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发布时间:2022-07-24 17:51:13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目次

  壹、莲宗源流

  莲宗史略

  释迦所传之净土法门

  印度之净土宗

  天亲菩萨造〈愿生论偈〉

  净土宗传入中国

  三经摘要

  净土经典举要

  修法

  中国莲宗诸祖传略

  晋慧远大师

  北魏昙鸾大师

  唐善导大师

  贰、净土之种类(法身、报身)

  参、念佛仪式

  方法仪式

  发愿回向文

  十念法

  肆、四种念佛

  (一)持名念佛(二)观想念佛

  (三)观像念佛(四)实相念佛

  伍、念佛果报

  九品往生

  陆、示众

  有漏净土

  一句佛号

  度众生

  净土果报

  念佛号之力量

  难易二道

  生西方后之修行情形

  生疑城

  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行愿之别

  宏扬净土

  (一)西斋禅师净土诗

  (二)永明寿禅师及中峰国师宏净土

  (三)彻悟禅师语录

  (四)莲池大师宏净土

  (五)智者大师

  柒、净土释疑

  禅净双修

  释迦佛及诸佛之净土

  参禅生净土与念佛生净土

  《维摩经》净土与《六祖坛经》净土(唯心净土、唯物净土;依报净土、正报净土)

  捌、修净土错走路途

  错认自性弥陀

  错发愿

  错念经典

  错求瑞像

  玖、附录

  往生传

  ----------------------------------------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壹、莲宗源流

  莲宗史略

  净土宗,亦名莲宗,亦名弥陀教,他力教,发愿念佛,藉佛力而得往生净土之法门也。释迦佛住世时,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无量寿经》,又于王舍城为韦提希说《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土往生法门,是为本宗之起源。

  佛入灭后九百年,天亲菩萨宗《无量寿经》造〈愿生论偈〉,示五念门修法。印土推为宗师,故本宗以佛说三经及天亲一论为所依本典。

  后汉时安息国沙门安世高始译《无量寿经》,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是为莲宗经典传入中国之始(迨晋朝慧远法师受念佛法门于佛图澄,结莲社于庐山)。然其初,法度未备,传播未广,修者尚寡。

  至晋永嘉四年,佛图澄大师由印度来抵长安,提倡净土修行法门,传于道安法师。道安传于慧远法师,慧远法师结莲社于庐山东林寺,专修净业。道俗皈依者极众,有姓名可考者共得一百二十三人,类皆高僧雅士。以莲社十八贤为最着,十八贤者:慧远、慧永(慧远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罗什弟子)、昙顺(同上)、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远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罗、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远门人)等是也。以慧远为导师,故后世推为中土开宗初祖。

  又北魏永平元年,有天竺菩提流支法师者,来中国宏法,译述甚富,亦传净土法门于此地,以授昙鸾法师。鸾着〈天亲菩萨愿生论偈注〉,及〈略论安乐净土义〉,大宏斯旨,推为宗匠。

  其后隋大业间,有道绰禅师,在石壁玄中寺读昙鸾碑文,大有所感,弃其宿习,专修净业。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席,着〈安乐集〉两卷。

  唐贞观时,有善导和尚者,亲与绰师道场,乘受宗义,着〈观经疏〉。阐明他力信心要旨,规定本宗行仪,于是莲宗遂告大成。善公行顶卓绝,诲人不倦,所居之地,屠肆无人过问,其感人之深,化被之广,于斯可见也。迄今念佛法门,仍以善公之教为本。与善公同时,有慈[敏/心]三藏,曾亲至印土求法,归后专宏净土,事迹不彰,影响未广。

  接善导之法者,有怀感禅师,亦得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玄宗时庐山有承远法师者,宏专念之道,创弥陀寺,世称“弥陀和尚”。承远之弟子法照,代宗时为国师,着有〈五会法事赞〉一卷、〈大圣竹林寺记〉一卷。

  德宗贞元中,少康法师,深慕善导,专弘净土之教,世称“后善导”,着有〈二十四赞〉一卷、〈瑞应删传〉一卷。

  此外有新罗国人憬兴法师着〈大无量寿经速义述文赞〉三卷。元晓法师着〈大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游心安乐道〉一卷。其《无量寿经》之解释,与净影、嘉祥之疏并称,世号“无量寿经四大疏”。

  释迦所传之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但以众生根器不同,故所说法门,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之别,无非方便众生,自力修持之法。又为方便众生故,又恐凡夫障深慧浅,若修别样法门,皆是竖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脱生死,是以特地开出念佛一法。宏扬西方极乐世界,愿人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最初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往生。

  印度之净土宗

  印度天亲菩萨着〈往生论〉,提倡净土。

  天亲菩萨造〈愿生论偈〉

  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盘头,意译为天亲。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生后释迦牟尼佛九百年,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神才俊朗,戒行清高,无可为传。先学毗婆沙义已通,为众讲说,日造一偈,以摄所说义。次第造六百余偈,摄毗婆沙义尽,无能破者,即〈俱舍论偈〉是也。又作〈长行解偈〉,立萨婆多义,随有僻处,以经部义破之,名为〈阿毗达摩俱舍论〉。

  法师既遍通十八部义,妙解小乘,执小乘为是,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佛所说。后得其兄无著菩萨诲诱,始信大乘,深悔而想,欲割舌以谢罪。兄曰:“汝设割千舌,亦不能灭此罪,汝若欲灭罪,当以此舌解说大乘。”于是师乃广造诸论,以宏阐大乘。瑜伽宗基础之立,即其功绩。

  复宗《无量寿经》,造〈愿生论偈〉,示五念门修法,令众生毕竟得生安乐国土。五念门者:(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五念门乃用身、口、意、智、方便智等五业以修持,用身业礼拜,用口业赞叹,用意业作愿,用智业观察,用方便智业回向。

  五念门功夫纯熟,则渐次成就五种功德门,四入一出。五种功德门者:(一)近门;(二)大会众门;(三)宅门;(四)屋门;(五)园林游戏门。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花藏世界,名入第三门;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菩萨入前四门,自利行成就,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生论偈〉全名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魏菩提留支译。昙鸾法师之注,文畅义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推为莲宗着述之巨擘,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惜中国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求于东瀛,刻以流通。

  净土宗传入中国

  净土宗经典传入中国甚早,自后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以迄宋代,译《无量寿经》者,多至十二种,五存七缺。

  三经摘要

  《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之誓愿,较胜其他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愿,说明阿弥陀如来与其国土。次述愿往生此国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又刘宋[强-弓]良耶舍、晕摩密多各译《观无量寿佛经》,此经以说往生极乐方法为主,并说十六观。又有依报、正报、假观、真观之区别。

  姚秦罗什译《阿弥陀经》,此经专纪法藏此丘誓愿之功能,言由其誓愿所现之阿弥陀,及其极乐国土之庄严。欲往生极乐者,其方法无他,即念佛而已。念佛者,单称佛名,专心念佛之谓也,所谓:“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也。

  净土经典举要

  《阿弥陀佛偈》一卷 (第一译) 后汉失译

  《后出阿弥陀佛偈》一卷 (第二译) 同上

  以上二偈,单赞阿弥陀佛之德及其誓愿。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大阿弥陀经》二卷(内题《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白延译

  《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极乐佛土经》) 东晋竺法力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宝云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大宝积经》中十七、八两卷) 唐菩提流支译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宋法贤译

  。。。。。。。。。

  以上《无量寿经》之译本十二种,五存七缺(有圈者现存),俱说阿弥陀如来之誓愿,较他诸佛更为方便,并述往生此国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一名《无量寿观经》) 刘宋[强-弓]良耶舍译

  。。。。。。。。。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

  以上《观无量寿佛经》译本二种,俱说十六观修法,乃应身别观。

  《阿弥陀经》一卷(又名《无量寿经》) 姚秦罗什译

  。。。。。。。。。

  《小无量寿佛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姚秦罗什译

  。。。。。。。。。

  以上《阿弥陀经》异译三种。

  修法

  净土宗经典,虽早传入中土,而修此法门者尚少。至晋永嘉四年,佛图澄由印度来抵长安,提倡净土修行法门,传于弟子道安,道安传于慧远,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是为中国净土宗之正式开始。当时入莲社诸公,类皆高僧名士,即世所谓莲社十八贤是也。其名列佛祖统纪者,百二十三人,其不入社而与社有关系者,则有陶潜、谢灵运、范宁等辈。十八贤者:慧远、慧永(慧远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罗什弟子)、昙顺(同上)。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远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罗、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远门人)是也。

  中国莲宗诸祖传略

  晋慧远大师

  师讳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道安法师建刹于太行恒山,师往归之,闻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师常临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年二十四,大善讲贯。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时师同门慧永禅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漫众,西林隘不可处。永师乃谓请于刺史桓伊更为建刹,号东林,时太元十一年也。于是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花,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主张莲宗,莲风大扇。既而四亡方息心缁侣绝尘信士,闻风不期而至者,凡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一意西归。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初是大教流行,江东经藏未备,道法无闻。师遣弟子法净、法钦等,远越葱岭,旷岁来还,购诸梵本,并传关中。其时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师曰:“佛是至极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乃着〈法性论〉十四篇,以明泥洹常住之旨。什师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阖事理合。经言:‘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宏其道。”昙摩流支入秦,师遣弟子昙邕,请于关中。出十诵律,流传晋国。及佛驮跋陀罗至,师即请出禅数诸经,所有经律,出自庐山,几至百卷。师居东林三十余年,迹不入俗,每送客,常以虎溪为界。领众六时行道,未尝一日暂辍,深信切愿,专志西方,澄心系念,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复睹圣相,既知时至,即语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见之,当生净土矣!”即自制遗戒。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即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遗命弟子露骸于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弟子等不忍露骸,与浔阳太守阮侃,奉全身建塔于西岭,谢灵运及宗炳,各立碑以铭遗德。所着有〈庐山集〉十卷行世。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谥“辩觉大师”。南唐升元三年,追谥“正觉大师”。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追谥“圆悟大师”,凝寂之塔。

  按:远师首创莲社,专宏净业,学行专精,品格超迈。其遣徒求经,聘梵师翻译,对于正教之宏扬,厥功甚伟。后世推为初祖,宜也。至若考寻血脉,则后世净土传承,出于北魏鸾师者为多,不可轩轾先后也。

  北魏昙鸾大师(《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师号昙鸾,雁门人。少游五台山,见神迹灵异,因发心出家。读《大集经》,以其词义深密,因为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同行医疗,既而叹曰:“人命危脆,日夕无常。吾闻长年神仙。往往闲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遂往江南陶隐居所,恳求仙术。隐居授以仙经十卷,欣然而还。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勒住并川大寺,晚移漪州。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唱佛,西向稽颡而终。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事闻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按:莲宗以三经一论为宗要,所谓论者,即天亲菩萨所造〈往生论〉是也。鸾师为之注,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盆托出。又着有〈略论安乐净土义〉,词简义赅,诚莲宗述着之巨擘。再传至善导大师,莲宗遂告大成。其功实与远师媲美,影响后世尤大。鸾师虽未被推为祖,实不祧之祖也。

  唐善导大师

  师讳善导,不详其所出,人皆称善导和尚,云是阿弥陀佛化身,赞其净行之伟也。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所有[贝亲]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燃灯续明。]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三昧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耶?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又作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闻佛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弊之衣,得换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语,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得同声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往生。无疑矣。(多见世人,平时念佛,发愿求生,甚是勤奉。及至临终,却又怕死,都不说往生之事)。死门事大,必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师自念佛时,若有一光明自口出。所居之地,屠肆无人过问。忽一日谓人曰:“吾将西归。”,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乐。”祝已而逝。唐高宗赐寺额曰“光明”云。

  按:导师不教人作观,但教专称名号,故理浅易修。愚夫愚妇,皆能修持,最收普及之效。其教简捷明了,临终正念文,刻切指陈。可谓慈心太切矣!又创仪赞。净土宗日益完备,实中兴之祖也。有纪其临终登寺前柳树投身而死者,此其信徒之事,讹传为师耳。蒋着《中国佛学史》论之甚详,可考也。

  贰、净土之种类

  净土分为四种

  自性法身净土,是遍满十方,东西南北无所不在,即常寂光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是报身净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净报所感。又如东方满月世界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净报所感。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是我们共业所感。不论生西方极乐世界,或生东方满月世界,娑婆世界,皆须再修行直至明心见性,方生常寂光净土。所以只有常寂光净土,是最后的净土、绝对的净土,其余皆是相对的净土。不过生西方极乐世界及东方满月世界之人,只有清净快乐,没有烦恼。而且是不退转的,不论迟早,一定可进入常寂光净土。而秽土世界之人,则受种种烦恼,而且容易退转,生常寂光净土自然较难。但是你如果行愿坚强,功夫卓绝。一悟即登佛地,则不必经过东西两世界,直接便生常寂光净土了。诸如禅宗各悟道祖师,皆是由秽土直登常寂光净土,无须求生西方,便可证明。至若智者大师临终发愿求生西方、玄奘三藏临终求生兜率天,可见并未直接证入常寂光净土,故须多此一举。但智者、玄奘皆行愿卓绝,其最后必能证常寂光净土,则可断言也。

  参、念佛仪式

  方法仪式

  如清闲助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诵《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穴/土/黾]内取)。再能加诵《金刚经》大忏悔文及一切大乘经典,更好。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十遍)

  南无阿弥陀佛(或五百声、千声,以至万声。愈多愈好,但勿勉强)

  南无观世音菩萨(十遍)

  南无大势至菩萨(十遍)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十遍)

  发愿回向文(慈云忏主作,或念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亦可,面对西方虔心诵念)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来,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极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念法(世事烦杂,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专切。亦得往生)

  每日清晨服饰之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之长短。不限佛数。气极为度。其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连屈不断。意在借气束心。令心不敬。念毕。亦必发愿回向。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肆、四种念佛

  (一)持名念佛出《阿弥陀经》。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观相念佛观相念佛,身对佛相,口念佛名,意观想着阿弥陀佛的相。不论纸画木刻泥塑铜铸,供着那样相就观那样相。身口意三业相应,阿弥陀佛身口意三密加持,曰“观想念佛”。

  (三)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就是修十六妙观。初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三杂观、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十六下品三。

  (四)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散乱,证凡圣同居土;念到一心不乱,证方便有余土;念到身心两忘,佛念皆空,一无所有,证实报庄严土,是为分证。到此境界,是无记忆空,不是自性弥陀。再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向无记忆空那里,将第二句弥陀佛名号追第一句,将第三句追第二句,将第四句追第三句。如是次第,二十、三十、四十、一百、二百句追下去念,无记忆空的无明一破,便见自性法身阿弥陀佛,证常寂光净土,是为满证。即经中所说:“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证无生忍。”

  伍、念佛果报

  九品往生

  问:常斋念佛的人,与五逆十恶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样?

  答:有品级的,不是一样。

  问:请将生在西方的品级说说。

  答:往生西方分为九品,如左:

  (一)上品上生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众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回向发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乘,不谤大乘。

  (三)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见佛。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回向往生。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回向往生。

  (六)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发愿回向往生。

  (七)下品上生作众恶业,不诽谤方等经典。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经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见观世音及大势至。

  (八)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盗戒,不净说法,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赞说净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见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

  (九)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其诸不善],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满十二大劫,乃见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夜,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

  陆、示众

  有漏净土

  依有漏心变作之净土也。据〈群疑论〉谓阿弥陀佛之净土,虽由佛之无漏心变现而为无漏。然凡夫之心为有漏,故不得直生彼无漏之净土。但于佛所变之无漏净土上,由自己之有漏心,变作似无漏之净土而往生。其中云:“申言之,即极乐土者。就佛之本土而论,为无漏之净土;就凡夫之所变及受用而论,不免即为有漏之净土也。”此准于唯识家之法相而判之。

  一句佛号

  天亲〈往生论〉云:“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以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一)器世间清净,(二)众生世间清净。”换言之,即是整个相对宇宙清净。由相对入于绝对,相对净土变为绝对净土。

  度众生

  〈往生论〉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净土果报

  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

  念佛号之力量

  《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是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名下品下生者。

  难易二道

  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为难行道。反之以信力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道。见〈净土十疑论〉。

  生西方后之修行情形

  修行净土法门者,已生西方,并非成佛,仍须修行。但在西方所修之法门,并非念佛,乃听讲经及参禅(出《大阿弥陀经》)。

  生疑城

  修净土者,信心不固,常自狐疑,死后生于疑城。疑城乃出《大阿弥陀经》,弥陀净土之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名为懈慢界,亦曰胎生,边地,即疑城胎生。真门自力念佛人所生之处。懈慢,为懈慢界。要门诸行往生人所入之土。

  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修净土已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弥陀教导,决定一生可以成佛。《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行愿之别

  生在西方品位高下,全视自己行力。能否生西方,全视自己愿力。每天念佛千万声,如不发愿,则不能生西方,只能得福报。如每天只念十百声,发愿生西,仍能生西方。中峰禅师云:“有行无愿,决不往生;有愿无行,愿是虚设。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善导观经疏》云:“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

  宏扬净土

  (一)西斋禅师净土诗(查西斋净土诗)

  西斋禅师参禅未悟,改修净土,非悟后再修净土也。其所作净土诗,皆非悟后语气。

  (二)永明寿禅师及中峰禅师宏净土

  永明寿禅师,悟道后兼宏净土,非修净土也(参考《指月录》)。中峰参高峰,明心见性后兼宏净土,以利益众生,非修净土也。人或误其悟后再修净土,非也。已明心见性,则一悟永悟,无须再修。(参考《中峰广录》)。

  (三)彻悟禅师语录(查《梦东禅师语录》)

  彻悟初参禅未悟,后改修净土。其语录皆是提倡净土,其净土诗及开示,乃采古祖师禅语附会净土者,崇净土而谤禅宗。其实修禅修净,俱是释迦所传大乘法门,不可故为轩轾,使后人生门户之见也。

  (四)莲池大师宏净土

  莲池先修禅未悟,改修净上,虽宏净土,仍赞禅宗。其学行品格高超,实不可多得(参考《云栖法汇》)。

  (五)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修止观法门,未明心见性,故临终求生西方。非明心见性后,再修净土也。

  柒、净土释疑

  禅净双修(《问答录》五二页)

  问:祖师语录,参禅就参禅,并无又参禅又念佛之说,后人倒乱是非。如中峰禅师参高峰禅师,悟道后随机说法,喜参禅者教彼参禅,喜念佛者亦随机阐扬净土,其本人并未修净土,语在《中峰广录》中。如莲池大师先修禅,因未悟,其临终之遗嘱言:我实未悟,因到北京参遍融禅师后,改修净土,语在《云栖法汇》。

  答:以上之辨问不错。

  释迦佛及诸佛之净土

  见性后,自性遍满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

  问:修行明心见性证悟后,将来肉体死了,生东方净土?或生西方净土?如释迦佛、达磨、六祖、百丈、临济、马祖,古今证道人肉体死了,他是在什么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见性后,还生那一方?

  答:见性后,自性遍满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则东方西方皆在其内,自性所在之遍满虚空,是常寂光净土,即法身之真净土;至东方西方等,乃报身净土,即假净土。报土者,如我们娑婆世界秽报之不净土。报土者,有成住坏空。净报秽报皆假。如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如东方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所成,如我娑婆秽土是我们众生业力所成。有成必有坏,是相对的。常寂光净土是绝对的。自性比太阳,太阳光明一照,遍满虚空,遍满虚空比常寂光净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净土,有常寂光净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无成无坏的;古今证道的人,见自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地方分别?肉体死活与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见性后,与在此土见性无二无别。

  《弥陀经》云:“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参禅净土与念佛净土

  参禅明心见性,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

  问:祖师语录中,迦叶、阿难、马鸣、龙树、达磨、五祖、六祖、百丈、马祖等千百人皆是证道的人,未曾说过“我是某人化身、某人应世”种种的神话,或说“我死了生于东方、西方”。

  又问:假如有一人证道后,发愿生西方或东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自性遍满虚空,净土亦遍满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内,都在净土之内。这个净土是指“法身净土”,叫“常寂光净土”,我今设一比喻,喻如中国。北平如西方世界净土,南京如东方世界净土。西方、东方之净土叫作“报身净土”。报身净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业报之秽土,痛苦甚多,西方、东方及他方净报之净土无痛苦。净报之净土亦非法身真净土。在净报之净土修到见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净土。法身净土喻如太阳,太阳一照,则十方世界皆见。故见性后,则生东、生西尽成两头话,两不相干了。娑婆世界、东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见自性者,其所证的法身净土,乃是一般无二的。净土分为四种:“常寂光净土”,如太阳之光,遍满虚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净土,又叫“法身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净土是“报身净土”,是净报报身得来。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业报得来的秽土一样。我们这个秽土是假的,那三个报身净土亦是假的,那三个净土东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种者,一真三假。假如见自性后,则不受后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应世”,乃是世俗谬说神话,一人说假,万人传真也。

  念佛是生西方净土,参禅证悟者,当下便生常寂光净土,将秽土变为净土,将肉身变为法身。念佛者,须死后才生西方净土。

  《维摩经》净土与《六祖坛经》净土(唯心净土、唯物净土;依报净土、正报净土)

  《维摩经》中所说净土,乃法身净土;《坛经》所讲净土,亦法身净土。禅宗祖师所讲者亦是一样。法身净土,即“唯心净土”;报身净土,乃“唯物净土”。法身弥陀,指阿弥陀佛的自性,与诸佛自性及我们的自性无异;报身弥陀,指报身净土的丈六金身。“依报净土”,是报身净土;“正报净土”,是法身净土。

\

  捌、修净土错走路途

  错认自性弥陀

  念佛之念,从见闻觉知起,非从佛性起。念佛功夫纯熟,一心不乱,人法双忘,已具精进功夫,乃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见自性弥陀,不可错认自性弥陀忘。

  错发愿

  念佛修净土者,发愿求生西方,才是正当。其余如发愿求生兜率天,皆非正理。世俗之人,或女者求来生为男,男者求来生出家,或做大护法等等,皆错误。有为求家宅平安,人口清吉,功名富贵,而念佛者,乃大错。念佛最后目的,在成佛度众生。

  错念经典

  修净土以念佛为正,以念经为辅助。念经典应念佛说经典,不可念伪经。如《高王经》、《寿生经》、《妙沙经》、《血盆经》、《土地经》、《太阳经》、《解冤经》等,皆后人伪造,不可念。

  错求瑞相

  诚心念佛,工夫纯熟,自生瑞相,不可用心着意强求。每见念佛者,着意求瑞相,用脑筋过度,发神经病者,宜戒之。

  玖、附录

  往生传

  沙门往生类

  O远祖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远所居号“东林”焉。远住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钜儒,凡百四十人,共为净社。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升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揖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耶?”既如时至,谓门人曰:“吾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厥功顾不伟欤。予昔游卢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贤之遗迹,见其规模弘远,足称万僧之居,而殿阁尘埃,钟鼓阗寂。寥寥然户异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无继,嗟夫!”

  O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钖底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后义抚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

  赞曰:“永初入道,与远师伯仲,而创净社以为万世法,亦远祖而永宗矣。”

  自后庐山十八大贤,百三十二一诸往生辈,不能悉录。姑载一二如左。

  ○昙顺

  晋,昙顺,黄龙人。幼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经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焉。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花,倏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昙恒

  晋,昙恒,河东人。童儒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贯通。自入庐山,专志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

  ○道昺

  晋,道昺,颖川人。幼师远公,通经律,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究心念佛三昧,日夜无间。]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

  赞曰:“言行合一,所谓心口二俱念佛者也。听其言则是,稽其行则非,而欲冀往生,将谁欺乎?”

  ○昙诜

  晋,昙诜,广陵人。幼师远公,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晋,道敬,琅琅人。祖凝之刺江州[祖凝之为江州刺史],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赞曰:“冲年高才,鲜不自恃,而笃志念佛,非宿植净因者乎?今沙弥略涉经论,我慢放逸,白首而无归,不得已而谈西方,晚矣!”

  ○佛驮跋陀罗

  晋,佛卧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要师达长安,演法东宫,与罗什法师上下论议。后以悬指海舶遭摈,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诸经。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济

  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远叹曰:“绍隆大法,其在尔乎?”后疾笃,诚期净土。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诵净土经。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忽然而觉,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自逆虚空,只有所见,须臾还卧,容色愉悦,谓傍人曰:“无疾苦,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赞曰:“济以圣师指示而生净土,然则临终助念,孰曰无功乎?而留龛溽暑,体发异香,梵行之精坚验矣。”

  ○慧恭

  晋,慧恭,豫章酆城人,与慧兰、僧光等同学。兰、光系念净土,临终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笃,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念不少间,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矣。”恭欣然奋迅而逝。

  ○慧虔

  晋,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确。义熙年中,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寝疾,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清辉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尼惊异作礼,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虽困,神色如常,侍者皆闻异香,泊然而化。

  赞曰:“临终见佛,或疑纯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见之,何也?当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慎哉言乎!”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属缘西方,虔苦不替,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傍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辞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赞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则曰:‘吾力且惫,待平复已,然后念佛。’不知念佛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时,而显以念力,既愈其疾,复得往生。贤哉!”

  ○慧通

  晋,慧通,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法,祈心安养。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形葛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俄而,阿弥陀佛光明烨然。定起,以告同学,安然而化,异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晋,法琳,临那人,专精戒品,止成都灵建寺修净业。常持《弥陀》、《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赞曰:“琳诵经有沙门现前,盖诚感耳,无足为异。其生西方,不系乎是。修净业者,毋取相希慕焉。”

  ○昙鉴

  宋,昙鉴,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花一枝授之。定起,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弥声其厉,及明,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

  ○僧柔

  齐,僧柔,学方等诸经,惟以净业为怀。卒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俱闻异香,西向敬礼而化。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而已。”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即弹指罄咳,言气俱尽。

  赞曰:“天多欲乐,兼有女人,非解脱处。古谓:‘假饶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归去来。’是以赞净土者,谓上品即登彼岸,下生犹胜天宫。今光于命尽之际,而详审坚固所愿确然,可谓明且勇矣。”

  ○慧进

  齐,慧进,居高座寺,誓诵《法华》,造经百部,愿回此业,得至安养。后闻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逝。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梦有人乘船海中,问之,云:“往阿弥陀佛国。”珍乞随行。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未可也。”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忽房内池面,降白银台,因默记其事,书经函中。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辉映。邑人遥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检经函,如珍瑞应,宜生净土久矣。

  赞曰:“远公三观圣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银台而默记,古德之厚重类如此。彼浅丈夫者,缕有少异,晓晓自鸣。小则失其所有,大则增其魔事矣。可弗慎诸!”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浅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颖川人。孩幼之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慧思禅师,弘法缘毕。在剡东石城寺,将入灭,谓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复前进,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见。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慧薰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智朗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

  赞曰:“大师道德崇重,一家教观,万代宗仰。而舍寿之际,惟西方是归。乃至疏《观经》,着《十疑论》,恒于此谆谆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称心观为宗,净土其非实欤?’噫!大师谓约心观佛,不谓无佛。如其无佛,心观何施?正报既然,依报亦尔,学台教者审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来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

  赞曰:“经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喜恶得以生净土,不偿雉命,良由一生净土,永绝轮回,因缘何从而得会遇。若其忍悟无生,入尘利物,纵有报偿,则所谓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者矣。岂与凡夫六道等耶!”

  ○灌顶

  隋,灌顶,章安人,智者大师弟子也。日以念佛为事,临终室有异香,遗诚弟子竟,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诵《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梦成坐莲花,隐隐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太小耶?”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佛身遍满虚空,告曰:“汝当澡浴清净,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佛来迎,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赞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则心秽即秽,心净即净。审矣!而喻见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见多佛遍空。盖一即多,多即一,非有优劣也。”

  ○智舜

  隋,智舜,入卢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乐寺,善经论,精诚念佛。有僧道诠者,至自齐州,赍阿弥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问之,则云:“此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绘而来。”海感庆逢遇,虔笃礼敬,乃睹神光灿烁。于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国。后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至晓而逝,俨然如生。

  赞曰:“极乐世界,过此十万亿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诚感佛,彼道铨,安知非净土之贤圣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岁闻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乃谓人曰:“我闻经言,犯一吉罗,历一中劫地狱可信。”又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邪见!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于国清寺兜率台昼夜精勤念佛。忽辞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无疾而化。时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赞曰:“佛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恶入地狱,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诚可谓邪见矣。近世喜持咒者,见陀罗尼所说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满种种求愿,则跃然而信。见净土所说功德,能直入圣阶。立超三界,则恬然不介意,其为邪见等耳。可慨也夫!”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激发四众。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不曾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凡有衬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燃灯续明。三依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世事。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莫能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我今不失正念,往生净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赐寺额曰“光明”云。

  赞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脱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智钦

  唐,智钦,专习禅业,又礼念万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窗/心],见佛身光明,幡华宝盖,满虚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赞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然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当学钦公之习禅礼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燃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五会法师

  唐,法照,大历一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尝于钵内睹五色云,有梵刹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后腊月朔,在华严院净业道场,方忆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梵僧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台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师尝于湖东寺开五会念佛,感祥云宝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又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追寻,乃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京,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

  赞曰:“感梦于前,观境于后,其可信明矣。然则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顾不足信欤。三载之前,花台预就,所谓信心才起,莲[芷/(止止)]标名。随其勤惰而或鲜或萎。又不足信欤。噫!冥现灵踪,预符圣记。化行五会,音彻九重,岂非乘悲愿而生者哉。”

  ○台岩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仙都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因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师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已。光明闪烁。师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与钱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又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师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悲伤自责,因倍精进。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

  赞曰:“或疑佛从口出,似涉怪异。噫!世尊逢醉象时,手五指端,出金光狮子。其言曰:‘我何有心于御象哉!以找无量劫来,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狮子现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现佛,亦无量劫来皈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师,教人黑夜习坐,于香烟上,注观佛现,以为感应。较此邪正,实霄壤焉!修净业者。不可不辨。”

  ○自觉

  唐,自觉,住真州,常发愿,愿因观音得见阿弥陀佛。于是铸观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愿。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手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二月望夕,见一人形似天王,云间现身谓觉曰:“安养之期至矣。”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赞曰:“末世闻法信受,无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极于尊贵者倍复少,所以者何?位弥高,则欲弥广;欲弥广,则染弥重,势所恒然。鲜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乐,不忘西方之归,非宿值胜因,何以致此?虽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内典者奚不录。曰:‘兹传净土,意有所专主。’故不泛纪云。”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花,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终,亦生安养云。

  赞曰:“始泛浮缘,终生乐国,信不信故也。经云:‘惟除不信。\’谅夫!”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入庐山顶远公莲社,着〈念佛三昧诗〉以表专志,尝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遗民恳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架娑以被之。他日又见入七宝池,莲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十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甚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古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应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及《妙法[莲]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面西合掌而逝。时义熙六年也。

  赞曰:“《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养父母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终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三昧,屡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净业者,此其为万代师法。”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征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张抗学士

  宋,张抗,积善向佛,誓诵〈大悲陀罗尼〉十万遍,求生净土。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前,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金地礼佛。”言讫,念佛而逝。翁儿,抗孙也,二岁而亡。

  赞曰:“心净则西方触目,心秽则地狱随身,抗之净心成就,堂前见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同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力业成,行且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赞曰:“身被系,心念佛,终以赦免,即囚禁伽锁,念观音而得解脱者也。今五欲缠缚,岂非被系,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岂非赦书。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终无赦时。悲哉!”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飞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而化。

  赞曰:“见频伽,不见佛,何也?盖是初时暂见,终当见佛耳。谓渐入佳境,非耶?”

  ○王龙舒国学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