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佛说无量寿经讲义

发布时间:2023-07-08 09:32:21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佛说无量寿经讲义

  佛说无量寿经讲义

  性梵法师讲述

  以下内容尚未校对若有错字尚请见谅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舎城,耆闍崛山中。

  本经略分序、正、流通三分。叙述一期法会的因由,名序分。序如头五官具有。正式开显一经的宗要,名正宗分。正宗如身,腑脏无阙。讚歎或嘱累流通到未来,名流通分。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序分又分证信(通)及发起(别)二序,今先讲证信序。一般皆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兹分二节来说,先说信等五种成就,次明声闻菩提会集。

  「我」,是结集经的人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不是道听涂说。结集者表明;佛如此说,我如此听,现在就我所听来的,又如此诵出真实不虚,一一都与佛所说的没有差错。「如是」,依大智度论说,是表信。信得过的就说如是,信不过的就说不如是。如是,又表智慧。能有如佛的那种智慧,乃能说如是道理。以中国来说,古今人才有智的,没有人可以超过孔孟老庄,而佛经的道理,皆孔孟老庄所没说到,其他人更不足论。要有如佛的智慧所说,才可断疑生信,不违真理,亦可止息戏论与诤竞。修学佛法,唯信与智,是为根本。有如智论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无信如无手,不能随意取得佛法的宝藏。无智如无目,不能拣别邪正善恶,也就不能了达佛法真义实相。

  一般经文都是最先安立「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即表示唯有信智具足,才能深入经藏,得到佛法的利益。同时也是佛涅槃时,告诉阿难要这样的。因为佛将入灭,阿难悲啼涕泣,这时阿那律尊者对阿难说:汝是传法的人,徒悲何益,应该请问佛,有关佛灭以后的大事有四:一者,佛灭以后,诸比丘以谁为师。二者,众弟子依何而住。三者,恶性比丘如何共住。四者,一切经首当置何字。阿难以此问佛,佛即答覆他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默然不共语,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

  此「如是」两字,约法来解析:佛所说法,合于诸法。说理如理,说事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果,完全契合,所以得称为如是。如本经所说的一切因果事理,丝毫不错,难怪弥勒菩萨在经中说:世人称尔。

  约人来解:阿难现在是闻释迦佛所说,可是却如过去现在一切佛所说。如果与诸佛说的不合,就不如不是了。

  约理说:如是,即诸法实相。古今不异为如,如理而说名是。实相离相,随缘不变为如。实相即相,不变随缘为是。即缘起而性空,虽性空而缘起,这是诸法的真理,确实如此,称为如是。又观佛所说法,若显若密,唯是一心,为如,但又不可取一心是有是无的相,才是。

  再就本经来讲:此经所说无量寿,一向专念,这是以如如不变为如。三辈决定能往生见佛,离苦得乐,究竟不退,一生成佛名是。经中所说弥陀果与众生的二种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决定相合为如。有因必有果,必然如此为是。弥陀发愿,修因,证果,度生,始终不变为如。今所成法身净土,普摄众生,往生彼国,一一皆真实不虚名是。

  是心是佛为如,是心作佛名是。简单说:如是就是老实,不老实,即不如是。是故做人学佛,一切皆应以「老实」为根本。

  「一时」,是指某一时间,即某次佛所说法时。因各地的时间不同,计时的曆法也不一,所以不能用确定的年月日,而称一时。

  「佛」,是说法主,这里是专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是其他的佛。佛的含义,在前面悬谈中已经说过。唐以前,所事的佛经多用佛,到玄奘大师以后,一般译的经,就多用「薄伽梵」,如药师经就是用薄伽梵。这是梵语,具有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吉祥、名称、尊贵,也有破四魔的意思。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这是说法的处所。暂时曰在,久居名住。因为佛成道后,多住此山说法,所以称为住。王舍城是当时印度魔羯陀国的都城,具传说有三种因缘:(1)国王夫人生子,一头两面四臂,大家都说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在野外,有罗刹女鬼,还合其身,养育长大,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至此五山中,统治阎浮提,故名王舍城。(2)过去有一国王学仙,杀生祀天,身堕地狱。其子继位,一日外出打猎,见鹿疾走,王便追逐,至此五山中,其地平正,生草细輭,好华徧地,茂林华果,温泉浴池,皆悉具有,王见此胜地,便于此中起舍安居,故名王舍城。(3)国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连续七次,国民伤财失命,苦不言可。王即下命,再有失火,逐住山中,不得住此。后因王宫起火王,即自迁出城,来至五山环绕之中,即作宫殿,王于中住,故名王舍城。国王守法,就是老实做人。

  耆闍崛山,此翻灵鹫山,也有三说:(1)诸多圣人仙灵在此山住,故名。(2)山形与鹫头相似,故名。(3)环城五山,此山最胜,多有鹫鸟栖止,故名。

  我闻,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住王舍城灵鹫山,是处成就。有了这五种成就,然后才有这次佛的说法胜会,所以经中首先叙述出来。

  上来五种成就。如以显理来说:学佛修行,必须实事求是(如是)。都摄六根,反闻自性(我闻)。体用相融,能所两亡,寂照同时,三世平等(一时)。这样的话,自性弥陀佛,不离当处(五蕴山中),时时现身说法。高山平地,总是西方了。

  丁二、声闻菩萨会集 分二

  戊一、声闻众 分二

  己一、举数歎徳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与」字,是表明说法主共听法众的关係。要共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道一见一解脱,方成共义。「大」字,梵语摩诃,有大、多、胜三种含意。天王大人所敬,故称为大。超胜九十五种外道,故名胜。徧解内外经书,故名多。「比丘」,译为乞士,就是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的人。尚有怖魔、净命、净戒、破恶等义。大比丘,就是阿罗汉。「众」是僧伽的意译,也是和合众的简称。四人以上,一处羯魔作法布萨,和合无诤。名和合众。「一万二千」大比丘的僧团,同住灵鹫山,所以叫「俱」。论事要具备六和合,论理要同得一解脱,这才可以称俱。

  听经大众先列声闻,后列菩萨,佛经大多是这样,其意有四:(1)近远分别故。诸声闻人,经常亲近如来,故名常随众,所以在佛之后先列。(2)威仪形相分别故。声闻人形相如佛,世共尊敬,所以先列。菩萨形仪不定,故后列。(3)约教分别故。罗汉辟支同佛见思漏尽,须列在先。菩萨随类现化,示为凡夫,故应后列。(4)多少分别故。菩萨人多,声闻人少,故应少者先列。上来所举,亦非限定,如华严经,就是先列菩萨。

  「一切大圣」。所谓大圣,就是利根声闻,无疑解脱阿罗汉,有胜德,证圣果。加了本际等,皆是究竟无学圣人,故言大圣,也就是尊敬其德高望重。又本是法身大士,内秘菩萨形,外现声闻身,参加法会,证此不可思议诸佛所护念经。其数非一,所以称为一切大圣。

  「神通已达」,这句经文,是歎德的略称。神通的意思,是神妙莫测,通达无碍。一般说有六种: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此六通又名六种智证通,拣别不是五通仙人所得,有定无慧的通。诸大阿罗汉所有六通,皆是依出世禅定,无漏智慧所起。已达者,已于小乘诸法中修学毕竟,已达涅槃彼岸。所谓:梵行已立,诸漏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无疑解脱阿罗汉,不同其他有学圣人的。

  上来三句经文,如果由事相会归到理性来说:一念心性,其大无外,所谓心包太虚。此心原是真妄和合,所谓:元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而今闻法悟心,始本合一,理智一如,所谓:一根既还源,六根成解脱。故名大比丘众。二乘人或闻三转四谛法轮而悟道,或观十二因缘生灭而证果,一念法尔具有十如是十法界,辗转相生,故曰一万二千人俱。比丘表真如出缠,即是法身。了脱分段生死,具足三明六通,成就五法分身,超出六凡法界,具名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己二、略出名号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佛,尊者大目键连,尊者结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监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其名曰」,是结集经的人所称说。「尊者」,有得可尊,名为尊者,称其是人天所尊敬的人。如陈如作梵王师,迦叶为帝释师。

  「了本际」。以下是列名,各经的次序不同。如法华经以行德大小为次第,如报恩经及本经,是以出家前后为次序。如维摩经是以德辩为次第。本经所列尊者共有三十一位,唐译列二十九,或有列三十四、三十六,详略不同故,了本际,即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此云火器,是姓。因其祖先是事火婆罗门。阿若是名。阿即无义,也是空义。若即智义。无我人众生寿者,谓之无自性,诸法空性。以无漏智证得此空性,名为了本际,这是三乘圣贤皆同。但陈如最先证悟,得道第一,所以依此立名,首先举出。汉译名知本际,吴译名拘隣,唐译名憍陈如。

  「正愿」,即马师(胜),汉译同名,吴译名拔智致,唐译名马胜。威仪第一,五比丘之一,也是六群比丘中的一人。威仪端正,举止可观,因污他家行恶行,为佛所呵,即立愿永不再犯,同时发愿劝化大富长者,为僧建六十房舍,故名正愿。

  「正语」,即离婆多,坐禅第一,亦名无倒乱第一。汉译名不争有无,吴译名合尸,唐译名离波多。因途遇两鬼争尸,请他作证,他即公正诚实而说,决不妄证,故名正语。

  「大号」,即摩诃男,是译尊父系的亲族,族姓第一。汉译名大力,吴译名摩诃那弥,唐译名大名,也是五比丘之一。

  「仁贤」,即须菩提。吴译名须满日,唐译名有贤,此是三个须菩提中的恶性须菩提。因是小龙临终起一念仁慈贤善的心,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证果,故名仁贤。

  「离垢」,即维末坻,此云:净除,洁净第一。汉译名无尘,吴译名维末坻,唐译名无垢。因打扫寺舍,愿令心无尘垢,见思惑断净,故名离垢。

  「名闻」,即摩诃俱絺罗,此云:大膝汉译名能讚,吴译名不迺,唐译名摩诃俱罗。此是舍利弗的母舅,是一位精通四吠陀十八种经的婆罗门,因辩不如姊,发愤游学,誓不翦爪,亦名长爪梵志。与佛辩论,举「我一切法不受」,佛问「这一句你受不受」?自知自堕负处,而捨邪归正,随佛出家证果。以其是当时最有名闻的大智婆罗门,故立此名。由于他出家精勤办道,得四无碍辩,随问能答,故为答问第一。

  「善实」,即凡耆,此云:善实。供养第一,吴译名迦为拔坻,唐译名善称。因其过去世曾以最善的果实,供养维衞佛塔,感得九十一劫常生人天,今世值佛出家证果,故名善实。

  「具足」,即树提长者,得戒第一。吴译名揭质,唐译名圆满。曾以旃檀钵置刹杆上,宾头卢现神通取得,同为佛所呵,制在家弟子不得以七宝或木钵供养比丘。随佛出家,发愿受持佛制的具足戒成沙门,故名具足。

  「牛王」,即憍梵波提,此云:牛司,受天供第一。汉译名牛司,吴译名摩诃梵提,唐译名憍梵钵提。因过去世轻弄沙门,感五百世做牛,今得人身,馀习未除,如牛虽然不食食物,而口中常作吃状,故有此名。受天供第一,是因其虽证圣果,牛司未改,佛勒常在天上受供,以免世人讥嫌。

  「优楼频螺迦叶」,迦叶是姓,此云:龟氏,祖先是学道仙人,有灵龟负之,故以为姓。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是其修道的处所,因以立名,或说他胸前隆起一疱,有如木瓜故名。他与迦耶,那提,是三兄弟,他老大都是事火婆罗门。汉译名是聚迦叶,吴译名忧为迦叶,唐译同此。他因见佛在其窟中,以神力降伏毒龙,捨邪归正,随佛出家证果,常以四事供养大众僧,故为护众第一。同时他的二个弟弟:「迦耶」,此云:城,汉译名上时,此云象头山。「那提」,吴译名那履,此云:江。汉译名治恒,此云河。皆是依住处得名,亦偕兄随佛出家证果。连他们三人原有的徒众,共有一千人,一时出家为善来比丘,都证圣果,这是释尊最初成道那一年的事。迦耶后来到最难教化,无人肯去的边地,化导所有的人皈依三宝,故为教化第一。那提七日证果,故为精进第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龟氏是姓。因他既是大富长子,又为国王大人所识,故以大来区别前面三迦叶。他的名是毕钵罗,乃树名。又名饮光,因前世作冶金师,与一贫女,共同以金薄严饰佛像,感得多生身如紫金,光吞馀色,故名饮光。此名汉吴唐译皆同。他是佛世弟子中,头陀第一也,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又是结集释尊所说一代时教的最大功臣,亦为佛灭前后,僧团中的翘首。大迦叶年老,还是不捨十二头陀行,佛讚歎有头陀行在世,即是我的正法久住。可见他在佛门中的影响,是如何重大。

  「舍利佛」,此云:鹙子,亦翻身子,珠子,都是连母称名。鹙子的意思鹙是鸟名,即黄莺,其眼最为明净,因为他的母眼很美如鹙,故名鹙子。因他母身,端正无比,故名身子。珠子,即取其母眼珠而立名。其他译本无异。是释尊的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无人超过的。又名优波提舍,此云:论议。因为他在母胎时,已能令母辩论胜过其舅。八岁登座议论说法,十六大国中,无有一人可与相比,因此故名优波提舍。他随佛出家七日,即徧达佛法,且能深人诸定,目连竭尽神力,不能动其衣带。他证果后,常能代佛宏化,转妙法轮,广利人天,而且是使佛世僧团清净和合的功臣。有一次提波达多破僧,就是由他的词正言顺,故得破而复合。

  「大目键连」,此云:大采菽氏,或翻莱箙根。以其祖先是不吃烟火食的修道仙人,故得此姓。因他有大神通,故以大称之。其名是拘律陀,此云:白杨树,因他的父母祷告树神而生他,因以为名,其他译本无异。神通第一。例如佛昇初天为母说法,毒龙障佛,诸比丘请佛降龙,佛不允许。此时目连化身大小,龙惧遂服,不再为障。又如外道移山,制之不动。一城释种,举上梵天。测佛法音,远至三千界外,乃至止车、烧佛堂等,皆是神妙莫测。

  「劫宾那」,此云:房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第四。因其父母祷此星宿而有子,故立此名。另有一说,谓他欲从佛出家,途中遇雨,寄宿製陶器家,忽然有一比丘来此共宿,此比丘即佛化现,闻其说法,便得证果,故以立名。汉译名知宿命,吴译名拘私,唐译同此译。他善知天象,是当时唯一的天文学家,故为之星宿第一。

  「大住」,即摩诃迦旃延,此云:大扇绳,或翻大文饰,这是南印度婆罗门的族姓。大住是大扇绳的意译。其母丧夫,恋子不肯改嫁,如绳繫扇,便安住不会遗失了。其他译本,都名摩诃迦旃。他是论议第一。例如外道说:人死不还,知无他世。他说:如是罪人,被繫牢狱,可得归吗?此取人死以后,随业受报去,安得在还。彼人再说:上天受乐,为何亦不归?他说:堕厕得出,谁肯再入。增一阿含经中,佛讚他善分别义,善论教法。

  「大净志」,即赖咤和罗,此云:净志。汉译名大贾师。吴译名摩诃罗倪。闲居第一。所谓少事少欲,得安乐住,他是声闻比丘的典型。

  「摩诃周那」,此云:大路生。他是周利槃陀伽的哥哥。吴译名摩诃波罗延,唐译名摩诃注那。

  「满愿子」,即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云:满愿子,或云满慈子。汉译名满愿臂,吴译名分提文陀弗,唐译名满慈子。慈是母姓,满是己名,他是依母而得名,也是父母最痛爱的儿子,可是他却能割断父母恩爱的绳索,抛弃世间的富乐,随佛出家证果。在法华经中,佛常称讚其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除了如来,谁都无能有其言论辩才,而且九十亿佛以来说法人中,亦最第一。

  「离障」,即阿那律,此云:无贫,或翻无灭,如意。汉译名多睡,吴译名阿难律,唐译名阿尼楼驮。就是弥陀经的阿免楼驮。过去世因值饥荒,有一辟支佛,乞食无得,他以自己所食的粗劣稷饭供养,感得九十一劫生活充足,始终不乏,所求如意,由是得名。他是佛的堂弟,佛成道后,回国省亲时,度之出家,但喜睡眠,被佛呵责,发愤精进,七日七夜,不卧不睡,双目失明。佛乃教其修习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发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之果,故为天眼第一。离障的名,也是取其已得天眼,见粗见细,看远看近,无有障碍的意思。

  「流灌」,即孙陀罗难陀,此云:豔喜,是佛的胞弟。孙陀罗是他太太的名,此云豔,国色天香,世无有匹。难陀,此云喜。夫连妻名,故名艳喜。汉译名多欲,吴译名难提,唐译名难陀,维卫佛时,他也是出家比丘,在僧团中,负责浴头,每日为大众备办沐浴的温水及工具。以此灌沐如来及众僧的功德,生生世世,身相完美,端正健壮。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仪容第一,举世无双。以此因缘,故名流灌。

  「坚伏」,即宾头卢颇罗堕,此云:不动利根,简称坚伏。不动就是伏,利根便是坚,坚是姓,伏是名。吴译名满枫螺,唐译名住彼岸,他因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刹杆顶上,现通取钵,佛呵责他,勒令虽得圣果,不得入灭,留身久住世间,受人供养,作大福田,故为福田第一。

  「面王」,即薄拘罗,此云:善容。吴译名波鸠螺,唐译名上首王。因面貌端正,世间第一,故以为名。他是佛弟子中四种(法腊、学徳、生年、法性)长老,完全具有的长老,故为寿命第一,同时又是知足第一。他因过去生中严持不杀戒,九十一劫,长寿无病,今世寿年一百六十岁才入灭。又因前世布施一病僧诃黎勒果,感得今生五不死的果报。出家后,少欲知足。灭度以后,阿育王巡礼其塔,呈二十贝供养,犹从塔中飞出不受,传为佳话。

  「异乘」,即优婆离,此云:近取,持戒第一。汉译名氏戒聚,是译尊在太子时的侍者。出家后,一向戒急乘缓,戒徳最庄严,故名异乘。佛入灭后,就是由他与五百阿罗汉,结集毘尼藏,后人尊为律藏会上第一代祖师。

  「仁性」,即尸利罗,此云:施财。生性仁慈,乐善好施,救诸贫乏,济诸下劣,故名仁性。在佛弟子中,他的布施心最大最多,故为布施第一。

  「嘉乐」,即牧牛难陀,此云:嘉本或嘉乐。妙声第一。因他与牧牛的童伴,以放牛十一事问佛,知佛实是一切智人,即随佛出家证果。以其经常牧牛,横笛高歌,音声微妙,人乐听闻。证果后,馀习仍在,常以妙声讚诵佛徳。

  「善来」,梵音蔡揭,此云:善来。汉唐译本皆同,吴译名蔡揭。因他也是佛世一千二百五十善来比丘的一人,故特别以此为名。善来者,来佛法中得大善利的意思。律中说,佛只一称善来比丘,鬚髮自落,袈裟着身,即得戒成比丘性,这是唯有佛世才有的。

  「罗云」,即罗睺罗,此云:覆障,或云执月,本是阿修罗名。罗睺罗阿修罗,立于大海中,伸其两手,可以到须弥山的半腰,执取日月,故名执月。汉译名王宫生,唐译名罗睺罗。他是释尊在俗的儿子,密行第一。是故佛在法华经中说:「我为太子时,罗睺罗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为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为什麽叫覆障呢?因为他在母胎中,六年才降生,这是障自己的出生。又因他未来投胎以前,佛的父王不允许太子出家修道,这是障父的出家。而且由于他在胎六年,人疑其母耶输陀罗有非礼行为,这是障母出家。有此三障,故名覆障。

  「阿难」译名阿难陀,此云:庆喜获欢喜,亦翻无染。他是佛的堂弟,白饭王的儿子,也是佛的侍者。出生于佛成道的那一天,可以说双喜临门,所以又庆又喜。汉译名博闻,唐译名阿难陀,他是多闻第一。佛在法华经中说:「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佛,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阿难也说:「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凡见其相,闻其声,亲其威仪,无有不生欢喜心,故名欢喜。难怪摩登伽女对佛禀告说:我见阿难,全身四肢五官皮肤毛髮,没有那一样我不喜欢。为什麽叫无染呢?因为他是佛的侍者,随佛到天宫龙宫皇宫,但他对五欲之乐,心无染着,故名无染。阿难做佛的侍者,二十五年,对佛四十五年所说的法,却不会遗忘一字。在他出家以前,所未闻法,佛为重说。所以大迦叶赞歎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入灭后,大小乘经,都由他为首结集而成。我们今日能得有佛经可以读诵研究,这完全出于阿难的功徳,我们要知恩报恩。尤其是释尊的教法中有,女出家众,完全是由他劝请佛陀允许的,他可以说是一切出家女众的大恩人!

  「皆如斯等上首者也」。这一句经文,是总结赞歎。如斯两字,是结上所说三十一位尊者,等字是例于万二千比丘,都是当时僧团中的上首弟子。所谓上首,就是大众的模范,举出他们来代表参加听经的声闻圣众。由此可以想见这次讲经法会,是如何的希有难得,隆重庄严。

  我们今闻诸大阿罗汉的名号,应该生起三种心:一、是敬仰心,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响往之。」二、是效法心,所谓:「彼亦丈夫我亦尔,宁不自勉力修持。」三、是惭愧心,所谓:「我与圣贤本无二,尘劳妄想忽成异。圣人出世我沉沦,今得人身他灭度,惭愧自身业障重,不见如来罗汉身。」有了这三种心,那你也可以进入圣贤之列,否则成为说食数宝,于己何益?

  戊二、菩萨众 分三

  己一、列名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徳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这句是标名与声闻众不同。「又」是再有大士也来闻法。「与」是共的意思。「大乘」,是简别非小乘。法华论说:「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始名大乘。非一称「众」。「菩萨」,是菩提埵的略称,意译为大道心成就众生。此事上求下化,悲智双运,自他兼利的美称。菩萨两字,有通有别,通则三乘圣贤,皆可称为菩萨。如涅槃经说:「须陀洹亦名菩萨,同求无生智故。」法华经也说:「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约别义来说,则有三意不同,称为菩萨。一就愿心求果不同。已发上求下化大菩提心的众生,可称菩萨,馀则无上求化愿心,不得称菩萨。二就解心悟理不同。凡夫着有,二乘住空,不会中道,不契实相,不名菩萨。唯有依大乘菩萨藏修习,信解现前,妙捨空有,契会中道实相,此人得称大道心众生。三就依教修行不同。声闻闻佛说四谛教音声悟道,缘觉闻佛说十二因缘,或自己缘生灭义理证果。唯菩萨闻说六波罗蜜,依此行于自他两利,修集福慧两严,究竟则名为佛,是故得称大道心成就众生。地持经说:「声闻缘觉,但能自度,菩萨不尔,自度度他。」今解菩萨,必须善知通别。如是等诸大菩萨,共集一处,称为「俱」。

  「普贤菩萨」,又名徧吉。普即徧,贤即吉,字异义同。德周沙界曰普,位居等觉曰贤。最先列普贤,因他是诸佛长子的缘故。如行愿品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又表此经所说,行愿为重故,修普贤行愿,必得往生成佛故。如行愿品说:「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我今廻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再因华藏海众,同归极乐,圆满佛果,普贤为启发人,故先列。

  「妙德菩萨」,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妙首,又云妙吉祥。此三名,妙首表信愿为首,妙德表念佛功德,妙吉祥表念佛法门,行契中道,最为吉祥。如是三名正可代表本经宗要信愿念行四门。在弥陀经中,称他为法王子,佛为法王,菩萨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在一切真子中,文殊智慧第一,是过去七佛的老师,而且早已成佛,名为龙种上尊王佛。又是现在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的化身。为什麽叫他为菩萨呢?因为他是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一,虽然是佛,随机应化,倒驾慈航,到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示现菩萨,助佛宏化。把他列在普贤之后,是表示净土法门的本经,非有如文殊的大智,不能究竟信解。又表唯得根本智,才能圆满普贤行故。

  「慈氏菩萨」,梵语弥勒,此云慈氏,是姓。他的名字叫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是娑婆世界当来成佛的补处,菩萨现在兜率天内院,为诸根熟胜慧菩萨说法,以究竟严净佛国为他的要务。为什麽慈氏菩萨列第三呢?是表示必须以唯识心圆明,得入圆成实,才能圆满文殊智与普贤,转八识成四智,成就净土依正庄严故。智行圆满的极乐殊胜果,皆唯识现故。此与本经皆趣完全相合。又弥勒菩萨是当来佛,堪任付嘱流通。故此经中,释尊有几处都是指名对他而说,无非要他担荷大法,流通未来,普度群生。况此经在一切法灭后,仍留百年,龙华三会,必说无疑。

  以上是三位大菩萨,都是普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而亦常在极乐,辅助弥陀,摄受众生归于净土。此三位恰好显示:称性的定与慧,行与証,福与智,方便与般若,缘起与性空,是相依相成的;究竟圆满,就是佛(当来佛)。再说,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极乐。何以故?生西方即生十方净土故。见弥陀即见一切佛故。能自度即普度一切故。不离见佛,闻法,不离亲近众僧故。有此胜益,所以华严海众,亦皆导归极乐。这种事情,是成佛度生的大因缘。这种道理,又是不可思议的秘密藏,我们千万不要忽视。

  「等」。等例其馀很多的等觉菩萨,不能一一详列,故称等。

  「此贤劫中一切菩萨」。此句是总举此世界,这一阶段中一切菩萨,都来参加听经。贤劫,就是现在这一个中劫,名为住劫,因为有千佛应现出世,故名贤劫,又称为善劫。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又以贤护等十六位为代表,皆是求无上正等証觉之士,故名正士。贤护,梵语跋陀婆罗,与如下十五位,都是同行同愿,生生世世同为菩萨伴侣,所以共同参加听经。

  「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他译本尚有慧辩才菩萨。贤护的意思,是善护身口意,而得三业清净,这是行修说。慧辩才的意思,以四无碍辩才,化度众生,这是约化他修说。其馀十四位菩萨,含意可分为七对来说明:

  (一)思法与信解-善思议菩萨,表善以思慧观察教法。信慧菩萨,表信顺教授而得了解。

  (二)证空与涉有-空无菩萨,表内证诸法空性。神通华菩萨,表外以神通游化诸有。

  (三)大慈与大智-光英菩萨,表慈光炬英,徧照十方。慧上菩萨,表智慧最上,通达诸法。

  (四)自利与利他-智幢菩萨,表修二道五菩提而成佛,竖立一切智幢是自利。寂根菩萨,表威仪严肃,其心寂静,防护根门以利他。

  (五)法名与喻名-愿慧菩萨,以法立名。香象菩萨,以喻立名。

  (六)福严与慧严-宝英菩萨,表无量宝藏,自然具足,福德最胜。中住菩萨,表常住中道智慧,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七)修行与断结-制行菩萨,表依制化二法,定慧双修,即是戒乘俱急。解脱菩萨,表既能戒乘俱急,定慧双修,必得断诸烦恼,而得解脱。

  这十六位菩萨的名号,正是一切菩萨行的始终纲要,谁能说无量受经不是菩萨行,不合菩萨道。

  己二、歎德 分三

  庚一、歎权实二德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俱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以下是结集经的人,讚歎当时参加听经的大菩萨,有什麽德行,这是学佛很重要的事。共分三科,先歎权实二德,这是歎果。后歎八相成道,三祇修证,这是歎因。世出世法,皆不离因果,故一併讚歎。世人多喜自讚毁他,一般外道,则多自是非他。二乘人虽然闻菩萨法,见菩萨修行,但对他来说,并不喜乐,也就不会讚歎了。如法华经中,迦叶,须菩提,目键连诸大弟子对佛自责说:「我等居僧之首,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无上菩提。……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于佛教化菩萨求无上正觉,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所以我们讲到本经序分歎德一科,大家特别要生起难遭想,希有心,见贤思齐,随喜功德,提起精进勇勐的道心来,修因证果。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这三句,可以说是总歎菩萨果德,也可说是讚歎菩萨的实德。第一句是总举果德,次二句是说明内涵。简单说,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具诸无量行愿,属心生灭门。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属心真如门。一心二门,法尔如此。约教来说,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约法来说,就是万行一心,一心万行。约人来说,就是诸佛长子,位居等觉的普贤大士。

  约事来说,就是时空无尽的愿行,也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普贤十大愿王,及诸佛的本愿,行愿相资,才成就功德。又依二道五菩而修,所以成就般若道的功德,名为实德,成就方便道的功德,名为权德。这二德含摄菩萨无量行愿,无量功德;但归纳来说,不出生佛平等的一心两门,这就是普贤之德,所以说「皆遵普贤之德」。普贤行是时空无尽的,有佛前普贤行,佛后普贤行,可以说是有始无终。这就唯有证法身见佛性,或往生极乐,才能成就。普贤行是不问何时成佛,也不必问。

  有如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从圆教初住,至于等觉,为佛前普贤行。三祇行满成佛,乃至尽未来际,是为佛后普贤行。包括了六度万行,菩提分法,诸波罗蜜,神通道力,以及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

  有如愣伽经中所说:「知一切法,得般若舟,值智慧风,具善方便,度一切人,超大苦海,得菩提道,登涅槃山,入无为舍,得法性身。」此十种愿行,都要圆满具足。没有一法、一愿、一行,不在普贤行愿之中,不在人人本具,灵灵觉觉的一心之中,这名为普贤之德。真实不虚,故名实德。一切菩萨都应该遵行,随顺修习,不可违背,故曰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不然,菩萨即非菩萨,是假名的菩萨。华严、法华都在显示普贤之德,就是本经,也是如此。何以故?无量光寿,不就是时空无尽的普贤行吗?阿弥陀,不就是人人皆有的清净平等觉吗?不就是无量法、无量愿、无量行、无量功德吗?

  如西方合论说:「念念厌离即行于捨,念念清净即行于戒,念念寂静即行于忍,念念相续即行于进,念念专一即行于定,念念弥陀即行于智,六度皆由念佛流出。」岂可尊崇华严法华,而贬抑本经?!又岂可是念佛行人非是菩萨。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即是契入性具万德之心源,而证会心行理体一如的本觉,是名安住一切功德之法,这是讚歎菩萨实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这是讚歎菩萨权德。步就是行,也就是示现。如华严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也如法华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此是菩萨的权巧方便,所以叫做权德。菩萨修行,不离善巧方便,以善巧方便,故摄取净土,得常见佛闻法,供养众僧,成就福慧二严,得入佛法秘藏,究竟彼岸。所以说,权乃证会实德之权,实是不离方便之实,相依相成,必如此,才能证入三得秘藏,安住无住大涅槃。念佛求生净土,也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如智者大师说:「将入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行而具众门,无过念佛。一切贤圣者皆由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由念佛而有。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门,所谓念佛。」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二句,是结歎权实二德。前句是歎菩萨有方便(权德)故,才能证入「法身、般若、解脱」三得秘藏。所谓秘藏,即是秘密藏于一切众生的佛性,法华喻为衣里明珠,见佛性必须有方便,有了因及缘因的方便,正因佛性始得显现。法华喻为后遇亲友指示,然后取出,这就是方便。菩萨的权德(方便)为能入,实德(三德)为所入。「入佛法藏」,就是结歎能所相资,权实双行。

  如法华经说:「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也如华严经所说:「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究竟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大涅槃。必须理事无碍,二谛圆融,体用自在,空有相成,同异一际,性修不二,才能达到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中流的究竟彼岸。此亦是结歎菩萨的权实二德,也就是结歎等觉菩萨 。

  庚二、歎八相成道 分九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这二句经文是总歎八相成道。此八相是约本师出现人间的化仪来说,也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示现作佛的境界。本经是约等觉菩萨说,故于无量世界,示现成无上正等正觉。此八种相,是由住胎乃至涅槃,经论所列八相,稍有不同。如起信论有住胎相,此经无。其他的经有降魔相,本经併入成道,相而另开童子相,纳妻相,这正表示本经重视人伦之意。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讚歎菩萨八相成道,无非显示诸菩萨愿王无尽;即是「度生成佛,成佛度生。」法尔如是。令见闻本经的人,都能启发无上菩提心,循此八相成道,修菩萨行,自度度人,同成无上正觉的佛。

  辛一、入胎相

  处兜术天,弘宣正法,捨彼天宫,降神母胎。

  「处」,就是住。「兜术天」又名「兜率天」或「覩史多天」,梵音差别而已。此云:知足,喜足,妙足。是欲界的第四天,属空居,分内外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住此说法,名秽土的净土。外院则是欲天,慧少福多生,此仍有男女五欲之乐。不见弥勒,又因耽乐故,不闻佛法,不肯修行,福尽仍然轮迴六道。那就还不如人间,有忆念胜,勇勐胜,出家梵行胜,可以见闻佛法,能整心虑,趣菩提了。

  补处菩萨,为什麽不生别天,都是住在兜术天呢?涅槃经有说明,因为上天(色、无色界)者钝,下天(四王、仞利、夜摩乃至化乐、他化)放逸,唯此天内院,处于中道,无有此过。再说有四种胜事:

  (一)寿命都是四千岁,亦有深位菩萨,寿命长短随意,但不是无量寿,如弥勒菩萨。

  (二)慧业若多,再加欲界思慧心中,修念佛三昧,则可生内院,亲待弥勒,得闻无上大法,断诸烦恼,发广大心。

  (三)圣人俱会,能发净缘不生贪染。

  (四)定慧渐增。

  因此近代的太虚大师,慈航菩萨,都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可是如西方极乐净土比较,那就差得太多了。唐代窥基大师,将西方净土与弥勒天宫,共相比较,略名西方有十种优胜。唐、善道法师的念佛镜中,也举出西方有七种胜过兜率。一、身相胜。二、徒众胜。三、寿命胜。四、神通圣。五、果报胜。六、国土胜。七、受乐胜。况且生西方多是一生补处菩萨俱会,兜率内院只有弥勒是补处菩萨,那能相比。

  「弘宣正法」,就是宏扬宣说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法。据庄严经说:「菩萨为欲证无上正觉,乃趣一生补处,从此(人间)命终,生兜率天,为彼天子诸天等,百千俱祇那由他数,大集法堂,围绕菩萨,听受所说无上大法。」这是入胎前的事。

  「捨彼天宫,降神母胎」。这才是入胎相。据庄严经说:「菩萨降生十二年前,便有净居天子,下阎浮提作婆罗门,说韦陀论,预言十二年后,有胜人(菩萨)现白象形,入于母胎,具三十二大人相,若出家当得成佛。」菩萨从彼天宫下生入胎时,其母受持清净斋戒,安稳睡眠,时有六牙白象,诸根圆满,首有红光,正念了知,于母右协,降神而入。菩萨降生时,放身光徧照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菩萨处胎,欲界色界无量诸天,如其次第,日日三时,为听法故,来见菩萨,菩萨慰问,为其说法,礼退而去。十方无量菩萨,于日入时,为听法故,来见菩萨,互相问答。唯同行(菩萨)能见,摩耶不能见。

  补处菩萨为什麽不由化生,而要受胎生呢?据涅槃经说,有八意

  (一)为表示与人同类,以便接引教化

  (二)为寄生人中尊贵家,表示所积功德超胜。

  (三)为生作王子,以王力护持正法。

  (四)为教人孝敬父母。

  (五)为生在王种,可息世人的轻慢心。

  (六)为防止是人对化生的诽谤。

  (七)为留舍利,俾作后世众生敬信得度因缘。

  (八)为同三世诸佛皆胎生故。

  辛二、出生相

  从右协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补处菩萨,住胎十月,然后出生,这是如一般人法。但生时,却从她母亲的右协而出,这就难免令人难以置信了。在此,我们就要从印度的社会去了解。因为印度人原皆信奉婆罗门教,彼较把人类分为四个阶段,所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而以婆罗门最为尊贵,它是从梵天的口中所生故。其馀刹帝利(王种),释梵天协下所生。吠舍(士农工商),释梵天脐中所生。首陀(贱民)才是梵天产门所生。这样说来,补处菩萨入胎于国王夫人,当然是从右协出生了。在印度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毫无问题的。再说已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今日功圆果满,来生人间作佛,那里可以同世人一样,生处是臭秽不净呢!所以说「从右协生」,这也是理所当然。因此,菩萨的出胎情况,也与众不同的。

  「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这五句,是说出生时身相奇特。据庄严经说:菩萨生下,身放光明,无量异色,照三千界,无量佛土,一时震动。菩萨便自行走,于东南西北上下六方,次第各行七步。举声自言:「我得一切善法,当为众生说之。我于一切天人,应受供养。我于世间最尊为胜。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无有上。我当为一切众生之所归仰。我当降伏一切魔军。」菩萨下足之处,皆生莲华,表示我今如莲华,出污泥(五浊恶世)而不染。六方各行七步,表示我如狮子有奋迅之力,于十方世界独尊无畏。身光普照,令人觉知。震动大地,使魔怯伏。

  六种震动。六动有三:

  (一)六时: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在此六时,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二)六方:东、南、西、北、中、边。于此六方皆有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三)六相:动、涌、震、击、吼、爆,此是大般若经所说。动是前后左右摆动。涌是上下高低摇动或六方此涌彼没。震是裂开崩陷,所谓山崩地裂。这三种是属形相。击、吼、爆,此三种是属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此六相,每相又分上中下三级,如动、等动、极动、故有十八相。

  何故要有六种震动呢?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缘:

  (一)惊怖诸魔

  (二)令时众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而自觉悟

  (四)令念法相无常

  (五)令观说法处

  (六)令成就者得解脱

  (七)令随顺正义。

  「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这三句,是说出生时口相奇特。无上尊,是佛的十种名号中无上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一切世间所尊敬,名为无上尊。一般人,初生即哭,这是说明有生皆有苦。佛不如此,与众不同,以证无生,示现出生,故无有苦,下生即自称:于世最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佛出生时自说的。其实如前所说,不止只说为无上尊,步行六方,都举声自称如何,其声普闻三千大世界,本经是略说。

  「释梵奉侍,天人归仰。」帝释梵王,奉侍菩萨,先以輭衣承捧刚出生的菩萨。出生后在毘蓝尼园中,七日七夜,人天归仰,奏乐讚歎,婆罗门供养。梵王帝释,化端正有智的婆罗门,于众中坐第一座,而以吉祥微妙言词,讚歎菩萨。色究竟天与净居天,亦来设大供养,宣说此菩萨,定得作佛。七日已过,圣母命终生仞利天,菩萨还迦毘罗城,仪式十分庄严,五百释种,各造宫殿,请菩萨居住,经于四月,始归自宫。王请摩诃婆闍波提(佛姨母)为养育主,并派三十二养育母,养育菩萨。一佛出世,千佛尚且都来护持,天人大众,归向仰慕,那更情不由己了。

  辛三、童子相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菩萨从婴儿进入童年,便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经中只以四句来形容它。如果依四十华严经第三十五卷所说,一生补处,则已具六十八种最胜功德,已入一切智智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明。世间小小的智识技能,那算得什麽?不过就一般世人所能了知的,菩萨示现,他都能如此。「算计」,就是算术,中国古时叫做数。「文」,即诗书之类。「艺」,即一切百工技艺,中国古时称为礼、乐。「射御」,即射箭枪舞刀击剑,及驾车骑马等,印度称为象、马、步、车四种兵,中国过去统称为御。礼乐射御书数,名为六艺。菩萨无一不是无师自通,可说是神童天才了。而且又能广博的通达,当时印度九十五种外道的道术,对其所修所证,加以综合,分析利弊,比较得失,决择可否。不但如此,同时对于当时盛行的四吠驮十八种,一群典籍,都能贯通他的义理,练达他的作用。以现在来说,菩萨童年,便是科学、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乃至医、卜、星、相的通家博士。也可说,他是一部没有文字的百科全书,显示出多才多艺,博学深智,真值得我们讚歎敬仰。

  据庄严经说,菩萨年始七岁,其父王便带他到学堂入学,十千童子与菩萨同学,菩萨日唱字母(即华严字母),演出无量法门之声,令三万二千童男童女,皆发无上正觉之心。此可谓「人小心不小」,这才是菩萨的本来面目。

  辛四、纳妾相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前二句是纳妾前的事,后二句是纳妾后的事。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后园,是指当时讲武试艺的处所,即城后的试场。菩萨年既长,大父王欲为娶妻。有邻国王执杖,其女耶输陀罗,端正无比。父王即刺国师前往求亲。执杖说:技能过人,始得以我女为妻。于是父王召国内青年,共集城后试场,共相比赛。五百释子一时往试,角力相扑,共射金鼓,名为讲武。试书、算术名为试艺。五百释种皆所不及菩萨,人天大众无不歎为第一,故得执杖王以女为妃。

  菩萨久断贪爱,无有淫欲,随顺世法,示现纳妻,与诸婇女,住于宫中,故名「现处宫中」。「色味之间」,就是过着男女饮食的生活。孔子说过:「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愣严经说:「淫欲乃众生之正性,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饮食乃众生之助因,一切众生皆以饮食而得存活。」世人莫不如此,菩萨既生人间,必须示现随同人法。

  其实如涅槃经说:「如来非是杂食身,而是金刚不坏身。」何有色味之欲呢!世君子尚且坐怀不乱,况久经尘劫,断贪去爱的补处菩萨。在他来说,富贵荣华,恩爱团圆,都是过眼云烟,梦幻泡影而已。

  有人问:那麽罗睺罗何来?我答:这可分二方面来说。一是如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名安乐行。」这就有如罗什大师,接受秦王十位美女之赐,但他还是梵行清曰。临终教诫其弟子说:我现在将一碗针吞食下去,汝等也能如我,便可学我与美女共处。另一方面说,人的中阴身投生,不一定要假父母交合,如禅宗五祖,神识(中阴身)附物受胎。何况罗睺罗非是凡夫,乃菩萨示现为诸佛的长子。所以经中说,当时太子手指耶输腹,谓:汝已有子,便有罗睺罗,此亦合理而可能的事。

  辛五、出家相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遗之令还。捨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此四句,是说明出家的动机如本起经说,菩萨处于宫中时令诸婇女发无上菩提心,又令无量诸天,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诸天说偈劝菩萨出家,这是远因。近因是菩萨于春风熏得游人醉的时节,出城逰观。于东门见净居天人所化的老人,南门则见所化病人,从西门出,又见死人。将人类己,觉悟世间一切,皆是非常,特生厌离。

  如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俗话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凡有智者,面对众生的老病死当前,都会有所警觉,求其如何出轮迴,了生死。就在此时,菩萨出北门游观,见一出家沙门,便问:出家有何利益?沙门答言:「处于空闲,修习圣道,调伏诸根,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求得解脱。」又说偈颂:「有为诸法悉无常,五欲财位皆不定,为苦所逼诸众生,愿速出家救济之。」菩萨听后欢喜还宫,决志捨弃财名位,入山学道学道。为什麽要入山,那就是前面沙门所说的「处于空闲,修习圣道。」

  经中说:「如昔诸佛,处山林间,得一切智,广雨法雨。」过去现在的一切佛,都是出家后,入山学道,修行成佛,得到世出世间的一切智会方便以后,才到城市聚落说法度生。古人说「真修实证,龙天推出。」决不是像一些出了家,怕入山,怕吃苦。爱惜身体,贪求名利。不修行,不学道,那就没有走上出家的正途。所谓学道,是学习三乘圣贤所修戒定慧的菩提正道,不是叫你去学道教。有绝少数出家人,虽然没有去做道士学道教。却去学看风水、地理、算命、卜卦、看相、测字、画符、收惊、驱邪、捉鬼、唱歌、国术、魔术、气功、丹功、下棋、演戏、贩卖、畜牧。乃至赶经忏,抽烟、喝酒、赌博等事,实在是太离谱了。

  「服乘白马」,此以下八句,是说出家的过程。今举释迦太子为例。太子出家时,先往白父王,父未允许,并勒释种于城四门日夜防守。太子是夜对马夫车匿说,为我备马。车匿即以宝鞍及庄严具,佩于马王乾涉身上,奉进太子。这时诸天相助,太子乘白马,昇空出城,行六由旬(约二百四十华里)到弥尼园,仙人苦行林中下马,对车匿说:我既至闲静处,汝牵马回宫去吧!并将头上戴的宝冠,身上所有璎珞庄饰品,都遗之令还,奉上父王。且托他人代告其妃,人生世间,爱必别离,今为断此生死大苦,所以出家学道,望勿悲伤,此时车匿与乾涉,皆哭泣悲鸣。太子即取摩尼宝剑,自己剃除鬚髮,抛向空中,帝释天人,承接还天,起塔供养。太子又将自己身上所穿着的珍妙衣服脱去,换上天人奉献的袈裟,真实成为一个出家人。重遣车匿白马回国,去自己步行往拔渠(伽)仙人苦行林中,先向利婆陀及光明、调伏仙人参学。再至毗舍离城边山中,阿罗逻仙人处,学无所有处定。证已,因非能了脱生死,便捨去,而到王舍城外灵鹫山,独自修行。每日清晨,则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频婆娑罗王,闻已讚歎,到太子所奉上饮食说:愿大慈悲,于此国境,证佛菩提,最先为我,说微妙法。当时王舍城边,有摩罗罗仙,常为弟子说无想定。太子往学,端坐树下,专精修习,即得世间百千三昧。于是又到尼连河边伽耶山中,勤修苦行,经于六年,证入第四禅,名为阿婆婆定,常为天龙鬼神之所供养,故得身不失坏。

  「行所如应」,这句话是总结:出家修行,当如一般真实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的人,所应该有的行为,和所应做的事,才算真出家。古人说:出家有三种:第一是出世俗家,第二是出烦恼家,第三是出三界家。如果只有第一种,那就行非所应,不算真出家。莲池大师对出家有四料拣:一是出家而营营名利,无异俗人,此身出家心未出家也。二是处家而心常在道,不染世情,此心出家身未出家也。三是在家终身营作俗事,无一念求解脱,此身心皆未出家也。四是出家又终身精进办道,无一念退惰,此身心皆以出家也。唯有第四身心皆出家的人,才是真正出家人,堪为众生福田,得受信施供养。问:为什麽出家修行,应该如此?答:为的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辛六、成道相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异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徵,表章工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菩萨示现出生在五浊的世界(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弥陀经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中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娑婆,如有入大火坑,已是甚难希有。在此土成佛,更是难中,之难。可是释尊不计任何艰难,终于在娑婆成佛度生。这无非是大悲心所驱使随顺群(众)生,不能不如此。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大志节,大担当,难怪诸佛皆称讚他不可思议功德。

  何故名为五浊呢?

  一、劫浊-在灭劫中,人寿自八万岁减至二万岁以后,便入劫浊,有刀兵饥馑疾病三灾,而且有如后四种浊,这个时期(劫),非常不好不理想,故名浊。

  二、见浊-外道邪见炽盛,五利使(身、边、邪、见取、戒取),徧满世间,详细则有六十二种邪见,可说是一个知见非常複什、溷浊的时代。

  三、烦恼浊-五钝使(贪、瞋、痴、慢、疑),及其他烦恼普遍,是一个行为非常不善良,观念非常不正确,而又多苦多难的人世。为什麽?因为贪感饥馑,及大小水灾。瞋感刀兵,及大小火灾。痴感疾疫,及大小风灾。慢感人多修罗,及国土粗恶。疑感人多诈伪,及山崩地震。现实人间,不就是如此吗?

  四、众生浊-既有前面三种浊,必然是人无善类,三恶道众生充满世间。为什麽?因为众生是果报体,烦恼知见是果报因,因浊了,果那能清?如水源既浊,河流自然浊水滚滚。

  五、命浊-是指众生的一期寿命说,既有上来四浊,必无福寿康宁,寿年日促,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减到人寿只有十岁,这就是命浊。而且众生互相杀害,从小杀至大杀,由小战至大战,炮弹至氢弹,小中毒(食物)至大中毒(水、空气),最后不堪设想,这不是命浊的结局吗?

  到五浊恶世,有些人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世界好得很,科技日新月异,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生活丰足,科学万能,要什麽有什麽;而且交通传播工具普遍,真可说是天涯若比邻,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民主自由制度普及,也说得上随心所欲,葛天氏之民,帝(政治)力于我何有哉!可是他没有想到: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思想歪曲,知识偏差,物慾横流,心灵空虚。除了残酷、冷澹、凶暴、自私、悲伤、恐怖、失望等黑暗光景以外,没有理想的光明。必然把美好的世界,带往衣冠禽兽,行尸走肉,痛苦绝望,玉石俱焚的末日。五浊非五浊,完全以人类的精神生活来论定,不可能以盲目的物质享受来转变。

  所以经中说:一切唯心造,心造天堂、心造地狱,这是不可否认的。难得有佛陀的应现世间,说法教化,这五浊恶世,始有一线希望,转变为清净安乐土。不然,那真是「人天长夜,宇宙昏闇。三界无安,又如火宅。」还有谁能给予光明,既以安宁呢?因此我们对于释迦世尊的悲心、报复、作为,应既以万分的敬仰与感恩!

  有些大心菩萨,想要把此间浊世转为净土。在我想:五浊世界,要想转为清净国土,只有两个情况可能实现。一个是随众生的业力因缘,否极泰来,等到过若干年后,人寿从灭劫,回复到增劫,人寿增到八万岁时,那就转为净土了。到时弥勒菩萨便下生人间,成佛说法,广度人天。一个是佛弟子,能照佛所说,应止则止,如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应作则作,如五戒十善六波罗蜜等。同时都能至心信乐,修净土法门,成就上品上生,既生净土,廻入娑婆度有情。这样的佛弟子,多多益善,那就不要等到人寿八万岁时,也可转五浊为净土。为什麽好比今日留学欧美的人越来越多,回国便能作种种现代建设,不几年,不也可进入先进国家之列吗!又如今日栽培改良种的水菓,必须把新的品种,在原来菓树上接枝换新,下一代便成新品种了。

  以修净土法门,来转五浊恶世为净土,其原理亦复如是。就在五浊众生的旧枝上,接上净土新人的品种,下一代便全是净土的人物了。有些人,只知高喊人生佛教,不讲究因果,不溯本从源,唯迎合时人所好,重享受、求欲乐,鼓励众生一味向物质追求,那是不可能有人间净土的。国父也不说过:「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之治乱兴衰,繫于人心之振糜善恶。」当知:国土好坏,是众生共业所感,佛菩萨有再大的慈悲,智慧、神通、道力,也不能代替众生所作的业报,把坏的转好。唯有众生共同的转恶业为善业净业,国土自然就转好的净的了。

  俗话说解铃还是繫铃人。因果业力,自作自受,法尔如是。因此,希望有心建设人间净土的菩萨,要实事求是,唯一的办法,广为弘扬净土法门,自行化他,同生西方,乘愿再来,就好像留学、接种,才能把五浊世界转变为清净国土。捨此别求,容易吗?有可能吗?古德说:「愿将秽土三千界,徧植西方九品莲。」唯有这样,始有可能把五浊世界,转为清净的人间净土啊!

  这一科降魔成道,共分五节来说。「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桉树枝,得攀出池。」这四句是第一节,沐浴尘垢。菩萨示现人世的,既然是父母生身,当然与众人一样,会有尘垢的。有了就要沐浴灌洗,以去除身上的尘垢。菩萨当时是在尼连河畔的伽耶山修苦行六年下来,不但垢秽满身,而且只现薄皮包骨,那种形像是很难看的。他想起一般修行人,难免有二种障。一是执着无益苦行不捨,徒苦其身,却不能使人了生死,得菩提。二是心着欲境,贪爱一切享乐,也不能断烦恼,证涅槃。唯有不苦不乐,行于中道,才是菩提因,能有菩提果。于是接受善生女乳糜供养,恢复体力,然后到尼连河去洗除身上的尘垢。为什麽叫金流呢?因为尼连河是恒河的支流,与恒河一样,河中的沙,都是金黄色的,所以称为金流,亦称金沙河。由于菩萨的福慧力缘故,食乳糜后,相好圆光,转增显赫。在河洗毕,正欲上岸,魔王作怪,把河岸变得非常高峻,岸边有一棵阿斯那树,此数有神(神亦名天),就把树枝桉低下去,菩萨得攀树枝,出离尼连河池,上到岸来,在树下休息。

  「灵禽翼徒,往诣道场。」这二句是第二节,行诣道场。菩萨沐浴休息后,正念要往道(诣),伽耶山菩提树下成佛。佛得到处,名为「道场」。这十三千大千世界的山与树,无不朝向佛得道处的菩提树。尼连河至伽耶山的道路二边,欲界诸天又各化七宝多罗树,一一树间,各化有七宝池,池岸有迦陵频伽,共命等鸟,出和雅音,讚歎菩萨。菩萨行往菩提树时,身放无量光明。有无量鹦鹉舍利孔雀等诸鸟,皆是诸天所化的灵禽,在空中飞翔,围绕菩萨,出和雅音,有如国王出巡,百官翼从,极为壮观。或说,灵禽是五百青鸟,随菩萨后飞至菩提树下,此说亦通,但不如前说。

  「吉祥感徵,表章工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此五句是第三节,瑞草应圣。诸佛出现人间成佛度生,这是极大的因缘,也是极大的吉祥,必然会有感应的徵兆,知道必会成佛。那麽有什麽徵兆呢?前面说的灵禽翼徒,这是一种。另外就是菩萨到达菩提树下,刚好有一刈草的人,名字叫吉祥,挑了一担很清净柔輭的吉祥草,在此经过。此草青绀色,如孔雀尾。所以后来密宗的灌顶仪式,多是用孔雀尾,这也表示吉祥,能证菩提的意思。此时,菩萨对刈草人吉祥说颂曰:「吉祥汝金时,宜速施净草,我当坐是草,降伏众魔军,若证菩提时,即闻无上道。」吉祥闻说,手持净草,立菩萨前,对菩萨说:「请先授我菩提,然后授我净草。」菩萨答他说:「不是坐净草,即得大菩提,要修无量德,才蒙佛授记。吉祥汝应知,我证菩提后,说法度众生,汝当于我所,听受甘露法。」吉祥欢喜施草,菩萨以哀愍的心,不是以贪爱的心,受其施草。然后敷设在此成佛的菩提树下,面向东方,于净草上,作双跏趺而坐,发大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如依涅槃经说,此座是从金刚际起的金刚座,菩萨坐此成佛。「表彰功祚」,这一句是说明瑞草应圣的原因,无非是以灵鸟瑞人、瑞草等,来表显章(章即彰)明,菩萨三祇修成无量功德福(祚即福)报,故能得吉祥感应的徵兆。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此六句是第四节,智力降魔。什麽是魔?梵语魔罗,此云杀者。通说,凡坏人善事,能为众生作不饶益的,都称为魔。大小乘都举四种魔:天、死、烦恼、五阴。涅槃经加上无为四倒亦称魔,则有八种。愣严经又将五阴开为五十种阴魔。

  菩萨坐菩提座已,自念今当成佛,必先召魔王波旬来,加以降伏,使发大菩提心。为什麽呢?这里面含有一乘佛法的究竟义在,因为众生的思想概念,都是二分法。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名有相可指可说的,都是对待法。这些二分对待法,总名有为法,生灭法,缘起法,一切皆无自性,,所以叫做「毕竟空」,名为「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假使成了佛,还有魔佛的对待,这不是还落在二分对待的巢穴里吗?那所成的佛,就不是「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因此,未成佛,先降魔,即是表示必须斩绝一切对待,才能证得不二的,绝代的,无明无相的,魔佛平等的佛性,法身。这就假名为成佛,叫做证得无上菩提。这一点,佛弟子应特别注意:二分法的我、人,众生、寿者,大、小,空、有,这一切都要一扫而空;然后才能显出一乘的妙法、实相、法界、圆觉、无上证等正觉-生佛平等的自性清净心。古人形容这种境界为「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寒山诗也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敎我如何说。」

  降魔的方法,诸说不一。如大集经说:以四谛降伏四魔。苦谛降五阴魔,集谛降烦恼魔,灭谛降死魔,道谛降天魔。大智度论说: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五阴魔。得道得法性故,破死魔。入不动三昧故,破天魔。摄大乘论说:依慈等持(三昧)能破天魔。本经所说降魔,只约天魔,故经云:「奋大光明,使魔知之。」奋是放的意思。这时菩萨放白毫相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当然也照到魔王宫,使魔王见此光明,便之有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即将成佛。于是魔王波旬召诸魔子魔女,及率官属百千万亿,而来道菩提树下,先遣魔女百般诱惑,欲坏其净行。菩萨制以智力,不为所动。魔王再以众兵逼试,菩萨入慈心三昧,所有兵器刀杖,化为莲花,波旬欲近菩萨,也不能进。菩萨对他说:「汝以微善,今获天报,我从无量劫修习圣道,当得无上菩提。」说完手指大地,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即于菩萨前出,出大音声,为作证明,决定成佛。这时众魔皆散,波旬还宫。此即表示若有定慧道力,魔不能害。若论降魔,在自行因位(菩萨),须以正智,所谓「一心正念,知邪不从。」魔自退散。在果上(成了佛),则以神通力降伏。如果为了化他,在因位多用光明,使魔知道,然后降伏其魔心转发菩提心。在果位上多用慈心,于彼怜愍,魔即退散。菩萨此时虽是因位,又是登果的人,智力慈心,神通道力,一切皆有,可以自在随意,降伏天魔;但是菩萨不用神通,只以智慧与慈心降魔。讲到这里,佛弟子必须有所警悟,学佛在求定慧,须有慈悲心;不要求神通神秘,更不能不发菩提心,没有慈悲心。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这二句是第五节,正明成道。菩萨示现降魔,即是泯绝对待,由是契证一真。此一真法界,涵盖理事空有,这是一乘无上法幢,真实微妙不可思议,假名为证得微妙法,成最正觉。约事相说:菩萨降伏魔怨,游入四禅。于初夜分,得天眼通。于中夜分,得宿命通。故知自他过去生死长流,不出十二因缘,如环相续不断,由是而有生老病死,轮廻不息。复于后夜分,明星出时,以自觉圣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一念相应慧,得漏尽通,证无上觉,备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为一切天人示现成佛的瑞相。即时上昇虚空,以偈颂言:「烦恼悉已断,诸漏皆空竭,更不复受生,是名尽苦际。」诸天欢喜,各以天华散佛供养。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复于后时,坐菩提座,弃捨一切非方便摄(即是二分对待法),勇勐精进,所有善法,遂得增长,于所修所断转,转为胜妙,遂不更求馀外师道,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证得无上证等菩提,名为大觉。」

  修有得有成是事,名为修德,俗谛。无修无得无成是理,名为性德,真谛。学佛必须理事无碍,二谛圆融。大般若经说:「无所得故而得」。弥勒菩萨说:「证真识已,起后得智,方证俗谛。」密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法皆如幻化。」中论也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真)。依于空(真)义故,一切法(俗)得成。」所以说我们要先经有修有得有成的耕耘过程,然后才有无修无得无成的真实收获。举例来说,是心作佛,这是说有修有得。是心是佛,却说无修无得。可是你的心,现在只有烦恼妄想执着,没有觉(佛)。必须经过一番转迷为觉得工夫,这就叫作佛,即有修有得有成。到了无烦恼妄想执着的时候,你的心本来就是灵灵觉觉,清清净净,那还有什麽修作,这就名为无修无得无成。所以说:心不作佛,而心不成佛;心不是佛,作也不能成佛。譬如金矿,必须经煅炼一番(有修有得有成),才得成为十足黄金。可是金矿中本有黄金(无修无得无成),假使是铁矿,本来没有黄金,虽经煅炼,终不得黄金。又如冰(心)即是水(佛),在已结成冰时(众生),只见冰相不见水。须经火熔化(有得有成),冰便成水,水是本来的,这就叫无得无成了。因此,大乘菩萨,都是终日度生,而不执着众生相。发心上成佛道而,不执着成佛相,并不是端坐空王室,不度生不成佛。所以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辛七、转法轮相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国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摩宫殿,众魔慴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慾壍。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饍。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正等觉。

  此科转法轮相,共分三节来说,「释梵祈劝,请转法轮。」这二句是第一节,说法因缘。明诸佛常规,都是先请后说,有请才有说。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得闻。」佛所说法,有如甘露,不同一般凡夫外道的戏论,因此帝释梵王,都来祈求劝请。梵王帝释在人天中,福报最大,有大福才有智慧,要有大智慧,才会感到迫切需要出世的佛法,才能知道佛法的深妙。在经中佛说:「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梵王若来劝请我,或当为转妙法轮。」

  例如释迦世尊,成道七七日后,受二商主供养饮食已,因梵释诸天三次祈求劝请说法,方允为说。释尊以佛眼观察,阿罗逻、摩罗罗两仙,闻法可证,但已亡故。唯有曾经跟随他修行,现在鹿野苑的五比丘,可以接受佛的方便说法。于是便到鹿野苑去,中夜说法,名为最初转法轮。约事来说,有转法菩萨,向佛献一轮宝,请佛说法。约理来说,转字,含有自转转他二层意义。约自转来说:那是转众生的无量烦恼,而成为佛的无量智慧,即般若德。转众生的无始生死业力,而成为佛的无碍缚的自在,即解脱德。转众生的六道轮迴苦报体,而成为佛的如如不变法性身,即法身德。约转他来说:把自己所证得的正觉(三德秘藏),开示他人听闻以后,也如即法修行,同样证得此正觉。他人又照样如此转去,辗转相续不断,好像车轮运转不息,这就名为转法轮。如遗教经说:「若可度者,皆已得度。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佛说法),自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修行证果),即是如来法身常在不灭也。」

  再说,法轮是譬喻。比如车论能碾破地上的什物。此喻佛法如轮,能破众生一切惑业。又如车有轮,能运载货物,由此至彼处。此喻佛法如车有轮,能运众生自生死至涅槃。这样说来,凡是只自转,或既未自转而想说法转他,都不能称为转法轮。就好像一盏没有光的灯,怎麽都不能照亮别人。假使是一盏光明的灯,那就可以灯灯相续,此名无尽灯。所以学佛, 必先自转然后转他,也就是先自度,然后才能度人,这是千贤万圣同遵的轨则。智度论不是说过:「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

  「以佛游步」至「六种震动」,此十四句是第二节,说法行业,即身口施化。以佛游步,是略擧身业。以佛的威仪,游行(步即行)世间,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身教。佛的威仪如何呢?古人形容:行如风,住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凡是佛弟子,都应如此。佛吼而吼,是总擧口业。佛的口业,不像世人多是议论是非,或是无义的戏论。佛则不是说法,就是默然。当佛开口说法时,人天敬伏信受,就好像狮子吼一声,百兽都敬畏。例如:释尊到了鹿野苑,五比丘无不起迎,称善来长老,请坐。佛坐已,告五比丘说,我已得一切种智,不得称呼为长老,要称世尊。五人一时请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鬚髮自落,袈裟着身,威仪如百腊比丘,便成沙门。时五比丘坐于佛前,佛放大光,照大千界,召十方菩萨天人大众,皆至佛所,佛即为陈如等一切大众,说四谛及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修行三转十二行的法轮。

  (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陈如五人,皆了达诸法因缘,证阿罗汉,便有僧宝。释尊为佛宝,三转十二行法轮为法宝,这是最初三宝出现世间。

  从此以后,先化三迦业及其弟子千人,再赴频婆娑罗王的约,为说五蕴无常苦空无我,三界不实。问王:有国已经多久?王答:七百馀代。佛开示他说:人生世间,有如朝露,唯道可恃,应修来福,不可空过此生,遂为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的道理,王闻法即得证初果,请受五戒。时有长者名迦兰陀,以城外很好竹围奉献如来,佛咒愿而受,以后常与诸大阿罗汉住此说法,这就是有名的「竹林精舍」。

  不久,舍利佛、目键连及其弟子二百人,亦闻佛说法,请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都证圣果。后来,佛的父王,闻子得道已经六年,便派人请佛回国一见。佛率众弟子还乡,其父即敕释种,选端正五百人,随佛出家。佛为父王说法,亦得道果。由此可见,佛口说法,是如何的不可思议,凡有闻者,无不得益。讲到这里,我们又当如何生起惭愧与忏悔的心呢?因为我们没有那一点,亲见本师释尊的福分与缘份,所以仍然轮廻六道。苦不可言。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遵照本师遗嘱,至心称念弥陀。求生极乐,也还可以见闻佛法,同样证得圣果。否则,就是佛不误人人自误了。

  「扣法鼓」,乃至「演法施」,共有八句,这是讚歎诸大菩萨,皆有如佛一样的微妙辩才。此八句的含意,随慧远法师的本经义疏,是说譬喻菩萨的闻、思、修、证,及法、义、辞、乐说四无碍辩。可是若以世亲菩萨的法华经论,则分为四对:

  (一) 执法剑,澍法雨,是破恶进善一对──最先执起如剑的佛法,断一切众生的疑惑,使未信的生信,已信的努力进修。众生已信受奉行了,便澍(徧洒的意思)甘露法雨滋润他,使得智慧开发成熟智身。

  (二) 扣鼓法,震法雷,是开权显实的一对──已成熟有智慧的众生,如二乘与权教菩萨,必须开权显实,令其捨权取实,这才是说法的本意。法鼓闻近,喻权。法雷闻远,喻实。这就是法华经说的三百与五百由旬。扣与震,都是动词,小动名扣,大动名震。

  (三) 建法幢,曜法电,是得智证真一对──以入实的,使令进取上上清净妙智(如如智),此智高显,有如法幢。既得真智(如如智)照于真理(如如理),如夜见电光,即得见到(法),证大菩提。「建」字,是形容取得了把它树立起来,安住不动。「曜」字,是形容闪电,一刹那间照明一切。此喻一念相应慧,开悟得果,故名曜法电。

  (四) 吹法螺,演法施,是说法利生一对──求大菩提,为利众生,今已证得,必须说法,由实施权,方便说五乘佛法,为一切法安立名字章句,为一切众生开示菩提涅槃正路,名为吹法螺。菩萨既得果满,必须度生,故随宜演说出世的正法,布施众生,使得同成佛道。如法华经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此八句四对,正好是转法轮的意思,由自行而化他,自利利人,自转转他,循环不息,无非断惑证真,同得了生脱死,同得成佛,这是佛菩萨口业施化的究竟义。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二句是结歎前面所说口业施化,非仅一朝一夕如此,对何类众生如此,而是时空无尽的,这就是普贤之德。常以法音,说法度生,是时间无尽。觉诸世间,此中包括: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名为诸世间。皆开示其令觉悟证入佛之知见,这是空间无尽。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这二句是结歎前面所说身业施化。文显易知,不必多解。

  「总摄魔界」至「成等正觉」这二十六句是第三节说法利益说明转法轮的利益如何略明五种益:

  (一)「总摄魔界,动摩宫殿,众魔慴怖,莫不归伏。」此四句, 伏魔令离邪欲益-菩萨身业已作放光动地,当然可以在光所到之处,地所动之方,其中一切魔王魔子魔民,都能总使摄伏,令其离弃邪欲害人的心,发起自利利人的大菩提心,把魔界转为佛界,故名总摄魔界,此句是总明伏魔利益。动魔宫殿,众魔慴(音涉,恐也)怖,莫不归伏,这三句是说众魔得益的实情。大地既然震动,魔宫自然摇动。佛光普照,人天欢喜。相反的必然使众魔,恐怖忧愁,也跟随人天,莫不归投信服在三宝门中,同得修行成佛。

  (二)「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慾壍。」此四句,断惑令入圣道益-菩萨口业已有前说八句四对的妙用,当然可以掴(音滚,用手击名掴)裂九十五种外道邪网。网,是形容词,显出一切外道不正的邪见邪法,就好像蜘蛛结网,密密缠缠,万一粘上,欲脱很难。亦名邪见丛林,失足进入,求出无期。唯有佛菩萨,有智慧的法剑,可以无为邪见迷惑,而且能裂开其邪网,击破其丛林,使其所有六十二种诸见,都消灭无遗,把他安立于三乘圣道的正见中,转邪外成为出世圣贤。散诸尘劳,坏诸欲壍,这二句是对凡夫得益说的。

  一般凡夫,都是烦恼(这叫尘)无边,轮廻不息(这叫劳),贪着深广的五尘六欲,这叫慾壍。壍是护城河,一般都很深广,难以超越,陷入很少能出。因此如老象溺泥,愈陷愈深;生老病死,头出头没,实可怜悯。佛菩萨悲心所使,扣起如暮鼓晨钟的佛法,使令警觉回头。再说,邪网诸见,是指见惑,尘劳慾壍,是指思惑,这见思二惑,是众生的生死根源。佛菩萨转法轮的目的,就是要把众生的生死根,消灭散坏,才能令一切众生,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进入三乘圣贤之列。

  (三)「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此六句,弘护以报佛恩益-菩萨为报佛恩,必须护持正法。譬如诸侯大臣,非常严谨的保护天子的都城,此谓「严护法城」。谈到护持正法,一切佛弟子都有责任。国王居士是外护,出家两众,是内护,内护尤其重要,出家菩萨能严持佛戒,即是护持正法。如梵网菩萨戒说:「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律中有说:「毘尼住世,即是正法住世。」佛陀制戒的十种因缘中,第十便是令正法久住。所以,所有佛弟子,都能好好学习受持,本身该行的律仪,那就是严护法城,也就是弘扬正法了。同时也能把僧团和个人的一切垢污,(六和不修,三业不净,名为垢污),洗濯(濯,音浊。清洁无垢的形容词)乾净。可是,这样还不够。必须:所有佛弟子,都能挑起如来弘法利生的家业,开示阐扬,佛陀亲证的无上法门。把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的正法,清清白白地,非常显明的,使一切众生都能听闻了解,信受奉行,这才能报答诸佛的大恩。为什麽?华严经不是说:「纵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徧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智度论也说:「佛法无人说,有智莫能解。」佛弟子怎麽可以不说法呢?又怎麽能不竭力弘护,以发扬光大出世正法,融会贯通世间善法,使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普徧宣扬于万亿国中,流通于十方三世,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正法教化的殊胜利益。

\

  (四)「入国分卫,获诸丰饍。贮功德,示福田。」此四句,受供令种福田益-转法轮,不但只用言教,同时还要用身教,有时身教所得的效果更大。所以身为菩萨,应当时时处处, 检点自己的身业行为。我曾经说过,做一个转法轮将,必须「言为天下法,身作万世师。」言行相符,内外一致。尤其是出家菩萨,特别要严肃威仪,令众生一见生敬。佛世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以资养色身。当你入国分卫(即是乞食)时,必须摄护六根,心无分别。获得很多,很丰美的膳食,不要表现欢喜。就是托空钵,或得到很不好的饮食,也不要显出一肚子的不高兴。这样才不会使众生起轻慢心,而能以最诚敬的信心,来供养菩萨;那他就种下了无上大福的种子,这也就是利益众生。可是,菩萨外表的威仪,固然重要,内在的功德,更是重要。如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断惑证真,转凡为圣,才是贮积了很多无漏的功德,显示真是无漏无相,无生无灭,不增不减的无上大福田。唯有显发了自性清净心,才能为九法界凡圣,作最大福田。应受一切凡圣供养。

  古人说:「恒沙功德,尽在心源。」每个人一念心性里面,都贮藏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只要用功开发,一朝顿破无明,豁然开悟,无上福田,便常得现前。不过,这不是想要就有,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你只要能老老实实做一个本分的出家人,三业无有过失,随缘能多少利益众生,也就不算空受信施,堪作信众的福田了,不然便是欠债人。古德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最好的警惕语。

  (五)「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正等觉。」此八句,说法令依修正益-中国道家有句名言:「神仙无法别,只生欢喜不生愁。」古人作笑哈哈歌说:「笑哈哈,哈哈笑,笑的玩意真奇妙,笑的道理太深奥;每天笑几场,健康长可保。…….不如抛下了忧愁,放宽了怀抱,嘻嘻哈哈笑个饱,轻轻鬆鬆活到老,你想这样好不好?张开嘴巴大家笑!」

  欣喜的笑,既然有这样妙的作用,大的好处;所以凡是菩萨,为了欲宣扬佛法,必定是先表现出满心欢欣的笑容。这是四摄法中的爱语摄,布施度中的无畏施,是不可少的。因此,凡是佛菩萨的像,都是慈祥欣笑,和蔼可亲。菩萨无不以慈悲为本,凡所说法,当然以诸法药,去救济疗治众生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也包含了众生的惑、业、苦,此三种好比一道旋火轮,无始无终,唯有依佛法修行才能断。还有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如恶叉聚,名为三聚苦。三界有如火宅,众苦充满,这是三界苦。三乘圣人,尚有变易生死,根本无明,这名为三乘苦。像这些三苦,也是佛法所救疗的对象。

  菩萨说法的另一面,便是慈能与乐。在菩萨的眼里,一切众生就好像他的独生儿子。在涅槃经里,便说到菩萨的独一子地功德。无非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断恶修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同得成佛,永受妙乐。经文「显现道义」,即是教导众生显发菩提(菩提此翻为道)心。「无量功德」,即是教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可以积极无量功德,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具足一切功德了。

  菩萨说法的作用,不仅是慈能与乐,悲能拔菩,最难能可贵的,是能给一切众生,授菩萨成正等正觉之记。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人皆说:「我信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这是菩萨最好的典范。假使菩萨只能拔苦与乐,世间的圣贤,善人君子,乃至一切宗教,古今的仁君良相,民族英雄,或多或少, 都可做到。但却不能令众生,了脱生死,乃至成佛作祖。这就唯有佛菩萨才能如此,故得称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了。

  这科转法轮相讲好,我要提醒大家!佛菩萨转法轮,都是应机而说。以我们现在的世间来说,最为适时应机的佛法,莫过于净土法门了。想使佛法普利群生,必须提倡净土,才真能拔苦与乐,又能令众生一生成佛,这是最疏胜的方便。但欲弘扬净土,必须先弘此经。因为本经是如来称性之谈,众生本具之理,一乘了义,万善总门,净土群经的纲要。统摄事理因果,融会显密性相,详说苦乐,照了真俗,东来最早,译本独多。果能普徧宏扬此经,人人持诵,如说修行,定可人人深信因果,清净三业,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身心自洁。不但拔将来之苦果,实已获现在之福乐。劫运自转,太平自至。希望大家,同见同行,同化众生,同成佛。道古德说:「宁可粉身千百劫,莫将佛法乱传扬。」又说:「宁愿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做人情。」这是一切菩萨都应该如此的。

  辛八、入涅槃相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八相成道,皆是佛菩萨所示现。何故名为示现呢?因为佛菩萨,本来已证无生法忍,为了度化众生,而却来人间,示现入胎出生。已示现出生,必然有「示现灭度」,这就假名为入涅槃相。从生至灭,乃至中间出家成道等,一一皆是示现,这是活菩萨才能如此的。

  摄大乘论说:佛的化身,示现灭度有六种意思-

  (一)事究竟故。自利方面,已得菩提,成佛果。利他方面,已转法轮,度众生。谓之事究竟。

  (二)为除乐道故。众生有四种颠倒,无常执常,无乐执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今见佛也入涅槃,便可消除此四颠倒。

  (三)令捨轻慢故。如法华经如来寿品所说:众生若见佛常在不灭,便起憍怒,而怀厌怠,不能生于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四)令生渴仰故。佛示现人间,是很久才有,难可得见。如优昙华难得开一次,开了又很快就谢了。法华经说:「 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令众生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

  (五)为令身精进故。一般众生都爱惜此身,今知佛尚要捨此身,就不会再顾惜它。应该将此身心奉献三宝,奉献众生。所谓人命无常,过于山水,应当勤修精进,慎勿懒惰,莫以空过。

  (六)欲速成就众生得解脱故。如法华经说:「有一良医,具善方便,见子病苦,不肯服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心大忧恼,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癒。」八相成道的一其化迹,最后示现灭度,其原因用意就在这里了。

  「拯济无极」,这句是总说示现灭度的利益广大,能够拯拔就济无量的众生,所有无边的生死大苦。

  「消除诸漏」,这句是指灭恶益说。示现灭度,能令众生消除一切烦恼。烦恼的异名为漏。略说漏有三种:

  (1)欲漏。即欲界见思惑。

  (2)有漏。即色界见思惑。

  (3)无明漏。即三界根本枝末一切无明。这三种漏,都可得到消除。如法华经说的,即取服之,毒病皆癒。也能除乐倒,令捨轻慢。

  「植众德本」,这句是指生善益说。能生起一切功德的根本,名为植众德本。因佛示现灭度,能有如前面所说六意中,第四令生渴仰,第五令身精进,第六成就解脱,这就是令众生,生起一切功德。如法华经说,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况且见佛灭度,众生便能生起厌有的出离心,然后才能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此是世出世法,一切功德的根本。

  辛九、结歎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这四句经文,是结歎八相成道的功德:具足了自利与利他,自觉与觉他,智慧与慈悲,上求与下化。从入胎相到成道相,这是自利自觉方面,是以智慧引导悲愿,这属上求菩提的过程。转法轮相,是利他与觉他,完全要以悲愿来运用智慧,才没有「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的过失,这是属下化众生的过程。入涅槃相,是功圆果满,既自利亦利他,亦名觉满;而且常乐我净,微妙不可思议。所以经文说:「具足功德,微妙难量。」这是称讚入涅槃,也是称讚八相成道全部过程的功德。

  有人误解,佛菩萨入涅槃,就同世人死了一样。便引用儒家所说:「死反吾真」的话。或引用道家庄子说的:「大块(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人人劳碌一生。佚我以老,老来做不动才闲佚。息我以死,死了如灯息灭。」更有引用西洋人所说:「安乐死」的名词。如果拿这些看法,去看佛菩萨入涅槃,那是大错特错。为什麽?因为「涅槃」是梵语,此云:寂灭,灭度,圆寂。这是生灭既灭,即灭现前的境界。是一种无声无灭,无去无来,无苦无乐,不垢不净。没有前后古今的变动,也不受成住坏空的影响。真常独露,苦乐双亡,脱离了世间一切相对待的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思想概念。

  所以经里说:「不可思议,为证方知。」如禅宗六祖说:「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怎麽能把它与世人的死,同等看待呢!也不可「以死为乐」,这是断灭,枯灭,绝灭,灰灭,死灭的观念,岂可滥称为佛菩萨的寂灭与灭度。例如民国弘一大师,临终前作告别偈:「君子之交,其澹如水,执象而求,呎尺千里,问于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才是佛菩萨的涅槃境界。古人说:万里长空,一轮明月,大乘涅槃,必具常、乐、自在、清净,而又有无限生意,无量光明,无边德用,微妙难量的。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是说佛菩萨随缘出现,游化于诸佛国土,普徧示现这八相成佛,自利利他的菩提正道,为世人做模范,以教化一切众生,依此修行,也同样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这种随缘示现的作为,就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了 。

  这四句,也可做为暂坦菩萨权实二德。具足功德,微妙难量,这是歎实德。游诸佛国,普现道教,这是歎权德。善巧方便,众生应以何身得度,便现何身而为说法。示现八相成道度生是因, 成就权实二德是果,有因必有果。所以最后,将菩萨所有这种疏胜因果,用四句来总结讚歎。

  庚三、歎三祇修证 分二

  辛一、略歎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僈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前面所歎八相成道,仅是菩萨示现一生的过程,菩萨从发心,到究竟佛果,通途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这三祇所修所证,有什麽功德呢?先略歎,后广歎。略歎中先喻后合。广歎中先歎般若道,再歎方便道,因为一切菩萨,三祇修证,不能超出此二道的范围。每道都先修后证,也都不出自利利他。讚歎这些修证的功德,无非使见闻本经人,都能效法菩萨,发起大心,广行方便,积极德本,同得上品上生,早成佛道。

  其所修行,以下二十句经文,这是略歎。先总举,次别明。最先二句,总举菩萨自行化他,皆是契合于自性清净心,即垢心而性净无秽,不是离开垢心另有净心。这就显出菩萨,不同凡夫二乘的地方。凡夫虽然也有自性清净心,可是不觉不知,法华经譬喻为衣里明珠。因此所作所为,都是违背性净,只顺着垢秽的一面去做。二乘人知道有自性清净心,但却离开垢心去另觅清净的心,好比离波去觅水,那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法华经说:诸声闻众皆非灭度。唯有菩萨,已于无量佛所久植善根,所以从发心菩提,一直到究竟菩提,都是依止三心:一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二是无所得为方便。三是大悲为上首。即垢心而性净,依性净而修行,有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是故总举这二句来讚歎菩萨。次别明中,先譬喻后合法。「譬如幻师」,这是喻能化的菩萨,有如变魔术的人,叫做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这是喻所化行相,所谓随类现身,如观音菩萨,现三十二应化身,名为现众异像。其中有男友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这是喻权实二德。上句喻实徳,下句喻权德。因为菩萨,自发菩提心后,即遍学一切法。一般说菩萨所学有五明:一是内明。即经律论戒定慧等,佛说一切化教制教,乃至三乘圣人所修行,皆要随顺学习。二是因明。即理则学,逻辑学。三是声明。即语言学,音乐学。四是工巧明。即世间百工技艺,所谓哲学、科学、社会学等都是。五是医方明。即医卜星相,所谓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皆是。这五名都学圆满,才得称为一切智人,世间解,无上士。菩萨所发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说五明,是菩萨应该学的。五明都学有所成,故名本学明了。学成起用,想做什麽,都能完成兑现,名为在意所为,也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又「本学」,是指一心为本来讲。如大乘止观说:「心性本清净,诸法唯一心。」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四十二章经说:「识心达本源,号曰为沙门。」菩萨了达万法一心,一心万行,是名本学了。这样的话,其所修行,自然清净无秽了。天台宗说:一念具三千性相。贤首宗说:一为无量,一心具四无碍法界。唯识宗说:万法唯识所现净土宗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禅宗祖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传法偈说:心地含诸种,遇雨悉皆萌。慧忠国师说:诸佛为指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这些都可说明一心为本,是诸法实相,宇宙真哩。既,得本学明了,自然可以在意所为,自利利他。

  再就本经教我们求生净土,可得一生圆满菩萨所有功德来讲。「本学」,是指净业说。什麽是净业呢即是佛力,心力,信愿念行的净业力,三缘和合而成的根本业,这是往生净土的必要因素。凡净业行人,必须先得信解无疑,是名本学明了。然后尽报精修,那就能得在意所为,心无罣碍,意不颠倒,一刹那顷,往生极乐。古德作有一首心境歌说:「无声无灭是真心,幻生幻灭因前境,譬如明镜净无尘,尘缘幻作镜中影。境秽心秽受轮迴,境净心净生极乐。既知境本从心生,身在娑婆心极乐。作生作佛唯一心,毕竟真心无所作。」印顺导师所作的净业颂也说的很好:「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戒以净心口,定以净情欲,慧以净知见,三学次第净。贪净三昧水,瞋净慈悲风,痴净般若火,性地本来净。无边烦恼净,一切净行集,即此净心行,庄严极乐国。」唯有净心与净业,才是往生净土的根本,再加佛力的殊胜增上缘,便必可往生,庄严极乐国。凡我莲宗道友,应该铭记在心。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这以下是合法。此二句合前幻师。「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此二句合前本学明了的能化实徳。谓学五明一切法,以自利利他;都能融会贯通,亲证万行综归一心。于世出世间诸法的性相因果,都缕解分明不错。于所应修应断,练习成就,真实不虚,此名本学明了。「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此二句合前在意所为的能化权德。什麽教所住安谛呢?慧远法师的义疏说:「于所住法,安心审谛。」璟兴法师的文赞说:安心住于所行悲智的境界。宝积经的文句是:能善了知变化之道。我觉得还不如儒家所说:仁者,人之安宅也。这是审实的,名为谛。简单说:菩萨所有大慈大悲的人心,是一切众生最安全的住宅,故能无有不受菩萨感化的。

  「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此二句合前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的所化形相。「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此四句合前总举其所修行,清净无秽。因菩萨在自行化他方面,无不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依止三心。故于所修所得,不会起憍慢,或恣心快意的心态。又能常以大悲为上首,怜愍伤歎众生,沉溺生死,不知出离,有如法华经说的火宅譬喻。菩萨情不由己,以善巧方便,先说三车的三乘法,令得出离,后赐大白牛车的一乘佛果。如是等,由实施权,开权显实的一切法门,这些菩萨,都具足做到。所以三祇修证的功德,可说完全清净无秽,因此值得我们讚歎敬仰。

  辛二、广歎 分二(2009.2.23新增)

  壬二、般若道 分二

  癸一、修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所,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谓之网, 晓了幻化之法。坏姴魔网,解诸缠缚。

  这一段经文,是讚歎菩萨所修般若道的功德。什麽是般若道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说,一切菩萨从发心道成佛的过程,必经二道五菩提:发菩提心,有发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般若道的修行,名伏心菩提,证果名明心菩提。方便道的修行,名出到菩提,证果名究竟菩提。这与唯识宗所说五位十三住的次第,也是一致的。

  前面讚歎权实二德,开始方便说「皆尊普贤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就是指二道五菩提说的。般若道修满,成就实德,方便道修满,成就权德。此即时空无尽的佛前佛后普贤行,亦即法华所说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通途说,成佛必经三大阿僧祇劫,也是指此而言。

  有人说:禅宗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密宗不是即身成佛。净土宗不是一生成就吗?那里要这麽久。如果要成佛须这麽困难,我才不干呢!我问他:你的生死轮迴,也不是时空无尽吗?那还由你不干,就没有生死了吗?同样的时空无尽,为什麽用来修行成佛呢!所以太虚大师说:「我没有急速成佛的贪心。」至于禅宗密宗所说的成佛,是指明心菩提而说,是菩萨道的中途,名分证即佛,不是成了三身四土,福慧圆满的究竟佛果。净土宗说一生成佛,这一生是指往生极乐以后的一生,那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一生,它是无量寿,便是时空无尽的一生。如果修净土的人,而有急速成佛的贪心,那就不对了。

  菩萨行菩萨道,古德有二句话说得很好:「般若将入诸法皆空,方便带出严土熟生。」前句是般若道,后句即是方便道。菩萨发菩提心后,必须先修般若道。从闻法思惟,起观照般若,从假入空,彻悟诸法有即非有,断见思烦恼,分段生死即了。然后以无所得的中道慧,广修方便道,从空出假,非有而有,断尘沙并分破无明烦恼,便得一切无碍。如果只修般若道,不修方便道,则必堕入徧空;且所有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的大悲大愿,不能实现完成,也就不能成佛。所以这二道五菩提,是相依相成的中道行,是空有无碍,性修不二,时空无尽,皆以般若慧与大悲心,贯彻始终的,故名普贤之行。一切菩萨必须如此,故说皆遵普贤之德。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这二句,是指闻思慧说。凡是菩萨藏的经典,都要多闻熏习,穷究通畅,得其宗要,知道它的妙旨。有如印顺导师说的:「安立于闻思经教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初心菩萨,必须如此。有些人认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何必看经研教,那你可能走上盲修瞎练的险途。有些人虽然听闻研读,可是得少为足,一知半解,没有得其宗要,知其妙旨,便自认为佛法通家,也可能走入指鹿为马的暗道。这都是菩萨的绊脚石,我们应该抛弃。唯有依闻思修三慧的程序,有解有行,才能放开脚步,向菩提大道迈进。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这二句,是指修慧说。做一个菩萨,必须法随法行,由闻思慧所得,而起加行慧的修习,一般说为观照般若。如金刚经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于相。」又说:「云何为人说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像这样的菩萨,即在离相度生的事业中,以般若空慧,净化自心;又能以菩提正道,化导调御十方的众生。所以他的菩萨名称,必然普遍传闻到十方,一切众生无不受到他教化的利益。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此以下十四句,是指修增上慧说。这二句是指诸佛护念,可无魔障。初心菩萨修行,假如没有诸佛威德的加持,难免有种种的障碍,那就很容易退心。宪再因菩萨既有闻思修三慧,能离相度生,无住生心,便与佛的法身相应,法尔能够得到无量诸佛,同一法身的共同护念,可以无有一切魔障,这是约理说。以事来论,诸佛因地果德,无不有大悲大愿,护念菩萨。如今刚经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弥陀经说:「一切诸佛所户念经」。只要菩萨能依二道五菩提的正道而修,必然为诸佛善加护念。护使离恶,念令增善。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此八句,是指自行化他,皆要如佛。如法华经法师品说:「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法空座是真谛,慈悲室忍辱衣是俗谛。诸佛所证所住是此二谛,诸佛所立所说,也是此二谛。如中论说:诸佛所法必依二谛。凡是诸佛菩萨,必须如佛安住是二谛中,然后为众生说一乘法。佛、大圣、如来,是指诸佛说的。所住即二谛真理,所立即二谛教法,道化即二谛无碍的菩萨行。总说所有教行理,都要依二谛中道的正见,才能住佛扬化,自利利他,也才够得上为诸菩萨,而作大师。怎样才算大师呢?说法如佛,所行如佛,度生如佛,故名大师。

  以修净业的菩萨来说,除了以二谛自行化他,更要如诸佛所住的常寂光净土,我亦如是得住。诸佛所立所护念劝嘱的净土三经,我亦如是如法修行与宏扬。唯有这样,才可上报诸佛之恩,下作菩萨之师。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这四句,证是指所修增上慧学说。禅即止,慧即观。大乘止观,名为甚深止观,是菩萨道的总持门,修增上慧的纲要。一切佛菩萨,皆由此证得二谛理,亦以此开导众生,同修同证。什麽是大乘止观呢?慧思禅师住有大乘止观法门一卷,蕅益大师加以解析,名为述要。谛闲大师又依述要作更详细的解说,有印成书。本寺的普行老法师,也曾闭关研习,然后写了一本语体文的浅释。以上几种,大家不妨请来研读。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大乘止观法门,那你就要看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与禅波罗蜜,这两部著作,是大师的心血结晶,也是天台宗的绝唱。

  以甚深禅慧的大乘止观,证悟生佛平等的一心,这是菩萨修般若道入修圆满。以此无上甚深微妙法,去开导众生,这是出修利生,不违本愿了。前面悬谈中解析佛的时候,不是说过,佛是先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的人吗?知的是什麽?即是通诸法性,知道通达二谛法性。了解一切法,皆缘生性空。性空缘生。见的是什麽?即是达众生相,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些开示,都是说明,菩萨修般若道,必须如佛所知所见,对于性相,如实通达,是名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众多生死,众缘所成,故名众生。菩萨以般若观照,了达其假名无实,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这样就不会越岀离相度生的正轨。

  「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前面说的是菩萨修慧行,这二句是说菩萨修福行。菩萨道从始至终,都必须福慧双修,才能成就两足尊的佛果。在十方世界中,有无量诸佛国土。菩萨学普贤行,发心修福,不是在一佛前修供养,要在所有佛国中,供养十方诸佛。那必须先明了诸佛国土的方位,体质形状如何?更要明了每个佛国的佛是如何?人天圣衆如何?然后恰到好处的,供养诸佛及三乘圣衆。譬如说:有些佛国是以香华供养,有的是以光明,有的可用四事供养,有的纯以法供养,菩萨都能称合他的国土环境,而修供养,这才是菩萨的修福行。为什麽修福只说供养诸佛,不说其他呢?这是经文从简的缘故。菩萨修福,在敬、恩、悲三种田中修,三田以敬田最上,而佛又是敬田中第一福田,所以举供佛一项,来含摄其他一切,不是指敬佛供养,其他一概不管不要。再说,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布施众生,也包括在供佛之中,所以明了诸国一句,也可作了解一切国土众生的需要说。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这二句是指般若道自利功徳修习圆满,所起的身业殊胜说。此即已断分段身,得意生身,故能随意化现其身。就好比空中电光,忽有忽无,刹那即道,来去自在。有如弥陀经所说:常于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国。

  「善学无谓之网,晓了幻化之法。」这二句是指所起的意业口业殊胜。上句约了达教网所诠的义理,又能契理契机而说的智慧说。下句约悟入诸法如幻的空性,又善能达断疑的智慧说。所谓无畏之网,就是佛与菩萨所有的四无畏,修班若道的菩萨都要学习,习已成熟,凡所施为,自然相应,名为善学。无畏虽各举四,其实这是总纲,含摄一切无畏,有如网恐虽多,举纲全张,故喻为网。什麽是四无畏呢?佛果所具:一、得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到无所畏。菩萨所具:一、总持一切法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药即众生根性,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众疑,说法无畏。

  怎样去学习四无畏呢?那就必须依止菩萨三心,而起闻思修三慧。福慧双修,止观并运,自利利他,循序渐进,不求速成。习以成性,自然与般若相应,任运而有四无畏,并非有什麽秘诀密传。

  以修净业的菩萨来说,若能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不但现生能得十种殊胜利益,而可无畏。又能命终往生极乐,得不退转,究竟一生补处,则可具足一切无畏。这是无畏中最无畏,善学中最善学了。

  如何晓了幻化之法呢?那就必须有般若观照,于一切事理因果性相,明白晓了,无有言说自性可得。若有所得,就不是晓了幻化之法,也就不能无所畏。如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修二道五菩提,都要晓了一切法如幻如化,才能心无所得,以无所得,始能得五菩提。如大品般若经说:「无所得故而得。」又如大涅槃经说:「菩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智,若有所得,则名为障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菩萨无四颠倒故,故得无碍,故名无所得。」这与心经所说大致相同。大涅槃经又说:「无所得者,名大乘。菩萨不住诸法,故得大乘。有所得者名二乘,菩萨永断二乘之道,故得佛道,故名菩萨无所得。」所以菩萨修般若道成就,晓了幻化之法,心无所得,法尔超越二乘。经中说:「般若以为父,方便以为母,一切众导师,由此而出生。」又说:「般若生,则诸法不生。诸法生,则般若不生。」由此可知:.有般若观照,则于一切法,知其若自生、若他生、若共生、若无因生,皆不可得,便得无生智。有了此智,则能晓了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都作如是观。

  若以修习大乘止观来说:先于自己的五蕴身心,即外面的一切尘境,了达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也就是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将六识转为无尘智,无有人法实在自性可得,这称为伏心菩提。约别教菩萨修行的位次,就是十住修空观,破凡夫执色迷空。十行修假观,破二乘执空迷色。十向修中观,破除一切对待异见。假使吾人下手修习止观,即依色即是空等四句,那最简单明了。色即是空,是从假入空观,体真止。空即是色,是从空出假观,随缘止。色空无异,即色空平等观,亦名中观,是息二边分别止。如此,则大乘圆融的三止三观,皆在此四句中,圆修圆证。真空妙有,诸法如幻的教型哩,也一网全收,这就不同于二乘与权教菩萨的所修了。

  又此色即是空四句,每句皆含四门:即空是空门,空观。即色是有门,假观。亦有亦空,是不二门,中观。非有非空,是真如门,无碍观。由此四门,直显诸法唯是自性清净心,离名绝相,没有一切分别戏论,是名晓了幻化之法,也就是证悟「迴脱根尘,灵光独耀。」的一心。此心妙明周圆,含裹十方众生国土,求于生死去来,了不可得。既悟此心,则能具足一切无畏,晓了诸法皆如幻化,而且可见无量诸佛,严净无量国土。这才是本经讚歎菩萨,善学无畏,了法如幻的真实意趣,不仅是观诸法皆空而已。

  「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这二句是指利他功德修习圆满,所得的功益说。上句是能令一切有缘的凡夫魔外,都能离断一切恶见恶业。众生恶见恶业很多,故喻为网。恶见恶业能破坏正见善行,故说为魔。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下句是能使众生灭绝一切烦恼。缠缚是烦恼的别名,有了烦恼,就好比被绳索缠缚住,不得自在,苦恼无边。小乘说有十禅四缚,大乘说有八缠三缚,详见教乘法数及佛学辞典。菩萨利益众生,无非要断众生的惑业苦。众生恶见恶业已坏裂,烦恼已解除,法尔可得了脱生死。这是一切佛菩萨,惠以众生的真实利益。

  以上是讚歎菩萨三祇修证中,第一祇劫所修般若道的功德圆满,以下接着歎其所证的胜妙。修是因,有因必有果,世出世法莫不如此。般若道所证,名为明心菩提,相当于禅宗的大彻大悟,净土宗得念佛三昧。

  癸二、证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这一段经文分五节来说。「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这二句是第一节,明所证离相:二乘所证,只得人空,未得法空,未空法相。菩萨般若相应,人法皆空,性相皆不可得。又二乘人不能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视生死如冤家,看三界如牢狱,急于证入偏空涅槃。菩萨不同,了如幻法,知虚无实,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成熟众生,庄严国土。因此能离相度生,无住生心,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再说:声闻缘觉,各有三种,第三种虽然属于大乘,但是先成就二乘种性,回小回大,属渐入。菩萨发心,即成就菩萨种性,依止三心而修,由始至终,都以大悲大智,自利利人,即凡夫地趣入佛地,这是顿入,故称超越。

  「得空无相无愿三昧」,此为得三种三昧,有小乘大乘的不同。小乘人所得空三昧,只有我空。所得无相三昧,是无我人等四相,但仍有涅槃相。所得无愿三昧,是所作以办,有馀涅槃,或灰身灭智,无复愿求。于佛智慧,及相好功德等,也一概不要,无复志愿。大乘菩萨所得三昧,则超越二乘,不仅我空,法亦空,乃至空亦空。无我人四相,亦无生死涅槃相。发心即起慈悲,不捨众生。志愿作佛,无成佛相。普度含识,无度生相。不愿成就小乘声闻弟子。这里是指大乘说,二句经文是连贯的,即是说菩萨所证,超越二乘所得三三昧,是离一切相,度一切生的三三昧。

  三昧是梵语,此云正定,简别凡外的邪定,也有决定如此的意思。至于要证得此三三昧,那是必须缘四谛而修。缘苦谛的空、无我二行相,修习相应,得空三昧。缘灭谛的灭、尽、妙、离四行相,修习相应,得无相三昧。缘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及苦谛的苦,无常,修习相应,得无作,亦名无愿三昧。所以这三三昧,也就叫做三解脱门,是解脱分段生死的唯一的门径,菩萨亦不例外。不过菩萨有般若相应,以心无所得故,虽得解脱,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起游戏神通,严土熟生,圆成究竟佛果。此谓之超越,不是另有神通秘诀,超越二乘,得此三三昧。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这四句是第二节,明所得方便:前面所证离相,这是实智,属实徳。现在所得方便,这是权智,属权德。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佛所证的唯一有佛乘,为适应众生的根性慾望,不得已由实施权,分别说三乘法。此为诸佛的权宜善巧方便,故名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约菩萨修行的过程来说,先修般若道,得明心菩提,这是根本智,亦名实智,真识。得根本智后,起后德智,亦名权智,俗识,修方便道,名为出到菩提。以时间来说,别教十信十住十行十向,是第一祇劫,修般若道。出地至八地是第二祇劫,八地至等觉是第三祇劫,这都是修方便道,可以说时长量多,没有方便,是做不到的。所以说要能善立方便,才能修圆满方便道的菩萨行。怎样是于此化终,示现灭度呢?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佛便很郑重明显的说:「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今当分明宣与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不着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

  ,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说我虚妄过者。」佛是如此,登地菩萨也能部份如此。经里说,初地菩萨可以于百佛世界,方便示现八相成道作佛,教化众生,佛则能于无量时空示现而已。

  说到方便,略有四类:一、进趣方便,即小乘七方便位,大乘方便道。二、施作方便,即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如法华方便品所说是。三、及二智中的权智,如华严十智中的前八智,天台五智中的后四智皆是。四、集成方便,即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如经中所说种种缘起皆是。现今说的是善立方便,是指般若道所证,能示现作佛,由一乘而方便显示三乘,于此教化因缘终了,则示现灭度的方便;也含摄前说四类方便。

  以净修宗的菩萨来说,念佛往生,便是善立方便。即生极乐,分身尘刹,示生示灭,这真是方便中的方便。古人说:「不需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樊笼。」既出三界,得生极乐,那就一切方便都有了。愣严经说:「若众生心,亦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是不假方便的方便,这才称得上善立方便。可是,把手相牵行不得,唯有自肯始相应。

  「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这四句是第三节,明所证平等:前二句是约得事平等说。譬如幻师,现众异像,无所不变,如幻如梦,皆无实在作用,所以说无所作,无所有。此二句也可与前面的空三昧,无相三昧相呼应,空故无所作,无相故无所有。不起不灭,是约得理平等说。般若道入修圆满,破无明证法身;可是净法虽增,真如理体,无有随增,所以说不起。染法虽灭,真如理体,亦不随灭,所以说不灭。这也可与前面的无愿三昧相呼应,无愿故不起,不起故不灭,此所谓生灭灭尽,寂灭现前。

  得平等法,这一句,总结所得理事性相皆平等。诸法平等一相,所谓实相。实相无相, 又无不相,所谓如是性,如是相,乃至如是果报本末究竟等,这是平等法。如是证会,名为得。又了知吾人一念心性,即是自性清净心,是生佛平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灭;非佛或任何人所作,又无有什麽相貌可取,不可思议。唯证方知。所以说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这四句是证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等一心的形容词。不是世人所说的,什麽是真平等,什麽是假平等。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这二句是第四节,明所成众多: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略有四类,即法、义、咒、忍。此中包括诸法的相用因果,修道的定慧,开出去便有无量,故名无量总持。何故称为总持?一般说,是总摄一切法,能持无量义。这就唯有真如实相,自性清净心才能如此。因此经文的含意,便是菩萨修般若道,圆满具足,所成就的功德,虽然无量,但归纳来说,只有一心。此心总持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功德。百千三昧,亦以此心为体,离心别无三昧。能契悟此总持无相的一心,便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

  「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这六句是第五节,明所证深广:寂定是约诸根说,广普是约智慧说。是表示般若道所修,止观双流,定慧圆满。能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六根清净,自在互用。天台立六即佛,第四相似即佛,名六根清净位,即圆教十信,别教十回相。到此般若道修圆满,登初住(别初地)得明心菩提。六句经文是说既得明心菩提,有体有用,体用全彰。约体说,是得佛华严三昧,诸根寂定,六根清净,智慧广普,真俗无碍。止观成就,定慧圆明,寂照同时,生佛同体。约用说,则有如四十华严卷六所说:「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识得本觉智,了三界由心所起,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当知自心即一切佛菩萨法;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得本觉智,所以能深入菩萨法藏,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聚贤首国施华严经探玄记说:「佛华严三昧,是以菩萨六度万行的因华,所庄严佛果的果相。(佛是究竟圆满,地上菩萨是分得)。此三昧的体性,即是华严法界行门心海,等持一切,广大无有限量。(此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依此心海,而起业用,则显说华严经,显示华严行。」这样看来,得佛华严三昧,是总明所证深广的体用,其馀五句,是别明体用。所以华严经说:「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得此三昧,可见一切佛身佛土。

  如何能得佛华严三昧呢?那要修般若道具足圆满,或修念佛法门才可得。为什麽呢?因为念佛三昧与华严三昧,名异体同。如观经所说:「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文疏菩萨对法照大师说:「我以过去念佛故,观佛故,得一切种制。」因此我门对念佛法门,应特加尊重,倍加努力才好。

  壬二、方便道 分二

  癸一、修

  住深定门,悉覩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徧。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一段经文,是歎菩萨所修方便道功徳,可分四节来说明。前三节是法歎,第四节是喻歎。菩萨修方便道,也先成就自利,然后利他,所谓自利已冲,利他则广。不能自立,何能利人?先要自己有光明,才能照亮别人。世出世法,莫不如是。如八十华严所说,当修十种方便慧殊胜道:「一、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起慈悲,不捨众生。二、得诸佛平等法,而常乐供养诸佛。三、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四、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五、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六、知诸法如幻如梦,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七、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净土。八、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奇申。九、知诸佛因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说一切众生差别音声。实、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十,而修诸行。」这十种方便慧殊胜道,就是菩萨修方便道的准绳。

  「住深定门,悉覩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徧。」此四句,是第一节歎方便道的自利功徳,不同般若道了。因为已证得前述五种功徳,安住此证德也就是性德,从性起修,所修即性。所以能住深定门,悉覩现在无量诸佛。因诸佛同一真性,同一法身,而且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所以一念之顷,无不周徧,见一切佛。当知吾人现前介尔一念的心,即是真性法身的全体,不欠丝毫,故能一念无不周徧。再说,菩萨所住,即是佛华严三昧,故能见一切佛。净业行人,能得念佛三昧,即是住深定门,故能一切自在,能见无量佛。

  有人问:这些菩萨,既分证诸佛法身,要充实自利功徳,何必见佛呢?

  答:见佛能闻法,可以增长慧身。见佛必定供养,可以增长福身,如此福慧增长圆满,才得成佛。所以华严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唯有三宝,是菩萨所亲近处。因此华严最后一着,普贤劝华藏海众-皆是法身大士,以十大行愿,导归极乐,面见弥陀,及十方佛,闻法受记,俾得一生,圆满菩提。由此可知,登地菩萨,亦需见佛闻法,欢喜供养,能得诸佛现前授成佛之记。这是行菩萨道的无上因缘,唯一大事,那里可以不见佛呢!所以本经序分有悉覩现在无量诸佛,下卷三辈往生后,亦有十方诸佛告彼国菩萨,往覩弥陀,修诸供养,受决作佛的长行及偈颂。正宗分最后,也有无量佛国的无量菩萨,往生极乐,见佛闻法。正可以前后相呼应,互相显发,菩萨行的关键所在,即是见佛。也显出净土法门的方便特胜处,亦在见佛。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此六句,是第二节歎利他功徳,即是拔苦与乐。菩萨拔济世间一切苦难,诸如三途八难,那是最剧苦处,菩萨也无所畏。如地藏菩萨,游戏地狱之门。如观音菩萨:「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凡是法身大士,都能如此。拔众生一切的剧难。其他如世间的小三灾大三灾苦,六道众生的生死轮迴苦,以及一切社会的,自然的,人事的一切苦难,菩萨皆能拔济,是为济诸剧难。有些佛弟子,受了菩萨戒,号称大乘;可是对于众生的苦难,漠不关心,那就不是菩萨了。

  什麽是闲与不闲呢?略说是八难之处,无闲暇修道,名为不闲。不在八难,是名为闲。详细可分三方面来说:第一约受苦说。正在受苦难,名为不闲,如三恶道及苦难人。眼前不受苦难的,如人天在享乐者,名为闲。这就含摄了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第二约修道说。三界内众生,能得闻佛法,又能随分修行,名为闲。未闻佛法,或闻而不信,信而不修,这都说为不闲。第三约证圣果说,大小乘修行人,未入圣位,未断分段生死,名为不闲。已入圣位,已出三界,段分段生死,称为闲。这三种合起来,就是九法界众生,菩萨大悲本愿所使,都予拔济,令得同成佛道。所以这「济诸」两字,是连贯剧难,闲与不闲,也包含了时空无尽。

  菩萨行利他的另一面,就是大慈与乐,说法度生。说什麽法呢?般若道说的是由实施权的法,及三乘或五乘佛法。现在方便道说的,那就要以开权显实的法,令众生会三归一,这才契合诸佛出世说法的本怀。所以经文说:「分别显示真实之际。」这就名为开权显实。如法华经说:「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又「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唯方便道的菩萨,以证真如实相,才能法界等流,分别显示。未登地的菩萨,是做不到的。此二句是指所说的法,不同凡外二乘,乃至般若道的菩萨所说。再就能说的智解辩才,与语言音声,也同样的不同。故经文说:「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方便道的菩萨,是得到了部分的,佛四无碍辩才,及四无畏的智慧。而且也证得解一切语言三昧,可以如佛一样,以一音声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人听是人的音声语言,天、畜生、饿鬼,各各听了,都是说它的音声语言。所以能方便开示,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得到法喜、法乐、法解、法行、法果,无一空过。例如观音菩萨说法,就是如此。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以下,是第三节结歎二利功徳。先明成就自利二徳,上句是指成就断德说。已断分段及变易二种生死,已灭见思尘沙无名一切烦恼,所以超过世间一切法。下句是指成就智德说,已转八识成四智菩提,心常安住在出世的四智菩提正道之中,故能任运自然,应机施化。

  若以修大乘止观说:止行圆满,体证净心,理融无二之性,诸佛众生,同圆一相之身,所谓法身。三宝于是同体无差,二谛自然不二。澄明而照,如月朗晴空。凝湛而寂、如水不扬波。用无用相,动无动相。此是甚身法性之体,非世间所有,故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安住于此,故曰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这六句,是第三节所歎成就恩德说。前面既能成就智断二徳,法尔而有自在无碍,随类应化的恩徳。这三德有如伊字三点,是同体缘成,不纵不横,不一不异的。因有四智菩提的智德,所以能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无不成就。此随意自在,是方便道菩萨的特徵,不为法所缚,不为人情面子所左右,更不为恩爱牵缠所罣碍;但却不是放纵三业,随意作恶。我现在敬录唐朝自在禅师的三不归颂如下,可作我们的借镜。「割爱辞亲异俗迷,如云似鹤更高飞,五湖四海随缘住,到处为家不一归。苦节劳形手法威,幸逢知识决玄微,慧灯初曜昏衢朗,为报法恩二不归。峭壁悬崖往复希,片云孤月每相依,宴坐经行浑无事,乐道消遥三不归。」像这样能得出家乐、觉法乐、解脱乐,则能随意自在。为诸庶类,庶类即众生,因众生品类很多,故名庶类。作不请之友,是说菩萨有无缘慈,同体悲,无功用道,不待时节,有感即应。如日普照,水清则现。同志相得,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善相亲,同舟相济。正己而化入,恩被众生,解惑授业传道,作之师、作之亲、作之友,是为不请之友。但却不是「三代之下,无不好为人师。」那种不请之师,不请之友。也不是如异教徒,把众生看成羔羊,自己是牧羊人的不请之友。荷负,即是担负。群生,即十方九法界一切众生。菩萨皆一肩挑起,不捨一个,度其成佛,可说时长量多,形容为重担。像这样的菩萨,是一切众生的大恩人,故名成就恩德。这三德,地上菩萨分得,至佛果则究竟圆满。

  若以修大乘止观说:观行圆满,净心体显法界无碍之用,出生甚深缘起之能。所谓:光照大千,六种动地,引一念而成长劫,促长劫为一念。随类现身,分应十方。五通示现,三轮施化。託影于智幻之门,通灵于方便之道。示现八相,成道度生。这都是菩萨大悲大愿熏习力故。大乘止观,观行圆满故,法尔如是。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这二句,是第三节结歎自行功徳。可从两方面来解析:先约理说。如来甚深法藏,即是三德秘藏,亦名大涅槃三徳:法身、般若、解脱,也就是断德智德恩徳。断德成为法身,智德成为般若,恩德成为解脱,名异体同。菩萨已部分成就,故能受持不失。同时这三德秘藏,法尔具足一切无漏功德,便是佛的种性。已证三德,永远无再迷失,故名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再约教说,如来甚深法藏,佛的种性,是指圆教一乘法,如华严、法华便是。菩萨依此「我法妙难思」的甚深法藏,自行至佛,名为受持,即是自转法轮。然后以此教化众生,即是转他法轮。辗转如是自行化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是名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这八句,是第三节结歎化他的功徳,其中含有拔苦与乐的能所二重因果。菩萨兴起大悲心,怜愍一切众生,开示止恶修善的佛法,这是能拔苦的因。众生闻法而行,便杜塞三恶趣,此是所拔苦的果。菩萨有慈母爱子的心,以四无畏及四无碍的辩才,演说令众生修福修慧,离苦得乐的佛法,这是能与乐的因。众生闻法生信,如法修行,是授给众生清净法眼,为众生打开了,通往人天福乐,乃至三乘涅槃的善门,此是所与乐的果。什麽是法眼?小乘初果断三界见惑,名得法眼净。大乘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初破无名,初得法身,名为法眼净。

  上来所说拔苦与乐,这是菩萨慈悲心的必然作用。所谓无缘慈,同体悲,这是不需要众生来请才有之法;而是菩萨法尔具有,自然有感即应,能施诸众生,有苦离苦,有畏离畏,无乐得乐,无佛法施佛法。乃至永离三途六道,同成无上佛果。黎即众生,庶是品类,众生品类千差万别,故名黎庶。因为众生,有善有恶,有男有女,有好有丑,种种不同。菩萨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心无分别,平等看待,以慈悲心拔苦与乐。不像世人,心存分别,恩怨分明,顺我者存,逆我者亡。信者得救,不信下地狱。那些人或能给予别人,部分的一时的,离苦得乐。终究不如菩萨,布施一切众生,平等圆满,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约深意说,布请之法,即是无上菩提,或名净心,真如,实相。大而三世十方,小而纤芥微尘,无一物而非此不请之法。无以名佛,佛证之谓之佛。无以名仁,儒见之谓之仁。众生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此净心实相,如天无不覆,如地无不载,如海无不容,如雨露无不润,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近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者也。佛说是心是佛。儒家说思仁仁至,此名不请之法。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四句,是第四节喻歎。拿世间父子,来譬喻菩萨与众生的密切关係,也用来形容菩萨大慈大悲的作用。菩萨既能如纯孝的儿女,把众生看为自己的父母,使其离苦得乐。必然能令众生在离苦得乐的感恩中,也好像一个很真纯孝顺的儿子,以爱敬父母的心爱敬菩萨。菩萨本来就有无缘慈同体悲,对于一切众生,视若自己,现在见到众生离苦得乐,又能像孝子般的,来敬顺菩萨,那必然更加爱护教导,一直把众生引进到佛果上,才会罢手,这是出于父子骨肉的真情。如愣严经云:「若一众生不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正因为菩萨与众生,有同体的关係,不能不如此。

  有些人认为魏译本的序分,文句不好懂,太啰嗦。其实,你只要把握住菩萨道的纲要,便可以有条不乱的,理解出经文的意义,每句每字,都是非常必要而恰当的。就以这喻歎的四句来说,不前不后,用来总结方便道所修功徳,不是很好吗?因为地上菩萨所修,是不同地前。既得明心菩提,见佛性证法身,亲证众生诸佛同一净心,就好像父子,骨肉同体,所以拿此四句来譬喻形容,真是最好不过。再说,方便道所修是出到菩提,所谓出三界到一切智海,唯识宗名为修习位。这才真实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才是二谛圆融,理事无碍的普贤行,也是时空无尽的普贤德。无论自利利他,都含有这种意义,与地前的菩萨行,未见性,未证真,二谛不能圆融,是有所不同的。我们那能嫌它啰嗦呢!可以说,不修方便道,就不会有佛果。

  癸二、证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徳。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此六句是歎方便道所证功徳,不出上求下化,都达于最上圆满,名为等觉菩萨,与佛几乎完全相等。本经讚歎菩萨功德,开始有「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六句。结尾有此「一切善本」等六句,也是前后相呼应的。前是略歎权实二德,现在是结歎权实二德,这二德也就是方便道所证的功徳。一切善本,是歎上求实德,就是歎法身净心,究竟圆满,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三乘圣贤,一切善人的根本。故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即法身净心。皆度彼岸,是歎下化权德,即歎六度万行,究竟圆成,故名皆度彼岸。以后四句,合歎二德,与歎徳开始的前四句,可说互相呼应。「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所以能「悉获诸佛,无量功徳。」「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所以能「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是互为因果,相依相成的。怎样才算智慧圣明呢?那就是:众生流转还灭之道,三乘圣贤修证之道,皆无所不通。世间出世间的事理因果,真谛俗谛,皆无所不知。三明六通,五眼四智,无所不照。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闻声知情,慧悟至极。这样称为智慧圣明,这样才能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度化众生。

  凡是达于至极的,称其为圣。如孔子称为至圣,诗有诗圣,歌有歌圣,棋有棋圣,小乘有四果圣人,大乘有十地圣人,不过唯有具足权实二智二德,修满二道五菩提的菩萨,才堪称为智慧圣明,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地藏等。

  己三、擧数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这三句经文,是擧出这次参加听经法会的菩萨,有多少数目。那是多得不可称量,不可计算,而且都是像普贤,文殊,弥勒,如是相等的等觉菩萨。一时来会,是说同一时间,来参加法会。

  其他译本,还列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天色天梵天净天,各有多少,一时云集。可见释尊这次讲无量寿经的法会,是非常隆盛,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我把本经证信序讲完,对于讚歎菩萨功徳,也照经文含义,简要说过。为什麽要这样讚歎呢?我觉得有七种意思,须要如此称歎。

  第一,提示菩萨,若依二道五菩提的次第,而成就种种功徳,这是难行道。欲得菩萨行不退转,那非修满一大阿僧祇劫,登别教初地不可。因此,释迦世尊,大悲愍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有几人能做到。所以格外施恩,特说此经,令初心菩萨捨难取易,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便得行不退及念不退。真是「五浊众生咸作成佛,千经万论皆未谈。」

  第二,佛又恐众生,心存狭劣,不发大心,只为自了,求生净土,那又有违佛出世说法度生的本怀。因此在经前序分,由结集人来讚歎菩萨所有功德。在经中,由佛详细介绍弥陀因地,如何发大愿,修菩萨行,才得成就极乐世界,才得成佛。又为我们说出极乐世界菩萨,所成就的种种功徳。这无非要令净业行人,去狭小心,除下劣见,必须发大菩提心,勤修净业。往生极乐,是为了成就菩萨种种功徳。

  第三,为了令众生识取进修的次第:

  (1)先要知生死苦。如释尊游四门而出家,本经下卷所说三毒十恶的因果皆是。所谓之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学道的通途。

  (2)次要知解脱生死的方法。如释尊出家修道,离欲梵行,本经所说上辈往生皆是。

  (3)当与一切众生同超生死。这就是前面所讚歎菩萨的功徳,自利利人。及本经所说,三辈往生,皆要发菩提心。愿与一切众生,同得往生成佛。

  (4)要与一切众生,同超生死,那就最好依净土法门而修,才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可与众生速超生死。

  (5)既知修净土法门,更要如本经所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不但决定捨此报身,必超生死,而且可以生则不退,一生能得圆满二道五菩提。这是五浊末法众生,唯一可以进修的坦途,称为易中之易,径中之径。

  第四,显示佛说本经,在一切菩萨藏中,是通中有别,别中有通。念佛往生净土是别,二道五菩提是通。不过本经着重先别后通,先求往生,然后一生圆满五菩提,此名为胜方便,易行道。这完全是对症下药,契合末法五浊众生的根机,不能不如此。如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倒,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第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大乘佛法的心要。在歎德中,为我们指出「万法唯一心,一心具万行。」与本经念佛的法门,旨趣完全相同。心不念佛,心不是佛。心不作佛,心不成佛。所以本经上卷,就是说是心作佛的事理因果。下卷便双明:心净生净土,心秽受轮迴的事理因果。欲令一切众生,知苦断集,还复净心,同生西方,不入退地。我们应该如此去体会,才能真实了解歎德的意义与必要。

  第六,歎德一科,自始至终,都是上求而后下化,自利才能利人,这是一切菩萨行的轨则。正与本经大纲上求下化,完全一致。欲学大乘,岂可不闻此经。总之,讚歎菩萨,就是勉励自己,大家必须即知即行,随分修习;不然,说时数宝,那就毫无意义了。

  第七,无量无数的等觉菩萨,尚且来听此经,闻法修行,何况我们是博地凡夫,福轻慧浅,怎麽可以不闻此经,不修净土法门,不积集菩萨功德呢?无非要一切见闻者,见贤思齐呀!(待续)

  丙二、发起序 分三 (2009.6.28新增)

  丁一、世尊现瑞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发起序,又名别序,即是本经起说因缘。在前面悬谈中,知经力用一科,曾作通说别说,都可以视同本经发起因缘。现在要说的,是属于当时的实情,更能令众生,敬信奉行。

  「尔时」,就在大众云集灵山会上的时候,也是本师在念无量寿佛的时候。「世尊」,即是释迦牟尼佛,因具有一切佛的十种德号,为世所尊,故名世尊。「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说。「悦豫」就是六根都表现出非常欢乐。「姿色」,是指整个身体的姿态和仪容说。「清净」,就是有如春风明月,给人一种清净和暖的感受。「光颜」,是指身体所发的光明颜色说。「巍巍」,就是又多又大,如经中说无量光明,无量颜色便是。这四句,是结集经的人,用来说明释尊,当时所现的瑞相,不同平常。利根众生,即能当下悟入真空妙有的实相净心。有如世尊拈花微笑,大迦叶便一见悟道。中下根人,今见瑞相,亦必生起稀有心,难遭想,心知佛陀将说殊胜妙法。有如佛说法华之前,先放白毫相光一样。佛为什麽这样欢喜呢?一为念及无量寿佛,所修所成的净土,有乐有苦,及其摄化众生的方便,可庆可喜。再为念及五浊众生,得益时至,能以净土法门,度脱生死,离苦得乐。因此表现出喜心喜相。我们更要从此体会,只要一个人是至心在念佛,必然是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因为佛是具有常乐我净四德,至心念佛,心即是佛。有其内必有其外,当然表现在外面的,也是欢乐清净。你如不是至心念佛,那就没有。所以一个念佛的人,假使是终日愁眉苦脸,虽然终日在念佛,等于没有念,也没有懂得念佛的工夫。本师现在给我们一个示范,大家应该好好效法。

  丁二、阿难请问佛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要,超绝无量,未常瞻覩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这一段文,分五节来解析,第一节是阿难说其所见。即从尊者阿难,至未常瞻覩殊妙如今。先法次喻后合。承佛圣旨,是说阿难能问,是承佛的意旨,推徳于佛,非是己能。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学习。诸位要知道,我们今天能信仰三宝,研究佛法,甚至出家修行,都是过去曾于无量佛所,种下善根,今日缘熟,承佛护念加持,才会有的。所以我时常说,学佛的人,第一要知恩报恩,尊师重道。阿难即从座起、袒肩、长跪,这是礼节。而白佛言,正说其所见,就是前面佛所现瑞相。接着举出譬喻,「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影视影现,畅是畅通。这里最好引华严经文来说明:「譬如明净镜,随对面像现,各各不相知,业性亦如是。」明净的镜光,能现出外面,以喻清净佛身的光明,照现外面。外面的面相,能影现镜中,以喻佛的诸根,又影入身光内,镜光与镜像,佛的身光与像,不一亦不异,影畅表里。诸法的业与性,也如镜光与面像,互相影畅表里,缘生无性,名为各各不相知。阿难眼见佛现瑞相,就能了达真空妙有,因缘业性的深意,而说出这样的譬喻,可见阿难不是凡辈。「威容显要,超绝无量。」这二句是合法。上句合前光颜巍巍,威合光明,容和颜貌,显要合昔。从昔以来,所未常见,今得瞻仰,生稀有心。

  「唯然大圣」至「何故威神光光乃尔」。这是第二节,阿难申其所念。唯然,是世间应对之仪规,对上应话称唯然。又表明真实如此,不是妄语。大圣,即是对佛尊称,因为佛是一切圣人中之圣,故名大圣。阿难这时心中的感想,今对佛说,称为我心念言。先念佛功德,后念佛今所为。念佛功德共有五句:今日两字,是特别说明,我现在心念中的佛,是当前的本师,不是馀佛。「世尊」。是指释迦佛,为世所尊,故名世尊。「住奇特之法」约通突说,这句是双歎事理。以事说,上面见佛现瑞相,感到奇特。以理说,诸佛的法身,众生的佛性,这是非常奇特的。法华经喻为衣里明珠,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染不会同垢,烦恼不失其净。不生不灭,不可思议。我曾作过一首偈:「衣里明珠太希奇,尘点劫来不沾尘,法尔就非和合法,灵光独耀照古今。」佛已完全证得,故名为住。约别意说,今日佛说无量寿经,这是奇特之法。如本经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为除五逆,诽谤正法。」一念往生,已很奇特;而且往生就能住不退转,如登地的大菩萨,真太奇特了。

  「世雄」。即是讚佛有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喜大捨济含识。「住诸佛所住」。约通途说,十方三世诸佛,同共一法身,数穷横徧,无所不住,名为诸佛所住。再如法华经所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又说:「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这也是诸佛所住。约别意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是诸佛所住的大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的境界。

  「世眼」。佛具世间五种眼,故称世眼。佛入涅槃,众歎世间眼灭。「住导师之行。」诸佛皆名导师,我们讚佛,称为人天导师。约通途说,如法华云:「说乘一妙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佛道。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又说:「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常演说法,曾无它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说一乘法,度生成佛,时空无尽,名为住导师之行。约别意说,弥陀是接引导师,释尊是带路导师,所说净土法门,就是导师之行。如华严经譬喻说:「众人欲过五百由旬险道,有一导师,善知险道通塞之相。」众人即众人。五百由旬险道,即三祇成佛的过程,那是非常险难的。导师即释尊。善知通塞,即善知有难行易行两道。难行名为塞,今日说净土法门的易行道,名为通。开导众生捨难取易,悉得通往极乐,一生成佛,此名善知通塞之相。众生闻而不信,或信而不修,那真太对不起这两位导师了。

  「世英」。讚美才智超胜的人,称为英才。佛是无上士,故名世英。「住最胜之道。」约通途说,佛所修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二道五菩提,这是诸佛成佛,最胜之道。约别意说,佛现在要说的无量寿经,那才是最胜不过的成佛之道。为什麽呢?印光大师说过:「捨此法门,九界众生,上不能圆成佛道。离此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再说,不是最胜,佛又何必在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特别说这易行道的本经呢!当知:佛无所住,以众生应住而住。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也是以能适应众生的根欲,能使众生得益为上,如药无贵贱,以能癒病,则为良药。法华经所说良医留药的譬喻,正好为释尊说净土法门,以度五浊末法众生的写照。

  「天尊」。天有五种:一、世天,如世间称帝王为天子。二、生天,即三界诸天。三、净天,即五竟居天。四、义天,即诸法空性。又如中国所称的知天,畏天,乐天都是。五、第一义天,即指非有非空的法身佛性说,佛已证,故称佛为第一义天,在五天中最尊最上,故名天尊。「行如来之德」。约通途说,如来德,即智无不圆,惑无不尽,生无不度,自觉、觉他,觉行满足便是。详细说,佛的福智二严,含三摄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四无碍,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等,皆是如来之徳。如华严经说:「虚空可繫海可量,无能说尽佛功徳。」约别意说,如来之得,即是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命,光明,大智,大悲,大行,大愿,大行,神通,功德,度化众生,一切皆无量,今天释尊要为一切众生演说无量寿经,这便是如来之徳。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这是第三节阿难所问,今佛所为。三世也包括十方。「佛佛相念」,此有四意:一、过去现在的佛,念未来的佛(现在的众生);现在的众生,又念过现的诸佛,名为佛佛相念。二、佛是觉义,一念觉即一念佛,念念觉即念念佛,念念相续不断,名为佛佛相念。三、即念佛时,佛即是念,念即是佛,心佛不二。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名为佛佛相念。四、佛是已证大圆觉,所以佛的心念无非圆觉,圆觉即是佛,故名相念。而此圆觉,一切众生都有,所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迷此圆觉,所以众生视佛皆众生。我们现在知有圆觉,与佛无殊,这样来念佛,也是佛佛相念。如果不知圆觉,不念佛,那是埋没己灵了。

  「得无今佛念诸佛耶?」这句,阿难是敎我们要念佛,今佛尚且念诸佛,我们怎可不念佛呢?如果我们,能以一念至诚心清净来念佛,当下这一念便是佛,念念如此,这也不是念诸佛吗?

  「何故威神光光乃尔」?这句问词,正可说明,念佛的殊胜微妙。只要你念佛,那就有如佛一样的威神,也有如佛同样的光明。观无量寿经不是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以上三句,是为本经的发起因缘。由于佛佛相念,所以今日释尊忆念弥陀修因证果,化度众生,对娑婆众生,有莫大利益。因此特说此经,以救我们这些久溺生死,无法出离的可怜愍者,真是悲心彻骨。又这三句,就是开示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成佛;这是一种最直接了当,最方便殊胜的法门。如观佛三昧经说:「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大家好好想想,佛尚如此,我们还能不念佛吗?还可以反对或诽谤面佛法门吗?

  在说,释迦世尊,于大小乘诸经都说过后,为什麽今日偏讚西方?实因弥陀愿广缘强,成就佛身净土,摄化众生,堪称第一。特为我们说无量寿经,其中的教理行果,皆是不可思议。以教来说:会五乘同归一乘,令众生欣彼而厌此。唯有厌此,才能转凡离苦。亦唯有欣彼,才能成圣得乐。以理来说:是心是佛。弥陀即自性,念念圆明,心心实相。真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行来说:是心作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念佛即是作佛,念佛必可成佛。以果来说:三根普被,同登不退,皆至无上菩提。所以前面阿难所念今佛功德五句,可说是与佛心心相印。住奇特法,住佛所住,这是讚净土法门的理与事。导师之行,是讚此法门之行。最胜之道,是讚此法门之教。如来之徳,是讚此法门之果。如来出世度生的本怀,在本经中全盘托出。真是:野色更无山间断,天光直与水相通。大家应当直下承当,切不可再因循空过,这是学人一点感想。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这四句,是第四节如来徵问。就在阿难禀白他所见所念所问后,佛陀很慈悲,而又带奖励性的问阿难。你刚才问佛的话,都是有智慧有见地的人,才能说的;这是出于你自己,还是有天人教你的呢?威颜即佛,佛说法如狮子吼,有威可畏,故名威颜。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这三句,是第五节阿难申答。白佛,即禀白于佛,申明是自己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所以有如此向佛请问,并不是诸天教我的。

  丁三、世尊歎许说 分三

\

  戊一、讚歎阿难

  佛言: 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所问甚快」,这是总歎阿难所问,非常好。以下举出阿难三业殊胜,不像一般没有见识的人问话。阿难!汝内有很深的智慧,这是意业胜。外有真实微妙的辩才,这是口业胜。所以所问的话,既能契于世出世间的真理,更能契合末法众生的需要。尤其难得的,是非常合时,非常合于我(佛)的心,真是太好没有了,故歎其所问甚快,快就是好的意思。接着佛又称讚他是内有菩萨心,外现声闻行,这是歎其身业胜。为什麽?因为菩萨一言一行,都是慈悲怜愍,缘念一切众生。今天你阿难所问,是为了未来一切被烦恼贼所害,久沉生死的苦恼众生,请佛开示一条,人人可得出离生死的捷径。这就如华严经所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有智慧的菩萨,才能如此,问这些如是微妙意义,对众生有真实利益的话,故曰「问斯慧义」。又向前阿难所举五德问佛,此中皆是智慧之义,是为问斯慧义。再说,这句问斯慧义,是指佛说无量寿经,是最高深的智慧,为佛与佛,才能知能说,故名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难怪佛要讚歎阿难,所问甚快,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所有功徳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末法众生,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岂不再好没有吗?

  戊二、讚歎如来 分四

  己一、歎出世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无尽大悲,矜哀三界。」这二句,是总歎如来出世的本怀,即是时空无尽,矜哀三界的大悲心。以后十二句,是别明。矜是怜愍,哀是悲痛。因有大悲心为体,必然对三界内的众生,轮廻六道,苦不可言,会生起怜愍悲痛的感受。如普贤行愿品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声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法华经也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如来出兴于这五浊世界,是为了光显阐扬,出离火宅,乃至成佛的菩提正道。以教化众生,超脱三界,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这是如来出世的作用。其目的,无非拔苦与乐,欲使群萌一切众生,皆能得到拯拔救济,惠给以众生,真实快捷,了生死,出轮廻之利益。这种如来出世的因缘,是无量亿劫,很久时间才有的。有了,如与佛无缘,还是难值难见,就好像成东老母一样。所以大家要多结佛缘,例如:拜佛念佛,供养讚歎佛,凋塑绘画佛。法华经方便品说了很多,这都是与佛结缘,那就能得常生佛世,见佛闻法。佛自己说个譬喻,犹如灵瑞华,要看到灵瑞的优昙书开华,是不容易的。一般说三千年才开一次华,是经过长时的时间,乃出现世间,这不是稀有难得吗?可是,诸佛示现人间,成佛说法,比灵瑞华更难。为什麽?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尚须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有弥勒佛,来到人间,成佛度生,不是更难吗?汝阿难今天所问者,对这个世界众生来说,真是很多的人,都得到有所饶益。因为我(佛)现在要说的,是三根普被,既快又稳,既方便又容易的净土法门,要拿这与平常说的难行道不同,名为易行道,来开示教化五浊恶世中,一切在佛世,在佛灭后,乃至其他经典灭尽的时候,所有诸天人民,凡有见闻者,皆可度脱生死。这是格外施恩,你们不要当面错过呀!

  己二、歎福智具足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

  这六句,是对阿难上面所念佛的五德而说。以明佛德,是从福智圆满而来。「如来正觉」,是总举佛智,以后四句,是别明福智具足。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超九法界而独尊的智慧。如本经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其智难量」,是说佛智深广,乃对上面阿难歎佛住奇特之说法的。佛的法身,众生的佛性,非常奇特,都是具有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智,这是非常深广的智慧,是名其智难量。佛是显发有用,众生虽有而无用。以别意说,佛在本经讚歎弥陀:「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真是其智难量,难量者,既深且广,思量不到。

  「多所导御」,是对上面阿难歎佛住导师之行说的。时空无尽,说一乘法,度一切众生成佛,此名多所导御。导是教导,御是调御。如法华经说:「我是如来……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以别意说,即本经云:「诸佛告菩萨,令见安养佛(弥陀),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其佛(弥陀)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名为多所导御。

  「慧见无碍」,是明福智自在,乃对上面阿难歎佛住最胜之道说的。佛修二道五菩提,成就福智,自在无碍。一般说佛有四无碍,华严经说佛有十种自在。又佛得五眼圆明,故名慧见无碍。古德有偈说:「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见真空,佛眼皆具足,照异体还同。」总说,如来是诸法之王,于一切法得自在,是名「慧见无碍」。以别意说,如本经讚弥陀:「就通达神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徳藏,妙智无等伦。」是为慧见无碍。

  「无能遏绝」,是明福智无尽,乃对上面阿难歎佛行如来之德说的。佛所成就的福智二严,是无穷无尽,无有任何人,亦没有任何方法,能把它止断,遏绝即是止断。佛的报身,就是福智功德所成,是同法身一样尽未来际。如法华经说:「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报身),今犹未尽,复倍上数。」以别意说,释尊所说无量寿经,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都是无衰无变,教主名为无量寿,这就是福智无尽,无能遏绝。

  己三、歎色身自在

  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

  如来前现瑞相,今说其因。「以一餐之力」,即指出施食是为主因。一餐是说至少,便得至大的胜果。所以佛弟子必须常以四事供养三宝,这样的话,施与受者,得大福报。经中说食有九种:一、段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境界而生喜乐,资养色身。三、思食,如想梅可以止渴。四、识食, 地狱及无色界有情。以上四种为世间食。五、禅悦食。六、法喜时。七、愿食。八、念食,如念三宝或六念。九、解脱时,小乘证四果,大乘证无生忍。这五种是出世间的食。本经所说一餐之力,乃指解脱食说的,所以能得色身自在。佛的色身,要住世多久就多久。能住寿命亿百千劫,少至千年,最少至八十年,都可以。要多的话,无数无量劫,或复过于此,再多也可以。在住世时,诸根悦豫,没有老病苦,所以也就不会毁伤损害身体。而且始终保持紫金色的姿色,既光明又清净,不会变动。佛身的光彩颜色,随他的寿命长短,决定无有半点变异。这一段经文,佛虽然讚歎自己色身自在,同时也是用释众疑。因为佛刚才所现瑞相,从来未有,大众心生疑怪。现在听佛一说,便知世出世间一切事相,都有必然的因果。所现瑞相是果,佛的解脱一餐之力是因,何足为怪,大家要深信因果。本经至始至终,都在说明佛与众生的二重因果,我们要把因果两字,常挂心头。

  己四、歎定慧圆满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前面所说的解脱食,一餐之力为因,便能得色身自在的果。现在佛为我们进一步说明,这解脱食,又以什麽为因呢?那就是定慧都修圆满,便名为解脱食。我们如果再追问下去,定慧又以什麽为因呢?佛虽未说,但在一切经中,明白1告诉我们,止是定因,观是慧因。「如来定慧」,即是修大乘止观圆满的果。所以说,大乘止观,是一切菩萨行的总持门。止成就,证大涅槃,名如来定。观成就,证大菩提,名如来慧。「究畅无极」,是形容如来定慧二果,无有再上。修止究竟,亲证生佛同一净心,如息波入水,名为入大寂静真如性海,一得永得,无有退失,故名无极。修观畅达,法界大用,自在无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极。因此在时空无量无限的度生事业中,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能得到自在无碍。以别意说,佛说无量寿经,就是为我们介绍,无量寿佛的修因证果,定慧圆满,摄化众生,一切自在无碍的因果事理。总之,佛所以讚歎自己福智具足等,不是自扬己徳,而是以己例人,其实是讚歎弥陀。要我们一心皈命弥陀,至心称念,回向往生,面见弥陀,闻法受记,也能成就如是福智具足,色身自在,定慧圆满啊!

  戊三、世尊许说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乙二、正宗分 分二

  丙一、上求 分三

\

  丁一、胜缘 分二

  戊一、远缘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瑠璃妙华。次名瑠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捨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徳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瑠璃光。次名无上瑠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神威。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首。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此中列出久远五十三佛,最初锭光如来,最后处世佛。如此诸佛,依次授季、成佛、度生、灭度,是为皆悉已过。为什麽要举古佛出世呢?这是为了说明,佛法是宇宙真哩,无始无终。在有佛出世时,宇宙的真理是同样存在于世间。乃往过去久远无量劫来,久久有一尊佛,兴于出世间。这很多的佛,都是证得同一的真理以后,因为有大悲本愿,所以出现到人间来,目的是为了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与诸佛一样,证得宇宙真哩,名为得到。所可度的,皆以得度。其为度的,也因佛已说法,而作为众生可以得度的因缘。佛的化缘事毕,乃取灭度。这样诸佛相续出世,就好比世间的灯灯相续,无有尽期,显出了法身(真理)常住,所以佛种不绝。众生也依此因缘,方得闻法修行成佛。如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一乘的意思,有四:一、真理只有一个,以所证的真理,无有差别,名为理一。什麽才算真理呢?依佛所证所说,那就是:诸法唯一心,亦不得一心之相,而具一切心之用。所谓心造天堂,心造地狱。古德有诗说:「万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画物物成形,六凡四圣皆心画,诸佛当初也众生。」二、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证得这真理,而称为佛,以已证的人,无有差别,名为人一。三、诸佛出世说法,都是同样开示佛所知所见,虽然有时用些方便,但终归是说明佛自己所证的,以教化众生,同佛所证,这也没有差别。如法华经说:「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名为教一。四、众生能得有缘见佛闻法,不论闻的是方便法,真实法,只要如法修行,毕竟都是菩萨道,皆当成佛,名为行一。所以常不轻菩萨,见四众弟子,都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皆当成佛。我们要从一乘去体会五十三佛,兴出于世,就是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的真实意义,便可了解,无量寿佛修因证果度生,也是一乘佛法的具体说明。弥陀因地,不但与诸佛缘深,而且是依诸佛为缘起,种下很深的善根,才得成佛。如法华经说,弥陀也是无量劫前,十六王子之一。从那时开始,便于无量佛所,植诸善根,常修梵行,受持佛智(真理),开示众生。可见弥陀,不但在五十三佛所,结下成佛度生的因缘,而是在无量佛所,久远以来,行菩萨道,积集德本。

  本经所列五十三佛次序,是相续向后推,汉译吴译,也一样。但汉译只举三十六佛,吴译只列三十二佛,而且皆存梵音。唐译仅列四十二佛,而次序又是向前推。虽然各种译本有所不同,这是原有梵文,有广说,有略说,不必去考证谁是谁非。关于五十三佛的名号,毋须一一加以详细解析。总之不出法、喻、徳、相、用五类。 如锭光如来,到月色如来,这皆以譬喻立名。正念,离垢,无著,这属以徳。龙天,夜光又是喻。安明顶(即灌顶),不动地这是以法。瑠璃妙华,到月像是以相。日音是法喻合称,佛说法音,有如日光普照故。解脱华、庄严光明、海觉神通皆以徳。水光、大香是以喻。离尘垢,捨厌意是以徳。宝炎、妙顶是以相。勇立、功徳持慧,蔽日月光是以用。日月瑠璃光,无上瑠璃光是以喻。最上首,菩提华是德喻合称。月明、日光、华色王,水月光,皆以相。除痴冥、度盖行是以用。净信、善宿、威神、法慧是以法。鸾因、师子音、龙因是以喻。处世是以用立名,处于世间,度化众生故。

  戊二、近缘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是指处世如来灭度以后,再次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这是别名。「如来」至「佛」,是诸佛皆有的十种通号。梵语「楼夷亘罗」,此云世自在,与观自在菩萨的梵音相同,王是称歎自在无有超过。这一尊佛,是在燃灯佛以前第四十三尊的佛,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以徳立此名号。

  佛德无量,名亦无边,经中皆擧十号以摄其馀。现将这十种通号,简略说明:「如来。」金刚经说:不来亦不去,故名如来。这是约理,依真谛说的。成实论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依真俗二谛说。佛证得真哩,依这真理来人间示现成佛,名为如来。智度论说:「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上句是证法,下句是教法,这是约佛法来说。智论又有颂说:「如如境智合,故能处处现,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住。」这是说,要以能见真理(如)的智慧,去证见诸法真理(如),这样境与智相合,所以能够与诸法真理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合,处处皆可现出来,故名如来。而所现的虽然是应化身,但也就是功德报身和真理法身,三身是和合不异的,所以能来世间。处处应现,住世说法。怎样说呢?要依二谛,如诸法的真实相,法有说有,法空说空。「应供」。瑜伽师地论说:以得应得义理(真理),应作无上福田,应受一切供养。「等正觉」。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亦有译为正徧知,这是超九法界的称谓。表示佛既具有如理智,名为正觉。更具有如量智,名为等觉或徧知。如理智证真谛,如量智证俗谛,佛所证不出此二谛真哩,故名等正觉。「明行足」。智度论说:明是指佛已成就宿命,天眼,漏尽三明。行是指佛已修圆满戒定慧三无漏学。足字是究竟圆满义。亦有解析名是智,行是福,成佛则福智具足,这也可通。「善逝」。即好去的意思。智度论说:善逝者,于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去。或云好说,能契理契机而说。以上五种,多属佛的自利,但亦兼利他的德号。「世间解」。瑜伽师地论说:善知正觉、有情、器世间,一切品类染净相,名世间解。这是约佛的自行及化他说。有如法华经所说:唯佛与佛究尽诸法实相,所谓如是相,如是性,乃至本末究竟。这十如是,是三世间的真实相,唯佛才能究竟完全了解,故名世间解。同时佛出世说法度生,也无非要令世间众生,也能了解这十如是,此是世间的必然因果律,没有一法一人不如此的。「无上士」。约佛自己,是或尽智圆,没有人可以超过说。约佛化他,那是指佛,超出天人魔梵,唯一能度众生了生死成佛的人。「调御丈夫」。就是善能调伏导御一切众生的大丈夫,所以经中说,女人不能成佛。「天人师」。以为佛才堪作一切天人的老师说。其实包括六道众生的老师,以上摄下,故称天人师。「佛」。即是觉者,含义如悬谈中说。以上五种德号,多属利他,亦兼自利。因为到了佛果,必然自他不二,如悬谈显教要义中所说明。「世尊」。具有如上十种德号,开出去可有无量功德,这样的人,是为一切世间所尊重尊敬,故名世尊,这是总称。

  上来佛的十种通号,已简略讲解。称理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总是一心之德。此心不来不去,故名如来。此心堪作无上福田,故名应供。此心具真俗二谛,如理如量二智,故名等正觉。此心能修三学,能发三明,故明行足。此心能至一切三昧,无量大智,及佛身佛土中,故名善逝。此心具百界千如,故名世间解。此心为万法之王,故名无上士。此心总摄十八界,故名调御丈夫。此心为万行之师,故名天人师。此心灵灵觉觉,故名佛。此心含藏十法界依正因果,为世尊重,无有过者,故名世尊。

  本经从声闻菩萨会集,至法藏胜缘。托事表法,全显圆教一乘。如前述菩萨功德,世尊现瑞歎德,是表一心而起万行,一即一切。本节所述胜缘,由远而近,先值五十三佛,表菩萨修因证果的五十三位次。后值世自在王佛,即表五十三次,全归卷舒自在的一心,万行一心,一切即一。不同儱侗真如,徧空法性。

  丁二、胜行 分四

  戊一、法藏因地 分三

  己一、闻法发心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

  当时有国王,名法藏。国号清泰,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因闻世自在王佛说法,满心怀着欢悦愉快,立即在内心启发了无上正真的菩提心。菩提,此云道,意即心。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一般所说四弘誓愿,便是无上正真道意。所以智者大师,在次第禅门中说:「所谓发菩提心,即是菩萨以中道慧,正观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善知四愿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心。」这位国王,就是如此发心。另外法藏发心,还有别意在。那就有如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所说:「言发无上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法藏发愿,就是要摄取一切众生,生到他的佛国。

  己二、出家修行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这几句经文,简略说明法藏国王,既发无上菩提心,当然不会再贪恋世间名利与享乐,而走上出家真正修行的菩提正道。国家及王位,是应当敬重爱惜的,但是与成佛度生的大事比较起来,那就不足惜了。在十九世纪的西欧,自由风气正盛行时,曾有几句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位国王,抛弃国家而不顾,捐捨王位而不恋,去出家修行,作一个息恶行慈,上求下化的沙门,这种精神是更伟大的。他是为一切众生,不仅为人类,去求取了脱生死,获得究竟的解脱自由,而把国家与王位,两者皆抛弃了。我们的本师释迦佛,也如此。法藏出家作沙门的法名,仍然是「号曰法藏」。释迦佛在世时,所度的出家众,如舍利弗,目键连等,都是照他原有的姓名称呼,没有另取法名。佛法传到中国的初期,也是这样。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二句,不但讚歎法藏,其实为一切出家人,树立了一种模范标准。由此可知,出家修行,是少数的人才可以,不是一般人都可出家作沙门。高才是指天姿才能,都要高人一等。勇哲是指断欲梵行,上求下化。如印光大师说:「要出家的人,第一,必须真实发自利利人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姿,才可以出家,否则不可。」所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是说出家人,必须有高才勇哲的大丈夫志节,才能超过世间的的将相,可以作为人天的师表。如果还与世人一样,贪求财色名食睡。甚至还不如世间的正人君子,那还能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沙门。因此,印光大师大声疾呼:不要滥剃度,滥传戒。「高才勇哲」,是讚歎法藏天姿过人-才徳非常高尚,意志坚固不退,修行勇勐精进,心智也很明哲。明哲是指对事理因果等,都非常清晰明白。「与世超异」,是讚歎其发心与胜德-以真实发自利利人的大菩提心,一言一行,威仪痒序,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断能断,永断淫欲,守身如玉。与世间的人比较起来,就是皇帝将相也做不到,显得非常的超胜特异。据于伽师地论说:沙门有四种。一、活道。二、污道。三、说道。四、胜义。法藏是胜义沙门。何以故?经文说:与世超异故。又沙门,是当时印度一般出家修道人的通称。在佛法中出家的,别称为释子沙门,这也超异其他的沙门。因为一般的沙门,只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唯有释子沙门,除此之外,更要具有慈悲心,上求下化。依于众生发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才成正觉的佛。所以法藏沙门,是属于释子沙门的一类。

  己三、发菩提心 分三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市,长跪合掌,以颂讚曰:

  礼敬诸佛,称讚如来,这是普贤十大愿王的首要,也是做一个出家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依佛出家后,而不拜佛,不讚佛,那是非佛弟子,是魔眷属。法藏菩萨,是佛的真子,出家后,马上到是自在王佛的面前,五体投地,稽手佛足。拜佛以后,向佛右绕三市,称讚如来名号。然后在佛前长跪合掌,表示以最诚敬的心,以颂讚佛曰。颂有二种,一是重颂,法华经中的颂,多属此种。一是孤起颂,如本经现说的。颂有如中国的诗,以简短的文句,表达美妙深广的含意,不过印度的偈颂,不论平仄相对。法藏菩萨所讚佛求愿的颂词,四具为一偈,共有二十偈。初是歎佛功德有七偈,次是愿上求下化有十偈,后是请佛证知有三偈。这全部是偈颂,就是法藏菩萨正发无上菩提心文。净业行人,要发菩提心,不妨照此而发。不但文义週到,也包含了我们所以要往生极乐,庄严净土,成熟众生的意思,更可与法藏菩萨同愿同行,当然必能得到无量寿佛的慈悲摄受,速得成就上求下化。

  庚一、歎佛功德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燄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无名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乡,震动大千。

  这七偈讚歎佛的功徳,也就是法藏菩萨,发菩提心所求的功徳。可分四节来说:第一节歎佛身业。如来身业,光明与颜色,都是巍巍盛大。如一般讚佛说:佛身犹如紫金容,亦如千日放光明。这是因为如来,有无量无边的威德神通所致。如是殊胜的佛光,照耀明亮,世间再没有与此相等的。就是天上的日月,和海中的摩尼如意珠,如果遇见佛光,那它们的光燄照耀,就失去作用。皆悉被佛光所隐蔽,犹如乌云聚合,黑墨一团。这六句,是讚歎佛的身光巍巍。如来的容貌与颜色,都是超过世间一切众生,无有一人可以伦比,这是讚歎佛的颜色巍巍。

  第二节歎佛口业。已得正觉的佛陀,口业不可思议,宣说大乘的法音,响亮地普徧流传十方世界。而且佛以正觉大人的声音说法,十方世界的众生,随类各得了解,没有半点阻碍,这真是太希有了。

  第三节歎佛意乐。佛的净戒、多闻、精进,以及甚深的三昧,具足权实二智的智慧,还有种种威神功德,都是世间独一无侣的。确实是最殊胜,最希有。所以讚佛偈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上是歎六度所成就的殊胜意业。如来深思审查,谛观真俗二谛,善念诸佛法海,以此方便,故能证得一真法界,自性清净心,这是诸法的真如实相。对诸法因果事理的缘起奥妙,也能穷尽了达;而且一一究竟了解其横的互相关係,纵的相续关係,可说达于涯底了。这是歎佛的智德园满。无明欲怒,就是贪瞋痴三毒,也叫做三根本烦恼,三不善根。凡圣的差别,就在这里。世尊永无,所以佛是圣人,而且是圣中圣。因为佛是把烦恼的现行种子习气,一切都断乾净,连最后一品俱生无明,也以金刚喩定断尽,所以永远再不会有无明烦恼生起。这是歎佛的断徳圆满。

  第四节节歎佛的三业。佛陀是人中的雄勐丈夫,有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喜大捨济含识,就好像世间的百兽之王,大狮子。伟大的佛陀,你的三业神妙不可思议,成就的功徳,更是无量无边。你的三业所作的功业和勋绩,是徧满于广大法界,这是无法讚歎完的。如行愿品说:「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讚歎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徧。」虽然能这样来称歎,也是不能穷尽。为什麽?因为佛的三业,都是依智慧所起,这种智慧,深而没有底,妙而不可言。如法华经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勐精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因此佛的光明,和有威可敬的相貌,还有如狮子吼般的说法,都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令一切众生归投敬仰,闻法修行,得到佛法的利益。可以说,凡有见闻者,无有空过。像这些诸佛自利利他的功德,是我法藏今日发菩提心,所要求同样得到的呀!

  庚二、愿上求下化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徧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这一段偈颂,是法藏菩萨所发无上菩提心的正愿,无非上求佛身净土,下以摄化十方众生,也就是四弘誓愿,分二节来说。第一节愿求佛果,愿行佛因。法藏菩萨自称:愿我将来作佛,能相齐等于圣中之圣,法中之王。完全过度那分段与变易的,二种生死长流,而到达那常乐我净的,靡不解脱大涅槃彼岸,这是求佛果。为了完成如上的佛果,我愿修行六度之因。例如以布施度,来调伏悭贪之意。还有持戒修忍,和精进不懈,像如是的修福行,是不够的。我更要勤修三昧禅波罗蜜,智慧的般若波罗蜜。这样定慧具足的修慧行,那才是最殊胜的,无有再上的了。我誓愿证得无上的佛果;更愿普行六度,以此作为成佛的因,来达成此上求下化的大愿。这十句,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属于上求。在我修行六度之因,或已达到成佛之果。对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有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苦难,无量恐惧,我当义不容辞的,为一切众生,作拔苦与乐。而且要使一切众生,都能断除所有的烦恼业障,获得最大安乐。什麽是最大安乐呢?那就是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使成佛,都得到佛果的大涅槃。我法藏所求的功德,及佛的大涅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给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安乐。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属于下化。

  「假令有佛」,到「坚正不却」,这八句是校量,显出发菩提心的超胜。假使有很多的佛,有多少呢?就算百千亿万吧!不但是佛,还有无量的三乘圣贤,都是息妄契真,果证无生的大圣。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及地上菩萨的圣僧,数目更多,有如恒河中的沙子。我发心都要去一一如法供养,而且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我都办到。像这样,供养的对象,是无量的无上福田。供养的财物,又是包括一切所需。我能供养的心,更是大得很,有多少斯等诸佛和圣僧,我一概要供养。这可以说,必定有世间最大的福报吧!但是,如果拿来与我所发菩提心的功德,互相比较的话,那就大大的不如了,简直无法相比。因为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求成佛之道,将来必然有成佛的果,佛果的功德福报,那是世间所有的功德福报,不能相比的。华严经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心必能成正觉,是故我礼初发心。」这也很明显告诉我们,初发菩提心,比成佛还难,那它的功德,更加可贵。何况,我法藏发的心,是坚固不动,真正的上求下化大菩提心。非达到目的,我是永远不退却的。所谓有愿必成,有志竟成,我法藏有如是的绝对相信。

  第二节愿求净土,愿摄众生,也无非上求下化。譬如恒河中的沙子,多得难以形容,十方诸佛,亦复如是。有佛必各有世界,因此诸佛世界,复不可计算。像这样无数的佛刹国土,都有佛的圆光,又名常光的光明,经常普照他自己的佛国;同时佛又互相放光,普徧照耀如此诸佛的国土,就像一室千灯,光光相照。这些诸佛净土,都是佛在因地发菩堤新,行菩萨道,一直如是愿行相资,精进不息,使得成就如是庄严,清净光明,不可思议。可是诸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以及千百亿万化身,更是威德神通,难以测量,尤其不可思议。今天我法藏发愿:假令我将来能得作佛的话,我所成的佛身不但要与诸佛一样,而且更超胜,圆光徧照十方佛土。我所修成的国土,在一切佛的净土中,是最庄严,最清净,最光明,最超胜,要称为第一,才满我的愿。怎样算第一呢?那听我法藏说吧!有国土必有天人大众,衆要第一。在其国土中的众生,都是希奇微「妙」,超过其他佛国的众生。如本经后面说:彼国天人大众,皆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非天非人。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这真是希有第一。再来,就是我修行成佛的道场,也要超胜其他佛国,绝对不能与我相比,这样称为第一。如本经说:其道场数高四百万哩,枝叶四布各二十万里,衆宝合成,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还有我法藏以种种功德成就庄严的国土,就有如大涅槃,具足常乐我净,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无法以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的。而在一切佛的净土中,绝对无有可与我的净土相等,可说是独一无双的第一。

  不过,法藏要事先申明:将来所修成庄严安乐无比的净土,不是为了自己享乐,也不是炫耀自己的才能。我的用意和目的,当然是为了拿这最好的世界,去摄受十方一切,轮迴生死,苦不可言的众生。这完全出于慈悲的哀愍心,无非要度脱一切可怜愍的众生,出离生死,都来生在我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凡是十方世界中,有听我成佛的名号,或有听到极乐世界的净土,希望来生我国的,人人都能满愿,命终决定可以到我的净土。不过有一个条件,那就必须至心信乐,内心非常欢悦,愿生我国。好比如囚出狱,如病得医,如溺得救,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欢喜心。同时要有至诚老实,来称念我的佛名。所谓一句弥陀无别念,这就是至诚清净心,这样念佛,才得生到我的国土。如果已生到我国,那不用说,人人都得到无比的快乐,所谓禅悦乐、法喜乐、解脱乐、涅槃乐,总说包括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快乐。同时也就得到最大的安稳,所谓阿鞞跋致。无论是戒定慧,若修若证,若身若心,若自若利他,都是很快的,没有丝毫障碍,永不退转,一直辗转增上,直至成佛。这还有什麽,可以比生我的净土更安稳呢?

  庚三、请佛证知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笔,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首先请世自在王佛,为自己发菩堤心作证。这一点很重要,如现在世界各国的总统宣誓就职,必须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师,或大法官,当场监誓见证。发菩提心,是要登大法王位的,唯有请佛,堪作证明。

  法藏菩萨满心欢喜的说:我今天非常庆幸,得在世自在王佛面前,至诚发愿,上求下话。希望佛相信我所发的愿,是真实不虚的,证明我当来,必定得到无上佛果。因为唯有佛,才是可作我真实证明印可的人。

  再来,我要请十方诸佛,为我作证。为什麽呢?因为我既于彼世自在王佛前发愿,不是只有愿无行,空愿无益的。我决定要努力,在十方诸佛世界,精进勇勐,修行菩萨道,来达到我所欲的佛果。我这点愿心希望,非达目的,绝不终止。十方世尊,都是智慧无有障碍,所以我要请诸佛作证。同时要令此诸佛世尊,先了知我的心愿,才能时常对我的起心动念,及所有行为,加以警策指导,使我行愿相符,直至成佛。假使我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身心遭遇到,难行、难忍、难捨、难进的情况,停止不能前进时。我要请诸佛,以不可思议的三业轮加持我,使我虽然在诸苦毒中,我仍然能如愿修行,对菩萨道的一切,能形、能忍、能捨、能精进不退。而且更能忍受一切挫折苦难,不得佛果,终不退悔。

  法藏菩萨发菩提心的偈颂,已经讲好。全部偈文的系统,就是:愿我也能具足佛的三业功德。愿修成佛之因的六度万行。愿成就最好的佛身净土,以摄化众生。愿令十方一切众生,生我国土,同成佛道。愿诸佛为我印证,有愿必成。从本经后文所说,弥陀的修因证果,摄化有情来看,法藏菩萨所发菩提心,可以说完全实现。因为只要真发无上正觉的心,一切愿王,如弥陀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都从此心出生。一切净土,如极乐世界,净瑠璃世界,亦由此建立。为什麽呢?一切法不离自心故,心生则种种发生故。法藏菩萨,随顺自己所发菩提心,摄取诸佛净土的优点,修集种种庄严净土的功德,建立最优美安乐的佛果,普度众生,这是一切众生,修行成果的榜样。我们今天,得闻此经,如果也能发菩提心,修净土行,求生极乐;则与法藏菩萨心心相印,阿弥陀佛当会为我们,伸手授记,如是自在王佛所说:会当剋果,何愿不得。

  戊二、至心精进 分四

  己一、请示修行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知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说此颂已」,是结前生后。「而白佛言」以下是法藏菩萨请示修行,分三段来说。第一段法藏请法。「唯然世尊」,是对世自在王佛说:我法藏今为菩萨道,已真实发了无上正觉的菩提心,愿上求下化,早得如佛。愿佛为我广说,如何修行的经典,和能得成就的法门。我当依教如法修行,才不致于盲修瞎炼,徒劳无功。我修行菩萨道,是必须依照我刚才所发的菩提愿。摄取一切佛国,所有清净庄严,建立我愿求的无量庄严,最为清净微妙的净土。令我于今生今世,便可速疾成就「正觉」的佛果

  其次,我将成佛的名号,及庄严安乐的净土,来摄化众生。就是要在十方世界,劝众生念我的佛名,欢喜要生到我的净土。这样我必定去接引,都能生到我的国土。便把他们无量劫来,生生死死,劝苦的根本,和轮廻不息的果报,一起都拔掉了,永远没有众苦,但受一切的快乐。我这种发心,可以说都胜过其他诸佛,要怎麽去修行,才能满院,才称合我的愿心呢?

  第二段世自在王佛欲说先拒。并以称讚法藏菩萨,使其生起欢喜心,尊重想。佛对他说:如汝所请问如何修行净土法门,及如何可得庄严佛身佛土的胜果,是不用我来说的。因为汝已亲近过无量诸佛,高才勇哲,久修梵行,受持佛智,世间的人,都无法与汝相比,汝自己当然会知道。

  可是,法藏菩萨,究竟与众不同,他没有丝毫的自满,或自以为是。我们只要看他前面所发的菩提心,就可想见,他不是泛泛的菩萨,他是一个「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心菩萨。尤其是他确实能知恩报恩,尊师重道。所以他对佛禀白说,这是第三段殷重再求。我要所修所成的佛身净土,所摄化众生的事理因果,其中的要义,那是非常弘广,而又非常深奥的。这是如来甚深行处,有谁能知。这非是我法藏,所能知见的境界。唯愿世尊,广大的,详细为我开示,敷扬演说,诸佛如来,如何修行成就净土之行。我法藏闻佛说了以后,当然会如佛所说,老实去思惟修行。这样才能成就圆满我所愿求的,清净佛身,和庄严净土。令一切众生闻名称念,发愿往生,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我们由此可知,净土法门,是知难行易,正与 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说「知难行易」学说,大致相同。

  己二、正示行法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尔时」,就在法藏菩萨再次请求的时候。世自在王佛,知其利根大智,高才勇哲,明白事理。而且具足大悲心,志愿求高深无上佛国。诱发愿要度广多无量的众生,这是一个最适合修净土法门的根器。即刻便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说的什麽经呢不是说什麽玄妙,也不是说有什麽秘诀,只开示修行的心要:乃在「至心精进」四个字。佛先举譬喻,然后合法,使法藏菩萨一听就明了。譬如大海,海中的水,真是多得不可说。可是有一人,他要用量米的斗,去把海水全部取空,这真是太难了。可是,海水到底还是有数量的。只要有恒心,能经历无量劫数的时间,尚可把水取穷,一直到底,而得到大海中,很多微妙的珍宝。以下是合法。假使修菩萨道的人,能像用斗取海水的人一样,也有恒心,更有至诚专一的心,上求下化。虽然同样经历无量劫数,仍然精进不退,求道不达目的,决不终止的话,必然也会获得他所愿求相当的果报,如佛身净土等。决定没有任何心愿,不能得到。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举本师,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是如何的至心精进,才把精进波罗蜜修圆满。佛在过去,为国王太子,名大施。发菩提心,向龙王求得如意珠宝,可以随心所欲,要什麽有什麽,来布施众生。但刚得到珠宝,正要回国,一不小心,失落在大海中。他便发愿,我无论要经过多长时间,必定要把海水取空,找回失去的宝珠,好布施众生一切需要。发了愿,便一再用水桶去取海水。诸天见到这种情形,都来帮取,结果把海水取空一半。龙王既感动又害怕,赶快把如意珠宝再呈送给大施太子。

  什麽是至心精进呢?至心,即是至极之心,有理有事。约理说:至心便是不生不灭,生佛平等的心,亦即阿弥陀、大圆觉,自性清净心,一念具三千性相的界尔之心。也就是真实智慧,真如法身,亦名般若心。真智无知,法身无相。无知故能无所不知,以真实而称智慧者,明智慧非作非非作。无相故能无所不相,以真如名法身者,名法身非色非非色。离四句绝百非,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思议,唯证方知,是为至心。约事说:至心便是诚恳专一至极之心。广说:如发菩提心,便是至大、至圆、至正、至实、至顿,不是小、偏、邪、权、渐。如修菩萨道,便是至真、至善、至净、至广、至久、至刚、至健,有为有手,没有一点虚伪、疑惑、垢秽、狭劣、退悔、畏难、懈怠、改变。如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便是至大无外,至久不息,时空无尽,是名至心。又如有定有慧,定会均等的心,能至菩提涅槃,即是至心。所以三乘共修的三十七道品,法相虽有多种,归纳不出定慧精进,亦即至心精进为修道之不二法门。约儒家说:至心即是忠恕,诚意,正心。说话要诚信,待人要诚实。约修净土法门来说:至心精进,便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专念即至心,一向即精进故。所谓至心专念,就是至成恭敬,专一无二,名为无后心无间心。相当于禅宗祖师所说:「截断众流,涵盖乾坤。」此心即弥陀,此心即极乐。念佛能做到海枯石烂,此志不移。念兹在兹,废寝忘食,就差不多。相当于善导大师所说四修中的恭敬修,无馀修。也与观经所说,上品上生,必须发三种心中的至诚心深心,弥陀经所说,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的心,大致相同。怎样才算一向精进呢?信愿念行四门,相续不断的增上进步,尽报精修,便是一向精进。相当于四修中的无间修,长期修。一般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儒家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日月运行,四时相续。易经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如莲池大师所说:「少闲话,绝闲事,不闲走,做到年无闲悦,月无闲日,日无闲时,念兹在兹。」就算至心精进了。

  世自在王佛,开示修行的心要,就在至心精进。这是很平常的话,并没有什麽神秘。也不像外道,说有什麽开关点窍。而且说了很好的譬喻,大家听了,有何感想?我想要能至心精进,必须先能无我。看看我们的本师,六年苦行。以及古今佛门弟子,凡有一点成就,那一个没有具足无我精神,才能至心精进。愣严经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所以必须先理解无我,才能至心精进,惑尽智圆,自利利他。佛世的阿那律尊者,七日目不交睫。周利槃陀尊者,至心念扫帚二字证果。禅宗的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二祖慧可大师,断臂求法。赵州八十岁,还行脚参访善知识。虚云老和尚,三年朝拜五台山,以报母恩。清凉国师,十事自誓,十事自励。玄奘大师,为法忘身。智者大师,诵法华而见灵山说法。净土宗的初慧远大师,三十年不出庐山,六时行道,不废寸阴。二祖善导大师,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提倡专修,三十馀年未尝卧睡。四祖法照大师,以至诚心,亲历五台圣境,面见文殊菩萨,金口宣扬念佛法门。六祖延寿大师,日课一○八佛事,夜到别峰念佛,每日念佛名十万。七祖省常大师,刺血书经,领众念佛,日夜精勤。十一祖省庵大师,瞻礼阿育王寺佛舍利,先后燃五指供佛,跪舍利塔前发四十八愿,感舍利放光,日夜课佛十万声。十二祖彻悟大师,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开示大众说:「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什无闲,愈久愈挫,转持转切。」净土宗自庐山开始至今,将近一千七百年,其间除历代祖师外。有仙乐来迎而不去的,有天童请驾而不喜的,有银台要换金台的,有求佛提前来接的,其他胜事更多,详见往生传中所载。归纳来说,都不出「至心精进」所成就。我们学佛修行,应当拿他们做榜样,也要着实从这四字用心下手才好。切不可空腹高心,貌视先贤古德学成一个会说不行的伶俐汉,一个赖佛偷生的懒散和,或者学成索隐行怪的外道,那就太自误误人了。

  当知,六道众生,唯人道能具有无我精神,至心精进,上求下话。而老实人又比聪明人,更能具有。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都是无我的老实人呀!世间做人,在学问事业,或名节上,有点成就的,也少不了要能无我,至心精进。科学家的发明,如牛顿,爱迪生等。宗教家的耶稣,宁上十字架。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宁愿服毒而死。我国古圣先贤,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夏禹治水,苏武牧羊。文天祥的正气歌,诸葛亮的出师表。史可法,岳飞的精忠报国。越王句践的卧薪嚐胆。乃至国父革命,八年抗战。还有孟姜女的哭长城。那一件,不是「无我至心精进」的表现?我曾作了一副对联以自勉:「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尅果,何愿不得。」「事无大小难易,尽心而为,勤能补拙,有志竟成。」也可作为诸位求学做人的参考。

  总之,佛教的特胜,在能无我。一切凡夫外道,都执有我。如果学佛,一切为自我,自私自利,求名求利,就算至心精进,也不是佛弟子。谈到修行,事不能急功近利,或投机取巧的,也没有什麽神秘。今日有些佛弟子,不明无我及至心精进的重要,总希望有什麽便宜可捡,有什麽秘密可传可得,难免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虽然念佛,而不能老实念佛。听说有跑西方,跟着瞎跑。听某法师说:每月那几天拜什麽佛,这样功德大,也跟着这样拜。听人说:念「南无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这样念,能于一声中念得多,也便跟人这样去念。听人说:有弘愿本愿念佛法门,只要有信仰心,完全靠弥陀的弘愿本愿摄受,不论其他修行,就可以往生,这不是太便宜,太方便吗?我何必去吃这麽多的苦,这样不能,那样不可。还要至心精进念佛,修诸功德起不是傻瓜;因此也跟别人去修弘愿本愿念佛法门了。有些听人说:修禅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要念佛生西方干吗?修密好,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也用不着持斋吃素。或听人说:学教好,你看某法师,讲经说法有几百几千人听,皈依的信徒多得很,好神气,何必修念佛法门。还有听人说:炼丹练气功,练瑜伽,可以长寿,这个更适合我的需要,念佛干吗?更有些人,听人说:诵某部经,持什麽咒,功德最大。拜什麽忏,最能消业障;便跟着去诵去持去拜。今天听说某寺某道场,招待好,法师好,便常跑某道场。明天听说别的道场好,又去赶热闹。看他既很虔诚,又很发心,道场跑遍,忙得团团转,可是把阿弥陀佛的名号,丢到天边去了。像如上我所举的例子,这样念佛,还能成就净业,往生净土吗?还能称得上,事一个真实正信的佛弟子吗?我说这些,不是讥笑讽刺别人,也不识自讚毁他,更不是给人泼冷水,断人善根,阻人修行。是希望所有佛弟子,都能领取是自在王佛的开示,效法法藏菩萨,及过去先哲,拿稳修行的方向盘:「至心专一,精进不懈,求道不止(不变)。」必然会当尅果,有愿必成,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唯有这样,才不辜负佛恩,也不辜负自己学佛修行一番呀!再说:中华民族所以能绵延五千年,成为世界最悠久的民族,就靠这「至心精进」的民族精神。只要这四字保持不失,任何险难终能克服,一切惊涛骇浪,都阻止不了我们民族的继续前进!凡是中国人,必须把握住「至心精进」,才不会愧对我们的祖先,才能庄敬自强,处变不惊,使我们的国家民族,永远光芒万丈,成为人类历史的唯一巨星。

  世自在王佛为法藏菩萨,开是修行心要后,接着对他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中,种种功德,严净,广大的相状。并且说明正报的天人,依报的国土,都是有其必然的因果。什麽是因果呢?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这就是古今不易的因果。假使天人皆有净心善行,就会感得净妙的国土。相反的如果是秽心恶行,那就必得麤浊的世界。法藏!汝既发了无上菩提心,又希望修净土行,要成就最清净安乐的佛国,以摄化众生。我应当随喜满汝的心愿。于是,以佛神力,就将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其中有净土,也有秽土,悉皆显现在法藏眼前,使其亲见明白,就好比在镜中自见面像一样。有人问: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见,都是净土。为什麽世自在王佛,现与法藏菩萨看的,要有净有秽呢?答:这是佛的逗机施教。韦提希只希望速离浊世,往生净土,故佛只现净而无秽。法藏菩萨是上求下话,一面要摄取一切净土的优点,一面要避免一些秽土的缺点,来建立一个第一的净土,摄化十方众生。所以佛就显现净秽世界的真实相给他看,使他有所选择,在修行时有所应修应断,才能成就纯净无秽的国土。

  当知:世间法相念念不住,净可变秽,秽可变净。要能得纯净土而相续,非作功德不可,念佛是一切功德中王。可是功德也属有为法,亦缘起缘灭,要使功徳相续增上,那就必须无我至心,精进不止才能够。法藏听了佛的开示,及见了净秽佛土。便以无我至心精进为体,修诸功德为用,相续不断,一直到完成他的佛身净土。仍以无我至心精进为体,十方接引众生为用,相续不息,要把众生度尽,才肯罢休。这种精神,如是修行,是我们一切念佛弟子的模范。大家对以上正示行法,这一段经文,千万不要轻易读过。不然,佛法懂得再多,而没有无我的精神,至心精进,行解并重去修证,还是得不到真实利益。本师不是说过:我与阿难,同时发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为佛。

  己三、依教修行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者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法藏听佛开示完毕,既求法得法,又亲见诸佛净土,便随闻即行,起闻思修三慧。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效法。假使徒闻不行,等于吴文。因为佛法,不是当研究学问用的,是用来自利利人,了脱生死,成佛作祖的。就算你懂得很多,能说能写,只能成为佛学通家,不能成为出世圣贤。法藏菩萨,所以能成佛,就在即知即行,知行合一,这是行菩萨道,很重要的关键。他闻到佛为他所说,二百一十亿净严国土情况,而且承佛神力,皆悉者见。这是闻慧,而且是见闻具足的,由此生信发愿,才可称为深信切愿。一般宗教都一样,要能得信心坚固,必须对他所信的事理,有亲身得到一番体验,此名宗教经验,那就不会动摇了。净业行人,也最好至心精进,求其现生得见净土,这样成就的信愿,才是往生的主力。不过,先要求自己心净,不求净心,只求见佛净土,那容易着魔。而且所见要与净土三经合,要与所修观净合,不合便是错误的修习。假使我们不能亲见,则当以佛的言教为绝对准确,不生疑惑。若有疑惑,虽然念佛,修诸功徳,只能生在极乐世界的边地,那就失去大力,本经有明确的教诫。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这句是指法藏菩萨,修净世界愿说的,即是后面四十八愿,这是无有人超过其上,而且是最殊胜,不可思议的大愿。发愿一点特别重要,为什麽?学佛修行,是否正确?能不能自利利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