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好不好,要从三方面去看 谁能过此难关,谁就了脱生死!
发布时间:2024-03-01 02:18:08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01-
一个佛教徒,应该从内心深处希望所有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远离伤害,早一点得到快乐,更永久来看,希望他们都能够早日成佛。如果你能经常想到这一点,就不只是一个佛教徒,更是一名大乘佛教徒。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这个想法本身就具备着出离心的思想;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早日成佛,这样的发心又具备着菩提心。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乘佛教徒,调伏自己内心,是最为重要的修行。因此,要重视发心。
如果你经常能发四无量心,就不会自私,这不是嘴巴上说说,而是真实不虚这样去思维。
当你真正希望众生都能脱离痛苦得到快乐,就会尽量地付出你的能力所及,尽心尽力去做。
在一切能力所及的付出之中,通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绮语、不妄语、不贪、不嗔、不痴等等来约束自己,去积德行善,你的解脱之路,就会越来越宽。
佛陀所讲的经律论三藏,可以通过我们跟随具德上师系统闻思修佛法,慢慢去领悟,但是这个过程中,你的身口意不能不受约束,不能想去作恶却觉得无所谓。
不去伤害其他生命,尽量去积德行善,尤其要多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多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心灵,才能谈得上是在修行。
否则面子上的修行做得再多,好像做了很多功课,但是在改善自己身口意上却不做努力,也没有按佛陀说的去做,这对解脱并无意义。
佛陀准许我们去做的,播种一切善因,我们就努力去做;佛陀没有开许我们做的,表示那是对我们有伤害的,对其他生命也会造成伤害,我们就尽量放弃。
如果你能贯彻这种心态在身口意上,佛陀所讲的《大藏经》中如此浩瀚广大的精神,就会慢慢领悟得差不多了。
修行好不好要从三方面去看,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三种:
第一,是身体的修行;
第二,是言语的修行;
第三,是心的修行。
哪个最重要?心的修行最重要!
先把心调整好,有了出离心、有了慈悲心、有了菩提心等等;
然后再用言语去念经、持咒,尽可能地讲美语,用我们的语言去积德而不是去造业;
然后尽我们身体的能力,去放生也好,帮助别的生命,给予众生无畏的布施也好,财富的布施也好,任何一种布施尽量去做,布施自己的时间去做义工等等也可以,只要我们能做到的,都尽量去做,这就是从“心”开始的修行。
一个修行人,必须要重视“心”的修行,不能只是做面子上功夫,偶尔装装样子。
-02-
转生善趣的根本就是受持戒律
前面我们讲了,在家居士们要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以便在相续中播下戒律的种子,这一点相当重要。
很多人问过我,他们有没有出家的因缘。其实,一个人只要希求解脱,应该说他就有出家的因缘,但这个因缘今生能否成熟是很难讲的。
如果今生不能出家,也要尽量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
倘若连这个基础都没有,那不要说获得解脱,来世连人身也很难获得,因为许多经论中都说,转生善趣的根本就是受持戒律。
末法时代,外在的环境越来越迷乱,到处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引发散乱的外缘,人们内心的分别念也越来越纷繁复杂,许多修行人缺乏外摄持和内摄持,无法抵抗这些不清净的外缘,守持清净戒律的人越来越少。
从出家众来看,本来,清净戒律的僧团是佛教的根本,是人天之庄严,也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应供处,可是近二十年来,许多寺院的僧人越来越少,有的寺院在二十年前有七百多位出家人,现在只剩三百多人。
从在家众来看,有些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了,对佛教很有信心,也经常供养三宝,但相续中连一分戒律都没有。
可能有些人担心持不住戒,所以不敢受戒,但我认为,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应该不是很困难。
戒律是成就密咒的根本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戒律是一种约束,与不受戒相比,受戒后可能会觉得不自由,但有智慧的人知道,这种约束是有意义的。
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每天在散漫放逸中度过,这将导致今生来世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如果好好持戒,即生会享受到身心的宁静和快乐,来世也能得到善趣的安乐和解脱,而且修持善法的力量也会极为强大。
《杂宝藏经》中记载:从前罽宾国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许多阿罗汉都无法降伏它,后来祇夜多尊者来到恶龙所在的地方,尊者弹指三下,对恶龙说:“你不要住在这里。”恶龙马上就离开了。
其他阿罗汉问尊者:“我们与你都获得了漏尽的解脱法身,但我们用尽神力也不能降伏恶龙,你为何弹指三下就赶走了它?”
祇夜多尊者说:“我自从凡夫地以来,连微小的轻罪都像四根本罪那样防范,所以才具有这样的道力。”
不仅如此,在金刚密乘中,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戒律,如《妙臂请问经》中说:“咒本初为戒。”
戒律是一切安乐与功德的根本
从总体而言,佛教的基础就是戒律,如果戒律存在,佛教就存在,戒律隐没,佛教就隐没;
从个人而言,如果有了戒律,其他功德会自然而然生起。
因此道友们要像珍惜如意宝那样珍惜戒律。
相续中具有清净戒律等功德远胜于表面上的能说会道。
今后大家要从清净戒律开始,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内在的功德。
否则,依靠表面的夸夸其谈,你可能会博得许多人的赞叹,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内在的空虚。
我遇到过不少佛教徒,有些人讲起来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听了他的讲法我都觉得:这个人真了不起,如果他当法师,可能会利益成千上万的人。但实际上他只会空谈,内心并没有真实的功德,暂时好像很了不起,但日子一久,经不起外界的风吹雨打,最终会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境地。
在正法兴盛时期,曾经有无数护戒如眼的高僧大德,想到他们清净如法的行为,我就会情不自禁生起随喜之心。
而在末法时代,许多人不重视戒律,每当我看到这些不如法的现象,内心总是觉得非常遗憾。
前一段时间,我在一所医院遇到一个出家人,他向我大吐苦水,说他一直很精进地修行,现在病得很厉害,本来需要长期治疗,但因为没有钱,不得不提前出院。我当时很同情他,安慰他好好看病,并且资助了五千元钱。没想到半个月后,他打电话给我,说他已经还俗了。
也许他觉得自己这样做没什么,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因为这种轻毁戒律的行为的后果非常严重——异熟果是堕入恶趣感受强烈的痛苦,等流果是即使再转生为人,也会生生世世戒律不圆满。
护持佛法的根本在于护戒
末法时代的恶相就是戒律逐渐隐没,如果想护持佛法,就必须从清净戒律入手。
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代,总的教法尤其是戒律如意宝已经接近唯持形象期了。
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说:“边地魔军蜂拥而至之时,首先律藏如意宝会隐没。灵器和禳解等不会隐没,即使隐没也无所谓。”
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灵器、禳解术非常灵验,对病人、着魔者有很大的加持,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佛教,真正能代表佛教的就是戒定慧三学,尤其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如果这些隐没了,佛教就隐没了。
现在许多寺院非常重视念诵的仪轨和唱腔,虽然这些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但它们并不能代表佛教,即使隐没了也不是特别可惜。
此外,经书也不能代表佛教,按照汉地的说法,佛法要灭尽时,《无量寿经》仍会留存在人间一百年,但由于那时已经没有戒定慧三学,因此也不能说真正的佛法仍然住世。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佛法的根本戒律入手来护持佛法。
大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存在误解:有人认为出家、剃头是佛教,有人认为念经、作佛事是佛教,有人认为唱歌、跳舞是佛教……
其实,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教就是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
如果一个地方的佛教徒具足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这就说明那里存在佛教;
否则,即使天天敲锣打鼓,形象上搞得轰轰烈烈,这也不能说明那里存在佛教
。-03-
谁能过此难关,谁就了脱生死!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方便开示
1955年乙未七月初十日讲述
今日有几位广东居士入山礼佛,供斋结缘,请我上堂说几句话,我是空空如也的。谨略述《四十二章经》一部分的故事,与各位结缘。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谁能过此难关,谁就了脱生死。生值佛世,何以说难呢?
若无善根福德因缘,不说遇著佛,遇菩萨罗汉也难。《智度论》云:“舍卫城有九亿家,三亿明见佛,三亿信而不见,三亿不见不闻。”
佛二十五年在彼尚尔,若得多信,利益无穷。
佛在舍卫城二十五年,尚有三亿家不见不闻的,以其无善根福德因缘,故虽生值佛世,尚不见不闻;与佛同时在世,相隔很远,不见佛不闻佛的人更多。
故无善根之人,虽生佛世也无用处,而且就算在佛身边,为佛弟子,若不依教奉行,也会招堕,如提婆达多是佛的兄弟,善星比丘为佛侍者二十年,不修行还堕地狱,城东老母与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与佛无缘,不愿见佛,可知见佛闻法之难了。
现今佛不在世,善知识代佛弘法,亲近之也能了生脱死,但善根浅薄的,会善知识也难,纵有缘见面闻法,不明所说之义,也无益处。
华严初祖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化身,有弟子亲近很久,不知他的伟大,一日告假,要朝五台山礼文殊去,师赠以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弟子不会意,乃至五台山脚,见一老人,谓之曰:“文殊今在终南山,杜顺和尚是也。”
弟子趋归,师已于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关中于是日作文殊忌斋。
不具眼识人,虽在善知识面前也认不得他是善知识。
又太阳警玄禅师座下,平侍者心地不好,结果叛师离道,收场在三岔路上被老虎吃掉。
已会善知识可算不难了,但不依教修行,虽会善知识也无用处。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因贫穷的虽欲布施,有心无力,勉强布施,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为难;豪贵人家,有力布施,不能放下身心去学道,也是为难。
难易是对待法,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
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难之与易在人不在法,贵能融通,则一切无碍。
贫的是前世不施,故感今果,正应尽力布施,豪贵的人身分高,办事不为难,正好学道。
佛弟子阿那律,此云无贫,或曰如意,他过去劫中贫穷,一日,在田里干活,其妻送来稗子饭,适有一辟支佛僧,向他化饭。他说“这饭很粗,不堪供养大德,请到我家另供好饭吧!”僧曰:“现已正午,若到汝家便过了午;过午我不能吃,就化你这稗子饭吃好了。”他就以稗子饭供养此僧。
因此功德,感果九十一劫生天为天王,世世无贫,事事如意。
做人王天王不稀奇,由供僧种下善根,得为释迦座下弟子,闻法悟道成罗汉,天眼第一,这更难得。
以一饭之因,就有如是好果,贫穷布施比富贵布施功德更大。
可见能打破难关,则贫穷布施亦非难也。
菩萨修六波罗蜜,以布施波罗蜜为首。
布施之义说来很多,略说有三:“
一财施,舍财济贫也;
二法施,说法度他也;
三无畏施,救人之危难也。
又,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之名誉福利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世根,及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布施也;
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也。
身尚能舍,身外之物更不消说了。
来的四位广东居士,千山万水,朝山礼佛,布施结缘,已经难得。
既为求出离法而来,则要发长远心,有进无退,恭敬三宝,不要分相,见好的固然要敬,见不好的也莫起憎心。
有憎爱心,就有烦恼,就脱不了生死,憎心一起道心就退,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