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瑜伽师地论第八卷白话解

发布时间:2022-12-06 20:33:12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瑜伽师地论的白话解释是很重要的,现在的人看文言文的话,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我们若是参照着瑜伽师地论的白话文来学习的话,是很快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帮助的。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原文与译文

瑜伽师地论第八卷白话解

1、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谓由三种杂染应知。何等为三。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烦恼杂染云何。嗢柁南曰。

自性。若分别。 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 差别。诸过患。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

白话解:

(前文已经对于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三个层次的界域、相貌、符合正法及不符合正法的情况进行了讲解,接下来这部分对于这三个层次中出现的各类杂乱染污的情况进行讲解。这三地都是属于身体、语言、思维活动的范畴,所以所谓的杂乱染污,也是指的身体、语言、思维活动中的各类杂乱染污的状态)

什么叫做设立这三个层次中的各类杂乱染污的情况呢?总共有三类杂乱染污的情况,应当知道。哪三种呢?第一种叫做烦恼的杂乱染污,第二种叫做行为的杂乱染污,第三种叫做往生的杂乱染污。什么是烦恼的杂乱染污呢?有一首颂诗是这样说的:

自性。若分别。 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 差别。诸过患。

应当知道,所谓烦恼的杂乱染污,有这些方面的事情需要了解,分别是烦恼本身的特点、分类、发生的原因、发生时的状态、发生的方式,以及比较强烈烦恼的特征、作为烦恼的根源的颠倒观点、烦恼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烦恼带来的问题麻烦。

2、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

白话解:

烦恼本身的特点,是指当各种想法生起的时候,自然而然会造成一种不安静、不平静的状态出现。因为这种想法生起而引起了不安静、不平静状态的持续变化,所以把这种情况简单称作是烦恼本身的特点。

瑜伽师地论第八卷白话解

3、烦恼分别者。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六种。谓贪。恚。慢。无明。见。疑。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嗔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或分八种。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何等名为十二种谛。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嗔。有余烦恼迷执。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谓于上六中除嗔。如于色界对治修中。于无色对治修中亦尔。如迷执。障碍亦尔。萨迦耶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等随观执五种取蕴。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边执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执五取蕴为我性已。等随观执为断为常。若分别若不分别染污慧为体。邪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拨因拨果。或拨作用。坏真实事。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比方他见。等随观执为最为上。胜妙第一。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戒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等随观执力清净。为解脱。为出离。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贪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染著为体。恚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非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憎恚为体。慢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疑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

白话解:

烦恼的分类,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有时设立一类,就是从烦恼的杂乱染污本身的意思来说的。有时设立两类,一个叫做通过观察事实真相就能断除的烦恼,另一个叫做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修行功夫才能断除的烦恼。有时设立三种烦恼,分别为欲界系缚的烦恼、色界系缚的烦恼和无色界系缚的烦恼。有时设立四种烦恼,分别是指在欲界的有善与不善判断的烦恼、在欲界的没有善不善判断的烦恼、在色界的没有善不善判断的烦恼、在无色界的没有善不善判断的烦恼(上面一段的定义中,把不平静称为烦恼的本性,所以,所有导致不平静发生的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都属于烦恼的范畴。佛学中,把善性、不善性相关的称之为是“记”,意思是因带有善恶属性而被记下来的事物;对那些只是日常生活必须发生的比如吃饭睡觉、对于工艺技巧的学习和思考等等这些,则既不能称为是善,也不能称为是不善,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无记”。无记并不意味着没有行为、也不意味着没有记忆,只是没有被记下来善或不善的性质而已。在色界和无色界,众生已经脱离了欲望的缠缚,但是他们还有由于无记的行为所造成的不平静、不安静,所以这些无记的行为也被看作是烦恼中的一种)。有时设立五种烦恼。分别是通过观察苦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观察集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观察灭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观察道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实实在在修行道谛所能断除的烦恼(佛学中,苦集灭道四谛是常用概念。其中,苦谛是指世间这些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的种种痛苦;集谛,集是聚集的意思,集谛就是指那些能够聚集、引来痛苦的那些原因,也就是那些十二缘起等等的事物发展规律;灭谛,是指灭除招引痛苦原因、求趣解脱、求趣涅槃的修行过程;道谛,道就是道路、方法的意思,道谛是指修行的原理、道理、方法、各层成果的判定标准、通往涅槃的道路)。有时设立六种烦恼,分别是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我慢的烦恼、无明的烦恼、邪见的烦恼、疑惑的烦恼(特指对于正法有疑问、不相信)。有时设立七种烦恼。对应着七种随眠(本论中,随眠是指有一些烦恼是处于休眠的状态一直跟随着众生的,因缘和合的时候,随时可能会引起念头的生成并推动众生产生行为。例如,通过过去的经历,积累起了看见红玫瑰就想要的习惯。那么这种对红玫瑰的贪欲就会一直潜伏着,没有看到红玫瑰的时候就是休眠状态。当他再看到红玫瑰的时候,这种贪欲就会随之而起发挥作用。所以,对应每一类烦恼,都有相应的烦恼随眠存在。这也是有时候修行者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解脱了,但其实并未解脱,就是因为随眠烦恼的根本还在,只是没有在当前发生作用罢了)。第一种是贪欲的随眠烦恼;第二种是嗔恚的随眠烦恼;第三种是对于修行中成就的一些事物有执着的随眠烦恼(此处,“有贪”与“欲贪”的对象不同。“欲贪”是针对欲界当中,基于根尘的享受所引发的贪欲。而“有贪”则是指修行者脱离了欲界烦恼和欲界的贪念之后,进入到修行的各层境界里,对于那些境界的美好状态产生了执着的贪欲。都叫做“贪”是因为都有执着存在,只是对象不同,所以名称上作了区分);第四种是我慢的随眠烦恼(“我慢”是指认为有一个“我”,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因为这个“我”而生起的骄慢心,天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并且执着于自己拥有的事物等等,都是“我慢”的范畴);第五种是无明的随眠烦恼(“无明”是对事实真相不明白的意思,因为不明白,所以产生了各种颠倒的、错误的观念,进而引发了许多的烦恼产生,所以无明既是烦恼,也是造成其它烦恼的原因);第六种是邪见的随眠烦恼(“邪见”是指邪门外道的错误观点);第七种是疑惑的随眠烦恼(是指对于正法道理没能完全理解,进而产生疑问、疑惑,对正法不能完全信任。因为这种疑惑的存在,使得很多有情众生的修行发生中断、退步)。有时设立八种烦恼。分别是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我慢的烦恼、无名的烦恼、疑惑的烦恼、邪见的烦恼、以及见取、戒禁取两种取的烦恼(后文有详细讲解,这里先把分类的名词提出来)。有时设立九种烦恼,是指九种事物的结缚(称为结,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形容这些观念的坚固,就像是绳结一样结结实实的,很难破除的)。第一种叫做爱欲的结缚;第二种叫做嗔恚的结缚。第三种叫做我慢的结缚。第四种叫做无明的结缚。第五种叫做邪见的结缚。第六种叫做见取和戒禁取的结缚。第七种叫做疑惑的结缚。第八种叫做嫉妒的结缚。第九种叫做悭吝的结缚。有时设立十种烦恼。第一种叫做萨迦耶见的烦恼(萨迦耶就是我执,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以及认为有我所拥有的东西,持有这种见解,叫做萨迦耶见);第二种叫做边执见的烦恼(边执见,是指执着于、认为世界是有边界、无边界等等,持有这些见解,叫做边执见);第三种叫做邪见的烦恼;第四种叫做见取的烦恼;第五种叫做戒禁取的烦恼;第六种叫做贪欲的烦恼;第七种叫做嗔恚的烦恼;第八种叫做我慢的烦恼;第九种叫做无明的烦恼;第十种叫做疑惑的烦恼。有时将烦恼分成一百二十八种(欲界,苦集灭道各有10种烦恼,共40;色界,苦集灭道各有9种烦恼,共36;无色界,苦集灭道各有9种烦恼,共36;欲界对治修,6种烦恼;色界对治修,5种烦恼;无色界对治修,5种烦恼。总计40+36+36+6+5+5=128)。首先有十种烦恼,是由于众生在十二种谛中的迷惑、执着,而产生的,应当知道。这十二种谛都是什么呢?是指的欲界的苦谛、欲界的集谛、色界的苦谛、色界的集谛、无色界的苦谛、无色界的集谛、欲界通过修行所成就的覆盖万事万物的智慧果报所带来的灭谛、道谛、色界通过修行所成就的覆盖万事万物的智慧果报所带来的灭谛、道谛、无色界通过修行所成就的覆盖万事万物的智慧果报所带来的灭谛、道谛这十二种谛(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世界中,分别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3X4=12种)。在这些当中,对于欲界来说,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当中,是上述的十种烦恼都具足的(指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贪欲、嗔恚、我慢、无明、疑惑这十种)。对于色界来说,除了嗔恚这一种烦恼没有之外,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当中,其他九种烦恼也都有。就像色界这样,无色界的情况跟色界也是这样(除了嗔恚外,其他烦恼都有)。在欲界对治这些烦恼的修行中,有六种烦恼,是指除去邪见、见取、戒禁取和疑惑烦恼之外的其余六种(萨迦耶见、边执见、贪欲、嗔恚、我慢、无明)。对于色界对治烦恼的修行中,有五种烦恼,是指上述六种烦恼除去嗔恚以后的剩余五种(萨迦耶见、边执见、贪欲、我慢、无明)。就像色界对治烦恼的修行这样,无色界的情况也是这样。如同(上述这些烦恼造成的)迷惑、执着那样,相对应的每一类的障碍也是同样(例如某一个世界有萨迦耶见的迷惑执着存在,那么那个世界也就有萨迦耶见的障碍存在,妨碍众生修行)。所谓萨迦耶见,是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于是,众生就执着于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蕴,或者那个能区别、判断事物属于染污还是清净的智慧,视为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把这些色受想行识、判断力等等都当成是属于“我”本体的特征。所谓边执见,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执着色受想行识为“我”的自体特性之后(边执见是以前面的萨迦耶见为基础的,所以首先承认了有“我”这件事),同时还把随便观察到的事物执着地认为是离散的、恒常不变的(此处的“断”是相对“恒”而言的,“恒”意味着连续,“断”就意味着离散。这里的断,是指人们观察到的一个个的事物看似是各自独立的、分开的。“常”则意味着这些事物是保持一个状态持续不变)。以这种对事物的分别、判断所体现的染污的“智慧”(并非真是智慧,只是那些众生自以为的“智慧”,因此加了引号)作为边执见这种错误见解的特征。所谓邪见,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无论是谈论原因、谈论结果还是谈论事物的发挥作用的方式,都损坏了事实真相,只将那些由于种种分别心所生起的执着的、染污的“智慧”作为这种见解的特征(邪见就是指根本就不对的、邪恶的、错误的见解)。所谓见取,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对于前面所说的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这些错误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所依凭的那些依据、原因,生起了与这些观点相对应的各类观点,与其他的观点对比,把这些错误的观点执着地认定是最棒的、最好的、殊胜美妙是第一名的,(因为这种错误的执着)见取就仅仅是以染污的“智慧”作为特征(简单来说,见取中的“取”是指深信、执着为最殊胜的意思,“见”是指各类的错误见解的意思)。所谓戒禁取,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对于那些错误的见解,他们看见那些信仰错误见解的众生,日常行动时遵守很多的戒律、禁忌,并且了解了那些戒律禁忌的缘由,以及与戒律禁忌需要同时履行的其他责任,这些众生观察这些错误的戒律和禁忌,执着这些事物是清净的、解脱的、出离世间的,(因为这种错误的执着)见取就仅仅是以染污的“智慧”作为特征(见取是指对于某些错误观点执着为最殊胜的,戒禁取是指对于错误观点相关的戒律、禁忌执着为是清净、解脱的)。所谓贪欲,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外部和内部的令人喜爱的境界,发起了分别、判断等等染污执着,这些对喜爱境界的执着就是贪欲的特征。所谓嗔恚,则是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外部和内部令人不喜欢的境界产生厌恶、憎恨、嗔怒、伤害之心,发起了分别、判断等等染污执着,这些对不喜欢境界厌恶、憎恨、嗔怒、伤害之心的执着就是嗔恚的特征。所谓我慢,就是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外部和内部的种种事物产生了高低强弱等等的分别心,(对自己)产生了高傲、自大的态度,这种通过高低强弱的分别心所产生的高傲自大的态度相关的染污心,就是我慢的特征。所谓无明,就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所了解的事物,发生了源自于无知的各种分别心,以这种分别导致的染污执着,就是无明这种烦恼的特征。所谓疑惑,就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对于所了解的事物,对于正法所讲解的内容发起不相信、错误的理解和感觉(也就是怀疑、不完全相信,就叫做“异觉”),这种分别心就是疑惑这种烦恼的特征。

4、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数习故者。谓由先植数习力势。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诸烦恼生。

白话解:

烦恼发生的原因呢,共有六种。第一种是由所依托的事物而发生;第二种是由所接触的事物而发生;第三种是由亲近的众生影响而发生;第四种是由于邪门外道的教法所影响而发生;第五种是由于反复修习违反正法的言论而发生;第六种是由于有不合适的行动意愿生成而发生。通过这六种原因,众生发起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依托的事物,是指那些过去所积累的随眠相关的事物忽然被想起来,而导致了那些相关的烦恼重新生起(比如过去看见红色玫瑰花,我很喜欢,没有看到红色玫瑰花的时候,这种喜欢就休眠了,不发生作用。等到我重新想起红色玫瑰花这个事物时,我对红色玫瑰花的喜爱之心、执着之心又发生了,这种烦恼又生成了)。所接触的事物,是指随顺烦恼的环境事物出现在前,发起了烦恼(比如,我第一次看到玫瑰花,就特别喜欢,因为玫瑰花出现在眼前了,我看见了,所以发起了喜爱心、执着心,发起了烦恼)。亲近的众生,是指那些一起学习的不能正确理解正法意思的身边的同修们、好朋友们、亲人们。邪门外道的教法,是指听闻了那些不符合正法意思的外道的言论。反复修习是指过去生生世世反反复复学习同样的事物(从而形成了惯性思维)。行动意愿生成,是指由于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从而各种各样的烦恼开始出现。

5、烦恼位者。略有七种。一随眠位。二缠位。三分别起位。四俱生位。五软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缘故。烦恼随眠之所随眠。一由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白话解:

烦恼发生时的状态,简单来讲共有七种。第一种是随眠的状态(休眠状态不作用);第二种是缠缚的状态(烦恼正在生起、正在作用,弄得人心里烦乱,好似被什么东西缠住了一样);第三种是分别心生起的状态(对这种事物的特殊性产生执着);第四种是同时发生的状态(也就是各种同类烦恼纷纷兴起。我们平日里自我观察能够发现,当我们对某一个事物发生执着的时候,会随即而生起许多其他的想法。例如,我很喜欢一朵玫瑰花,我就很想念这玫瑰花,以致于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得到这朵花呢?我该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朵花这么让我喜欢呢……等等这些的想法,都是与玫瑰花这个贪欲的烦恼同时生起的种种烦恼,所以叫做“俱生”,就是同时生起的意思);第五种是比较微弱的烦恼;第六种是强度适中的烦恼;第七种是非常强烈的烦恼。通过两种事物作为因缘,那些随眠的烦恼处于休眠状态。一是由于那些随眠烦恼相关的种子一直跟随着众生;二是由于遇到了一些强化这些事物的情况(例如反复熏习等等,从而增强了随眠的坚固程度)。

6、烦恼门者。略由二门。烦恼所恼。谓由缠门。及随眠门。缠门有五种。一由不寂静住故。二由障碍善故。三由发起恶趣恶行故。四由摄受现法鄙贱故。及能引发生等苦故。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谓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执故。彼因依处故。彼怖所生故。任运现行故。

白话解:

烦恼发生的方式,简单来说是通过两种情况(原文中的说法,把这两种情况称作是两扇门,从这两扇门里会发生烦恼,是一种形象的比喻),那些烦恼得以对众生产生困扰的。第一种是通过现前发生的缠缚的状态;第二种是通过随眠的方式潜伏着。缠缚状态又有五种层次的情况。第一种是造成了众生不平静、不能安静;第二种是妨碍众生遵循善道;第三种是推动众生发起邪恶的行为、往生恶道;第四种是感召当下的低贱的感受(也就是感召了当下的苦受,由于苦受是属于卑下的、低劣的,所以说是当下的低贱感受);第五种是能引发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等苦果。又通过七种方式,所有一切的烦恼,对于众生的见解及修行,能形成障碍,应当知道。(这些方式分别是)对正法的错误理解、对正法的不理解、对正法的不能肯定的理解(也就是一会儿认为是这样,一会儿又认为不是这样,不肯定、有怀疑、有动摇的理解,就叫解了不解了,也就是一会儿觉得理解,一会儿又觉得不理解的意思)、坚定执着于错误的理解(这前四种是针对缠门来说的,后三种是针对随眠门来说的);因所依托的事物而产生、因害怕所产生(有些众生,对于正法的真理是会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的。例如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件事,很多众生就觉得很难接受,他们会因为害怕而抗拒这些真理、不愿意接受这些真理,造成了烦恼)以及任由当下的情况现前发生这七种。

7、云何烦恼上品相。谓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种。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续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恶业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毁犯一切所有学处。由生故者。谓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恶趣中。由相续故者。谓贪等行。诸根成熟。少年盛壮。无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谓缘尊重田。若缘功德田。若缘不应行田而起。由起恶业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以增上适悦心。起身语业。由究竟故者。谓此自性上品所摄。最初软对治道之所断故。

白话解:

瑜伽师地论第八卷白话解

什么叫做上品烦恼的特点呢?是指这些烦恼啊,相当的猛烈厉害、特别严重。这种特点又可细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是从侵犯了正法的学习的方面来看,第二是从往生恶道的方面来看,第三是从连续不断发展的方面来看,第四是从事情本身的性质来看,第五是从发起了邪恶行动的方面来看,第六是从对治这种烦恼的方法来看。从侵犯了正法学习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这个猛烈的烦恼缠缚啊,使得所有一切本应学习的地方都被损毁、侵犯了。从往生恶道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这种强烈的烦恼,使得这些(有猛烈烦恼的)众生往生到欲界的充满各种痛苦的恶道中去。从连续不断发展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具有那些贪欲、嗔恚等等,这些众生出生后六根逐渐发育成熟,经过少年时期逐渐成长壮大,但是只能在六道中轮回而不能趣入涅槃境界。从事情本身的性质来看,是指这些猛烈的烦恼,作用在了本该加以尊重的事物上(例如父母、长辈、老师等等,本应尊重,但是因为有了猛烈的烦恼,就不能尊重了,所以造成了恶行恶业)、本该得到功德的事物上(指佛法僧,这些能够带来功德的事物)、以及本来不应该做的那些事上(例如恶业恶行,本来不该做,但是因为烦恼特别严重啊,他控制不了自己,就去做了那些坏事,比如杀盗淫妄等等)。从发起了邪恶行动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这个特别厉害的烦恼缠缚,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享乐的欲望,于是就发起了各种邪恶的身体、语言、思想的行动。从对治这种烦恼的方法来看,这类极为猛烈、严重的烦恼缠缚,通过最初的、比较简单的对治方法就可以把他们断掉了(虽然这些烦恼很强烈,但是只要断掉了烦恼的根源,贪欲、执着、分别这些,就能彻底断掉,这也是一个以柔克刚的道理)。

8、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著。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著中。贪等烦恼。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谓无明。颠倒体者。为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白话解:

作为烦恼的根源的颠倒观点,共有七种。第一种是想法的颠倒;第二种是见解(观点)的颠倒(想法的颠倒,层次比较浅,就是指的对于观察的事物发生了颠倒了。比如,本来是无常的事物,看成是恒常不变的,这叫做想法的颠倒。而简洁的颠倒呢,则是对于这些错误的想法啊,起了执着心,坚定地那样认为,所以简洁的颠倒力量要更强一些);第三种是心的相貌的颠倒;第四种是把无常的事物看作是恒常不变的,这种颠倒;第五种是把痛苦的事物看作是快乐的,这种颠倒;第六种是把不清净的事物看作是清净的,这种颠倒;第七种是把没有“我”这件事看作是有一个恒常不变、实实在在的“我”存在,这种颠倒。想法的颠倒,是指在本来无常、痛苦、不清净、没有“我”的这些事物上面,生起了恒常、快乐、清净、有“我”的错误的分别、判断。见解的颠倒,是指对于前面讲的这些分别、判断的颠倒,确定那些事物里面有可爱、快乐、恒常等等这些,并且对这种认识产生了坚固的执着心。心的相貌的颠倒,是指对于所执着的事物上,发起了贪欲、嗔恚等等一系列的烦恼,不平静,所以是颠倒了。应当知道,烦恼简单来说有三类。有的烦恼是属于造成颠倒想法的根源,有的烦恼是属于发生颠倒想法时候那个现前的表现,有的烦恼是属于与其他颠倒想法同类的被带出来的延伸的烦恼。造成颠倒想法的根源,是指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清楚,从根本上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颠倒想法的具体表现,是指萨迦耶见(也就是执着有个我)、边执见(认为事物都是各自独立的,有边缘、能分开,因此对一个个的事物有分别心)的一部分(之所以说是一部分,是因为这类烦恼还有另一部分属于被带出来的延伸烦恼)、见取(执着于错误的见解)、戒禁取(执着与错误的戒律禁忌)、及贪欲。与颠倒想法同类的延伸烦恼,是指邪门外道的错误见解(上文可知,共有十六大类,还有许许多多的变种,这些都属于延伸、扩展出来的)、边执见的一部分(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边执见属于前面颠倒想法的表现,对于这事物相关的同类事物的延伸,是属于此类)、嗔恚、我慢、疑惑这些烦恼。在这些当中,萨迦耶见是把原本没有“我”却认为有“我”这件事的颠倒。边执见的一部分,是把原本无常的事物却看成是恒常不变的,这件事的颠倒。见取,是把原本不清净(错误的见解、观点)的事物看成是清净的(正确的、符合正法的),这样的颠倒。戒禁取,是把原本痛苦的事物看成是快乐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苦行,本来是毫无意义的痛苦,却被认为是一种快乐并且因此能够获得正道),这种颠倒。贪欲是同时具备两种颠倒的情况,一是把不清净的事物,执着为是清净的(所以产生欲望,比如邪淫),二是把痛苦的事物,执着为是快乐的(比如对于五欲六尘享乐的事物,以为是快乐,但其实都是痛苦)。

9、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性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栀。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著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强。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缚者三缚。谓贪嗔痴。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嗔痴。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暴流。栀亦尔。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系者四系。谓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盖者五盖。谓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株杌者三株杌。谓贪嗔痴。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匮者三匮。谓贪嗔痴。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白话解:

烦恼在表现上的差异,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应当知道。(这些情况分别起了名字,叫做)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下文逐一进行讲解),像这些等等许多不同类别的烦恼。应当知道,在这些中间,因为烦恼能够招引、融合各种痛苦,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结(也就是用绳结来比喻,烦恼能把痛苦结在众生身上)。烦恼能够使得众生原本的善性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缚(就好像手脚被捆上了,束手束脚的,很多事情行动不便,所以叫做缚)。世间所有一切的能起到强化烦恼作用的种子跟随着众生,(潜伏着、休眠着)所以起个名字叫做随眠。因为烦恼出现了颠倒、染污的执着心,起个名字叫做随烦恼(跟随烦恼出现的颠倒、染污等等)。烦恼反反复复出现,起个名字叫做缠(总是纠缠着众生)。这些烦恼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一样,很难平安渡过,很容易被卷进激流顺流漂下去,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暴流。烦恼能导致各种各样的邪恶行为,随众生方便而发生,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栀(栀子是一种植物,会随机长出许许多多的枝杈,此处是形容这些邪恶的行为的发生,随众生方便,从各种位置长出来,就好像栀子的枝杈那样)。烦恼能够使得众生连续不断地往生、取得身体,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取。众生很难从烦恼中解脱出去,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系(就是被系住、逃脱不了的意思)。烦恼能把真实意义覆盖住,使真实意义暴露不出来,起个名字叫做盖。烦恼能把善行善念的庄稼田地毁坏,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株杌(杂草的意思)。烦恼自身的特点就是染污的,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垢(就是污垢的意思)。烦恼能够经常对众生造成伤害,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常害。烦恼本身的特点就是不平静,无论走多远都跟随着众生,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箭(就好像被箭头跟随着那样,总是被扰乱、被伤害、造成痛苦)。烦恼能够依凭具体的事项而发生作用,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所有(指所依托的那些事物)。烦恼是不善的思想行为所依凭的,所以叫做根(就像植物的根基一样,能长出各种各样不善的枝叶来)。烦恼带有导致邪恶的行动的特性,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恶行。烦恼能够使众生的心绪流动不安,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漏(就像水流有漏出那样,流动着不平静)。烦恼能使众生无论享受、使用多少都不知满足,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匮(匮乏,缺少,老觉得不够、不满足)。烦恼能使众生想要的事物常常处在一种缺乏的状态下,(因为缺乏而引起心内的灼烧)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烧。烦恼还能引来身体或者其他事物的衰败、损坏(比如,总是忧愁,人的状态就显得憔悴),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恼(恼坏的意思)。烦恼能成为众生之间争斗、辩论、争执的原因,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有诤(就是能够产生争执的意思)。烦恼能够把过去所积累的那许许多多的善根,作为木柴,用烦恼之火烧干净,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火。烦恼现前的时候,众生就像是得了一场高烧的病症那样,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炽然(炽烈燃烧的意思)。多种多样的烦恼就像一棵棵大树聚集在一起那样,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稠林(茂密的丛林的意思)。烦恼能使得众生沉溺、执着于各种各样美好的欲望享乐当中,并且能够障碍众生,使他们不能证得脱离世间苦海的果报,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拘碍(被拘留、扣留住了、妨碍住了,不得脱离的意思)。针对上面讲的这些烦恼的不同表现,佛菩萨们,观察并跟随那些烦恼的增长现象,从各种各样的烦恼门(每一类烦恼视为一扇门)里,(进一步地)设立了各种类别(是为了未来对治起来更有针对性,所以佛菩萨把这么多的烦恼进一步细分)。烦恼结,共有九种,就像前文所讲的那样(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烦恼缚有三种,分别是贪缚、嗔缚、痴缚。烦恼随眠有七种(欲贪随眠、嗔恚随眠、有贪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就像前文所讲的那样。随烦恼有三种,分别是贪欲的随烦恼、嗔恚的随烦恼、愚痴的随烦恼。烦恼缠有八种,分别是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烦恼暴流有四种,分别是欲暴流、有暴流(有,是对应着对事物有分别而言的)、见暴流(见是指邪见)、无明暴流。烦恼栀也是这样(对应着有四种)。烦恼取有四种,分别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烦恼系有四种,分别是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烦恼盖有五种,分别是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烦恼株杌有三种,分别是贪欲株杌、嗔恚株杌、愚痴株杌。像株杌一样,烦恼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也都有贪嗔痴这三种。烦恼根是指三种不善事的根,分别是贪欲的不善根、嗔恚的不善根、愚痴的不善根。烦恼漏有三种,分别是欲望的漏、有漏(有,是对应着对事物有分别而言的,因为有分别是欲望的基础,所以有分别本身也是漏)、无明漏。烦恼匮有三种,分别是贪欲匮、嗔恚匮、愚痴匮。如同匮这样,烦恼的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这些表现,也是有贪嗔痴这三种。烦恼拘碍有五种,第一种叫做顾念、依恋自己的肉身;第二种叫做顾念、依恋各种各样的物欲享受;第三种叫做与引起快乐的事物混杂居住在一起;第四种叫做缺少正法的随顺教育、引导;第五种是获得一点点的善法,就觉得很满足了(容易骄傲自满,所以是一种拘碍)。

10、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人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白话解:

烦恼带来的问题麻烦方面,应当知道各种烦恼都有无量无边的问题麻烦。当烦恼生起的时候,首先会恼害、扰乱众生的心;然后对于所接触的事物、境界,发起颠倒的认识、想法,使得那些各种各样的休眠状态的烦恼,都变得越来越坚固;并且招致其他同类的想法也纷纷生起,连续不断地运转,能带来对自己的伤害(痛苦),也能带来对他人的伤害,也能带来对自己和他人同时的伤害;还能导致当前罪恶行为的发起、未来罪恶行为的发起,对当前对未来都有罪恶影响的行为的发起;能够使得众生饱受他们这一生的身体、心灵的忧愁痛苦;能够引致各种各样巨大痛苦的生起;能够使得众生反复往生在六道中,距离脱离苦海的涅槃世界、极乐世界越来越远;能够使得众生过去修行的那些殊胜的善法都退步了、丧失了;能够使众生发生物资和财富方面的衰败、损坏、四散、丧失;能够使众生不能得到正法带来的不害怕、不恐惧,所以整日担惊受怕,没有任何威望可言;还能够使众生的卑鄙、邪恶的名声,广泛流传遍布十个方向的世界(上下、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十个);还能使得众生经常被有智慧的长者所批评、指责;能使得众生临命终的时候,生起巨大的忧愁悔恨,使得肉身损坏之后,堕落往生到各种恶道、甚至于地狱当中去;还能使得众生自己无法证得正法的殊胜果报、获得真实利益。烦恼带来的、像这样的问题和麻烦还有许许多多,无量无边。

瑜伽师地论第八卷白话解释的内容是很多的,我们若是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