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戒学

戒学——三学之一

戒学是戒律的修学。三学之一。戒是出生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本。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乃至于圆满究竟——成佛的由路。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敬三寳起,一直到完成无土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律,为三藏教法之一,其行门之广,蕴意之深,类别之众,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

戒律的修学。三学之一。戒是出生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本。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乃至于圆满究竟——成佛的由路。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敬三寳起,一直到完成无土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律,为三藏教法之一,其行门之广,蕴意之深,类别之众,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

戒学是什么

律,为三藏教典之一。梵名毘奈耶,正译为律。示别于经(修多罗)论(阿毘达磨),故名为律。大毘婆沙论序,约依处、所显、等流、说、所为、分位、进趣的七种差别,说明建立三藏的所以,如其次第,谓毘奈耶为「依增上戒论道增胜」(就依处差别而说);「毘奈耶缘起所显,谓毘奈耶中应求缘起,世尊依何缘起制立彼彼学处?」(所显差别)「毘奈耶是大悲等流」(等流差别);「说诸学处是毘奈耶」(说差别);为「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熟故,说毘奈耶」(所为差别);「依已串习位说毘奈耶」(分位差别);为「已入正法令受持学处故,说毘奈耶」(就进趣差别而说。原文见大毘婆沙论卷一)。

戒学是什么

律学的成立,起源于释尊因弟子随犯而结为条文。传说释尊成道后,初十二年,僧众清净,仅为无事僧略说:「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的戒经。从是以后,出家者日多,龙蛇混杂,恶行渐起,释尊乃制戒摄僧。观释尊历述过去七佛法住久暂,无不以是否制戒摄僧为定,则知戒律关系佛法的住世,是非常重要的,释尊制戒,实亦为此。吾人生居于佛灭二千五百年后,仍能见闻佛法,在佛法中修学,当知即是受如来制戒摄僧之赐!相传修多罗尚可通佛弟子、天仙化人等说,戒律则唯佛能制。由此可见,戒律在佛法中,是更为根本而重要的。

戒学是什么

各律译传中国后,都曾略为弘传,唯至唐代道宣律师,承智首律师之统,专弘四分,并有相部法砺律师及东塔怀素律师,亦宗四分,各制章疏,成为唐代四分律:砺、宣、素的三派。未几,砺、素二家之说,废绝不行,唯道宣律师一派独传。流衍至今,虽授受未绝,徒具形仪,然宗承有自,律本,章疏尤存,真伪纯滥,犹不难一一考定。此仅及小乘出家律仪者。大乘戒律,中国虽盛行传习,然求之印度,传弘的情形不详,而所谓大乘律,均系附于经论而出者,未别为制作,亦未闻有部派之分。中国藏经所列之大乘律典,不过宗本律仪教诫的性质,将有符于此类文义的经论,开列在大乘律典的名义之下而已。因为大乘戒与小乘戒的根本宗趣不同,致授受之人、授法、持犯、开遮等,一切皆异。寻律法初制的本意,专为摄僧而令正法久住,此小乘律制之所由兴;而学大乘之菩萨,皆系受七众律仪后而转趣大乘者,故欲健全律制,严净僧品,以期正教之弘传久住,仍应意取小乘律典为主,而旁参大乘之精神,始能克尽僧伽的职责,而有存在于今后社会的意义。

...查看更多

戒律一词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戒律的梵语是尸罗,S/ila译曰戒。意思是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当行为的法规。如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类。道教亦有五戒、十戒、一百八十戒等类。《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牵入于地狱。”同时也是泛指其他成文或不成文的戒条。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尝制圣门戒律八条,自警警世。”

戒学:戒律是什么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戒学:戒律是什么

戒,系以自发之心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义。盖佛教教团之确立,须赖教团秩序之建立,故有分别制成之规律条文,与违反时之罚则,凡此,皆称为律。若由内心自发遵守一切律文,则称为戒。或亦有以戒律仅为一般之规范者,此一说法甚为普遍。要之,戒之范围窄,律则包含一切律仪,僧人之威仪亦含摄其中;即就广义而言,‘戒律’一语实有戒、律、律仪等义。

戒学:戒律是什么

戒律在印度佛教中,是所有佛教徒必备的条件,所以没有单以戒律成立宗派的意识。但在民俗习惯、气候风土完全不同的中国社会,要完全按照律典上的戒条规定去实践,实在很困难,因而除了逐渐加强对律文异解及戒律内涵的探讨,以及产生完全以律藏之研究为主的律宗之外,其他如依据《法华经》而形成的天台宗、依据《华严经》而形成的华严宗、教外别传的禅宗,皆各有独特的戒律。

...查看更多

戒律在印度,从部派的分裂看,从大乘学者必在小乘部派中出家受戒,以及大乘小乘、显宗密教都有其应守的戒律看,可知印度之佛教,是非常重视戒法的。戒、定、慧三学,是修学大小乘佛法最主要的方法和步骤。学佛而欲断烦恼解脱生死,虽非慧学不办,然无漏慧不能无因而至,修习慧学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定是修学观慧的方便,没有正定,深慧是修生不起来的,故定有如深密无隙的静室,然后于中燃起灯来,灯光才能明净有力,照破微细的黑暗;此喻由定发慧堪断烦恼。若是风中之烛,摇摆不定,则破暗之力不强,此喻散慧无断烦恼之功。是则修慧必先习定。但定有正定邪定之分,修习正定必须依止净戒,没有净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定,也是邪定,邪定是障碍解脱涅盘的。故欲获正定,首须严持净戒。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有如欲严密静室,须先掩门关窗补治讲漏一样,故戒又是生定的胜因。遗教经云:「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戒学:入道之基功德

由此观之,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乃为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须依止的方法与次第,而戒特为学佛进道之初首,一以其粗显而易于受持,以为定慧二学之阶渐。故学佛必须持戒,始能在佛法中有所增进。而由戒守之不同,才有内外、道俗、大小,乃至七众弟子之分。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修学佛法须要守戒,就和进入社会任何团体皆须遵守其法规一样,而佛教戒学,则更具有持身、处众及增进道业的殊胜作用。当知「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没有戒守,三乘无漏功德固无从得生,即世间有漏善法也难于成办。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

戒学:入道之基功德

戒法即重在止恶,止恶是消极的行善,也是人生向上的起始。摩天大厦,建立在强固的基础上才能持久,无上解脱涅盘,要在清净真实的戒行上才能确立起来。没有好的基始,绝不会有好的成就。故曰:「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华严经亦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又云:「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苦厄如父母,痴暗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而佛于临涅盘时,也特别告诫阿难及众弟子说:「波罗提木叉,此是汝等大师。」如来所以如是谆谆教诫弟子,受持戒法,实以净戒为随顺解脱之胜因,一切善法之根本。学佛而欲得佛法中之功德,弃舍戒行,实在是不智之举。

戒学:入道之基功德

复次,如来制戒,本在摄僧,故戒律中事,皆就世间法而立言:谓此是犯,此是不犯;此应作,此不应作。不应以实相法用为批评衡量戒学的标准。因为诸法实相中,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命者、时空等可言的。佛弟子居处于世间上,生活起居时时都与他人发生接触,故世间一般之是非善恶,佛弟子亦应善加分辨,将顺修习,不如此,佛法即不能久住世间。因此,戒律中说有人、有众生、有时空、有作者、有受者,也就因此,才有犯不犯、轻重、开遮等差别可言。虽诸法实相不碍缘起,然佛为护佛法,遂假名而结戒,世间重者重之,轻者轻之,所以在毘尼中,佛不论说实相。后世佛徒,多依实相深法而薄戒行,因而招世讥呵,自取堕落,殊与如来制戒的本意不合!此不可不知。

...查看更多

戒学的传播

相传西藏佛法,由于红教废绝律行,致佛教衰落,宗喀巴大师出而提倡律仪,始盛行黄教之化,乃至...
https://m.hao369.net/topicm/jxz/50197.html

戒学的发展

降及近世,旧时丛林制度废坠不行,受戒仪制,亦式成「饩羊」。僧品因之日趋低落,佛教衰败已极...
https://m.hao369.net/topicm/jxz/50198.html

戒学的名义

律毕的名称,诸处使用不同,通常称梵一音者有三种(有谓四种:加优婆罗叉):一、毘奈耶(旧称毘尼...
https://m.hao369.net/topicm/jxz/50199.html

戒学的起源和意义

释尊入灭的初夏,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结集,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此...
https://m.hao369.net/topicm/jxz/50200.html

戒学来源

律,为三藏教典之一。梵名毘奈耶,正译为律。示别于经(修多罗)论(阿毘达磨),故名为律。大毘婆...
https://m.hao369.net/topicm/jxz/50201.html

戒学在中国的地位

佛教传来中国,义理之学偏盛,钻研者多,咀嚼消化,早已蔚为中国佛教之大观。而戒学一门,虽有...
https://m.hao369.net/topicm/jxz/50202.html

三学之戒学

戒学是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之一,为防止行为方面的过失。亦称增上(卓越)戒...
https://m.hao369.net/topicm/jxz/50203.html

结语

戒学指的是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种类。戒学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的各种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这二者相辅相成,为的是让佛教徒严防身、口、意三业,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污的事情。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