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八卷

发布时间:2022-05-09 09:55:23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八卷

明 程见山

程见山。只知其字不知其名。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年少时从商,后来舍弃之,闲居在家。平日专精地研究佛法妙理,礼诵皆有一定的课程,虽然繁多但却不曾荒废。到了晚年更加寂静沈默,每日以禅观为功课。后来病危,家人正在慌张忙乱之时,程见山便说:“你们不要出声,我才可使心念清净澄澈,以往生西方为依归。我平时所祈愿的,今天终于能满我所愿了!”说完后就往生,年七十六岁。(刘子威禅悦小草)

明 张守约

张守约。浙江秀水县人。家境虽然贫苦但是喜好布施,倡导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广行利益众生之事,多得以百千种来计算。一直到晚年,才全部谢绝世俗之事,过著一蔬一食简朴的生活,每日诵念西方佛名。曾著作摹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励劝发僧俗二众,皆以净土为依归。其诗云:

“净土这个伟大的法门,是阿弥陀佛弘深的愿力所成。千生万劫以来已经错过,今朝才识得它的殊胜。应当生起难遭难遇之想,慎勿又再一次的错失因缘。因为念佛求往生,只贵在于心念的专一。”

“心超物外,任意寄情这闲散虚妄的幻身;承受诸缘,随时歇息生平际遇中的是非顺逆。心中不染半点微尘,唯有忆念著这一声的佛号。性情要温文儒雅使之柔软如绵,心志要坚定不移令它正直如铁。如果还要坚持去作一些无益生死的事,终究不免如水底捞月一般毫无所得。”

“昨日入了莲社去,口里是佛心亦佛,今在俗世火宅中,事情也杂念更杂。若非宿世根器深,不免尘劳妄想扰,是以古往贤哲人,幽居山中修净业。”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速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者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眼前无多日,急办往生之盘缠,只怕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他直。安得闲工夫,与之分皂白。”

张守约的妻子陶氏,自从嫁给张守约之后,即课诵不断。有一天,张守约前往普陀山,礼拜观世音菩萨,而陶氏在家中告诉二位儿子说:“我平日参悟‘是心作佛’,至今才悟到。娑婆之缘已尽,我要走了。”时间一到便端坐往生。隔天,张守约从普陀山回来,将她的遗体入殓,突然棺木上生出五朵青色的莲华。(拟寒山诗并序。往生集)

明 庄广还

庄广还。字复真,嘉兴(浙江)桐乡人。年少的时候学习儒家之学,后来改学医术。四十多岁时,颇为厌恶世俗尘事,于是从事养生之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得疾病,因而感叹地说:“我难道不能为天地间的一闲人吗?”于是建筑一个小庭园,在小园中叠土石,种植华草树木,并且在其中高声歌咏。有一天,看著花的绽开与凋落,因而悟到色身无常,于是摧毁小园,开始闭关坐禅,取《金刚经》等诸经来诵念之。

某天,出游至杭州,遇见一老翁,庄广还和他谈论学佛之事。老翁说:“你学佛,你奉事的师父是谁呢?”答曰:“还没有师承的人。”老翁又说:“你没有读过柳宗元的《服气书》吗?云栖山有一位莲池大师,就在此附近,何不前往师事之呢?”答曰:“好!”庄广还于是徒步前往云栖山拜谒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教授他念佛的方法,庄广还也因此依止大师受五戒。从云栖山回到家后,每日诵念阿弥陀佛五万声。不到半年,心中寂静澄澈毫无动乱。

年八十岁时,再度前往云栖山,受菩萨戒,回来后就一直居住在家中养老。庄广还平时忧虑其乡里的人不知正法,大多奉事邪教。于是阅读净土诸经论,择其精要之语,编为《净土资粮集》,用来引导众人使他们信服,乡里的人因此受到感化而信奉佛法。(净土资粮集)

明 鲍宗肇

鲍宗肇。字性泉,绍兴(浙江)山阴人。家族世世代代信奉佛教。满二十岁以后,即断荤酒,能够背诵《法华经》、《楞严经》二经,每日一遍。他的父亲命他在嘉兴(浙江)卖纸,由于生气鲍宗肇降价卖出,因此处罚他跪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才让他起来,此时鲍宗肇已默默地背诵完《楞严经》了。

曾经跟随紫柏、散木等诸位老师一起学习佛法,到了晚年至诚归依莲池大师,一心一意修行净业。并且致力研究《方山合论》、永明大师的《宗镜录》等诸书,因而信解通达智慧明利,鲍宗肇自号为‘大鼓居士’,著有一书名为《天乐鸣空》。临命终时,嘱咐其子设斋,邀请法侣王季常等人及出家众数人前来,大家同声诵念西方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午后太阳西下时,忽然合掌感谢大众说:“与诸君永别了!”于是坐化往生。(天乐鸣空集)

明 庄严

庄严。字平叔,松江华亭(今江苏松江县)人。深入通达佛法大要,并引导诸同事们学佛。除了自己衣履穿著所需之外,有多余的钱财就将它们布施给他人。家中有一子一婿,平日看他总是淡泊安适的样子。庄严空闲的时候喜欢作诗及小词,所作的诗词都是清雅幽远而有韵味。曾经作一曲(满庭芳)云:

“六十余年,如片时春梦,醒来之时黄梁才刚熟而已!世间的浮华幻影,有甚么好风光?冷眼轻轻地看破,急忙翻身踏断情爱的纠缠束缚。儿孙的戏任他搬来演去,又何必要看到终场。到头来终究归于青山黄土,孤坟上只得茅草几把!残存不久的尘世俗务,根本不必再作什么计划商量。但随缘消遣,洗钵焚香,先把心思归于极乐,任意逍遥,享受于七宝行树的清凉。实在是令人感慨啊!当我从极乐净土回头望著娑婆之时,众生的业海正茫茫无际呢!”

明熹宗天启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往生于朋友胡子灏的庭园内。昆山王弱生曾收录庄严所作的诗词,认为他数年间所见过的学道人之中,以庄严的诗词最为第一。(王弱生河渚集)

明 黄承惠

黄承惠。字元孚,杭州钱塘人。为人正直不阿、有操守气节,不与世俗合流,不会农产耕作之事。事奉大母(父亲的正室妻子)及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平日乐善好施,邻居如果有人寒冷而无衣服穿,便脱下自己的衣服为他穿上;若是有没饭吃的人,便将自己口袋里的钱全部给他。妻子的弟弟闻启初,对黄承惠清苦的生活感到很讶异,便引导他前往云栖宏公居住的地方,以弟子礼拜见,宏公为他取法名为净明。黄承惠后来得吐血病,历经三年,不但没有痊愈,反而更加严重。闻启初教他念佛,但黄承惠正陷于疾病的痛苦之中,而昏迷不醒。因此闻启初高声对他说:“等你双眼一闭命终之时,现今那个知道痛苦的,究竟落在何处呢?”黄承惠惊惧害怕地说:“那要怎么办?”闻启初说:“没有比念佛更好的。”黄承惠又说:“你教我念自性弥陀呢?抑是极乐弥陀呢?”闻启初说:“你认为有什么分别吗?”黄承惠由此突然有所省悟。

于是请慧文法师前来,设立佛像,并为他讲说净土因缘。黄承惠心中非常欢喜,于是请法师为他剃发,授沙弥戒。后来,将家属摒除在外,自己唱念佛号,且默默地转诵《妙法莲华经》七日,家人都闻到莲华的香味。黄承惠突然微笑说偈曰:

“一物不将来,一物不将去。高山顶上一轮秋,此是本来真实意。”

于是命令家人设斋供佛,然后请僧人唱念佛号。当读诵《云栖发愿文》,到文中的‘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携。’突然很欢喜地起坐,仔细地观看佛像,然后往生。(憨山梦游集)

明 闻启初

闻启初。字子与,法名大晟。与黄承惠是同乡里的人,从小就时常生病,后来立志要出离生死的轮回。于是前往云栖山学习念佛法门。当莲池大师圆寂时,憨山清公前来吊祭,闻启初对清公作礼禀白说:“愿剃发出家为师父的弟子。”清公说:“佛性是不受四大的限制,毛发哪里能成为修行的执碍呢?更何况你双亲还在,所以尚不可以出家。”闻启初听完之后才不再要求剃度出家。

不久之后疾病发作,自己说:“我应当直往西方啊!疾病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等到病重之时,神志不清,不能自己提起正念,心中起大恐惧,于是急忙命家人请僧人来唱念佛号。如此过了一天,神志依然昏乱,闻启初再次惊觉说:“各人生死不同,不是他人所能救拔的。”于是站起来盥沐穿衣,对著佛像焚香、燃臂供佛,并且至诚恳切哀苦忏悔,彻夜礼忏毫无懈怠。忏悔后回到座位时,神志转为安定,净土终于现前。于是剃发披上袈裟,向大众辞别而往生,憨山清公听到这件事,因而赞叹地说:“勇哉!闻生,可说是志气刚烈的大丈夫啊!”(憨山梦游集)

明 沈咸、沈宏

沈咸。字稚咸,吴江(江苏)人。年少时聪颖杰出,二十岁考取秀才。生性极为孝顺,后来父母相继辞世,沈咸因悲伤至极而形销骨立。有一天,偶然间看到《阿弥陀经》、《楞严经》等诸大乘经典,心中有所领悟。沈咸参访拜谒云栖大师回来后,就断除荤腥血肉之食,并退隐居住县城的水西庵,专修净土法门,每日诵念佛号五万声,不论寒暑不曾中断。沈咸后来又恭敬书写《楞严经》,以此功德用来拔度其母亲。

沈咸曾经与僧渊鉴,组成净土会,县城中的人大多遵从而受化度。有一天,忽然告诉他的媳妇说:“我世俗的尘缘已尽,承蒙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要随佛往生去了!”不久之后,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时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其儿子沈宏,也修行净业,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章梦易撰沈居士传)

明 朱鹭

朱鹭。字白民,是吴江县的秀才。少年时即有特别的才智。双亲逝世后,朱鹭放弃秀才而学习长生术。后来参访云栖宏公,恭敬请求佛法之要,宏公圆寂后,朱鹭因此前往礼拜其舍利塔,而作偈颂曰:

“我以前初次拜谒莲池大师,曾向他询问参禅、念佛,是否可融通并行?大师随口答说:‘参禅、念佛如果是两种不同之事,那又何必融通它们作什么!’快哉!这一句妙语,令人心情通畅愉悦,我时时向人举起此话,向诸方遍传此理。念佛的人无尽,大师此话的意旨也是无尽。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莲池大师的广长舌也常活在世间。弟子以此短偈作供养,合掌于大师的舍利塔前。”

后来,与王在公一起游历径山,并辟建一小屋而居住,在其中阅读《大般若经》。晚年居住在苏州莲华峰下,与山僧一同修行念佛三昧,朱鹭自号‘西空居士’。年八十岁作?辞世偈?,沐浴更衣后往生。(云栖法汇。吴江志。憨山梦游集)

明 吴瞻楼

吴瞻楼。不清楚他的名字,太仓(江苏)人。晚年,将家事托付给两个儿子,从此专志修行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吴瞻楼每日持念佛号万声,并诵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兼作西方观,除此之外,不再混杂其他修行的方式。如此修行经十二年如一日。西方净土的圣境,累次地显现于其眼前。床前时常会涌现白色莲华,大如石臼,连小孩子也都看见。年七十多岁时,安然坐化往生。后来,其子孙成为学佛的世家。(现果随录)

明 吴鸣珙

吴鸣珙。字叔宝,太仓(江苏)人。家境一向富裕,喜好布施,但对佛法却不怎么通达。年六十多岁时,忽然向大众辞别然后沐浴,并延请隆福寺印初法师,前来授三?五戒。吴鸣珙此时突然大声地呼叫;“出去!出去!”然后合掌而往生。一会儿,又睁开眼睛,告诉众人说:“我才发要永绝尘世的愿,勇猛称念阿弥陀佛,莲华世界忽然就已经现前。我自己反省平日也没修什么善事,竟然能获此殊胜的果报。我把这个因缘传语给诸位大德,你们各个都必须努力念佛啊!”说完后,要一盆水自己照面看,忽然恍然大悟说:“今生吴叔宝,前生徐和尚。”又大声说:“快哉!”然后往生。此时异香突然散发于室内。(现果随录)

明 王醇

王醇。字先民,扬州人。曾经周?游历吴、越一带的山水。参访一雨禅师,从之受优婆塞戒。并居住在山上,每日诵持《法华经》。后来回到扬州,居住于慈云庵,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并将居住之处题名为‘宝(蕊/木)栖’。临命终时预知时至,结跏趺坐,请僧众环绕其旁,诵念佛名而往生。(王先民传)

明 陈至善

陈至善。字用拙,常熟(江苏)人。孩提的时候,只要听见祖母诵念佛号,马上就停止啼哭。后来进入学塾,读到《论语》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于是入屋内问母亲说:“人死后归向何处?”母亲无法回答,所以把此问题告诉父亲,父亲说:“你的意思如何呢?”陈至善说:“想要了知生死,一定要先闻道吧!”父亲说:“此儿,他日必定悟入无生之法。”等到长大后,耳闻云栖大师之道风,心中极为仰慕,于是笃志修行净土法门,救度释放诸众生的生命。

当时有一位名为寂公的人,曾经受法于云栖大师,后来结茅屋于藤溪,陈至善为他募集基金,建造禅院。有一天,寂公梦见陈至善穿著出家众的黑海青披黄袈裟含笑向他告别,寂公醒来后,急忙奔走过来探视他,只看见陈至善正在诵念佛号,然后吉祥卧而往生。(常熟志)

清 张光纬

张光纬。字次民,江苏无锡人。十四岁时考取秀才。明朝灭亡后,张光纬放弃科举考试,在家教导学生。年五十多岁时,妻子与儿子全部都逝世,从此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因而一心钻研佛教经典,自号为‘息庐居士’。张光纬奉行云栖大师的教化,其所著作的文章,都以净土为依归。每日课诵佛名数以万计,同时也观想佛像。每天晚上礼佛时,佛像两旁的灯竟然开花,有的如宝珠,有的如粟,有的如璎珞,有的如鬘云。有一天晚上,左边的灯忽然现出莲花,有佛跏跌其上,具有庄严高大的金容,三十二种相好完全具备,经过一段时间,此景象才灭去。张光纬于是礼拜恳求,祈愿能再次得见。经过三天的晚上,左灯之上,出现佛站立之像;右灯之上,也涌现莲华,而佛斜坐在上面,他的家人都见到此殊胜的景象。

后来,受优婆塞戒,其中尤其以戒杀为最重视的戒条,因此连一只蚊子一只蚂蚁,都非常小心地护念。晚年持长斋,祭祀祖先神明,都用蔬菜及水果。对饮食已不再挑剔拣择,如果有美味的食物,就拿去送给别人。不论是夏天或冬天都戴著一顶帽子,二十年间从不改变。

年七十三岁,自己预先订定临终处理的规制,往生后不受人吊祭、不立牌位、从往生到出殡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九天。自己认为不汲汲营求名利、不贪恋世间的一切、也没有瞋恚,如此安然自得等待往生而已。不久之后就往生了,曾经著作有《净土剩言》刻板印行于世,而其中以(念佛说三篇),对学佛者而言更是殷勤恳切。其大略是说: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执持的意思是:好像可以把捉而不是可以用手把捉得到。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拳拳服膺’,朱熹则把它注解为‘恭敬奉持’之义。‘拳拳服膺而弗失’下的‘弗失’,便是‘不乱’的意思。儒家又说‘顾諟’(看顾照理):朱熹解释为常以眼光观照之,就是‘观佛’之义,也是‘不乱’的意思。

口里诵念佛名,眼睛观看佛像,耳朵又回过来听到自己所念的佛号,佛念之声从舌根宣流出来,禅味愉悦自己的心,鼻子闻到香气,如是念佛,返转六根还原为一心,怎么乱得起来呢?我现今念佛,作一切方便观想,自己观想此心,如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谷子,逐字逐句的念佛就如谷子投入宝瓶中,就像整串连贯的宝珠落下。谷子本来就无尽而宝瓶也不会盈满,也不会放过任何一粒而让它抛向瓶外。忆念观想此瓶,其直径不满一寸,瓶中含藏三千大千世界,以及百亿微尘数的诸佛,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都安住在此宝瓶中。我也跟随著诸佛俱会一处,悠游快乐,这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也!”又曰:

“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求要念得多,只要能够好好的念一百句而心不乱即可。虽然念了九十九声若有一念差错,前面用手执持念珠所计的数目都不算数。如是从一百句到一千句,从千句到万句如同成串的宝珠。如此一心念佛念到箭射不入刀不能侵,那么百万魔军自然都退败逃窜。’我向来念佛,也只是含糊笼统地念过。至今才知道须字字从心里出,反过来还须字字入心里去。每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杂乱心、急躁想要多念的有所求心、昏昧怠惰的心。然后开口出声念佛,务必令声从心发,心藉著口念诵,气息调和声音和悦,不急不缓,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如果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连贯起来则百千句直如一句。如此绵绵密密,从一声以至千万声,自一刻以至于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而久之自然念到纯熟,华开见佛,到时自己就可验证,绝不欺人。”又云:

“念佛这个法门,必须兼作观想。应当闭目向著西方,正身端坐默默观想,观想神识与形体分离,神识直往西方飞去。然后逐渐看见树林,以及各种美丽的水鸟,以金绳为道路的界限,以七重栏楯交错罗列。依著次第在宝地上缓缓经行,七宝池中胜妙的莲华,散发各种香气的高台,以及由七宝组成的楼阁,上述的种种境界都一一展现在眼前。

观想阿弥陀佛就好像是在我面前,阿弥陀佛现出丈六的金身,观世音菩萨随侍于左,大势至菩萨则随侍于右,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放出光明,并垂手接引。我及清净大海众,都一同摄于阿弥陀佛的白毫光中,随著接引而上莲台,至诚恳切地顶礼佛足。此时忽然见到佛的金掌为我摩顶授记,甘露水遍洒全身,心中豁然开悟,获大安隐。慢慢地神识返回,如出禅定的样子。像这样极乐世界中,每日神游一遍,则往生的路熟悉,临命终时才不致于迷茫不知所往。愿以此告知各位念佛的人,要知道念佛要用心念,而不只是口念。若能如是入此念佛法门,则自然离佛不远了。”(净土剩言)

清 袁列星

袁列星。字垣三,江苏?山县人。曾经客居在杭州的西溪,因而自号西溪居士。十五岁时学习科举之业。有一天,听到外祖母诵持《金刚经》的无四相句,心中有所契入。之后,遇到悦山禅师,向禅师参究向上顿悟之道,于是每日更加精进用功。后来刚好遇到白嵩老人自雪峰来到昆山,袁列星再三叩问请益,突然言下洞明佛法之要,终于受到白嵩老人的印证。于是,袁列星的道风日渐远播,随机接引有缘众生,智慧辩才无所障碍,除了提倡顿悟的一佛乘之外,同时还兼宏净土法门。当时同辈的人喜好修习仙术,并且仰慕枯禅,大多不相信净土法门。袁列星于是开晓他们,说:

“净土法门圆通广大,我向来是密修密证,不敢轻易告诉他人,并不是我秘藏而不言,实在是时机未到,恐怕言之无益罢了。净土法门,是诸佛甚深的法藏,即使是二乘的声闻、辟支佛听闻到了,尚且不相信。实在是因为二乘的声闻、辟支佛,断了生死而安住在涅槃清净之处,又证得了神通妙用,所以不知道净土的大庄严海,是无分生死涅槃而处处现成。因此诸佛呵斥二乘人为邪道,说他们堕入无为坑,酖饮三昧酒。令人感叹的是现今修禅的人,尚未能修到涅槃清净二乘人的境界,便空腹高心(实无所得,心中却自视很高),未得说是已得,未证说是已证,于六根未动时,见到一个识神光影,就以为自己已经悟道,于是便如此鲁鲁莽莽、放荡任意地呵斥净土法门,真是可怜悯者!即使是大彻悟,摸著娘生的鼻孔本来面目,还能逃得出常寂光净土吗?那些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的禅者,又说:‘知道明心见性这般事,其他的便拨向一边去。’禅宗大德密云老人说:‘你要拨向哪一边,实在是痴人前不可说梦也!’古德又说:‘现今修禅的人,以透过法身为最究竟之地,却不知透过法身后又怎么样呢?假使让你透过后还有什么消息(所得),也是病!’这实在是真实的语言,正是我们应当痛切省思的。而现今修禅的人,尚且逃不出微细的所知障,反而指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是愚痴,这真是很无明迷惑啊!尽虚空有十法界,而净土是第一法界,所以是其他九法界共同的指归。

但要修行净土法门者,以‘人道’最为容易。因为地狱、饿鬼道的众生,整日被众苦煎熬逼迫,并不知道尚有佛名。即使是诸佛每日以威神的法力,清净的光明,哀怜救护他们,但他们依然如盲如聋一般,没有一点觉知。假如有的业报尽后心开悟解,一听闻佛名,则地狱、饿鬼,立即变成清凉的法界!畜生痴迷不觉。阿修罗道瞋恨炽盛,所以很难亲睹佛光。而最不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莫过于天仙道了!那些仙道不是不知极乐净土的美妙,只是他们已经证得神通妙用,可以飞腾变化、出入有无而自由自在,也能放现金光,幻化出诸菩萨的形像,幻化出种种庄严殊胜的资具,而以为极乐净土之乐,不过也是如此而已。却不知道他们是堕入幻识之中,不知这些都是自己精气神,团聚幻化而成。这正是我佛所呵斥的:不知道修习正觉、不知道修仙还不是无为究竟之道,业报尽了反而堕入恶道之中,指的就是这些天仙道的众生啊!

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一切、一切现成,本可旋天转地,不必等待刻意的安排,不凭藉依靠他物,也不是用修炼而成的。若说要经过修炼而得的,都是魔说。我们前面所说的不生不灭,只有不生才会不灭。若修炼而成即是有生,有生就没有不灭的,所谓的元精元气不出元神。元神者,是意识的别名。大丈夫要回复本来面目,正必须洗净神识,斩断命根。奈何反而修成一个神识,且愈来愈坚固的执持著,而难以断然拔除。时间一久,神识执持的力量半途衰败,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来烧就已先报尽衰坏,纵然能够坚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与天地同归于尽。因为劫火不只破有形也能破无形的。千万不要自我安慰说:‘吾道如虚空,永不能坏也。’要知道虚空也是神识所幻化出来的,只有无上的道眼才能照见看破。

况且,天仙幻现种种殊胜的境界,毕竟不是十分光明,也不十分正大。哪里能够如同位居净土一切的诸佛如来,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菩萨、声闻,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的水鸟、树林、花香音乐,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能够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轮,这不是天仙法界所可以比拟于万分之一的。果真能深信极乐净土,而专心一意地修行,这就早已超过百亿天仙。假如还不能断除学仙之念,这就是不能明白大小的差别啊!因为净土法门,是一切圣贤所归宿的地方。能够得生极乐净土,则福慧双足,返回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人则度恩人,遇仇人则度仇人,如此才是大丈夫之事。

你今天若决定深信修行净土,必定永不退转,极乐世界池中的莲华,便已伸展枝叶吐露花蕊,一切诸佛的光明,充满你的双眼;一切的法音,塞满你的耳朵;一切深妙的经典,盈满你的心中;一切妙香妙味,布满你的口鼻。如是加被护念,没有一丝毫遗露于你的六根之外,所有的胜境尽绝于你的心中,你便是一尊古佛了!那有不天地尽归的净土,仙魔尽度于极乐的呢?”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二月,袁列星往生于宝树庵,时年六十二岁。其学生收集他所说的话,并编辑为《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清 皇甫士坊

皇甫士坊。字子仪,浙江钱塘人,家族世代行医,年少时阅读龙舒居士的《净土文》突然惊惧震撼而心中有深切的省悟。士坊与思齐省庵大师为方外之交,因而专志修习净土法门。平时喜作净土诗,累积有一百多首。现今录其特别精要的,一者云:

“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但是因为凡夫的根器薄劣,因而辗转生出疑惑二心,自己疑惑:我长久以来的习气很深,宿世的业障太重,难以消除。又思惟忧虑自己的念力微弱,所以极乐世界这种胜妙境界是不可能往生到达的。却不知道从无始劫以来,罪性本来就是虚伪不实的。只要能够持念佛名,则能速灭生死之罪。就如同清风吹拂扫荡云雾,如同灯光除灭黑暗迷昧。云雾和黑暗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只要能够令心空无所得,就能洗除心中旧有的尘垢。何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随机感应难可思议。就如同石头的性质本来是会沈下水中,但是若能得到舟船的承载则终不堕落海底。又如有人犯罪而受到官府刑罚,但是若蒙皇帝的恩准则能得到赦免庇护。佛力虽然奥妙而难以思议,而自我的力量也是很深妙奇特。不要说自己的念力微弱,只要有念力必定能够如意。念力比金石还坚固、比锋芒的刀刃还锐利。忆念西方则决定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则阿弥陀佛必定会现前。先圣有句格言说:‘匹夫难夺志。’就是在指此事。”另一首云:

“二乘人的知见偏空,执理而废事。于是说没有西方极乐净土,和‘心净即是净土’的义理,不知自心与国土,非一也非二。一切的国土都是由心而显现,一心具足了种种清净和污秽的国土。极乐世界是心之清净所影现的,娑婆世界是心之污秽所产生的。倘若极乐是虚幻的,则娑婆也应当是不实在的。贪爱深重则生于娑婆世界,念力专一则自然往生西方。净秽既然由心而生,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随著心所变现出来的,譬如一轮明月,映入种种的水中。水如果清澈则月影自明,水若是污浊则月影晦昧。明月比喻为本来的真心,水比喻为世界。一心具含万千的国土,莫作有无生灭的分别。究竟来说无实也无虚,事理也不可分开而互相对立。”又作《十二时颂》,颂云:

“天刚亮的寅时(凌晨三~五时),如同平常一样在凌晨课诵佛名。只要以一刻间短暂的工夫乃至于念十声的佛号,就能超越生死、跳出六道的沈沦。像这样希有难得之法,实在是奥妙而难以论述。往生西方全以深信不疑为因,若能听闻信受无所疑惑,便是累世以来被受记的人。日已出的卯时,朝露易失人易老。试著将亲友仔细地回忆思索,眼前有多少已经埋葬于芳草之中呢?要修行,须趁早,一寸光阴无价宝。闲时不肯念弥陀,直待临终空懊恼。日已高挂的辰时,人世间搬家迁居时,必定选择好的邻居。莫向人天求福报,寿终难免再沈沦。即使是生于忉利天,作转轮王,暂时的快乐并不是真实究竟的。劝君念佛求生西方,永作逍遥自在人。

太阳接近正中的巳时,接近吃饭的时候,处处炊烟升起。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修持自己了生死。念佛要如同孩子忆念著娘,母亲忆念著孩子,念佛的工夫到底全在于自己的用心。只要愿意舍弃这个身心而面睹阿弥陀佛大愿王,即使是十万亿国土也近如咫尺。日影开始偏南的午时,佛日当空,众生的眼睛却看不见。往生西方这一条宽广的直路很少人行走,反而向著遥不可及的生死长途忍受著辛苦。不用谈禅,也不必挥扫烦恼尘垢,只要念念阿弥陀佛、心中常能作主。虽然色身尚未出离娑婆世界,但心神已经栖息在莲华的净土中。

日正焰的未时,和六根毒蛇共处在一室,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怖。出没此阎浮世界已经是无量次了,历经多生还是无法辨别善恶是非。猛回头,洗涤尘垢的心腹,人命无常不须避讳。常将死字挂在眉,才会觉得往生西方有滋味。太阳还光明的申时,叹息人身似转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错过,切莫因循,有多少人变成戴角及披鳞的众生。即使是千佛慈悲也难救度,尘沙劫数自己仍在沈沦。

日落的酉时,太阳返照的余光不长久。怎能笑愚人只顾目前,而你自己的死生大事你是不是知道呢?臭钱财,闲茶酒,骗得凡夫终日走。奔波匆忙而无暇念阿弥陀佛,等到腊月到来时却束手无策。黄昏的戌时,一盏孤灯照明了暗室。上床别了鞋和袜,睡著后心志迷茫黑暗如漆。感叹人身,容易失去,要出轮回须念佛。无边罪障一时消,佛光皎似千轮日。

人声已定的亥时,富贵功名不常在。枕上黄梁梦未醒,痴情犹自忧千载。稍微的因循,就成了懈怠,一息不来就要无量劫的悔恨。辜负西方阿弥陀佛大慈悲父,遥垂著金臂等待接引我们、如大海般的恩德。夜半的子时,净土和秽土相形比较而分出彼此。若不是受到娑婆痛苦的折磨,谁肯灰心而厌离生死轮回?既已厌离娑婆,要知道栖止安身的地方,黄金为地的西方净土即是其乐无比的究竟归宿。眼前的烦恼究竟是为谁而来,要知道这都是促使你整装求生西方的使者。鸡鸣的丑时,你若是祈愿往生又有谁能阻止。烦恼场中正好修行,念佛须教心口相应。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有什么可求的呢?但看莲华不生于陆地,结根偏偏在污秽的泥中而长成莲蕅。”后来,不清楚皇甫士坊的去向。(儒斋净土诗)

清 罗允枚

罗允枚。太仓(江苏)人。有一天夜里他的父亲梦见一位僧人要求寄居,第二天早上,罗允枚就出生了。到四、五岁时,还能回忆前生之事,有一天绕著柱子走,突然头晕跌倒在地上,从此以后丧失所记忆的前生之事。年纪稍长,因为多病而放弃科举考试。后来去参访檗岩老人,了达彻悟向上顿悟的心法,最后又回心归向于净土法门。清圣祖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秋天,得病而且危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胜莲居士,还有十二年的寿命。”不久,病很快就痊愈了,因此自号为‘胜莲’。当时州里的人很少知道要修习净土法门,罗允枚首先提倡建立念佛社有三、四处,当地净土宗的道风因此而大振。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秋天,病又复发,家人为他担忧,但罗允枚却一点也不在意。

某一天夜里,罗允枚梦见天神告诉他说:“因为你劝人修习净土法门,其功德很大,现在再延长你的寿命吧!”罗允枚生性慈悲善良,凡是放生、育婴以及赈饥等诸善事,都很乐意去促成。年七十一岁,那年的六月二日,罗允枚到处去辞别亲友说:“我将于初六辞世。”到了那一天,自己沐浴然后正身端坐,说偈颂曰:“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说完偈颂后便寂静不动。不久,其家人哭泣呼唤不已,罗允枚突然睁开眼睛说:“连累我还要再晚七天往生。”十四日早晨起来说:“今日我一定要走了!尽速请乾行长老及道友某某,来助我念佛。”大众到齐后,唱念佛名,到了辰刻(早上七~九时)忽然坐直起来说:“观世音菩萨来了!”于是合掌向著西方,称念佛号而往生。”(周安士文稿)

清 周梦颜、王孟邻、余鹤亭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江苏?山县的秀才。周梦颜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周梦颜认为众生之所以造无量罪,皆是由淫、杀二业占多半的原因,因此著作有关戒杀及戒淫二本书,其戒杀一书名为《万善先资》,其书中的言词大多恳切深痛。自己说他每经过一切神庙,必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心,不要接受血腥的食物,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于我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一蚊蚁,唯愿尊神纠正或是诛杀,并且以迅雷击碎我所著作的书版。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临著江河见到鱼族,仰面见到鸟禽,若是不想救度他们,反而萌起杀机,也同此誓愿。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若在梦寐中,见人杀生,而不能至心称念佛的圣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杀生之事,也同此誓愿。”

其戒淫一书名为《欲海回狂》。劝导一切贪淫之人,先观想处胎如狱,了解住胎的种种痛苦,是为止息淫欲的第一个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此色身,诸虫繁多相互聚集,宛转游行,噬食人的脑髓,是为最初开示不净观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男女脓血涕唾,身中充满浊恶污秽,犹如恶臭的厕所,粪秽之物到处都是,是为止息淫欲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死人僵直地仰卧,遗体冰寒彻骨,黄色的脓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咬啮食,使得皮肉渐尽,而其骨节纵横交错可见,乃至坟墓破损而枯骨露出,人和野兽在其上践踏,而我此色身,最后也是如此。其次持诵《法华经》所说的因缘法,生相及灭相,与不生不灭之实相,是为断除淫欲穷究根源的方便。

接著观想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的莲华苞中,莲华绽开而亲见阿弥陀佛坐在宝莲华上,及诸种种庄严的瑞相,也见到自身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作此观想时,则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远摆脱淫欲的陷阱,是为究竟解脱的方便观想。周梦颜曾经编辑《西归直指》四卷。清高宗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道:“我将要往生西方净土。”家人为他准备熏香的热水要让他沐浴,他推辞说:“我以熏香的热水沐浴已经很久了。”然后在谈笑之中而往生,此时异香充满于室中,时年八十四岁。

最初有一位名为王孟邻的人,与周梦颜有交往,那年十一月初一,王孟邻告诉周梦颜说:“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圣诞,我将要往生。”到了十六日王孟邻问周梦颜说:“如何才能够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呢?”周梦颜答:“应当于念佛时,发四宏誓愿,则净因坚固,决不退转。”王孟邻也认为是如此。十七日,王孟邻念佛坐化而往生,其容貌颜色不变。又有另一位名为余鹤亭的人,看到周梦颜所著作的书,感到很喜悦,因此便问他往生的要诀,周梦颜为他指示法要,余鹤亭于是欢喜奉行。不久,余鹤亭到处与亲友辞别,遗留偈颂而往生。(欲海回狂。万善先资。安士文稿)

\

清 沈中旭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热心拯救他人的危难。后来以医术而闻名于世,并且更加喜好布施,若是遇到穷人便不拿药钱,有时反而还给他钱财米粮。二十五岁丧偶后,便不再娶妻,从此更加虔诚修习净土法门。凡是走过的僧坊、街头、桥下,都写上西方阿弥陀佛的洪名,以及警策之语,劝人念佛修行。遇到病重危急的人,沈中旭则忧愁并皱眉说:“业障深重啊!我的力量不能救你,实在是无可奈何。”病人于是哭泣流泪,坚持请他医治,沈中旭便说:“没办法了,一定要念佛才行。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若能至心称念一声的人,则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你能相信吗?”病人即唯唯称是。沈中旭又问:“你能念佛否?”病人又赶紧称能。沈中旭说:“果真如此,你的病就可治了。”然后才下药,往往有奇妙的效验,因此跟著他信佛的人很多。

沈中旭七十多岁时生病,他过继的儿子交待:凡是轮到守门的人,不要随便让别人进来探望。所以沈中旭往生时,没有人知道其情况如何。然而现今城西的人,只要谈论起数十年来的在家居士中,修习净土法门的人,一定称颂公推沈中旭为第一。(二林居后集)

清 杨广文

杨广文。字道原,江苏吴县人。年少即丧父,不娶妻,一心?向净土法门。有一年闹饥荒,路旁有被遗弃的小孩,杨广文就收养他,等小孩长大到十几岁时,就请他自行离去独立。门外如果有乞丐,杨广文就教乞丐唱念佛名,乞丐若肯念佛就给他钱,因此乞丐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杨广文时常告诉众人说:“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个字,即是无上法门,更无他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生病,其友沈炳前往探视他,只见到他唱念佛名不绝于口,隔天就往生了。时年六十多岁。(二林居后集)

清 顾天瑞、陆氏、俞氏

顾天瑞。苏州城西大村人。中年时,持长斋,并设立念佛会。其妻陆氏,也持长斋,每日诵念佛名非常虔诚。陆氏年六十三岁时,患轻微的疾病,预先知道自己即将寿终,于是沐浴更衣,然后就寝。她的兄嫂俞氏,住在别间房屋,忽然听到陆氏从远处传来话说:“我先去,兄嫂您以后也要来才好。”俞氏便急忙派遣儿子前往探视,陆氏已经往生了。俞氏因此也持长斋,并且修习净土法门,历经半年后,无疾而往生。而顾天瑞于数年后,辞别诸亲好友,沐浴更衣,唱念佛名,也是无疾而往生。此事发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二林居后集)

清 姜见龙

姜见龙。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姜见龙最初喜好长生术,有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地方,山势高险山谷幽深,阴风吹来飒飒作声,因此急忙寻找出路,行走数里后,忽然重见天日,有许多幢旛遮蔽了天空,并且见到七宝的轿子中有一人趺坐,身黄金色。姜见龙于是请示他说:“我因宿世罪障,误入险途,希望你能救拔我。”轿中人说:“你能发愿吗?”姜见龙叩头说:“愿从今日,作佛家奴。”轿中人说:“很好!明日将有比丘教导你修行,慎勿错过。”才一说完,所见的景象突然消失。等到天亮,果然有一位僧人叩门而入,并对他说:“修行最重要的,莫过于念佛。能念佛的人,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能念佛的人,可以证得不退转。能念佛的人,很快就能成就正觉。”姜见龙听完这席话后非常高兴,于是每日持念佛名一万多声,念佛的声音响彻村里街巷。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八月,现出轻微的疾病,姜见龙告诉他的儿子们说:“我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西方净土,没有其他的贪恋了。”八月十五日,书写偈颂曰:“脱却五浊苦,往生极乐土。七宝莲胎圆,一念成正果。”隔天接近中午时,寂然而往生,时年七十五岁。(姜?成述)

清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长洲(江苏)人。年十五岁时,得气喘病,过了三十岁后病情加重,因此发出世之心,持念佛名颇为恳切。到了五十岁,病情更加严重,从正月至五月,仅剩下一息相续而已,于是发愿要持长斋。他的朋友杨广文前往探病,劝他持诵《金刚经》,扶他起来,教他读诵,一直到读完整卷。杨广文停留三天后,增加每天持诵的次数到三遍,如此经过半个月,病就痊愈了。从此以后每日以持诵三遍的《金刚经》为常轨,并持念佛名从不间断。夜里则静坐,直到早晨,喘病因此消除,但身体却稍微驼背。如是经过五年,有一天晚上,夜里正在静坐之时,沈炳自誓不取正觉,终不休歇。脊梁突然有振动的声音,背部顿时挺直竖立如平常人。

不久之后,受五戒于旅亭会公。沈炳常说道:“世间万法,生灭不停,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是大休歇处。”又自己说:“念佛工夫,尤其是在病中更能得力。在诸苦煎熬之时,唯独一念阿弥陀佛清楚明白,不曾打失!”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十一月,得轻微的疾病数日。到了月底,早晨起来,盥洗沐浴完之后,喘得很厉害,转身向著西方,结跏念佛,他的妻子当时正在旁边,于是叫她离开。不久之后就寂静无念佛之声,仔细一看他已经坐化往生了。沈炳留下遗言,要以坐龛入殓,并且要用荼毗火化的方法。沈炳之妻也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后来出家为比丘尼。(二林居后集)

清 王恭

王恭。字礼言,太仓(江苏)人。为人安闲淡泊,少求寡欲。年少时即放弃科举之业,平日喜好作诗。他所居住的南园,是以前宗族长老文肃公的别墅,其园中的竹林木石萧瑟凄凉,王恭时常偕同好友,在其中品酒吟诗安然自得。五十多岁时,停止作诗从此不为,并开始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自号为破有居士。有一天夜里,王恭梦见游历极乐净土,醒来后作诗来说明当时所见的情景,诗说:“无多些子没商量,梦入莲邦大歇场。诸上善人谈法性,各天帝释雨华香。鸟音树乐无停响,珠阁金台尽放光。咫尺仙源曾不隔,莫教迷路叹渔郎。”又说:“雪山老子(释迦牟尼佛)最多情,指点归家路甚明。不住直须这里住,无生恰好个中生。投将种后芽旋发,培得根来果自成。领取台山蓦直去,何劳万里访蓬瀛。”当时王恭已经七十二岁了。

隔年夏天,王恭卧病于南园的潭影轩,轩前有莲池,但莲华尚未绽放。只有一朵莲蕊依著崖石旁边,独对王恭的床榻而开,其色泽鲜丽美好。开满二日后,王恭如平常时课诵佛名,然后双手结印而往生,那朵莲华也跟著枯萎了。此时是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五月八日。没多久,刘河地方的人有以乩童降神的,王恭的儿子王冲前往叩问,乩童写大字说:“我就是破有主人。”王冲问:“公居于何处?”答:“很幸运地登于极乐世界。”又问:“是否很忆念家呢?”答:“有什么思念?有什么好忧虑的呢?”问起家中的事,则答:“南无佛。”坚持再问,又写:“南无佛。”如此三遍才寂静下来。(顾成志。许培秀述)

论曰:“我年少时听到生死轮回六道往返之说,常常自己悲叹流浪于五浊恶世,心中愁怅好像无所依靠的样子。年纪稍长,看到庾彦宝、王日休等诸公的行迹,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一心往生西方净土,实在是很仰慕他们。人生百年只是刹那的时间而已!对于身家妻子的筹量谋度日加坚执,悲欢得失荣辱的日子一日日的消失,而死亡早已随后而渐渐到来了。古人说念佛这个法门,对居士们来说尤其特别重要。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口气若是不来,则铁床铜柱随之而至。若不仰赖佛力,如何能抵抗这些业力呢?如果有阅览前述诸位君子的遗迹,而能奋然兴起立志修行的人,都将是莲胎的骨肉啊!我亦愿意策励自己跟随在他们的后面。”

至画面顶端

净土圣贤录易解卷8-2

回目录 回上页

明 程见山

程见山。只知其字不知其名。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年少时从商,后来舍弃之,闲居在家。平日专精地研究佛法妙理,礼诵皆有一定的课程,虽然繁多但却不曾荒废。到了晚年更加寂静沈默,每日以禅观为功课。后来病危,家人正在慌张忙乱之时,程见山便说:“你们不要出声,我才可使心念清净澄澈,以往生西方为依归。我平时所祈愿的,今天终于能满我所愿了!”说完后就往生,年七十六岁。(刘子威禅悦小草)

明 张守约

张守约。浙江秀水县人。家境虽然贫苦但是喜好布施,倡导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广行利益众生之事,多得以百千种来计算。一直到晚年,才全部谢绝世俗之事,过著一蔬一食简朴的生活,每日诵念西方佛名。曾著作摹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励劝发僧俗二众,皆以净土为依归。其诗云:

“净土这个伟大的法门,是阿弥陀佛弘深的愿力所成。千生万劫以来已经错过,今朝才识得它的殊胜。应当生起难遭难遇之想,慎勿又再一次的错失因缘。因为念佛求往生,只贵在于心念的专一。”

“心超物外,任意寄情这闲散虚妄的幻身;承受诸缘,随时歇息生平际遇中的是非顺逆。心中不染半点微尘,唯有忆念著这一声的佛号。性情要温文儒雅使之柔软如绵,心志要坚定不移令它正直如铁。如果还要坚持去作一些无益生死的事,终究不免如水底捞月一般毫无所得。”

“昨日入了莲社去,口里是佛心亦佛,今在俗世火宅中,事情也杂念更杂。若非宿世根器深,不免尘劳妄想扰,是以古往贤哲人,幽居山中修净业。”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速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者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眼前无多日,急办往生之盘缠,只怕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他直。安得闲工夫,与之分皂白。”

张守约的妻子陶氏,自从嫁给张守约之后,即课诵不断。有一天,张守约前往普陀山,礼拜观世音菩萨,而陶氏在家中告诉二位儿子说:“我平日参悟‘是心作佛’,至今才悟到。娑婆之缘已尽,我要走了。”时间一到便端坐往生。隔天,张守约从普陀山回来,将她的遗体入殓,突然棺木上生出五朵青色的莲华。(拟寒山诗并序。往生集)

明 庄广还

庄广还。字复真,嘉兴(浙江)桐乡人。年少的时候学习儒家之学,后来改学医术。四十多岁时,颇为厌恶世俗尘事,于是从事养生之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得疾病,因而感叹地说:“我难道不能为天地间的一闲人吗?”于是建筑一个小庭园,在小园中叠土石,种植华草树木,并且在其中高声歌咏。有一天,看著花的绽开与凋落,因而悟到色身无常,于是摧毁小园,开始闭关坐禅,取《金刚经》等诸经来诵念之。

某天,出游至杭州,遇见一老翁,庄广还和他谈论学佛之事。老翁说:“你学佛,你奉事的师父是谁呢?”答曰:“还没有师承的人。”老翁又说:“你没有读过柳宗元的《服气书》吗?云栖山有一位莲池大师,就在此附近,何不前往师事之呢?”答曰:“好!”庄广还于是徒步前往云栖山拜谒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教授他念佛的方法,庄广还也因此依止大师受五戒。从云栖山回到家后,每日诵念阿弥陀佛五万声。不到半年,心中寂静澄澈毫无动乱。

年八十岁时,再度前往云栖山,受菩萨戒,回来后就一直居住在家中养老。庄广还平时忧虑其乡里的人不知正法,大多奉事邪教。于是阅读净土诸经论,择其精要之语,编为《净土资粮集》,用来引导众人使他们信服,乡里的人因此受到感化而信奉佛法。(净土资粮集)

明 鲍宗肇

鲍宗肇。字性泉,绍兴(浙江)山阴人。家族世世代代信奉佛教。满二十岁以后,即断荤酒,能够背诵《法华经》、《楞严经》二经,每日一遍。他的父亲命他在嘉兴(浙江)卖纸,由于生气鲍宗肇降价卖出,因此处罚他跪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才让他起来,此时鲍宗肇已默默地背诵完《楞严经》了。

曾经跟随紫柏、散木等诸位老师一起学习佛法,到了晚年至诚归依莲池大师,一心一意修行净业。并且致力研究《方山合论》、永明大师的《宗镜录》等诸书,因而信解通达智慧明利,鲍宗肇自号为‘大鼓居士’,著有一书名为《天乐鸣空》。临命终时,嘱咐其子设斋,邀请法侣王季常等人及出家众数人前来,大家同声诵念西方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午后太阳西下时,忽然合掌感谢大众说:“与诸君永别了!”于是坐化往生。(天乐鸣空集)

明 庄严

庄严。字平叔,松江华亭(今江苏松江县)人。深入通达佛法大要,并引导诸同事们学佛。除了自己衣履穿著所需之外,有多余的钱财就将它们布施给他人。家中有一子一婿,平日看他总是淡泊安适的样子。庄严空闲的时候喜欢作诗及小词,所作的诗词都是清雅幽远而有韵味。曾经作一曲(满庭芳)云:

“六十余年,如片时春梦,醒来之时黄梁才刚熟而已!世间的浮华幻影,有甚么好风光?冷眼轻轻地看破,急忙翻身踏断情爱的纠缠束缚。儿孙的戏任他搬来演去,又何必要看到终场。到头来终究归于青山黄土,孤坟上只得茅草几把!残存不久的尘世俗务,根本不必再作什么计划商量。但随缘消遣,洗钵焚香,先把心思归于极乐,任意逍遥,享受于七宝行树的清凉。实在是令人感慨啊!当我从极乐净土回头望著娑婆之时,众生的业海正茫茫无际呢!”

明熹宗天启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往生于朋友胡子灏的庭园内。昆山王弱生曾收录庄严所作的诗词,认为他数年间所见过的学道人之中,以庄严的诗词最为第一。(王弱生河渚集)

明 黄承惠

黄承惠。字元孚,杭州钱塘人。为人正直不阿、有操守气节,不与世俗合流,不会农产耕作之事。事奉大母(父亲的正室妻子)及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平日乐善好施,邻居如果有人寒冷而无衣服穿,便脱下自己的衣服为他穿上;若是有没饭吃的人,便将自己口袋里的钱全部给他。妻子的弟弟闻启初,对黄承惠清苦的生活感到很讶异,便引导他前往云栖宏公居住的地方,以弟子礼拜见,宏公为他取法名为净明。黄承惠后来得吐血病,历经三年,不但没有痊愈,反而更加严重。闻启初教他念佛,但黄承惠正陷于疾病的痛苦之中,而昏迷不醒。因此闻启初高声对他说:“等你双眼一闭命终之时,现今那个知道痛苦的,究竟落在何处呢?”黄承惠惊惧害怕地说:“那要怎么办?”闻启初说:“没有比念佛更好的。”黄承惠又说:“你教我念自性弥陀呢?抑是极乐弥陀呢?”闻启初说:“你认为有什么分别吗?”黄承惠由此突然有所省悟。

于是请慧文法师前来,设立佛像,并为他讲说净土因缘。黄承惠心中非常欢喜,于是请法师为他剃发,授沙弥戒。后来,将家属摒除在外,自己唱念佛号,且默默地转诵《妙法莲华经》七日,家人都闻到莲华的香味。黄承惠突然微笑说偈曰:

“一物不将来,一物不将去。高山顶上一轮秋,此是本来真实意。”

于是命令家人设斋供佛,然后请僧人唱念佛号。当读诵《云栖发愿文》,到文中的‘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携。’突然很欢喜地起坐,仔细地观看佛像,然后往生。(憨山梦游集)

明 闻启初

闻启初。字子与,法名大晟。与黄承惠是同乡里的人,从小就时常生病,后来立志要出离生死的轮回。于是前往云栖山学习念佛法门。当莲池大师圆寂时,憨山清公前来吊祭,闻启初对清公作礼禀白说:“愿剃发出家为师父的弟子。”清公说:“佛性是不受四大的限制,毛发哪里能成为修行的执碍呢?更何况你双亲还在,所以尚不可以出家。”闻启初听完之后才不再要求剃度出家。

不久之后疾病发作,自己说:“我应当直往西方啊!疾病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等到病重之时,神志不清,不能自己提起正念,心中起大恐惧,于是急忙命家人请僧人来唱念佛号。如此过了一天,神志依然昏乱,闻启初再次惊觉说:“各人生死不同,不是他人所能救拔的。”于是站起来盥沐穿衣,对著佛像焚香、燃臂供佛,并且至诚恳切哀苦忏悔,彻夜礼忏毫无懈怠。忏悔后回到座位时,神志转为安定,净土终于现前。于是剃发披上袈裟,向大众辞别而往生,憨山清公听到这件事,因而赞叹地说:“勇哉!闻生,可说是志气刚烈的大丈夫啊!”(憨山梦游集)

明 沈咸、沈宏

沈咸。字稚咸,吴江(江苏)人。年少时聪颖杰出,二十岁考取秀才。生性极为孝顺,后来父母相继辞世,沈咸因悲伤至极而形销骨立。有一天,偶然间看到《阿弥陀经》、《楞严经》等诸大乘经典,心中有所领悟。沈咸参访拜谒云栖大师回来后,就断除荤腥血肉之食,并退隐居住县城的水西庵,专修净土法门,每日诵念佛号五万声,不论寒暑不曾中断。沈咸后来又恭敬书写《楞严经》,以此功德用来拔度其母亲。

沈咸曾经与僧渊鉴,组成净土会,县城中的人大多遵从而受化度。有一天,忽然告诉他的媳妇说:“我世俗的尘缘已尽,承蒙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要随佛往生去了!”不久之后,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时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其儿子沈宏,也修行净业,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章梦易撰沈居士传)

明 朱鹭

朱鹭。字白民,是吴江县的秀才。少年时即有特别的才智。双亲逝世后,朱鹭放弃秀才而学习长生术。后来参访云栖宏公,恭敬请求佛法之要,宏公圆寂后,朱鹭因此前往礼拜其舍利塔,而作偈颂曰:

“我以前初次拜谒莲池大师,曾向他询问参禅、念佛,是否可融通并行?大师随口答说:‘参禅、念佛如果是两种不同之事,那又何必融通它们作什么!’快哉!这一句妙语,令人心情通畅愉悦,我时时向人举起此话,向诸方遍传此理。念佛的人无尽,大师此话的意旨也是无尽。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莲池大师的广长舌也常活在世间。弟子以此短偈作供养,合掌于大师的舍利塔前。”

后来,与王在公一起游历径山,并辟建一小屋而居住,在其中阅读《大般若经》。晚年居住在苏州莲华峰下,与山僧一同修行念佛三昧,朱鹭自号‘西空居士’。年八十岁作?辞世偈?,沐浴更衣后往生。(云栖法汇。吴江志。憨山梦游集)

明 吴瞻楼

吴瞻楼。不清楚他的名字,太仓(江苏)人。晚年,将家事托付给两个儿子,从此专志修行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吴瞻楼每日持念佛号万声,并诵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兼作西方观,除此之外,不再混杂其他修行的方式。如此修行经十二年如一日。西方净土的圣境,累次地显现于其眼前。床前时常会涌现白色莲华,大如石臼,连小孩子也都看见。年七十多岁时,安然坐化往生。后来,其子孙成为学佛的世家。(现果随录)

明 吴鸣珙

吴鸣珙。字叔宝,太仓(江苏)人。家境一向富裕,喜好布施,但对佛法却不怎么通达。年六十多岁时,忽然向大众辞别然后沐浴,并延请隆福寺印初法师,前来授三?五戒。吴鸣珙此时突然大声地呼叫;“出去!出去!”然后合掌而往生。一会儿,又睁开眼睛,告诉众人说:“我才发要永绝尘世的愿,勇猛称念阿弥陀佛,莲华世界忽然就已经现前。我自己反省平日也没修什么善事,竟然能获此殊胜的果报。我把这个因缘传语给诸位大德,你们各个都必须努力念佛啊!”说完后,要一盆水自己照面看,忽然恍然大悟说:“今生吴叔宝,前生徐和尚。”又大声说:“快哉!”然后往生。此时异香突然散发于室内。(现果随录)

明 王醇

王醇。字先民,扬州人。曾经周?游历吴、越一带的山水。参访一雨禅师,从之受优婆塞戒。并居住在山上,每日诵持《法华经》。后来回到扬州,居住于慈云庵,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并将居住之处题名为‘宝(蕊/木)栖’。临命终时预知时至,结跏趺坐,请僧众环绕其旁,诵念佛名而往生。(王先民传)

明 陈至善

陈至善。字用拙,常熟(江苏)人。孩提的时候,只要听见祖母诵念佛号,马上就停止啼哭。后来进入学塾,读到《论语》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于是入屋内问母亲说:“人死后归向何处?”母亲无法回答,所以把此问题告诉父亲,父亲说:“你的意思如何呢?”陈至善说:“想要了知生死,一定要先闻道吧!”父亲说:“此儿,他日必定悟入无生之法。”等到长大后,耳闻云栖大师之道风,心中极为仰慕,于是笃志修行净土法门,救度释放诸众生的生命。

当时有一位名为寂公的人,曾经受法于云栖大师,后来结茅屋于藤溪,陈至善为他募集基金,建造禅院。有一天,寂公梦见陈至善穿著出家众的黑海青披黄袈裟含笑向他告别,寂公醒来后,急忙奔走过来探视他,只看见陈至善正在诵念佛号,然后吉祥卧而往生。(常熟志)

清 张光纬

张光纬。字次民,江苏无锡人。十四岁时考取秀才。明朝灭亡后,张光纬放弃科举考试,在家教导学生。年五十多岁时,妻子与儿子全部都逝世,从此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因而一心钻研佛教经典,自号为‘息庐居士’。张光纬奉行云栖大师的教化,其所著作的文章,都以净土为依归。每日课诵佛名数以万计,同时也观想佛像。每天晚上礼佛时,佛像两旁的灯竟然开花,有的如宝珠,有的如粟,有的如璎珞,有的如鬘云。有一天晚上,左边的灯忽然现出莲花,有佛跏跌其上,具有庄严高大的金容,三十二种相好完全具备,经过一段时间,此景象才灭去。张光纬于是礼拜恳求,祈愿能再次得见。经过三天的晚上,左灯之上,出现佛站立之像;右灯之上,也涌现莲华,而佛斜坐在上面,他的家人都见到此殊胜的景象。

后来,受优婆塞戒,其中尤其以戒杀为最重视的戒条,因此连一只蚊子一只蚂蚁,都非常小心地护念。晚年持长斋,祭祀祖先神明,都用蔬菜及水果。对饮食已不再挑剔拣择,如果有美味的食物,就拿去送给别人。不论是夏天或冬天都戴著一顶帽子,二十年间从不改变。

年七十三岁,自己预先订定临终处理的规制,往生后不受人吊祭、不立牌位、从往生到出殡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九天。自己认为不汲汲营求名利、不贪恋世间的一切、也没有瞋恚,如此安然自得等待往生而已。不久之后就往生了,曾经著作有《净土剩言》刻板印行于世,而其中以(念佛说三篇),对学佛者而言更是殷勤恳切。其大略是说: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执持的意思是:好像可以把捉而不是可以用手把捉得到。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拳拳服膺’,朱熹则把它注解为‘恭敬奉持’之义。‘拳拳服膺而弗失’下的‘弗失’,便是‘不乱’的意思。儒家又说‘顾諟’(看顾照理):朱熹解释为常以眼光观照之,就是‘观佛’之义,也是‘不乱’的意思。

口里诵念佛名,眼睛观看佛像,耳朵又回过来听到自己所念的佛号,佛念之声从舌根宣流出来,禅味愉悦自己的心,鼻子闻到香气,如是念佛,返转六根还原为一心,怎么乱得起来呢?我现今念佛,作一切方便观想,自己观想此心,如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谷子,逐字逐句的念佛就如谷子投入宝瓶中,就像整串连贯的宝珠落下。谷子本来就无尽而宝瓶也不会盈满,也不会放过任何一粒而让它抛向瓶外。忆念观想此瓶,其直径不满一寸,瓶中含藏三千大千世界,以及百亿微尘数的诸佛,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都安住在此宝瓶中。我也跟随著诸佛俱会一处,悠游快乐,这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也!”又曰:

“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求要念得多,只要能够好好的念一百句而心不乱即可。虽然念了九十九声若有一念差错,前面用手执持念珠所计的数目都不算数。如是从一百句到一千句,从千句到万句如同成串的宝珠。如此一心念佛念到箭射不入刀不能侵,那么百万魔军自然都退败逃窜。’我向来念佛,也只是含糊笼统地念过。至今才知道须字字从心里出,反过来还须字字入心里去。每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杂乱心、急躁想要多念的有所求心、昏昧怠惰的心。然后开口出声念佛,务必令声从心发,心藉著口念诵,气息调和声音和悦,不急不缓,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如果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连贯起来则百千句直如一句。如此绵绵密密,从一声以至千万声,自一刻以至于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而久之自然念到纯熟,华开见佛,到时自己就可验证,绝不欺人。”又云:

“念佛这个法门,必须兼作观想。应当闭目向著西方,正身端坐默默观想,观想神识与形体分离,神识直往西方飞去。然后逐渐看见树林,以及各种美丽的水鸟,以金绳为道路的界限,以七重栏楯交错罗列。依著次第在宝地上缓缓经行,七宝池中胜妙的莲华,散发各种香气的高台,以及由七宝组成的楼阁,上述的种种境界都一一展现在眼前。

观想阿弥陀佛就好像是在我面前,阿弥陀佛现出丈六的金身,观世音菩萨随侍于左,大势至菩萨则随侍于右,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放出光明,并垂手接引。我及清净大海众,都一同摄于阿弥陀佛的白毫光中,随著接引而上莲台,至诚恳切地顶礼佛足。此时忽然见到佛的金掌为我摩顶授记,甘露水遍洒全身,心中豁然开悟,获大安隐。慢慢地神识返回,如出禅定的样子。像这样极乐世界中,每日神游一遍,则往生的路熟悉,临命终时才不致于迷茫不知所往。愿以此告知各位念佛的人,要知道念佛要用心念,而不只是口念。若能如是入此念佛法门,则自然离佛不远了。”(净土剩言)

清 袁列星

袁列星。字垣三,江苏?山县人。曾经客居在杭州的西溪,因而自号西溪居士。十五岁时学习科举之业。有一天,听到外祖母诵持《金刚经》的无四相句,心中有所契入。之后,遇到悦山禅师,向禅师参究向上顿悟之道,于是每日更加精进用功。后来刚好遇到白嵩老人自雪峰来到昆山,袁列星再三叩问请益,突然言下洞明佛法之要,终于受到白嵩老人的印证。于是,袁列星的道风日渐远播,随机接引有缘众生,智慧辩才无所障碍,除了提倡顿悟的一佛乘之外,同时还兼宏净土法门。当时同辈的人喜好修习仙术,并且仰慕枯禅,大多不相信净土法门。袁列星于是开晓他们,说:

“净土法门圆通广大,我向来是密修密证,不敢轻易告诉他人,并不是我秘藏而不言,实在是时机未到,恐怕言之无益罢了。净土法门,是诸佛甚深的法藏,即使是二乘的声闻、辟支佛听闻到了,尚且不相信。实在是因为二乘的声闻、辟支佛,断了生死而安住在涅槃清净之处,又证得了神通妙用,所以不知道净土的大庄严海,是无分生死涅槃而处处现成。因此诸佛呵斥二乘人为邪道,说他们堕入无为坑,酖饮三昧酒。令人感叹的是现今修禅的人,尚未能修到涅槃清净二乘人的境界,便空腹高心(实无所得,心中却自视很高),未得说是已得,未证说是已证,于六根未动时,见到一个识神光影,就以为自己已经悟道,于是便如此鲁鲁莽莽、放荡任意地呵斥净土法门,真是可怜悯者!即使是大彻悟,摸著娘生的鼻孔本来面目,还能逃得出常寂光净土吗?那些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的禅者,又说:‘知道明心见性这般事,其他的便拨向一边去。’禅宗大德密云老人说:‘你要拨向哪一边,实在是痴人前不可说梦也!’古德又说:‘现今修禅的人,以透过法身为最究竟之地,却不知透过法身后又怎么样呢?假使让你透过后还有什么消息(所得),也是病!’这实在是真实的语言,正是我们应当痛切省思的。而现今修禅的人,尚且逃不出微细的所知障,反而指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是愚痴,这真是很无明迷惑啊!尽虚空有十法界,而净土是第一法界,所以是其他九法界共同的指归。

但要修行净土法门者,以‘人道’最为容易。因为地狱、饿鬼道的众生,整日被众苦煎熬逼迫,并不知道尚有佛名。即使是诸佛每日以威神的法力,清净的光明,哀怜救护他们,但他们依然如盲如聋一般,没有一点觉知。假如有的业报尽后心开悟解,一听闻佛名,则地狱、饿鬼,立即变成清凉的法界!畜生痴迷不觉。阿修罗道瞋恨炽盛,所以很难亲睹佛光。而最不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莫过于天仙道了!那些仙道不是不知极乐净土的美妙,只是他们已经证得神通妙用,可以飞腾变化、出入有无而自由自在,也能放现金光,幻化出诸菩萨的形像,幻化出种种庄严殊胜的资具,而以为极乐净土之乐,不过也是如此而已。却不知道他们是堕入幻识之中,不知这些都是自己精气神,团聚幻化而成。这正是我佛所呵斥的:不知道修习正觉、不知道修仙还不是无为究竟之道,业报尽了反而堕入恶道之中,指的就是这些天仙道的众生啊!

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一切、一切现成,本可旋天转地,不必等待刻意的安排,不凭藉依靠他物,也不是用修炼而成的。若说要经过修炼而得的,都是魔说。我们前面所说的不生不灭,只有不生才会不灭。若修炼而成即是有生,有生就没有不灭的,所谓的元精元气不出元神。元神者,是意识的别名。大丈夫要回复本来面目,正必须洗净神识,斩断命根。奈何反而修成一个神识,且愈来愈坚固的执持著,而难以断然拔除。时间一久,神识执持的力量半途衰败,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来烧就已先报尽衰坏,纵然能够坚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与天地同归于尽。因为劫火不只破有形也能破无形的。千万不要自我安慰说:‘吾道如虚空,永不能坏也。’要知道虚空也是神识所幻化出来的,只有无上的道眼才能照见看破。

况且,天仙幻现种种殊胜的境界,毕竟不是十分光明,也不十分正大。哪里能够如同位居净土一切的诸佛如来,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菩萨、声闻,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的水鸟、树林、花香音乐,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能够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轮,这不是天仙法界所可以比拟于万分之一的。果真能深信极乐净土,而专心一意地修行,这就早已超过百亿天仙。假如还不能断除学仙之念,这就是不能明白大小的差别啊!因为净土法门,是一切圣贤所归宿的地方。能够得生极乐净土,则福慧双足,返回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人则度恩人,遇仇人则度仇人,如此才是大丈夫之事。

你今天若决定深信修行净土,必定永不退转,极乐世界池中的莲华,便已伸展枝叶吐露花蕊,一切诸佛的光明,充满你的双眼;一切的法音,塞满你的耳朵;一切深妙的经典,盈满你的心中;一切妙香妙味,布满你的口鼻。如是加被护念,没有一丝毫遗露于你的六根之外,所有的胜境尽绝于你的心中,你便是一尊古佛了!那有不天地尽归的净土,仙魔尽度于极乐的呢?”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二月,袁列星往生于宝树庵,时年六十二岁。其学生收集他所说的话,并编辑为《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清 皇甫士坊

皇甫士坊。字子仪,浙江钱塘人,家族世代行医,年少时阅读龙舒居士的《净土文》突然惊惧震撼而心中有深切的省悟。士坊与思齐省庵大师为方外之交,因而专志修习净土法门。平时喜作净土诗,累积有一百多首。现今录其特别精要的,一者云:

“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但是因为凡夫的根器薄劣,因而辗转生出疑惑二心,自己疑惑:我长久以来的习气很深,宿世的业障太重,难以消除。又思惟忧虑自己的念力微弱,所以极乐世界这种胜妙境界是不可能往生到达的。却不知道从无始劫以来,罪性本来就是虚伪不实的。只要能够持念佛名,则能速灭生死之罪。就如同清风吹拂扫荡云雾,如同灯光除灭黑暗迷昧。云雾和黑暗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只要能够令心空无所得,就能洗除心中旧有的尘垢。何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随机感应难可思议。就如同石头的性质本来是会沈下水中,但是若能得到舟船的承载则终不堕落海底。又如有人犯罪而受到官府刑罚,但是若蒙皇帝的恩准则能得到赦免庇护。佛力虽然奥妙而难以思议,而自我的力量也是很深妙奇特。不要说自己的念力微弱,只要有念力必定能够如意。念力比金石还坚固、比锋芒的刀刃还锐利。忆念西方则决定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则阿弥陀佛必定会现前。先圣有句格言说:‘匹夫难夺志。’就是在指此事。”另一首云:

“二乘人的知见偏空,执理而废事。于是说没有西方极乐净土,和‘心净即是净土’的义理,不知自心与国土,非一也非二。一切的国土都是由心而显现,一心具足了种种清净和污秽的国土。极乐世界是心之清净所影现的,娑婆世界是心之污秽所产生的。倘若极乐是虚幻的,则娑婆也应当是不实在的。贪爱深重则生于娑婆世界,念力专一则自然往生西方。净秽既然由心而生,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随著心所变现出来的,譬如一轮明月,映入种种的水中。水如果清澈则月影自明,水若是污浊则月影晦昧。明月比喻为本来的真心,水比喻为世界。一心具含万千的国土,莫作有无生灭的分别。究竟来说无实也无虚,事理也不可分开而互相对立。”又作《十二时颂》,颂云:

“天刚亮的寅时(凌晨三~五时),如同平常一样在凌晨课诵佛名。只要以一刻间短暂的工夫乃至于念十声的佛号,就能超越生死、跳出六道的沈沦。像这样希有难得之法,实在是奥妙而难以论述。往生西方全以深信不疑为因,若能听闻信受无所疑惑,便是累世以来被受记的人。日已出的卯时,朝露易失人易老。试著将亲友仔细地回忆思索,眼前有多少已经埋葬于芳草之中呢?要修行,须趁早,一寸光阴无价宝。闲时不肯念弥陀,直待临终空懊恼。日已高挂的辰时,人世间搬家迁居时,必定选择好的邻居。莫向人天求福报,寿终难免再沈沦。即使是生于忉利天,作转轮王,暂时的快乐并不是真实究竟的。劝君念佛求生西方,永作逍遥自在人。

太阳接近正中的巳时,接近吃饭的时候,处处炊烟升起。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修持自己了生死。念佛要如同孩子忆念著娘,母亲忆念著孩子,念佛的工夫到底全在于自己的用心。只要愿意舍弃这个身心而面睹阿弥陀佛大愿王,即使是十万亿国土也近如咫尺。日影开始偏南的午时,佛日当空,众生的眼睛却看不见。往生西方这一条宽广的直路很少人行走,反而向著遥不可及的生死长途忍受著辛苦。不用谈禅,也不必挥扫烦恼尘垢,只要念念阿弥陀佛、心中常能作主。虽然色身尚未出离娑婆世界,但心神已经栖息在莲华的净土中。

日正焰的未时,和六根毒蛇共处在一室,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怖。出没此阎浮世界已经是无量次了,历经多生还是无法辨别善恶是非。猛回头,洗涤尘垢的心腹,人命无常不须避讳。常将死字挂在眉,才会觉得往生西方有滋味。太阳还光明的申时,叹息人身似转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错过,切莫因循,有多少人变成戴角及披鳞的众生。即使是千佛慈悲也难救度,尘沙劫数自己仍在沈沦。

日落的酉时,太阳返照的余光不长久。怎能笑愚人只顾目前,而你自己的死生大事你是不是知道呢?臭钱财,闲茶酒,骗得凡夫终日走。奔波匆忙而无暇念阿弥陀佛,等到腊月到来时却束手无策。黄昏的戌时,一盏孤灯照明了暗室。上床别了鞋和袜,睡著后心志迷茫黑暗如漆。感叹人身,容易失去,要出轮回须念佛。无边罪障一时消,佛光皎似千轮日。

人声已定的亥时,富贵功名不常在。枕上黄梁梦未醒,痴情犹自忧千载。稍微的因循,就成了懈怠,一息不来就要无量劫的悔恨。辜负西方阿弥陀佛大慈悲父,遥垂著金臂等待接引我们、如大海般的恩德。夜半的子时,净土和秽土相形比较而分出彼此。若不是受到娑婆痛苦的折磨,谁肯灰心而厌离生死轮回?既已厌离娑婆,要知道栖止安身的地方,黄金为地的西方净土即是其乐无比的究竟归宿。眼前的烦恼究竟是为谁而来,要知道这都是促使你整装求生西方的使者。鸡鸣的丑时,你若是祈愿往生又有谁能阻止。烦恼场中正好修行,念佛须教心口相应。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有什么可求的呢?但看莲华不生于陆地,结根偏偏在污秽的泥中而长成莲蕅。”后来,不清楚皇甫士坊的去向。(儒斋净土诗)

清 罗允枚

罗允枚。太仓(江苏)人。有一天夜里他的父亲梦见一位僧人要求寄居,第二天早上,罗允枚就出生了。到四、五岁时,还能回忆前生之事,有一天绕著柱子走,突然头晕跌倒在地上,从此以后丧失所记忆的前生之事。年纪稍长,因为多病而放弃科举考试。后来去参访檗岩老人,了达彻悟向上顿悟的心法,最后又回心归向于净土法门。清圣祖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秋天,得病而且危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胜莲居士,还有十二年的寿命。”不久,病很快就痊愈了,因此自号为‘胜莲’。当时州里的人很少知道要修习净土法门,罗允枚首先提倡建立念佛社有三、四处,当地净土宗的道风因此而大振。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秋天,病又复发,家人为他担忧,但罗允枚却一点也不在意。

某一天夜里,罗允枚梦见天神告诉他说:“因为你劝人修习净土法门,其功德很大,现在再延长你的寿命吧!”罗允枚生性慈悲善良,凡是放生、育婴以及赈饥等诸善事,都很乐意去促成。年七十一岁,那年的六月二日,罗允枚到处去辞别亲友说:“我将于初六辞世。”到了那一天,自己沐浴然后正身端坐,说偈颂曰:“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说完偈颂后便寂静不动。不久,其家人哭泣呼唤不已,罗允枚突然睁开眼睛说:“连累我还要再晚七天往生。”十四日早晨起来说:“今日我一定要走了!尽速请乾行长老及道友某某,来助我念佛。”大众到齐后,唱念佛名,到了辰刻(早上七~九时)忽然坐直起来说:“观世音菩萨来了!”于是合掌向著西方,称念佛号而往生。”(周安士文稿)

清 周梦颜、王孟邻、余鹤亭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江苏?山县的秀才。周梦颜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周梦颜认为众生之所以造无量罪,皆是由淫、杀二业占多半的原因,因此著作有关戒杀及戒淫二本书,其戒杀一书名为《万善先资》,其书中的言词大多恳切深痛。自己说他每经过一切神庙,必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心,不要接受血腥的食物,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于我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一蚊蚁,唯愿尊神纠正或是诛杀,并且以迅雷击碎我所著作的书版。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临著江河见到鱼族,仰面见到鸟禽,若是不想救度他们,反而萌起杀机,也同此誓愿。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若在梦寐中,见人杀生,而不能至心称念佛的圣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杀生之事,也同此誓愿。”

其戒淫一书名为《欲海回狂》。劝导一切贪淫之人,先观想处胎如狱,了解住胎的种种痛苦,是为止息淫欲的第一个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此色身,诸虫繁多相互聚集,宛转游行,噬食人的脑髓,是为最初开示不净观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男女脓血涕唾,身中充满浊恶污秽,犹如恶臭的厕所,粪秽之物到处都是,是为止息淫欲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死人僵直地仰卧,遗体冰寒彻骨,黄色的脓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咬啮食,使得皮肉渐尽,而其骨节纵横交错可见,乃至坟墓破损而枯骨露出,人和野兽在其上践踏,而我此色身,最后也是如此。其次持诵《法华经》所说的因缘法,生相及灭相,与不生不灭之实相,是为断除淫欲穷究根源的方便。

接著观想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的莲华苞中,莲华绽开而亲见阿弥陀佛坐在宝莲华上,及诸种种庄严的瑞相,也见到自身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作此观想时,则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远摆脱淫欲的陷阱,是为究竟解脱的方便观想。周梦颜曾经编辑《西归直指》四卷。清高宗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道:“我将要往生西方净土。”家人为他准备熏香的热水要让他沐浴,他推辞说:“我以熏香的热水沐浴已经很久了。”然后在谈笑之中而往生,此时异香充满于室中,时年八十四岁。

最初有一位名为王孟邻的人,与周梦颜有交往,那年十一月初一,王孟邻告诉周梦颜说:“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圣诞,我将要往生。”到了十六日王孟邻问周梦颜说:“如何才能够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呢?”周梦颜答:“应当于念佛时,发四宏誓愿,则净因坚固,决不退转。”王孟邻也认为是如此。十七日,王孟邻念佛坐化而往生,其容貌颜色不变。又有另一位名为余鹤亭的人,看到周梦颜所著作的书,感到很喜悦,因此便问他往生的要诀,周梦颜为他指示法要,余鹤亭于是欢喜奉行。不久,余鹤亭到处与亲友辞别,遗留偈颂而往生。(欲海回狂。万善先资。安士文稿)

清 沈中旭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热心拯救他人的危难。后来以医术而闻名于世,并且更加喜好布施,若是遇到穷人便不拿药钱,有时反而还给他钱财米粮。二十五岁丧偶后,便不再娶妻,从此更加虔诚修习净土法门。凡是走过的僧坊、街头、桥下,都写上西方阿弥陀佛的洪名,以及警策之语,劝人念佛修行。遇到病重危急的人,沈中旭则忧愁并皱眉说:“业障深重啊!我的力量不能救你,实在是无可奈何。”病人于是哭泣流泪,坚持请他医治,沈中旭便说:“没办法了,一定要念佛才行。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若能至心称念一声的人,则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你能相信吗?”病人即唯唯称是。沈中旭又问:“你能念佛否?”病人又赶紧称能。沈中旭说:“果真如此,你的病就可治了。”然后才下药,往往有奇妙的效验,因此跟著他信佛的人很多。

沈中旭七十多岁时生病,他过继的儿子交待:凡是轮到守门的人,不要随便让别人进来探望。所以沈中旭往生时,没有人知道其情况如何。然而现今城西的人,只要谈论起数十年来的在家居士中,修习净土法门的人,一定称颂公推沈中旭为第一。(二林居后集)

清 杨广文

杨广文。字道原,江苏吴县人。年少即丧父,不娶妻,一心?向净土法门。有一年闹饥荒,路旁有被遗弃的小孩,杨广文就收养他,等小孩长大到十几岁时,就请他自行离去独立。门外如果有乞丐,杨广文就教乞丐唱念佛名,乞丐若肯念佛就给他钱,因此乞丐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杨广文时常告诉众人说:“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个字,即是无上法门,更无他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生病,其友沈炳前往探视他,只见到他唱念佛名不绝于口,隔天就往生了。时年六十多岁。(二林居后集)

清 顾天瑞、陆氏、俞氏

顾天瑞。苏州城西大村人。中年时,持长斋,并设立念佛会。其妻陆氏,也持长斋,每日诵念佛名非常虔诚。陆氏年六十三岁时,患轻微的疾病,预先知道自己即将寿终,于是沐浴更衣,然后就寝。她的兄嫂俞氏,住在别间房屋,忽然听到陆氏从远处传来话说:“我先去,兄嫂您以后也要来才好。”俞氏便急忙派遣儿子前往探视,陆氏已经往生了。俞氏因此也持长斋,并且修习净土法门,历经半年后,无疾而往生。而顾天瑞于数年后,辞别诸亲好友,沐浴更衣,唱念佛名,也是无疾而往生。此事发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二林居后集)

清 姜见龙

姜见龙。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姜见龙最初喜好长生术,有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地方,山势高险山谷幽深,阴风吹来飒飒作声,因此急忙寻找出路,行走数里后,忽然重见天日,有许多幢旛遮蔽了天空,并且见到七宝的轿子中有一人趺坐,身黄金色。姜见龙于是请示他说:“我因宿世罪障,误入险途,希望你能救拔我。”轿中人说:“你能发愿吗?”姜见龙叩头说:“愿从今日,作佛家奴。”轿中人说:“很好!明日将有比丘教导你修行,慎勿错过。”才一说完,所见的景象突然消失。等到天亮,果然有一位僧人叩门而入,并对他说:“修行最重要的,莫过于念佛。能念佛的人,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能念佛的人,可以证得不退转。能念佛的人,很快就能成就正觉。”姜见龙听完这席话后非常高兴,于是每日持念佛名一万多声,念佛的声音响彻村里街巷。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八月,现出轻微的疾病,姜见龙告诉他的儿子们说:“我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西方净土,没有其他的贪恋了。”八月十五日,书写偈颂曰:“脱却五浊苦,往生极乐土。七宝莲胎圆,一念成正果。”隔天接近中午时,寂然而往生,时年七十五岁。(姜?成述)

清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长洲(江苏)人。年十五岁时,得气喘病,过了三十岁后病情加重,因此发出世之心,持念佛名颇为恳切。到了五十岁,病情更加严重,从正月至五月,仅剩下一息相续而已,于是发愿要持长斋。他的朋友杨广文前往探病,劝他持诵《金刚经》,扶他起来,教他读诵,一直到读完整卷。杨广文停留三天后,增加每天持诵的次数到三遍,如此经过半个月,病就痊愈了。从此以后每日以持诵三遍的《金刚经》为常轨,并持念佛名从不间断。夜里则静坐,直到早晨,喘病因此消除,但身体却稍微驼背。如是经过五年,有一天晚上,夜里正在静坐之时,沈炳自誓不取正觉,终不休歇。脊梁突然有振动的声音,背部顿时挺直竖立如平常人。

不久之后,受五戒于旅亭会公。沈炳常说道:“世间万法,生灭不停,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是大休歇处。”又自己说:“念佛工夫,尤其是在病中更能得力。在诸苦煎熬之时,唯独一念阿弥陀佛清楚明白,不曾打失!”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十一月,得轻微的疾病数日。到了月底,早晨起来,盥洗沐浴完之后,喘得很厉害,转身向著西方,结跏念佛,他的妻子当时正在旁边,于是叫她离开。不久之后就寂静无念佛之声,仔细一看他已经坐化往生了。沈炳留下遗言,要以坐龛入殓,并且要用荼毗火化的方法。沈炳之妻也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后来出家为比丘尼。(二林居后集)

清 王恭

王恭。字礼言,太仓(江苏)人。为人安闲淡泊,少求寡欲。年少时即放弃科举之业,平日喜好作诗。他所居住的南园,是以前宗族长老文肃公的别墅,其园中的竹林木石萧瑟凄凉,王恭时常偕同好友,在其中品酒吟诗安然自得。五十多岁时,停止作诗从此不为,并开始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自号为破有居士。有一天夜里,王恭梦见游历极乐净土,醒来后作诗来说明当时所见的情景,诗说:“无多些子没商量,梦入莲邦大歇场。诸上善人谈法性,各天帝释雨华香。鸟音树乐无停响,珠阁金台尽放光。咫尺仙源曾不隔,莫教迷路叹渔郎。”又说:“雪山老子(释迦牟尼佛)最多情,指点归家路甚明。不住直须这里住,无生恰好个中生。投将种后芽旋发,培得根来果自成。领取台山蓦直去,何劳万里访蓬瀛。”当时王恭已经七十二岁了。

隔年夏天,王恭卧病于南园的潭影轩,轩前有莲池,但莲华尚未绽放。只有一朵莲蕊依著崖石旁边,独对王恭的床榻而开,其色泽鲜丽美好。开满二日后,王恭如平常时课诵佛名,然后双手结印而往生,那朵莲华也跟著枯萎了。此时是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五月八日。没多久,刘河地方的人有以乩童降神的,王恭的儿子王冲前往叩问,乩童写大字说:“我就是破有主人。”王冲问:“公居于何处?”答:“很幸运地登于极乐世界。”又问:“是否很忆念家呢?”答:“有什么思念?有什么好忧虑的呢?”问起家中的事,则答:“南无佛。”坚持再问,又写:“南无佛。”如此三遍才寂静下来。(顾成志。许培秀述)

论曰:“我年少时听到生死轮回六道往返之说,常常自己悲叹流浪于五浊恶世,心中愁怅好像无所依靠的样子。年纪稍长,看到庾彦宝、王日休等诸公的行迹,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一心往生西方净土,实在是很仰慕他们。人生百年只是刹那的时间而已!对于身家妻子的筹量谋度日加坚执,悲欢得失荣辱的日子一日日的消失,而死亡早已随后而渐渐到来了。古人说念佛这个法门,对居士们来说尤其特别重要。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口气若是不来,则铁床铜柱随之而至。若不仰赖佛力,如何能抵抗这些业力呢?如果有阅览前述诸位君子的遗迹,而能奋然兴起立志修行的人,都将是莲胎的骨肉啊!我亦愿意策励自己跟随在他们的后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