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谈心说识 第八章 计较与执著——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

发布时间:2022-06-27 11:57:48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第八章 计较与执著——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

一、遍计所执性

在人世间,有很多纷争的起因就是从计较“你多我少”、执著“你有我无”中引发了不少无谓的烦恼。

举世闻名的福特公司,有天为一位领班在其退休前夕举行送别会,当这位当了十九年领班的人起来致词时,大家才发现到,领班的脸和公司经理的脸怎么那么像,不禁纳闷在心。

领班首先感谢大家这十几年来对他的支持、照顾,接著又说:‘从懂事到现在,小时候抱怨零用钱太少,计较衣服不够新款,长大有了工作后,计较薪水太低,假期太少,我的一生就在这样不断的计较与抱怨中过了一大半。而我的弟弟,从不跟我争执,只是埋头做他自己的计划,并细心检查计划是否周详,计划实现后在检讨缺失,怎样才能更完美,从不把心思放在“得与失”上,更不会和人计较,就这样他所作的计划一个又一个地实现,他也从小职员成公司的经理。同在一家公司,由於我的心态和他不同,所以至今仍是一个领班。或许各位已经发现了,那位和我长得很像的经理也在此,他就是我弟弟,我没什么礼物给各位,只有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心路向大家报告。今后我还有一大段美好的人生,我也要好好地计划一下如何来过这个不计较、不执著的人生……'全场此时响起一片掌声……。

看到别人开著名贵轿车很拉风地在路上行驶,而看看自己只有骑著噗噗作响的摩托车的份儿,心里觉得不是滋味,不如人。但回头看一看,还有人骑者脚踏车,或步行,甚至还有人满头大汗地推著一辆板车上山坡,看看自己此上虽不足,比下还有绰绰有馀。如果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羡慕、不比较,幸福自然会常伴左右。

星云大师说:“一个有力量的人,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肯定之上。没有信心的人,才从外在的环境找寻自己的价值;当外境不如意时,起了比较、计较的心,痛苦也随之而至。幸福的人,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献人羣!

在唯识学上,把分别计较,常起执著的心态称为遍计所执。

二、识的三性、三无性说

凡是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假法,无一法能够常住而实有。而我们从古至今,仍迷於这些因缘所生的假法,执著心外有实法,相信“海可枯,石可烂,此情永不变”的誓言是真的,追求富华富贵以为拥有它即可享幸福人生。由於对人起实我,对境起实法的妄见,而永沉於生死苦海中,无法出离。慈悲伟大的佛陀,为了要济度众生的虚妄执著,特地讲说三性、三无性的中道,俾使众生得以契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三性,就是三种自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三无性,是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人对宇宙万有总相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人们只能从总体上去把握属於被意识到的事物和外部各个方面的完整规律,从中悟出在於现象后面被意识遮蔽著的本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唯识学从意识再现的事物入手,观察其本质与现象之间互为体用因果的关系,去实证体认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途经。识的运动和变化就在这个限度内去展开其“万法以用显体”的规律和方法。因此,作为显现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的识的三性层次,本身必须具备著有自性与无自性的形式。《成唯识论》卷九说:

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处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显体非无,而有愚夫於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於有及无总说无性。(《大正藏》卷三十,四十八上)

佛学把人的思想惟划分为两上系统:一是可以借助概念的逻辑形式进行有意识的思惟;一是只能通过非概念的思想方式进行的无意识思惟。前谓:“了义”后谓“不了义”。把有意识之了义和无意识之不了义两个系统的思惟,一起来把握即谓“无性”。此时,人的思想俱备著超意识的自主性、主观性等的限制而获得大自在,故说“佛世尊於有及无总说无性”。唯识学认为,在思惟的领域内,无性是依有性而存在的,离开了意识的各种作用,人就无法进行思惟,也不存在无意识之思惟系统了,故说“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但由於人们仅习惯於在主体(实我)与客体(实法)互相作用下引起的有意识思惟活动,故佛学特开创依有意识而存在无意识的教法,而这只在不可思议的、非言说的思想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故说“密意说,非了义”。此中“相、生、胜义无性”,指的是,依识的遍计所执性而存在的观念的本质,谓“相无性”;依识的依他起性而存在的思惟规律的本质,谓“生无性”;依识的圆成实性而存在的知识的本质,谓“胜义无性”。唯识学就通过识的三自性的作用和三无性的本质,来表达“无我”即“空”的思想,并以此去揭示人的思惟活动的奥秘。言意识作用下之思惟者“说有”,言无意识作用下之思惟者“谈空”,空有皆不离识乃唯识理论思惟的一大特色。舍离遍计所执性之妄执、存依他起性之缘生,而证圆成实性之真性,从而悟入“诸法无自性”的理体以契合“中道实相”的妙理,这就是唯识学提出三性三无性说的目的所在。

三、遍计所执的定义

遍计的执性,梵语Parikalpita-svabh?va。唯识三自性之一。又被译为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妄相自性、妄计自性、虚妄分别相、虚妄分别名字相等。

《解深密经》卷二中云: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

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

乃至唯令随起言说。(《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上)

上段经文藏语的意译如下:“所谓诸法的遍计所执相,由於仅是随言说而起,若言诸法自性或差别,只不过是安立在名(namam)和假名(Samketa)表示上。换言之,各种现象的生起,是依因缘而生起,暂时假有无实休可得。吾辈凡夫对此幻象执著其为实有而起分别心。这就是遍计所执相。《解深密经》又云:

若诸菩萨能於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搪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中)

遍计所执性,遍计,就是周遍计度之意,是在意识上作种种推求的心理活动。指一般凡夫迷惑之妄心。所执性,指在迷心之前所妄现之我相、法相;心执著外界的现象为实有,此当情现相(对著情境而起执著、著迷之相)即叫遍计所执性。其实万法因缘生,何来真实之我、法?所谓,我、法,只是在迷惑心之前才有,并非真有。如在暗夜见麻绳,误以为蛇,蛇乃妄有,理上则无,是心外法,是故必须排除。“杯弓蛇影”的事人皆尽知,把弓箭之影误认为蛇,生起心病,这也就是遍计所执。又凡夫妄执万象,认为实物皆实有,而遍计一切法,是明显的自以为是,如俗云:“一朝被蛇咬,三年畏井绳”;如夜入空屋,妄执有鬼,基於妄执,无中生有,像空中华,在相上是虚幻不实在。这便是周遍计度,妄情所现在实我实法相,称之为遍计所执性。

《唯识三十颂》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大正藏》卷三十一,六十一)

“遍”有种种的意思,如意识,有思惟、考察的种种行相如是周遍的生起计执,名为遍计。如眼识见各式各样的物相,耳识听各式各样的声音……身识接触各式各样的体相,都全有遍计的作用。因遍缘一切境界,这个遍计心的品类众多,不一,所以说为“彼彼”。“种种物”指的是普遍被计较执著的境界。指的就是被我们妄执实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个遍计所执的自性本无自体,但当虚妄分别心,妄执这个无体之物时,当下也会有一些境界现前。如我们看戏时,明知剧中人物和情节是虚构不实,也常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况,随著剧情的“悲欢离合”而情绪起伏不定。尤其是看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境遇时,不自觉地会为共坎坷的命运,病弱的身体一掬同情之泪。其实哪一个是真实的呢,待戏终人散,什么王公将相、美女、英雄一切都不存在。而当我们为剧中人流泪、伤心、生气时的心境就是一种遍计所执性。

《成唯识论》卷八说:周遍计度,故说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妄执蕴处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五下)

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是在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的,它使人能够在思想上预先构拟出活动成果的全貌,或者在想象中创造出来事物的样式和它们独具的尺度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周遍计度”。它反映出意识的改造能力,包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由於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存在著思想的主观意向以及随之形成的客观内容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使那些已经被意识到或者终将被意识到的种种现象,首先作为经验的感性的直观映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这类映象本身,可能存在著歪曲地表达了事物内部本质联系的属性,因此它直接反映到人的头里所形成的东西,就不可能准确地显示出事物的真相,故说“谓能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唯识学把这种虚妄分别的主观映象称为“似外境”,它是与现实的“心外境”有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但来自主观自身的认识差异性,而且来自主观在反映客体时,客体自身的讯息差异性。这就如《成唯识论》所说的“妄执蕴处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别”,它归结於识的遍计所执性的作用。

常言“心有千千结”,就是因为这颗凡夫心,时常会为外境所转,会执著计度各种现象,所以《摄大第六论》中说有二种遍计,四种遍计,十种遍计;《显扬圣教论》说有六种遍计;《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说有五种遍计等,今将遍计的种类列举於下一节。

四、遍计所执的种类

《成唯识论》卷八云:识品虽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计不同。(《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六上)

1、二种遍计:

就是《摄大乘论》所说的自性计与差别计。如该论说:“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所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所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大正藏》卷三十一,一三九下)。《摄论讲记》解释说:“一、自性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诸法的一一自性,如色声等。二、差别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色声诸法的差别不同的义用,像色声等的无常义、苦义、空义等。自性遍计,执诸法的自相;差别遍计,执诸法的共相。由遍计诸法的自性及差别,所以有两种遍计所执自性”。《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同样说有二种遍计执性。如该论说:“云何遍计中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计名,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会加行故;(四)别离加行故;(五)舍随与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大正藏》卷三十,七O三——七O四)《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又说二种:“又於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一者,随觉;二者,串习气随眠”。

2、三种遍计者

有说一我、二法、三用的三种;有说一自性、二随念、三计度分别的三种。《对法论》第二说:“自性分别者,谓於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随念分别者,谓於昔曾受诸行追念行分别;计度分别者,谓於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有关我、法、用的三种遍计,在《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说:“或依境中体用差别,开体令用分之为三,谓我、法、用体用相随。”

3、四种遍计者

就是一、计自性;二、主差别;三、计所取;四、计能取。《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说这四遍计的差别:“谓计三科诸法自性,名1、计自性;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有见无见、无漏、漏等一切差别种种道理,名2、计差别;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是彼各各三界、三性、漏、无漏等心心所取,名3、计所取;谓计色等能取色等及计心心所取诸法,名4、计能取”。《摄论》说四遍计,除了自性计、差别计的两种,更加有觉计、无觉计的二种。无性后二计说:“善名言者,谓自意趣在语前,行领解具足,故名有觉;与此相违说外无觉”(《大正藏》卷三十,四O四中),世亲摄论释后二计说:“善名言者,谓解名言,不善名言者,谓牛羊等。虽有分别,然於文字不能解了”。

4、五种遍计者

《摄论·所知相品》云:“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大正藏》卷三十一,一三九下)

印顺导师的《摄论讲记》解释说:

一、依名遍计义自性,听到某一不知意义的名字,就去推度那名下所诠的义是什么,以为如是名有如是义,这叫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现见某一义相,不知它的名字,就去推想那义的能诠名是直么,以为如是义有如是名,这叫信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依已经了解所诠义的名,遍计度未了义的名,如听见一译名,譬如说阿赖耶,根本不知它的意义,现在用我国习知的名字去译它,说阿赖耶就是藏,依藏名去计度阿赖耶名,这样的遍计,叫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自性,依已知名称的义,遍计度未了名的义。如初见电灯,不知它是什么东西,见它能放光,知放光是灯名的所诠义,因此,以灯义去推度这电灯,这叫依义遍计义自性。五、依二遍计二自性,就是以已了义的名,及已了名的义,推求未了知的名义,或因名而推想到义,或因义而推想到名,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这叫依二遍二自性。

5、六种遍计者

《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由有六种遍计差别故,遍计所执自性亦有六种。何等名为六种遍计?一、自性遍计,谓遍计色等实有自相;二、差别遍计,谓遍计色等决定实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诸差别相;三、觉悟遍计,谓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如成年人能用言语表达所认识的,叫做善名言的觉悟遍计);四、随眠遍计,谓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如婴儿的咿呀,及牛羊等不能以言语傅达它的意境,叫不善名言的随眠遍计);五、加行遍计,此复五种(就是前说的贪爱加行等的五种);六、名遍计,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者。非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中有计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大正藏》卷三十一,五五八上)

6、七种遍计者

就是七种分别,如前曾经说过的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7、八种遍计者

《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八种分别能生三事:一、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二见我慢事;三、贪瞋痴事。八种分别者:一、自性分别,谓於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别分别,谓即於色等想事起诸分别,此有色此无色,此有见此无见,此有对此无对,如是等无量差别,以自性分别为依处故,分别种种差别之义;三、总执分别,谓即於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由於积聚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转故;又於舍、军、林等及於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设所引寻思;四、我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执所众,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五、我所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所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六、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分别;七、不爱分别,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分别;八、爱不爱俱相违分别,谓缘净不净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分别。如是略说有二种,谓分别自体及分别所依所缘事”。(《大正藏》卷三十一,五五八中下)

8、九种遍计者

就是指的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疑结;六、见结;七、取结;八、悭结;九、嫉结。结是烦恼的别名,以此九种皆能系结众生於生死中不得出离,所以名结。至於九结的意义,在解说诸烦恼时已有提及,不再多说。

9、十种遍计者

就是《摄论》所说的十种分别(《大正藏》卷三十一,一三九下——一四O上)。如该论说:“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赖耶是一切种子识,以虚妄分别为自性。一方面它本身是虚妄分别,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切分别的根本,为一切分别生起的依止。所以也可说赖耶是能遍计);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色等一切法为缘而生颠倒分别,是能分别的所缘相,它本身是虚妄分别为自性,是识的一分;并且依色等相而生起分别,所以名为缘相分别);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这是眼识等的六识,并六识所依的染意识。这七转识能显了境相,它是能分别,又因之而起分别,所以名为显相分别);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洛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这是由缘相分别的变异转动而产生的分别。如老病死等的变异……因这种种的变异而引起分别,叫做缘相变异分别);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这是在识及所依止的显相分别上,因如上所说的种种变异,而起的所有一切的变异,如因根有利钝而识有明昧的变异,这叫显相变异分别。这两者,就是因一切法“现”变异而生的分别。根本分别微细不可知,所以不说根本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这是因从他听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而引起的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外道们听闻那些非正法类,而於其中生起的不称正理的妄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正法中的佛弟子,听闻种种如理的正法类,引生正见的分别。这三者,他引分别是总,如理不如理是别,是依分别生起的思想学说的邪而分别,不像前四、五两种是有情俱生的分别);九、执著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是不如理作意类的萨迦耶“身”见为本,而起的六十二见趣相应的分别,是小乘所对治的对象。以我见为主体,引起六十二种各别的意见,所以叫见趣。六十二见,以五蕴三世来分别:如说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第一句是我见,后三句是我所见。色蕴有四句,受想行识四蕴也各有四句,总成二十句。再约三世相乘,过去二十句,现在二十句,未来二十句,成六十句;加上根本的身异命异“常见”、身一命一“断见”的二种,合成六十二见);十、散动分别(这是大乘菩萨不共所对治的十种分别。散是散乱,动是流动;因这散动分别为障碍,使无分别智不得现前,使我们不见诸法的真实性。《般若经》中说的无分别智,就是对治这散动分别的)谓诸菩萨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除上所说的各类遍计,其他还有十一、十二,乃至无量的遍计。总说一句,随著依他起性有多少,遍计执也就有多少。《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说:

“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随於依他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亦尔。是故当知遍计执自性无量差别”。

五、过度计较的后果

由於遍计所执认妄为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争执、误会、不愉快就会产生。

有个实例为证:

菁萍三个月前才做了新娘,丈夫王雄是某大工厂的助理工程师,小夫妻恩恩爱爱。一个月前,菁萍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她与王雄爱情的结晶,这个不久将出生的小生命,给这个温暖的小家庭里又增添了不少的欢欣。

就在这时,菁萍渐渐发现丈夫的精神有些反常。最近连著几天,天很晚了,王雄却迟迟没回来,结婚后他每天都是准时到家,可是今天怎么啦?菁萍做好饭看一阵电视就趴在窗台上向著街头张望。天黑了,她独自吃晚饭,又坐在床上默默地等啊等,一直等到十点多,王雄才酒气薰天地回来。一进门,左摇右晃,傻笑著拍拍菁萍的肩膀说:‘啊,贤妻!让你久等了,对不起!工厂里跟外国签了一份技术合作的合同,晚上陪客人吃饭,你看,忙糊涂了,本来应该打个电话告诉你才是……'菁萍正上火呢,一看丈夫可怜兮兮的样子,又满嘴酒臭,那股厌恶劲不知怎地就来了,她寒著脸问:‘还吃不吃啦!不吃我收拾了!'王雄讨了个没趣,搭讪著说:‘那我去睡啦!'这天晚上,菁萍心里极不满意。

王雄进入了梦境,菁萍可千种烦恼万种委屈一齐涌上心头。往常她也有撒娇使性子不理他的时候,王雄总是陪著笑脸直到她气消。今天怎么如此呢!菁萍胡思乱想,一夜没睡好。

打那以后,王雄每天晚上都很晚回来。回来也不等菁萍开口,他自己主动解释:‘这些日子工厂太忙,一项合同已签订,但在技术方面遇到难题;需要夜里加班。'而且每天回来总是重复一句话:‘对不起!你今天过得好吗?'

“虚伪!”菁萍想:“我也没问人你!干嘛自己解释呢?再说加班为什么要在工厂里不可?把有关资料带回来难道不行?又不是保密工程。只怕跟哪个女幽会去了吧?”心里想,嘴上没说。她是小学教员,不比一般家庭妇女,有些话可不好张口就说出来。

日子就这样淡淡的过著。菁萍觉著弯扭,也没说破,王雄天天早出晚归,表面上也挑不出毛病。

最近一件事,却伤透了菁萍的心。

菁萍决定试探王雄是不是有外遇。这一天,她故意不做晚饭。和衣躺在床上。王雄回来,果然惊惶失措,赶忙问她怎么啦?并要送她上医院。后来发现晚饭没做,立即下厨房,风风火火,锅碗飘勺响得极其夸张。

菁萍的疑心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今天为什么这么勤快?分明是做贼心虚!有了这样的想法,菁萍便进一步留心,抓住丈夫的点滴把柄。一天下午,丈夫又打电话给她们,说他晚上迟回去一会儿。菁萍决定下班后到工厂里看看王雄到底在搞什么鬼名堂。

菁萍来到王雄的工厂,找到老板打听:‘王雄在不在?'老板说:‘他回家了呀!他今天走得特别早,你有事到他家去找吧。'怪不得这些日子躲躲闪闪的,今儿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回到家里,菁萍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菁萍目光忽然落在王雄的小书柜上。书柜里面是王雄的日记还有一些资料什么的。菁萍想翻日记,从中找出点恁据。当她拿起一本日记刚翻开几页,忽然从日记里掉出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小姐,那小姐很漂亮,正对著她甜甜地笑著。翻过来,照片背面写著两行娟秀的小字。

我的心永远属於你

你的婷婷

起先她怀疑丈夫,如今又抓到把柄,而她最怕的事实也得到证据。现在物证俱在了,她怎么办?心碎了!

她把锁炼照原样弄好,那张照片贴身藏著,就等王雄发现追问,那好,她就可以结结实实的吵一架。

第二天上午九点,菁萍给王雄工厂打了个电话,问王雄在不在?回答不在。

菁萍无论如何也支持不去了。她向校长请了假,一个人到公园里坐了大半天,连午饭也没吃。离婚?太没面子。当时嫁给王雄,父母都不同意,如今更无颜回家诉苦。最后,菁萍决定自杀,她连走几家药房买了好多安眠药。

菁萍回到家,流著眼泪写好一份遗书,连那张照片一同装入一个信封。这时楼梯响起了脚步声:听那节奏,就知道是王雄回来了。菁萍急忙藏好遗书和药,然后躺在床上装睡。

王雄拿钥匙打开门,进来。见妻子躺在床上,很吃惊。忙问:‘怎么了?'菁萍心里烦说:‘不舒服。'‘那到医院去看看吧!'

菁萍心里骂道,不用你假关心。但嘴里说:‘不要紧,只是身上没力气,过几天就好啦。'

王雄赶紧做好饭,端上来,菁萍也不吃,说恶心。她的恶心,为那张照片。

王雄迟疑了一会儿,开口:‘我想告诉你一件事,(菁萍竖起耳朵听著)我以前认识一个小姐,名字叫小红。那个小姐现在有个要好的男朋友叫李用。是我的同事,但这个人见利思迁,被老板的女儿看上后对小红就冷淡了。谁知小红因病住进医院,我赶紧去医院,才知道小红得的是白血病,而且已经不能治了。'

小红一见到我,眼泪汪汪的问:‘你看到李用没有?'怎么办?我不能在这时候说李用绝情的事,就骗她道:‘看见李用了。他正在忙著筹办你们结婚的事呢!'

小红挥手请她的亲友们到外面去,病房里只留下我一人。她泣不成声:‘实话对你说了吧。我得了绝症;只剩下见天的时间了,我昨天求人给李用拍电报去,临死前我想见他一面。李用是个善良、热情又有才华的男子汉,他会有美好的前途。我死后,你千万要劝他别太悲伤,要帮他找个好小姐,勇敢地生活下去。'

我只能连连点头,李用会来吗?笑话。可是我还得忍住悲愤强装笑颜:‘说什么傻话!你不会死,我还等著喝你们的喜酒呢!'

话一说完,王雄吸口气,说:‘小红死了,带著美好的祝福死了。这几天,我心情一直很沈重。我想,我一定要对你好。可是你怎么总是没精打采的?小红的症状跟你相似,我害怕,你一定要到医院里检查一下,别误了事。你要是有个好歹,我怎么办?哦!对了,小红给我一张她的照片,让我拿给李用,我怎么肯给那个禽兽不如的东西?小红在照片背面写了字,还写上她的乳名,她乳名叫婷婷。'

王雄说:‘那张照片就在我的书柜里,我找给你看看,多好的一个小姐啊!'

可是,那张照片正跟遗书一道,放在菁萍的口袋里。

就在王雄急忙站起来,惊问怎么啦?菁萍说:‘渴!渴死我了,我要喝汽水,冰的。赶快去买!'

王雄一拍胸口,说:‘这几天为小红的事,昏了头,可真忘了,上次加班,发了加班费,还带在身上,没向太太交账呢。你还想吃什么?我一块买回来。'‘不用了。我就想喝冰汽水。快。'王雄便急忙跑下楼去。

丈夫走后,菁萍赶紧把照片放回原处,并把那张沾著泪水写成的遗书撕成一点一点的,还有那些安眠药,一起丢进拉圾箱中。然后,端坐在椅子上等丈夫回来。

菁萍恨起自己来,他们家庭的不愉快全是她自己找的。丈夫加班,有什么值得怀疑?还到工厂里去查问,夫妻间不信任行么?她又想,那天夜里丈夫不惊动她,本是尊重,干嘛要乱想呢?丈夫这几天情绪不好,当妻子不主动体谅他,真是不明理!千不该万不该,撬那个书柜……要是明天当真的服了药,那后果……多夸自己平常时时去寺里拜观音菩萨,一定是菩萨保佑,感谢菩萨……

门开了,王雄提著四瓶冰汽水走进来,菁萍迎上去一把搂住他,说:‘王雄,我这一辈子一定要对你好!'

星云大师说:“人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要以责人之心责已,以爱已之心爱人;不比较,不计较,不怨天、不尤人、不侵犯、不推诿、不贪求、不瞋怒、不自卑、不懊丧、不邪见、不妄心,如此,必能为大众所爱戴,社会所接纳。”

六、诸法自性空

“识”的遍计所执性的作用发生在思维过程本身的一个阶段之中,它是产生人的思想目的的基础,也是人获得聪明才智的主观的内在原因。人的聪明才智不是恁空而来的,所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必然首先在人的思想目的的性活动中表现出来。不难设想,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或者他所从事的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活动,那么我们就不能称这个人俱备聪明才智。《成唯识论》卷八说:“计度分别能遍计故,执我法者,必是慧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五下)

这是说凡是有执“我”执“法”的功能作用者,恒与“慧”相俱。遍计是对外境的一种计度分别。在八种遍计中提到:第六种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分别,和第七种,不爱分别。举例而言,人对自我之爱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尊自信,一种是自私的爱。好的自我爱是自尊和自信。自尊的人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在遇到失败灾难时,不会灰心丧志。自信的人充满勇气,敢冒别人所不敢冒的艰险。坏的自我爱是自私和自满。自私的人以我为中心,从来没想到别人;自满的人洋洋自得,结果会自我放纵到今人厌恶的程度。

目前患“自私病”的青少年最多。治疗的处方很简单。中式处方是“先人而后已”;西式处方是“think of first”(先想到别人)。这两味良药,其实是一样的。

识的遍计所执性的作用是以感性的经验的对象为出发点,它在人的情感和行为上是存在的。但它在真理的范围内是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故曰:“情有理无”。因此,唯识学对它不是采取否定而是舍离的态度,故曰“遮虚妄执”。

“遍计所执”是心识活动的一种,我们知道,“识”是善恶的根,“心”为苦乐的根本,所以一切有情众生,唯以自心造善恶业,感苦乐果,现实生命所受的一切,都得由自己负责,绝对不是任何外在的力量所能给予我们的。若能体悟“三界诸法,唯是一心所造”,就不会斤斤计较外在的困挠、折磨;也不会执著於目前的窘境而感到不平。因缘法是依他而起,自性是空。所以《大般若经》云:

① 《谛观全集》论释十,演培法师著。

② 慈航法师全集第四编,《成唯识论讲话》。

③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舫法师著。

④ ,《法音》一九八九年六月号。

⑤ 《唯识学研究》,深浦正文著。

⑥ 《唯识三十颂要讲》,太田久纪著。

⑦ 《唯识要义》,杨白衣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