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十种心
发布时间:2024-05-15 02:17:17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次列弥勒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这一部经我们过去好像讲过三遍,就是《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在这部经里头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於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这段文是《宝积经》里面「发胜志乐会」的经文。...
弥勒问,何等名为十种心?...这段文是从《三藏法数》,「念佛十种心」这一条里头,它的出处就是《大宝积经》。前面所引的跟念老所引的相同,「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可见得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时时刻刻都提到。...
第一个,「无损害心」。此地这个十种心很重要,学佛的人,特别是念佛人,为什么?念佛人在学佛里头有特殊的地位,他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而阿弥陀佛在一切诸佛里面,一切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地位很特殊,一切诸佛都没有的。因此弥陀的弟子,一切诸佛都尊重,为什么?尊重你的老师,连带也尊重你的学生。我们做弥陀弟子,要替阿弥陀佛争光,不能给阿弥陀佛抹黑,这十种心就非常重要。头一个没有损害心,损人利己,伤害别人,这个心决定不可以有
。下面有简单解释,「念佛之人,於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像弥勒菩萨一样,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我们要常常想到,对一切众生要帮助他离苦得乐。哪些众生?不只是我们佛门同学,不只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至少我们的心量要包含整个地球。凡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我们要一视同仁,像兄弟姐妹一样,要有这个心,这就是菩萨心肠。这还不够大,这个扩大,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教区,这个教区有多大?十亿个银河系。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乘上一千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总共十亿个。十亿个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在,不在我们地球,在别的星球上。你想想看,他的教区十亿个银河系,处处他都现身。...所以第一个,决定不能有损害众生的心,损害有精神、物质两方面,都不可以。弥勒菩萨问的十种心,世尊教给他的,头一个就是无损害。念佛的人常常有损害别人,这在戒律里头有杀,杀业,有盗业,有偷盗,这损害,破根本戒。我们常常想著,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好。...
第二个,「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於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这叫无逼恼心。前面一条是大慈,第二条是大悲。大慈没有损害人的念头,大悲不能逼迫人,不能让人生烦恼,要有怜悯心,这是佛菩萨。你学佛了,还要常常逼迫人,还要叫人生烦恼,你没有想到冤冤相报,你伤害别人,你会得到伤害的果报。世界,要讲得不好听,说穿了,这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情?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苦世界。佛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我们修这十种心就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别人都来帮助你,因果就在眼前。
第三,「乐守护心」。这个乐念去声,不念乐,念要,乐是爱好、喜欢。喜欢守护,你看「念佛之人,於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这叫乐守护心。守护落实在哪里?落实在自己真正依教修行,这才叫守护。...我们念佛人要守这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它是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说的,三条。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一条是佛的普世教育、人天法,我们把它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感应篇》;最后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我们称它为儒释道的三个根,从这个地方奠基础,要认真学习,要真干。
第二福是从第一福的基础上再向上提升,没有第一哪来的第二?就像盖三层楼一样,没有第一层就没有第二层。第二层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这三句。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皈依老师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皈就像我们在台湾,那个时候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这三皈是什么?就是火车票,你有这张票才能上车,而且时时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丢掉,到达站后这票要交回去。他说三皈依就像这张票一样,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离开你就不是佛弟子。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意思要懂,佛就保佑你,你觉悟就不迷惑。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戒律、禅定、经教,一而三,三而一,你看每部经里头都有戒定慧。有戒,我们知道怎么做,不能没有戒律。《无量寿经》讲戒律很多,专讲戒律,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六品经专讲戒律,细说五戒十善,知道该怎么做法。禅是清净心,也教你,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心。禅是真心,要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用妄心,用妄心就错了。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对待僧要恭敬,他对我们有恩德。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们看到出家人的样子,马上就回光返照,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穿上这个衣服,剃了头,表法的。看到佛像就想到觉而不迷;看到经典就想到法,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清净,净而不染。所以住世三宝对我们管用,要没有这个,没有人提醒我们,我们会常常忘掉;有这三宝,常常在我们面前,时时刻刻提醒,这就是功德。...
第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於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著心。」执著,大小乘经里面叫它做见思烦恼,见是看错了,思是想错了。见思烦恼,世尊为了方便教学,把它分为十条,五种见惑、五种思惑。见惑的五种,第一个身见,执著身是我。哪一个人不执著身是我?哪一个人不爱惜这个身体?爱惜身体怎么办?能把这个身体保住吗?保不住。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有命,医生能医病不能医命,你寿命到了,医生对你无可奈何,为什么?寿命到了。我这次到台湾来,我住在香港,邻居有一个同年的老先生,香港人。这个老先生大家看不出来,他懂好几国的语言,年轻的时候,世界几乎他都游历到了,有语言天才,八十八岁。我这次来的时候,我上车,他送我上车。前几天听说过世了,我都很想念他,人命无常。他的夫人还在,老夫妻每天早晨出来散步,我们一定会碰头。人有命,有业障。怎样保重身体?身体是物质现象,前面我们说过,物质从哪来的,从念头来的,从心想生。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想要好,心都是想好的,都是想善的,纯净纯善,身体当然没事情,我们纵然带著病毒的细胞都能恢复正常。
心地重要,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海贤老和尚活了一百一十二岁,他吃的是什么?他用的是什么?住在一个是破庙,小庙,小瓦房,那个送给人,人家都不要的。在非常偏僻的地方,没有人去烧香,没有香火。没有供养,没有收入,人都不去,靠什么生活?靠耕种。寺庙附近有很多地是没有主的,他去开荒,开出来种粮食、种蔬菜、种水果。他有体力,精神又好,头脑灵活,一百一十二岁的身体跟年轻人没有两样。他还爬树,到树上去摘柿子,水果树,水果熟了上树去摘,一百一十二岁干这个事情。往生的那一天,他是晚上往生的,白天从早到晚在菜园里面工作,干了一天,拔草、浇水、整地,晚上走了,他预知时至。有人告诉他,他的老朋友、老同参跟他讲,你要走的时候我替你助念。他告诉人家,不要,不要助念,助念不牢靠,我自己念佛,自己往生。他真的是自己念佛,走的这天晚上跟平常不一样,敲引磬念佛,平常念佛的时候不敲引磬,临走这天晚上敲引磬念佛。别人很大意,没有注意到,老和尚还在那里拜佛,他们就睡觉去了。到第二天早晨做了早课,看老和尚房间里面灯是亮的,老和尚房间从来灯都不开的,这个晚上亮的,进去看,走了。一点都不麻烦人,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一百一十二岁。
所以不能执著,一定要心地清净平等善良。最理想的就是一句佛号,我们求什么?求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决定不要去争、不要去求,於人无争,跟什么人都好处;於世无求,对什么人都没有利害关系,我无求。你求的我不求,我不妨碍你,你争的我不争,我不要,跟什么人都相亲相爱、都和睦相处,没有利害关系。跟学佛的人往来,只有好处没坏处,学佛的人不欺骗人。所以不能执著这个身,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这我所有的,你要我可以给你,用得不好使了可以换一个,身体可以常常换。身是生灭,我是不生不灭,这个得认识清楚,我们就不会过分重视。过分重视很苦,你也照顾不了,因为你有个命在,命主宰,不是我们自己可以主宰的,要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是最健康的?念佛是最健康的。海贤可以给我们做证明,这个小庙,他的妈妈可以给我们做证明,他的师弟海庆法师也可以给我们做证明,一生过著清苦的生活,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快乐,精神生活的丰富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
见惑,第一个身见,第二个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立。我们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法对立,没有对立。见取见、戒取见,这两个合起来,我们常讲的成见,就是自以为是。很多人都有这个烦恼,总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别人想的是错误的,这个要放下。能够放下自己的成见,采取别人的意见,人家欢喜;纵然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态度上要缓和。我们以自以为是、傲慢的态度对人,不知不觉得罪多少人。你在有权有势的时候,人家不敢对你怎么样,你的权势失掉之后没有人理你,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苦。这种情形在社会上,只要细心,处处能看得到,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再一个就是邪见,错误的见解,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在邪见包括了。
这五种错误见解断掉,证须陀洹果,你是真正佛弟子,小学一年级,须陀洹果。须陀洹,那就是圣人,不是凡夫,他虽然没有出六道,他在六道里头有一定的期限,人间天上七次往来他证阿罗汉,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不能小看他。神通,本能恢复两种,六种神通他有两种,有天眼通、天耳通,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他能看见,他能看到天神,他能看到鬼神,我们看不见;他有天耳通。提升到二果,就又有两种神通出现,他心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他知道;宿命通,自己过去世再过去世,二果圣人应该知道几十世,甚至一百多世以前的他都知道。阿罗汉能知道五百世,所以在二果圣人的话,几十世是没有问题的。到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是变化,能分身。能分身、能变化,到什么地方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意念想到哪里,他身体就到哪里,他有这个能力。第四果阿罗汉有漏尽通,漏尽就是六道里面烦恼断干净,超越六道轮回。小乘是这六种神通都得到的时候是四果罗汉,但是从二果以上要断思惑,就是思想,错误的想法,初果完全断见惑。思惑有五种,贪瞋痴慢疑,五毒,这五种断不了,六道出不去。贪、瞋恚、愚痴、傲慢、怀疑,对圣教的怀疑,对伦理道德的怀疑,这五个字不好。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出六道轮回,这里头五个字有一个就出不了六道。念佛人用什么方法?用一句佛号,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念佛的心里不夹杂贪瞋痴慢疑,不夹杂前面讲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十条完全没有,才能脱离六道。念佛人有一个好处,自己没有能力断,阿弥陀佛佛力加持你,能帮助你断掉,在往生这刹那之间,这些念头都不会起来,不会干扰你,你平平安安往生到极乐世界。
第五个是「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於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这个净意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怎么样才能得来?第一个,妄念放下,杂念放下,出家人对於别人恭敬的利养也要放下。如果不放下就不能往生,就不能超越六道,一定要放下。无论多少统统放下,放下好!辗转布施,愈施愈多,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帮助我改造命运,叫我发心,希望我出家学释迦牟尼佛,我完全听话。我没有寿命,寿命只有四十五岁,真的,一点都不假,四十五岁以后的寿命是佛给我的。...
第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於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这一句其实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念念不忘无上菩提,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跟这句的意思完全相同。...
第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这叫无下劣心。这一条重要,一定要落实,就是说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对事的恭敬是认真,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对人的恭敬是礼貌,是以真心待人。世出世间法讲到最后,就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对人是六道凡夫,真心待人是佛菩萨。永远用真心待人,为什么?因为你是弥陀弟子,弥陀用真心,我们不能不用真心。
第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於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我们学佛的人,修净土的人,一定要知道,我们这一生走一条路,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终极的目标是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习,希望在极乐世界一生证得无上菩提,我们的愿望就圆满了。所以要知道在这个世间作客,可别当真,这个世间样样都是假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带走。能够带走的,这一句佛号,对极乐世界坚定的信心、愿心可以带走,其他的统统要放下。
末后这两个,第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这叫无杂染心。也就是说一切人事物,无论是善是恶,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不能有杂念、不能有染污,这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於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这是真的,我们是凡夫,佛在经上讲的,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个相、每一个好放八万四千光,这个我们不能想像、无法想像。我们的想像就观经上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形好也就很难了,比较方便专观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要想到它的因与果,观相好是修因,希望将来得殊胜的果报。譬如舌相,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这是好相。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相?生生世世不妄语。说法给人做证明,我不骗你,舌头伸出来你们看看,你行吗?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语,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语。我们要修不妄语的戒,才能得这个相好。三十二相每一个相都有因,修因才能得果报,这是佛的因果教育。所以虽观相好,不生贪恋,这就对了。如果有爱著之心,就又变成烦恼。海贤老和尚说得很好,一切随其自然,自然是最好的。我们想要怎样怎样不自然,不自然就有缺陷,自然就没有缺陷。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二集) 2014/7/7 台湾台南极乐寺 档名:02-04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