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学术考据|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发人深省的法语

发布时间:2024-11-04 02:21:35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学术考据|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发人深省的法语

原标题:学术考据|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发人深省的法语

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对净业均有很多建树,现从中抄录发人深省的法语如下:

初祖慧远为《念佛三昧诗》作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寂想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 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拨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府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109]

二祖善导劝人专心念阿弥陀佛。有人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麤,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110]

三祖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分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食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樵。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书涂巷,刻溪谷,不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是为弥陀寺[111]。

四祖法照创五会念佛法,开五会念佛道场,其道场告众文曰:

“敬白道场众等,总须发至诚心,端坐合掌,观想阿弥陀佛,一切贤圣,如对目前,若能如是用心,即贤圣降临,龙天护念。听闻经赞法事,令众等即于言下灭无量罪,获无量福,心开意解,速证甚深念佛三昧,得无生忍,获大总持,具六波罗蜜,神通自在。”[112]

又其五会念佛声为:

第一会平声缓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 阿弥陀佛

五祖少康被誉为善导后身,因善导念佛时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如联珠状。师曰: “汝见佛否,如见佛者,决生净土。”[113]少康为诱掖小儿念阿弥陀佛,念佛一声即与一钱,月余念佛者渐多,则念十声与一钱。如是一年,凡男女少长见到少康即说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这,道衍《诸上善人咏》曰:

自是弥陀大导师

一钱一念诱群儿

化行新定如杳益

多少迷流上宝池[114]

六祖永明作四料简诗云:

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115]

七祖省常慕庐山之风,谋结莲社,刻无量寿佛像,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而围绕,三称佛号。于是易莲社为净行社,与会者皆称净行社弟子,王文正公旦为社首,比丘及千人焉[116]。

八祖莲池日课念佛十万,遗训“老实念佛”。岁亢旱,居民乞祷雨,师曰: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固请,乃持木鱼出,循田塍行,唱佛名,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悦,相与庀材造屋。时戒坛久禁不行,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 为作证明。又定水陆仪文及瑜伽焰口,以拯幽冥之苦。开放生池,著戒杀文,从而化者甚众[117]。

九祖蕅益作“一句弥陀,全该六度”云: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118]

十祖行策被视为憨山转世。著劝发真信文曰: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切,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城,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119]

十一祖实贤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厉四众,诵者多为涕下。其文曰: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还在轮回,虽有修行,徒劳辛苦。[120]

又作警世偈: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做得胜如前,依然空么啰。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劝修净业课。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又示禅者念佛偈曰: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有一心不乱。”[121]

十二祖际醒著语录二卷,略言: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

。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122]尤其是以十六字为念佛大纲。即: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十三祖印光作《赞净土超胜》一文,劝大家持一言、一句、一偈、一书说:

“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至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123]

注释:

[109] 《净土圣贤录》卷二、卍续藏一三五、二一二上─下。

[110]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三○下─二三一上。

[111]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三七上--下。

[112]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四七、四七五上。

[113] 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下、卍续藏一三五、七九上。

[114] 卍续藏一三五、七九下。

[115] 《净土圣贤录》卷三、卍续藏一三五、二四四下。

[116]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四六上。

[117]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八九上─二九三下。

[118]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三上。

[119]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八下─三○九下。

[120]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一二上。

[121]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一六下。

[122]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一、卍续藏一三五、三九五下 ─ 三九六上。

[123] 详见《印光文钞》。

ID:fojiaoguj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