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第一段

观世音菩萨宏愿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灵感奇迹,都和观音有关。因为观世音菩萨和这世界上的人类,有这样深厚密切的缘份,所以效仿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最易得到感应和成就。

在《楞严经》里,有一段极重要的经文,是记载观世音菩萨自己讲述他修行的方法及经过。这是在一次法会上,二十五位大菩萨遵照释迦牟尼佛的咐嘱,讲述每个人的修行经验。二十五位讲完之后,释迦佛叫文殊师利菩萨作一个总结。在文殊师利的结论中,他指出:对这个世界上的人而言,观世音菩萨以耳根修禅定的法门为最契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选了这个题目,希望各位都能获益。

在讨论观音菩萨的修法之前,将若干有关联的佛陀教示温习一下,也许可以帮助各位的了解。

佛法的目的是解除众生的苦痛。佛说: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执着而来,而妄想执着则是从我们的攀缘心所产生。

什么是攀缘心呢?

攀缘心这个;缘字是指人的一切感觉的对象,诸如五官所接触、领会到的外界的山河大地形形色色,及脑筋里面所生起的一切思想、意见及知识都包括在内。;攀的意思即是执着,抓住不放。所以,攀缘心者,是我们人类;见物即执着的心理状态。不但执着,而且相信这种现象是真实的。

这种执着,即是妄想执着。因为这种妄想执着,妄生分别,认妄作真,所以生出贪瞋痴种种行为,造成种种痛苦。简单的讲,我们是生活在颠倒之中。

佛陀传下了很多法门,叫我们如何可以认清颠倒。这许多法门的中心教法,是叫我们不要攀缘(止),集中心力来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观),这即是禅那,也译作静虑。所以,习禅并不叫人像顽石枯木一样地呆坐,而是叫人全心全意将心力专注一处(一点或一事都可以),使生理心理逐渐起变化,以达到三昧的境界。这种专注浸沉,往往是层层深入,所谓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么一天,妄想执着犹如捕风捉影,连名相都不存在时,方才有个消息。

现在我们先将《楞严经》上记载观世音菩萨所讲述他用耳根修禅定的过程,这段经文重录如下: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各位请记住:

一、观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们所讲的,都以听闻为主体。

二、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是他修行的过程,因此是由浅入深。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说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关于观世音的初期修行经验,特别对我们有用。我将尽可能解释得详尽些,希望各位能够有所收获。

在研究观世音的修行过程中,对;我、;闻性、;闻、;听及;声这五个名词,有先认识清楚的必要。这五个名词,实际上也代表妄想执着的五个层次。;声是最浅最粗的妄想执着,而;我则是最深最细也是最难消除的妄想执着。下面我当一一指出观世音菩萨如何一层层地消除妄想执着,以完成本性显现的修持。

;声、;听、;闻及;闻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谈,其实其中有很重要及根本的区别。观世音的初期修行,即是从认识这种区别开始。据传说观世音是在海滩边习禅定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的来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退去,耳边又恢复清静,随后潮声再来,静又消失了。观世音研究这潮声的来去,发觉潮声及清静这两个对象,在听觉(指所闻的闻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声生,清静灭;潮声灭,清静生。可是两者有一相同之点,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灭;而听觉则不然,它却老是在那儿。因为有听觉,所以能听到潮声,潮声去了,听觉并不随之而去;因为那时听到的是静。如果听觉随潮声而去,则不但分不出静,而且潮声再来时,又何能再听到次一个潮声?因此,潮声有来去生灭,而听觉则并无来去生灭。(注一)

这个;声音有来去生灭的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人的妄想执着,实在是因为;跟追这暂时生灭的声音而来。为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见,我再举一个例:

我现在打一下钟,;当——我问:;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有钟声。待钟声过去,我又问:;现在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钟声没有了。这答得很对,钟声是来了又去,也可以说是有生有灭。可是现在让我再打钟一下;当——而我又问:;各位听见吗?各位都说:;听见

。一会儿钟声消失,我又再问:;各位听见吗?有人答:;听不见了。这话可有了语病,好比盲人说不能看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盲人并不是看不见,不过所看见的是黑暗而已。我们现在并不是听不见,不过听见的不是钟声,而是静或其他声音而已。试想如果你的听觉没有了,你怎能知道钟声已息。又如果听觉没有了,你又怎能现在还听到我说话。可见消失的只是钟声,而不是你能听的听觉。钟声有来去,有生灭,而听觉则老是在那儿,并无来去,也没有生灭。这不动而能听的听觉,佛法中叫它为;闻性。

上面的例子,说明;闻性和;声的区别。一天到晚,在我们耳边忽生忽灭、一刻不留的是;声。一直在那儿,不生不灭的是;闻性。聋子也一样有;闻性,但是听不到声音。

那么什么叫做;听?而;听和;闻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晓得,耳朵是听声音的。说得更详尽些,外面的波动震动耳膜,因此传达到脑子里的听神经,就听到声音。所以,;听是;闻性经耳及脑两器官而生声音感觉的一种作用。可是各位可晓得,发生有声音的感觉,却并不一定需要耳朵。二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特里城(Montreal)有一位范宣德(Vincent)博士用电极接触着人的脑子来做实验。他将一位太太的脑壳打开一部分,当一对极细的电棒微触脑子的某一点时,这位太太忽然说她听到了某种熟悉的歌声。但当时并没有人在唱歌。当电棒移开时,歌声亦即终止;电棒再触此点时,同样的歌声却又重来,她这个有歌声的感觉,显而易见,是只用了脑子,并未用到耳朵;我们叫这种作用为;闻。正如梦中听人说话,也没有用耳朵,所以也只是;闻,而不是;听。

现在我们对这四个名词,应该已有比较清楚的概念了。让我再来总结一下:;闻性是人一直有的听的本能,它无来去,也没有生灭。闻性由脑子及耳而起的闻的作用称为;听;其单由脑子而起闻的作用称为;闻。;声音则是听或闻的对象,它是有来去、有生灭的。事实上,每一个单独的声音,都是刹那生灭的。对此四个名词有了认识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观世音所讲的修行过程了。

第二段

观世音菩萨说:

;初于闻中,是说:;我在修行的初期,运用听觉。这里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在这修行的初期,观世音菩萨也和我们一样:一、有;我的强烈观念;二、知道运用;闻性;三、有;闻及;听的作用;及四、听到;声音,譬如上面所讲的潮声。为什么我在此处要强调观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们凡夫一样,有;我、;闻性、;闻、;听及;声等妄想执着呢?这是因为要反映以后观世音怎样逐一消除这种妄想执着。

上面已说过,观世音是在海滩边修禅定的,因听潮声的来去,悟到声音在闻性中刹那生灭,并非永久的、实有的;而人之妄想烦恼,却都因执着这声音而来。所以,观世音采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声音不再成为烦恼的根源。

;入流亡所(注二)应该分开来研究,现在我们先讨论;入流。;入是佛法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表示人的各器官与外界接触的现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谓;六入,那是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及脑意识与外界思想的接触的总称。此处的;入则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动震着耳膜,使人发生有声音的感觉的现象。

;流的意义是;不住。《金刚经》里常提到;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即是说不要将;入留停下来,要让它一接;即流。所以,观世音所说的;入流,即是《金刚经》中的;不住声生心。

再说得详细些,;入流就是说不要停留每一个因耳朵与外界接触所感到的单独的声音(单音),而要让每个单音像流水般的继续不绝的流去。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容易,实则很难。我们人的毛病,就是在留住这种单音,而将它们连贯起来,于是组成名词,连成句子,产生意义;妄想执着由此而生,烦恼苦痛由此而来。各位不信,让我们来试一试。

现在我请任何一位在座发三个单音,各位听着。

;观。──;世。──;音。──

现在我问:;各位听到了什么?很多人回答:;观世音。诸位答;观世音的,就没有做到;入流。因为你们没有让;观;世;音三个单音一;入即;流,而是将这三个单音都留住下来,连贯了起来,组成;观世音这个名词;并且很多位的脑子里,将平时所知关于观世音菩萨的都连想了起来,这就是妄想执着啊!各位,不论;观世音这个名词是好或坏,它一样妄想执着。所以,要去掉妄想执着,就得;入流。

这样一试,各位也许反过来要说,那倒真不容易,人的脑子中就有这么的机能,将单音留住下来,连贯起来,叫我们怎能;不住而让它;流呢?这话也不尽然,我们仔细想一想,;入流也并不这么难。此刻各位的耳朵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音声实在多得很:有汽车经过的声音,有小孩在外面吵闹的声音,有邻座呼吸的声音,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可是各位很自然地将这些声音都;流而;不住。所;不流的,只是我在讲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各位在注意我讲的话,要想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因此不让这些;入流去,而将这些;入留住,因此就听见我的话,也因此就产生许多思想上的反应。又譬如你听到的三个单音,如果各位不将它们留住,每个单音都任它一触即流,单独的一个;观声,一个;世声,或一个;音声,都产生不出观世音这个名词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义。各位自己可以将这个道理推而广之,自会觉得;入流这个办法,确是很妙。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听到的对象及因听到而引起的一切对象的简称。在佛学经书里,常提到;能、;所两个名词。;能是指能起此作用的主体,譬如能听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此作用所及的对象,譬如所听到的声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许多现象,都由此相对的;能、所观念造成,是妄想执着的主要形态。所以,;亡所是说在修行中;亡失了听到的对象及因此对象而产生的一切对象。让我来举一个例子: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说:;地下车(指纽约的Subway)的声音真闹,一坐进地下车,就被乱哄哄的闹声弄得心烦。当我们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下列的层次:

1.坐进地下车,耳朵与外界接触(;入)。

2.将每个单音留住了下来(不流而住),乃发觉有声音(听到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所)。

3.这声音是轰轰轰的(单音连贯起来,造成有意义的对象──这是第二个;所)。

4.这轰轰的声音是地下车的声音(联想起其他的对象──这是第三个;所)。

5.地下车的闹声真烦心(又联想起以往的经验,引起烦心的对象──这是第四个;所)。

现在让我们将这些对象一层层的反推回去。

1.尽管知道是地下车的闹声,但不去联想起以往因听到地下车闹声而烦心的经验──;亡第四个;所。

2.尽管听到轰轰的声音,但不去管它是飞机的轰轰声呢,还是地下车的轰轰声,还是其他的轰轰声──;亡第三个;所。

3.尽管听到有声音,可是不去分别它是轰轰声呢,还是吱吱声,还是其他各种的声音──;亡第二个;所。

4.每个单音,任它一触即流(入流),不予留住连贯,闻性中不起有声音的感觉──;亡第一个;所。

到此阶段,所有的;所──对象,都已亡失,此种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现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个意义。观世音菩萨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这个方法:在闻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对象。

第三段

观世音接下去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三句是说因;入流亡所的不断训练,功夫渐深,在闻性中此时已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所已寂),也没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触的现象(;入已寂);闻性中清清净净,但并不昏沉或木然而无知觉(因此说;了然)。此时感觉到的,是既没有动的形相(声因动而来),也没有;静的形相(与动相对的静)。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定的境界了。不过;定有程度的深浅,要一层层的深入,现在还只能说是初定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项妄想执着──;我、;闻性、;闻、;听及;声,还只能说是去掉了;声及;听。可是因为去掉了;声;听这两种妄想执着,人类的许多苦痛,已经可以减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够有很多快乐自在的受用。这时候佛陀所教的;不要攀缘可以说已经达到,接下去是要;集中心力来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观世音到此境界,并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说:

如是渐增

讲到此处,我想说一个寓言。因为在这以前的修行境界,有很多位可能已经达到。但自此以后,则都是定中用功夫,不容易为一般人所了解。先说一个寓言,不但希望增加各位的兴趣,也藉此说明我本人的立场。

各位知道青蛙在他生足之前,只能在水中生活,要等长大,足生出来后,方能到岸上去。有一天一只母蛙从岸滩上回来,对一群祇能在水中过活的小蛙说:;孩子们呀!那岸上可真舒服啊!阳光是这样的温暖,微风吹来,又是那么地凉爽!各位,小蛙可能体会到此中的舒服滋味。小蛙们吵着叫母蛙解释得更清楚些,可是母蛙用尽它所能想像得到的形容词,无法使小蛙了解真滋味。一直要等到小蛙自己长出脚来时,一跳上岸,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母蛙所讲的是如此。

在座的可能有母蛙在,但我本人却祇是小蛙。因此,我所讲的,只算是小蛙传述母蛙的话。如果各位中有的也是小蛙,那么我们只能说是小蛙和小蛙瞎猜瞎摸一番。但希望我们这群小蛙,有那么一天,大家长出脚来,跳上岸去,那时才能真正了解观世音菩萨所讲的真相。

观世音菩萨接下去讲: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因为在此阶段,;闻及;闻性还在,观世音在定中,继续深入推究这;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象究竟有什么区别?推究来,推究去,推到尽头,才恍然大悟,原来;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象,其中并无分别,因此说;闻所闻尽。第一个;闻,是说;能闻,也即是指;能闻的我或;能闻的闻性,接下去;所闻即是;所闻的对象。推到尽头,觉悟并无分别可求,所以说;尽。这时因;闻性及;闻的观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净乐,一般的苦痛,除生死外,可谓已完全消除。可是观世音并不以达到此境界为满足,也不停止,再继续深入推究,所以;尽闻不住。就是说,能闻所闻,推到尽头,了知一无分别,但仍不停止,于是又接下去是: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定的境界,再深一层。在此境界,已只有一种;觉在定中。但是什么人在;觉呢?是;我在觉。因此,只要有觉的念头存在,还是有一个;我。观世音再深入推究,观察这;能觉的我及;所觉的对象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研来研去,研到尽头,原来;能觉的我与;所觉的对象也没有分别,同是不可捉摸的;空,因此说;觉所觉空。

在这个定的境界中,不复有肉体的我的存在,生死的苦痛至此解脱。而这;空的感觉,则是穷极三界,没有时间的限制;圆遍一切,也没有空间的边际。所以,观世音菩萨说,他在这个阶段的境界是;空觉极圆。但是这境界还没有到圆满的地位,观世音在空中继续修进,接下去是:

空所空灭

这时定的境界,自又更深一层。可是在这境界中,仍有一个空的感觉存在。是什么人在空中感到空呢?此时虽已没有肉体的我的存在,可是意识中的;我还很微细的隐隐存在;也就是说,还有极轻微的妄想执着,没有除净。这时的境界,很容易被误解而认为已到修行的顶峰,其实还差最重要的一个最后关键,所以切不可停止,要百尺竿头,更上一级,加紧推究这;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对象──空又有什么区别呢?推究到头,不但;能空;所空原无分别,忽然连;空也失其所在,因此说:;空所空灭。

到了这个境界,一切有生有灭、可生可灭的念头、感觉、观照,如;闻、如;觉、如;空、如;我,都完全寂灭,妄想执着已一丝不存,人生的一切苦痛,已都解脱,正如黑暗消灭,所有的全是光明,所以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已经是母蛙上岸的景象,所以;寂灭现前切不可误作;现在;我的面;前解。六祖慧能为防人误解,曾特别指出《坛经.机缘品》:;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此时已没有;我的观念,所以;现前是整体充满的意思。并没有前后、多少的比较观念。因此接下去说: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所有人世界的一切妄想执着,以及在禅定中所经过的层层深入的一切境界,统统不再留碍,也再没有本体或对象可以留碍。本性显现,这时观世音菩萨所能描写的只是:

十方圆明

;十方,指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点(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圆是圆满不缺,无所不及,无有边际;;明则是无有障碍。这是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勉强表达本性的境界。;十方圆明不但说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没有佛,没有众生,而且连虚空也找不到。这就是佛学经书里面的所谓;本性,所谓;体,也叫做;佛性、;如来藏、;真如都代表这同一的境界。

在《楞严经》上记载着观世音菩萨接下去又讲了两句,那是说的由;体起;用,是证悟后,在本体空性中,自动显起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作用。这时的境界: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一切法不离本性,一切法即是本性。可是这种境界,以我们凡夫俗子的执着心理来思维度量,很容易和世间的妄想混为一谈。如若执着了;用,反会妨碍禅定的进修,所以这两句就留下不解说了。好在各位如能悟;体,;用自然会有。这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我这样的小蛙,还得先好好的在;入流亡所上痛下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一些人间的执着烦恼,也希望大家的烦恼苦痛,可以因为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修法而为之减轻。

佛法中强调人身难得,有若晨星,而万万千千的人中能有机缘听到佛法的,更是稀少。我不妨再加一句:听到了像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这样难得的佛法,能有机会及时依之而修行的,则更是稀少中的稀少。我衷心祈望各位都是稀少中的稀少者!多谢各位。

注一:此处所谓;听觉(闻性)并无来去生灭,是与声音及静比较而言。倘依真如本性来讲,则听觉(闻性)仍旧是生灭法。再讲得彻底些,凡是一有名相,就有生灭,连;本性这个名相,也是生灭法。只有;生灭两圆离,到不可说不可说的境界,方才算真实。

注二:《楞严经》历代疏解甚多,对;入流多作逆流讲,即须陀洹果。意思是说众生循声流转,谓之为出;观世音反闻自性,谓之为入。这里的讲法,和前人的注解,并不完全相同,是想用最浅而易懂的说法,使初期修行的学人,容易了解实行,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德指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