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九
发布时间:2024-08-26 02:20:57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癸四、(开示修行究竟之因):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修行究竟之因就是大乘的见道和修道。按自宗的观点,一地到七地都有烦恼障,所以见道的时候,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能彻底断除遍计烦恼,同时也可以断除俱生的部分烦恼,但是没有彻底断除所有的烦恼。这种所见,已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继续串习、修行,就可以断除俱生的烦恼障及所知障,到八地时彻底断除了烦恼障,余下的就是所知障,到十地末彻底断除了所知障,显现佛的果位而成佛。所以,见道和修道是非常重要的。
见道并修道
关于见道以及修道的开示如下:
第一、见道:即现见法性真谛的大乘见道。是为了断除诸见道所断的,具备忍智十六刹那自性之法。
在此之前没有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现在是初次见,所以命名为见道。修到见道时,亲身体会、现证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如同哑巴吃糖块一般,感受这种超越的境界——远离言思的究竟真如。此前都是相似的,属于言思的范畴,不是真实的,这是比量见。真正要达到这种见道,亲身体验这种超越的境界、究竟的真如,就要通过修行禅定,通过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
见道有自己的所断,修道也有自己的所断。见道是为了断除见道之所断——具备忍智十六刹那自性之法:即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十六种法类智忍及法类智。
第二、修道:即为了断除作为俱生所断的诸修道之所断,而继续修持前述现见法性之证悟的所谓大乘修道。从烦恼障的角度来讲都是俱生的,遍计烦恼已经彻底断掉了,但还有俱生烦恼。麦彭仁波切也持这个观点,但宗喀巴大师等论师的观点与自宗不同。他们认为,见道的时候不管是遍计烦恼还是俱生烦恼都彻底断掉了,见道以后都是所知障,没有烦恼障。
我们在《定解宝灯论》里也讲过,按自宗观点还是有烦恼障。一地到七地都叫不清净地,为什么是不清净地呢?因为有烦恼障,但此时的烦恼障是俱生的,不是遍计的。这是观点上的差别。
应知此即是 十教授体性
以前讲的都属于教授。
我们应当了知,此等关于:
一、修行自性,前面讲了二谛双运;
二、所缘境就是四谛;
三、修行所依——三宝,以及断除修行违品,三种懈惰。
还有三种懈惰对治法包括:
四、不耽著精进;
五、不疲劳精进;
六、周遍摄持道精进;
成就修行顺缘包括:
七、不依他法而转之因——五眼;
八、修行功德圆满之因——六通;
以及作为修行究竟之因的:
九、见道;
十、修道。
以上的内容,即是确定教授的十种体性,主要是通过这十个方面来阐述的。
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
诸钝根利根 信见至家家
前面讲了修行的所依三宝,其中有僧宝,在此再单独进行讲解。僧宝稍微有点难理解,所以在这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其实也不难,主要是佛在《般若经》里,在大乘佛法里讲了很多僧伽,作为所表之义;在小乘佛法里讲了二十种僧伽,作为能表之喻。
佛经中讲了不同名称的四十八种佛子,此处将其归纳为二十种,从而间接宣说了作为能表之喻的二十种小乘僧伽,并直接宣说了作为所表胜义的大乘二十僧伽。
《般若经》里直接宣说的是大乘的菩萨,为什么不直接讲四十多种菩萨、二十位菩萨(四十多种菩萨归纳为二十位菩萨),而以小乘里讲的二十位僧伽来讲菩萨呢?因为是有必要的。为了摄受声闻者,才利用相同点来安立的。
为了摄受小乘根性者,他们比较熟悉小乘里讲的二十种僧伽,大乘也有小乘所宣讲的僧伽。这样一讲,小乘根基种姓的众生就容易接受这种教言,也能容易理解。此外,华智仁波切讲,可能会产生“小乘有僧伽,大乘没有僧伽”的疑惑。为了遣除这样的邪见,而宣讲了二十位菩萨,宣讲的方式是以小乘里讲的二十位僧伽的名字来宣讲的大乘菩萨。这是必要。
作为二十种僧伽,从本论直接宣说的角度而言,按照阿阇黎狮子贤的观点,若与三超越相结合,三种超越相结合算一个,则可分为十五种。直接宣讲的是十五个,间接宣讲的是其他的五个。如果分开计算,三超越分开,则可分为十七种。其他的是间接宣讲。
如果依照圣解脱军的观点,则十六种为本论直接宣说的内容,剩下作为补充的,则是间接宣说的内容。这个是有区别的。此处所讲的也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现观庄严论》里直接讲了多少个,间接讲了多少个,有不同的观点,互相之间有一些辩论,但也不是很重要。
下面讲二十位僧伽。我们按麦彭仁波切的注疏,先讲能表之喻——二十种小乘僧伽,然后再讲所表之义——大乘的二十种僧伽。
预流果有五种,一来果有三种,不来果有十种,还有阿罗汉、独觉。一共二十位僧伽。
对此一般说来,在预流、一来、不还(不来)、阿罗汉向以及独觉五种僧伽当中,住于见道十五刹那,为了成就预流果之断证而精勤努力的诸位(一)钝根和(二)利根阶层,也即随信行以及随法行或者见至者,即为两种预流向。一般来说,修行人分钝根和利根,随信行主要指钝根者,依靠信心;随法行主要是利根者,主要靠智慧、观察力。智慧也是自己的观察力,他较为理智。预流向还不是真正的预流果。即将要获得预流果的果位,叫预流向。
(三)预流初果:预流果分初果和胜果,初果是刚获得预流果的小乘成就者,获得预流果是小乘的见道,还有一来果、不来果,最后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他们最后的成就,好比大乘中佛的果位。
在预流向之后,尚未断除欲界的任何一种修断,或者能够断除从第一种欲惑,直到第五种欲惑,依于见道十六刹那而住者,即为但住预流初果;位于欲界的(四)天家家与(五)人家家二者,则为两种预流胜果。
修断是修行、修道之所断。欲是欲界,惑这里指烦恼,欲惑是属于欲界的烦恼。十六刹那的时候真正证成了预流果,但它是预流初果。预流初果是刚获得预流果的阶段。
预流胜果是获得预流果有一段时间,精进修行争取获得一来果的阶段。它分两种,天家家和人家家。天家家是投生到天界,属于欲界的有六种天界。他投生两到三次,然后获得阿罗汉。还有人家家,在人道、投生两到三次后,获得最终果位。
以上总共为五种预流。预流向有利根者和钝根者两个,预流初果有一个,预流胜果有两个。
一间
下面介绍三种一来:
(六)一来向:在预流果圆满之后,以修道而断除了五种欲惑——属于欲界的烦恼。为获得断除第六品修所断欲惑之果位,而精进修行的钝根信解与利根见至者中的任何一种。这两种都同样称为一来向,只算一个分类。一来向是还没有真正获得一来果,即将要获得一来果的阶段。
(七)初证一来果(也叫一来初证果):已经断除了欲界第六品(修所断)惑,住于对治解脱道,于欲界中受生两次。六道属于欲界,其中四大天王、三十三天、兜率天、夜摩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六种天界。初证一来果是在欲界中受生两次,但在同道中受生不超过一次者。比如投生为人,以后不会再投生为人。
(八)殊胜一来果(也可以叫一来殊胜果):一来果中断除了第七或者第八种修道所断欲惑,并获得无漏对治,因在欲界天受生一次之身,而与般涅槃尚有一生之间隔才能获得究竟果位,这叫一来胜果。
以上所述为三种一来向,初证一来果,殊胜一来果。共有三个僧伽。
中生般
下面介绍十种不还果(不来果):
(九)不还向:为断除第九品欲惑(属于欲界的烦恼)而精进修行的钝根与利根,或者信解与见至者,即为不还向,也是不来向;
以下为九种不还果:
(十)中有般涅槃:断除了九品欲惑,并获得其对治,因断除色结。结是系的意思,也即系、结缚或者烦恼因。因烦恼故,而使心于三界贪著无厌,不行善行,力行恶行,以后定为众苦系缚,故名为结。然未断除中有形成之结,以色界中有之形成而现前道的中有般涅槃;中阴身的时候,断了色结,但是没有断除中有形成的结。因此,到中阴界的时候现见殊胜之道,获得涅槃。
(十一)生般涅槃:两种结都尚未断除,色结和中有形成之结。以在色界受生而灭除痛苦的生般涅槃。
行无行
(十二)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受生之后,以精勤之行而现前道,从而息灭痛苦的有行般涅槃;
(十三)无行般涅槃:在色界受生之后,并非以精勤之行而现前道,从而脱离痛苦的无行般涅槃。
究竟 三超往有顶
(十四)全超越:即不还果中从梵众天超越其余各处而直接前往色究竟天
。也是在色界究竟天获得涅槃。半超越:居于梵众天,而从梵众天以下某处,以及梵众天前往色究竟天的半超越;
梵众天属于色界初禅之一,初禅有三个: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从梵众天投生到五个净居天其中的一两个,然后直接前往色究竟天(最顶的天界)获得涅槃。
处遍超越:流转于色界诸处,并以死殁而前往色究竟天的处遍超越。出现死亡而前往色究竟天。
以上总共为三种超越。
(十五)不还果中之趋往有顶者:“有”指轮回,“有顶者”指轮回之顶。轮回之顶指非想非非想处,属于无色界。
趋往有顶者:以欲界不来果之身份趋往广果天。广果天属于四禅,四禅总共有八个,广果天是第三个。色界的第十三位叫广果天,之后前往寂静天,又超越净居天,以依次获得无色,从而现前有顶所依之涅槃(在这里获得涅槃),也可称之为定趋色界。
坏色贪
(十六)定趋无色界:凭欲界之身断除色界修断,从而以坏灭色界贪欲而获得无色界所依之阿罗汉果位。无色界所依指无色界的身份。
现法 寂灭
(十七)现法涅槃:作为现见真谛之所依,不仅获得了现法不还果,而且还像二胜(舍利子和目犍连)一样现前了寂灭的阿罗汉果位。
及身证
(十八)身证:即定趋色界与定趋无色界之外的其他不还果灭尽定身证。
以上所述,为十种不还果。
(十九)阿罗汉:包括断除了有顶八种修断之后,正为断除第九种修断而励力修行的阿罗汉向,以及解除了烦恼障与等至障二者的有严阿罗汉,与仅仅解除了烦恼障,也即依靠智慧分而获得解脱的无严阿罗汉;又可从根的角度而分为信解阿罗汉与见至阿罗汉。
此处有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阿罗汉也有除障,所以都算一种僧伽。
麟喻共二十
(二十)麟喻独觉:如果佛未出世,则可成为如同麟角一般独处的独觉。意思是独觉佛最后有寂时,不靠善知识,只靠自己的修行获得独觉的果位。一般情况下,独觉是在佛、阿罗汉不出世的时候出生的,他不用语言,是通过表情来传法、度众生的。
以上所述,共为二十种僧伽。
这里只是简单讲解,以后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会详细讲。这些都属于能表之喻的二十种小乘的僧伽。接下来讲所表胜义的二十种大乘僧伽。
前面也讲了,其实大乘尤其是《般若经》里讲了四十多种菩萨,但是都归纳到二十种当中。因为主要是为了跟小乘里讲的二十种僧伽相应而归纳为二十种。
从获果角度而言的“超越者”,以及从断除所断角度而言的“现行离贪者”,在见道之前,通过以世间道断除修断的次第而将其分为一来与不还两种渐悟僧伽。
而顿悟者则是以断除所断的角度而安立的,即:依靠初禅的第一未至定 而证得见道果位,并通过出世间道而将三界的九种修断一并断除。如此一来,即以譬喻僧伽表示了大乘教法之僧伽。
倘若归纳《般若经》所宣之义则是:
(一)钝根:前面有预流向,所以有钝根者和利根者两种。菩萨从人间投生于人间,继续做人,这种菩萨是钝根者,所以不能迅速获得总持陀罗尼与三摩地(指一些成就的助缘、特殊的禅定)。
如果菩萨是利根者,能很容易成就这些。但这是钝根者,要学到甚至成就这些就有点难。现在学佛人里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比较笨,学什么都特别慢;有的比较聪明,学什么都特别快。人的根性是有差别的,所以有顿和利根之分,从这个角度来说钝根者也可以。
或者在获得禅定之后,因不善于阻截生死轮回,于受生长寿天之后,复生于人间的仅随信心而行持之菩萨。因为他是钝根者,所以才会这样投生。也可以说,正因为如此,才说他是钝根者,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掌握生死。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虽然得到了无想禅的禅定,但是没有办法阻截,还要投生到无想天,在那里待一段时间后再下来,复生到人间,然后再修行成就。钝根者菩萨只能这样。如果是利根者菩萨,即使获得了这种禅定、境界,他也可以不投生到无想天。
(二)利根:从其他佛刹或者兜率天转生于此处,并速疾现前功德的利根。比如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兜率天转生到人间的,还有从其他刹土转生到人间的。利根指学什么、修什么都很快,都能成就。或者虽然获得了上界之心,比如获得无想天的心(无想禅),却未受生于彼处,不用投生到那里去,为了令诸佛生喜而生于清净刹土的获见者。
这是利根者菩萨。比如他从天界或其他刹土来人间修行,同时可以帮助他人,度化众生。他得到了上界的心,如成就了无想禅,因为是利根者,所以死后不用投生到长寿天。为了令诸佛生欢喜,可以到清净刹土,供养佛。若是钝根者菩萨,因为不能掌握生死,所以即使得到了上界的心,死后还是要投生到上界去。两种不同的菩萨,因为根性不同,所以表现也不一样。
(三)预流初果:安住于大乘见道十六刹那,具有但住预流果(预流初果)名称的菩萨;这样的菩萨可以叫预流初果。名称的菩萨是和预流初果一样的,肯定有这样的菩萨。
虽然获得了上二界之心(色界和无色界的心)。现在我们在欲界,是欲界身份,但是我们可以修成这些心,这样我们的境界可以达到天界的色界和无色界。我们现在暂时还没有修成这些心,但是如果修不好可能要投生到天界的色界和无色界里去,如果修行得好就不用去了。
却未受生于彼处,而转生于欲天以及人间,并为众生之利而行持的两种家家(四)天家家;(五)人家家。前面讲了天界有六种,欲天属于欲界,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佛说须弥山的山顶上有三十三天,从最底层说,三十三天是最高的,四大天王天在下面。但是三十三天上面还有很多天界,比如释梵天、知足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等,都是在空中层层摞起的。
菩萨在人间都是为了众生。小乘的僧伽、修行人并非如此,他们以业力而来,菩萨以愿力而来,这是二者的区别。菩萨当中也有人家家、天家家。
(六)一来向:具有殊胜的信心与智慧,以及一来向名称的菩萨;
是菩萨,但是此处与之前说的一样,一来向有利根和钝根的区别,只是没有分开。
(七)初证一来果:在南瞻部洲仅受生一次即可成佛的菩萨圣者之初证一来果。
(八)殊胜一来果:虽然获得了十八不共佛法,但为了供养诸佛以及利益众生,而与佛果尚有一生之间隔的一间果。“一生之间隔”的意思是即将要成佛了,但是他不成佛。比如大乘里的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为什么说是文殊童子呢?因为他以八地、十地的菩萨身份度众生的。大乘还有很多这样八地、十地的菩萨,实际他已经修到了成佛,但是他不示现成佛,若是要示现成佛是很快的,也就一间隔。小乘阿罗汉需要一生的修持才能获得阿罗汉。大乘随时可以成佛,但是他不示现成佛。
(九)不还向:安住于八地八地菩萨,具有不还向名称的钝根与利根的两种菩萨;
(十)中有般涅槃:在中有界成佛的中有般涅槃。比如此生没有成佛,但是在中阴界阶段成佛,尤其是大乘、密宗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莲花生大师讲了很多中阴教法,通过这些中阴教法,到中阴界的时候可以示现成佛。
(十一)生般涅槃:在转生瞻部洲之后,继而在菩提树下成佛(如释迦牟尼佛),并宣说佛法,寿命为一劫或超过一劫的生般涅槃;
(十二)有行般涅槃:极其精勤于众生之利的有行般涅槃;
特别精进利益众生——修行上示现得特别精进,喜欢利益众生、度化众生。
(十三)无行般涅槃:利益众生精勤之行甚微的无行般涅槃;
菩萨里也有这种人,示现上不怎么精进,不怎么喜欢利益众生,如寂天菩萨,为什么叫他三想者?他在那烂陀寺时,表面上、示现上不精进,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没有其他事可做,所以叫三想者。但是他看似在睡觉,实际上都在学佛、修行,他写了很多论典都藏起来了。有很多这样的菩萨,出家人当中可能也有这样的人,但不可能都是这样的人,所以不要跟那种人学。
转轮王在从梵众天前往色究竟天而成佛的往色究竟天可分为:
(十四)全超越:依靠获得四禅的圆满修习并成就初禅之后,在从梵众天(初禅有三个天界,梵众天是最低的)依次前往色究竟天后,而以各乘行者的身份成佛的全超越。没有经过其他的,而是直接到色界最高的天界。
半超越:在梵众天命终结束了,超越一个净居天或者两个净居天(不是直接前往色究竟天),而在色究竟天示现成佛的半超越。
处遍超越:流转于(色界)十七处而利益众生的处遍超越(遍殁)。初禅有三个: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个:少光天、无量光天、寂静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个:妙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八个:凡夫住的五蕴天、福生天、光果天三个,圣者住的无想天、无梵天、三现天、三见天、色究竟天五个,这些心圣者才能运用。共有十七处,为了度化众生而一个一个投生。
(十五)最后往趋有顶:以获得非净居天上二界诸心而转生于色界,并以各乘行者身份成佛的最后往趋有顶。获得是处的意思,处于轮回的最高点。
(十六)定趋无色界:如同无色界一般修心,并以各乘行者的身份成佛的坏色贪者;
(十七)现法寂静:最后有者之菩萨,为从即身成佛角度而言的现法寂静;
这是即身成佛的。显宗不讲即身成佛,此生中有示现成佛的。但是密宗有凡夫一生中可以成佛的。
(十八)身证:通过获得超越禅定,从以智慧身而现前灭尽定角度而言的不还果身证;
(十九)阿罗汉向:为现证佛果而修持的,具有阿罗汉向名称的十地菩萨;
(二十)麟喻独觉:以鳞喻之名所表示的,不住于佛陀以及声闻之果,为众生之利而行持的菩萨圣者。这种菩萨在没有佛,没有阿罗汉的地方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菩萨里这样的菩萨多。刚才我们也顺便讲了密宗的一些境界。现在讲的是《般若经》,它是显宗的内容,里面不讲密宗的境界。这个时候还没讲密法,这里也不包括密法。
此上所述,即为(大乘)二十种僧伽。这并非因菩萨圣者在利益他众方面有所退失,而转生于无色界的。
前面已经讲过,如果是小乘修行人,可能是因为某些业力投生的。菩萨以愿力为众生投生的。小乘里相同的有二十种菩萨,是这样讲的。
为什么有这做情况?为了摄受小乘根性的众生。尤其是刚弘扬大乘佛法的时候,非常有阻碍。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佛法时,都说龙树菩萨是魔的化现,大乘佛法是邪法。现在也有很多人说密宗是邪教等,这是正常的。与后来大乘佛法弘扬开来一样,密乘也是,现在已经到了铁鸟升空、铁马奔腾的时候,密教会非常兴盛,谁也无法阻挡。
密宗里讲的佛理,很多方法都符合末法时期现代人的心理,所以这是谁都无法阻挡的。所以大家不要退失信心,听到各种各样不悦耳、诽谤密教的语言,不要相信,自己的信念要坚定。将来密法一定会弘扬开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一定以密教,尤其是以大圆满才能获得成就。
关于上述内容,佛在《般若经》中讲了,一一都有经文相对应,包括我们刚才讲了二十种菩萨,这些与《般若经》里的经文相对应,菩萨从此处前往何处,从何处来至此处,都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了表述。
另外,在《不退转轮经》当中也讲:“超离八颠倒,证达八解脱,不耽八真实,是故称‘八者’。所谓轮回想,即如佛陀想,入于平等性,知即预流向;昔诸佛住世,摩诃萨希求,为求而来至,故彼为一还;此因证诸法,来去不可得,不来亦不去,故称为‘不来’;何者能摧毁,众生诸苦惑,令众离烦恼,彼即‘阿罗汉’;菩萨无畏惧,为诸众广宣,佛不思议法,彼即为‘声闻’;知此等诸缘,于何亦不住,所谓‘独觉’名,宣示菩萨义”等内容进行了极为广泛的宣说。
此处主要讲二十种僧伽。前面讲三宝里有僧宝,主要是三宝的支分。僧宝这个地方,《般若经》里也单独讲了菩萨僧伽,小乘里也有二十种僧伽的宣讲、说法。为了接引众生,为了遣除众生心里的一些邪见,我们是结合起来宣讲的。
这里的二十僧伽是《现观庄严论》里稍微难一点的内容。其实也不是很难。现在我们可能不太了解小乘的二十种僧伽,因为没有学过小乘《俱舍论》,明年会讲《俱舍论》,那个时候会详细讲。
小乘的二十种僧伽,有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一来果也是向一来果,初证一来果,圣果一来果。预流果也是一样的,预留向,预留初果,预留圣果;一来也是一样的,一来向,一来初果、一来圣果;不来也是一样的,阿罗汉也是一样的。初果和圣果会算为一个,和果合在一起,四个向,四个果,共有八个,这都是小乘要获得的果位。阿罗汉是最终最究竟的果位。
预流果,是小乘的见道,这时还没有彻底断除恼,还有一来果、不来果,最后是阿罗汉,有这样的区别。这些都是小乘讲的,尤其是《俱舍论》里会讲的。在此处主要是佛在《般若经》里讲的二十位菩萨。
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行的所依——三宝,僧宝有很多种,菩萨有很多种。菩萨为了度化众生,需要度化众生,哪个道、哪些天都会去。菩萨以种种身相、形象出现,度化种种种姓的众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