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宗的发起
发布时间:2022-03-01 10:21:51作者:地藏经全文网作为中国禅宗的“五家七宗”之一,法眼宗是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由唐末五代的清凉文益禅师(885—958)开宗。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建立南宗,分传出荷泽神会禅师、南岳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南阳慧忠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五家。其中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两家最盛,由此二家生出后来的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是为禅宗五宗。其中临济宗又分化出黄龙禅师与杨歧禅师两家,是为五宗七家。
作为法眼宗宗祖的文益禅师,出于青原行思禅师法系之下的第八世,因其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
作为禅门最后创立的宗派,法眼宗博取众长、针砭时弊、当机应世的特点十分明显。在宗风特点上,法眼宗秉承“一切现成”之理,平实无华、直击当下;注重文字,汇合统摄各路教理,宗归一心,践行“禅教合一”——用禅宗的方法检验汉传佛教的教理结构;在宗门犹如“僧值”,警戒时弊,戒饬偏差。
法眼宗历经文益禅师、德韶禅师、延寿禅师三祖,嫡嫡相传,至宋初之时极其隆盛,宋中叶后渐趋式微。宋初高丽王仰慕延寿禅师学德,遣使致书,叙弟子礼,并遣僧人三十六人来受道法,后回高丽,教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于海外。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对法眼宗的发起和传承给予过极高的评价,对于该宗三大祖师一脉相承的“禅教和会”思想大为赞赏。
法眼文益禅师(885—958),唐末五代禅僧,法眼宗之开祖,又称清凉文益禅师。俗姓鲁,余杭人。年七岁,依心定(通愿)全委禅师落发,弱冠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
后入明州鄮山育王寺,跟随希觉法师学律典。不久,南游至福州,参长庆禅师。继而与同伴一起云游,在前往湖湘途中遇暴雨,乃寓于城西地藏院,谒见青原行思禅师法系之下第七世——罗汉桂琛禅师。因受桂琛禅师“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之语,而大有省悟,并随侍多年。“一切现成”,遂成法眼宗宗风之滥觞。
其后,游方至临川,州牧请住于崇寿院。开堂之日,四方云集而来之求法僧,不下千数。南唐主李氏慕其道风,乃迎至金陵,礼为国师,住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未几迁至清凉院,力扬玄沙之禅风,诸方丛林咸仰其风。
后周显德五年闰七月五日示寂,享年七十四,谥“大法眼禅师”,葬于江宁县丹阳乡,塔名“无相”。后又追谥为“大智藏大导师”。
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禅师、慧炬禅师、文遂禅师等十四人最胜,德韶禅师为上首。著作有偈颂、真赞等数万言,今存《宗门十规论》、《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等。
其中《宗门十规论》是文益禅师最重要的著作,该论指出当时禅宗所出现的各种偏差,建议加以戒饬,自陈“斯论之作,盖欲药当时宗匠腤郁之病”,厘清“粃糠相混扰”,“驱正见于邪途,汨异端于大义”,故而“宗门指病,简辨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
与此同时,文益禅师还在《宗门十规论》中阐明“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与“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并着《华严六相义颂》,说明理事圆融的道理,着《三界唯心颂》说明尽由心造之旨,由此奠定了法眼宗的主要思想基础。其中《三界唯心颂》后世流传深远,曰: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天台德韶禅师(891—972),唐末五代禅僧,法眼宗二祖,传为智者大师后身。处州龙泉人(一作缙云人),十五岁出家,诸方参访,历参投子大同等五十四位善知识,都不契。
最后到临川,谒文益禅师,倦于参问,但随众而已。有一天,文益禅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禅师说:“是曹溪一滴水。”德韶禅师在座侧闻之,豁然开悟。
既而往游天台山,停留白沙,吴越钱俶当时在台州作刺史,延请问道。后汉乾佑元年(948),钱俶继承王位,遣使迎请,尊其为国师,开堂说法。曾劝王遣使新罗,取回散落的天台教籍,使台宗之文献获全。德韶禅师以一己之力,执掌禅门法眼宗,同时重振天台教。
德韶禅师后住通玄峰顶,有偈示众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其意为:学禅达到顶峰,与人间自然不同,但由于心外无法,随处都可见到得青山禅境。法眼文益禅师闻之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德韶禅师又在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会,宋开宝五年(972),于莲华峰示寂。有语录行于世(多佚)。法嗣四十九人,以延寿禅师为上首。
德韶禅师继承文益禅师“一切现成”的宗旨,谓:“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劝参禅弟子不必离开世间而随处得悟。又说:“大道廓然,讵齐古今,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缺。”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五代禅僧,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余杭(今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延寿禅师少年得志,年十六作《齐天赋》献吴越王钱镠,曾任华亭(今江苏松江)镇将,年三十岁依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
后往天台山参谒德韶国师,初习禅定,得其玄旨。继于国清寺行法华忏,颇有感悟,于是朝放诸生类,夕施食鬼神,读诵法华经,又精修净业。后住明州雪窦山传法,法席甚盛,并复兴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故世称永明大师。
师倡禅净双修之道,指心为宗,四众钦服,住永明十五年,时人号慈氏下生。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述,广搜博览,互相质疑,而成《宗镜录》一百卷。高丽王光宗深为感动而致书执弟子礼,又高丽之僧来习者亦多,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禅风乃得流布海东。
延寿禅师于开宝八年示寂,世寿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除《宗镜录》一百卷,另著有《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唯心诀》一卷等,共计六十余部近两百卷,而现存至今的不过十成有三。
延寿禅师发挥文益禅师“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以《宗镜录》一书,博引教乘,说明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源,假如了悟自心就顿成佛慧。又说“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宗镜录》会台、贤、慈恩三家经论教法,宗归一心,遂成禅宗以来未有之巨著。禅宗不立文字,可一旦做起文字商量,便汇归并统摄所有教法——斯为法眼宗当时之壮举。
延寿禅师用禅宗的方法直接检验汉传佛教所有的教理结构,并判断:真实的逻辑思维智慧之最高阶段,一定是果证。他精通唯识义,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万善同归集》中,延寿禅师罗列禅僧们轻蔑佛教善行而固守偏陋的十种错误观念,诸如“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并逐一加以抨击。
这十种错误观念,虽各有所依,但谬于全然误解佛教“唯心”与“外求”的概念,割裂“心体”与“万善”,“禅”与“教”等概念所蕴涵的理事不二、圆融无碍的辨证关系。更于《唯心诀》中,“略标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详述各宗信徒在修行实践中累犯的百余种错误,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层层细密论证。大而言之,可用“狂慧”和“痴禅”概括,所谓“狂慧而徒自劳神,痴禅而但能守缚”。
在历代祖师谆谆提携之下,法眼宗所担当的“禅门僧值”一角,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