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发布时间:2024-06-27 02:20:51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阶砌户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於王,曲躬敬礼。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时,欢喜踊跃,俱向王所,举身投地。村营城邑,一切人众,咸来见王,欢喜敬礼。近王所住,鸟兽之属,互相瞻视,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礼拜。一切山原,及诸草树,莫不回转,向王敬礼。波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流注王前。(清凉疏谓:出世大慈之力,怎能不令草木屈膝。)
《首楞严经》:佛告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这明明说,一切所有,咸有体性,即连草叶缕结,亦有体有性。历来注解多数只仅解释体字,不敢说及性子。只合辙曾谓:『正言有情无情,若大若小之物,皆有德性。』又:《摩诃止观》曾载:『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汗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又称矣栗驮,此方称是积聚精要之心也。今简非者,简积聚草木等心,专在虑知心也。』可见从前天竺本认草木有心,智师亦同意此说。但与积聚心,同被简非而已。)……佛告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是说:不但有情无情,即一切浮尘幻相,究其性真,均为妙觉明体;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无不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过一般说来,很难信解。所以,《楞严正脉疏》谓:『今试语人曰:人人有个真心,常住不灭,其余诸法,都是无常。其人虽习过《楞严》,亦予信顺,不知正与《楞严》违反。若语之曰:现前有情肉身,无情房舍器皿,花柳风云,乃至电光石火,一切幻梦暂现之物,皆即当体真常,不坏不灭,斯则岂唯教外人不信不解,虽习过《楞严》者,亦多迷惑不解。今用譬喻,俾得开悟。所谓:「真心」者,非世人执迷身中方寸之心,非千里万里东想西想之心,亦非禅定强制之心,乃自性本具,湛然不动,体遍十方,量等虚空,明超日月,即《经》初所开显之「见性」。此方是真实常住之心。此心譬如一个极大镜子,山河大地及肉身房舍等,乃至流转成坏,皆如镜中之影。一往观之,似乎镜无动摇生灭,影有动摇生灭,此即同於法相,真妄各体之见。(注意:此指执法的名言相貌,非谓:法相学也。)祖师谓为:半生灭半不生灭是也。若能就喻详观,影无自体,体即是镜,镜不动摇生灭,影岂动摇生灭?若一静一动,须有二体。今既本无二体,而诸影复将何体以成动摇生灭乎?以是义故,知万法与真心本无二体,何得真心常住,而万法不常住乎?』其实只要『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一句。说得已很简单明了。)……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温陵曰:『悟器界万法当体全真,本如来藏,是谓微妙开示也。既悟器界真性圆融,故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孤山曰:『十方虚空,十界依正,一法叵得。皆我真心。即此真心,具足十界,而非断灭。观此文者,岂疑无情有性,无情作佛之说耶?』长水曰:『向执心外有法,今悟法法唯心。离实相外无法可得,故世间物,皆菩提也。菩提云:觉,觉即是佛。若执无情无佛性者,请看此文。纵信无情有性,仍说不具诸法,遂令佛性派成其二。(一)具法佛性,谓:有情性。(二)不具法佛性。谓:无情性。若此派分,何异他说,无情草木无佛性耶!今立量示云:一切草木是有法,定具诸法,故为宗。因云:有佛性故。同喻如有情。正教量云: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方,宁有方所。禀彼说者,宜悉详之。』……)(观世音菩萨说明耳根圆通之後。)世尊於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於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一切众生,分十二类,其第八类众生,系土木金石。)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这是说得明明白白,十二类生,觉圆心体,与佛无别。则其中第八类的土木金石,当然亦是众生,当然亦有佛性。但怎样会变成土木金石呢?佛已说明,因为愚钝痴顽,枯槁无想。《大佛顶文句》曰:『于一切法不分别名为愚钝,无所取舍,名痴。三谛之理,常凝不变,名顽。惑业苦三,不复生长,名为枯槁。』《楞严妙心疏》曰:『痴顽枯槁,知识衰落,如外道修行,专意压治妄想不起,心如枯槁,无相可现,无想可生,此何时耶?非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之时乎?此时,若将无所知之念放下,则去佛不远矣!无奈悬岩不能撒手,别寻他路去也。』(解脱长者:宗师此段上半节说得甚好,唯若将无所知之念放下,几句说得不是。因彼当时不是不肯放下无所知之念,不是不敢悬崖撒手,彼亦无所谓:有所知无所知,亦无所谓:悬崖不悬崖,而是死钝枯槁,晦昧顽定。正如世尊所说:『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用攀缘心为自性,认贼为子。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楞严研究》曰:『外道定功,晦昧寂灭,不见心宝。以其人执现行,虽已不起,人执种子完全潜伏在识中,认为冥谛,取为涅槃,所谓:月巢鹤作千年梦,雪屋人迷一色功者也。』盖不先明悟圆成实性,缘其有为功用所发定境,以为真实,正是用攀缘心执为自性者耳。此又可与『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参观。盖非不许其无分别,正以其无离缘真分别性,故流为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也。总而言之,『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而沉空守寂,槁木死灰,亦难不入歧途。所以永嘉道:『惺惺为主,寂寂为助。』这句话,说得切要万分。然而『寂寂是药,惺惺亦药。』不可不知。但志明禅师问司空净: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空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又作麽生。试说看。)……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回向。(憨山曰:『一真法界,依正互融。世界依报也,如来正报也。互相涉入,名无尽功德回向。既依正互入,圆融交涉,通为一真,则草芥尘毛,皆是成佛真体。』)……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合辙》曰:『一切无情有情,咸与如来同一圆融清净宝觉。云何复有种种异类杂形,各各差别?』如果大地草木没有本元真如,不是成佛真体,则佛一定要否认。现在既不否认,并且答以虽本相同,然渐差别的理由。,是可证明大地草木的本元真如,是如来的成佛真体。)……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无知执;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楞严正脉疏》曰:『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既有情无情相同,当可互相轮转,而无情实本无知。』)(解脱长者:按这一段,是斥认草木与人有同样的知觉,及可直捷相互轮转,致与外道婆吒霰尼所执,情与无情,皆有觉知,同样谬妄。而不是说:草木无佛性。所以《大佛顶文句》亦曰:『不得无情,但是法性,不是佛性,以法佛无二性故。』况植物与动物同称生物。若说:动物有佛性,植物无佛性,那末,最低级的动物与植物界限,颇难划清,而其有无佛性的界限,亦就难分。再以高级植物而论,与动物一样有呼吸,一样能发电,奇怪的是,马铃薯生病时,亦会呼吸频繁,还有些微发热。但若借口说:动植物既经一样,则吃素菜亦是杀生,遂谓:不须吃素,这是不可。我们为什么不要杀生?第一,因为不忍他遭受痛苦。无情众生六根不全,知觉退失,佛曾明说:『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既无所觉,自无痛苦,我们吃他,比吃被杀时,悲哀苦叫,拚命挣扎,或更憎恨希圃报复的众生,当然不同。至於有些植物似乎有些知觉。例如,某些靠昆虫授粉传种的植物,晚间受到某些飞近昆虫发出的紫外綫雷达照射时,他会立刻发出一种光来,招引昆虫飞到他那裏。但一经花粉落下之後,虽经照射,亦不再发出这种夜光。又如,捕虫植物捕捉食物之时,亦有类似知觉的动作。唯此种反应,即使认为知觉,亦系限於局部的,且每属於固定的性质,固定的地位,固定的动作。与有情知觉完全不同。自不能称为有情。更不能说:与人无异。故与本节所述并不冲突。唯《宗镜录》载:『无情成佛,是约性相相融。以情之性,融无情相,以无情相,随性融同有情之相。故说:无情有成佛义。若以无情不成佛义,融情之相,亦得说言:诸佛众生不成佛也。以成与不成,情与无情,无二性故。法界无限故,佛体普周故,色空无二故,法无定性故,十身圆融故,缘起相由故,生界无尽故,为因周遍故,远离断常故,万法虚融故。故说:一成一切成也。非谓:无情亦有觉性,同情成佛。若许此成,则能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有人谓:像永明这样的人,会忽略了《经》上『十二类生,本觉妙明浑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的言句麽?试问:此地说:『以无情之相,随性融同有情之相。』此中『无情之相,随性』的『性』是什麽性呢?是法性?是佛性?为什麽说:『情与无情,无二性』呢?他是怕『若许此成,则能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正与此地经文所说:『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草树。』完全相同。不然,他於论身土时,何以会引述『《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并且更进一步地载:『问:若即心是佛者,则一切含生皆有此心,尽得成佛?教中云:何不见授劫国名号之记?答:劫国名号,乃是出世化门之中现前别记。欲知真记者。《净名经》云:一切众生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华严经》颂云:显佛自在力,如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又颂云: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又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斯则人法心境悉记成佛。以一念具足,一尘不亏。念念证真,尘尘合体。同居常寂光土。俱号毗卢遮那。终无异土别身,圣强凡劣。与三世佛一时成道,前後情消。共十类生,同日涅槃,始终见绝。免起有情无情之妄解,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可谓:上无所求,下无可化。冥真履实,得本归宗。俱登一际解脱之门。尽受平等菩提之记。又:古德问云:既色心不二,修性一如。何不见木石受菩提记耶?答:一一诸色,但唯心故。心外无法,岂唯心灭,而知犹存?佛但记有情摄无情也。譬如幻事,要藉幻心。心在幻中,能持幻事。若其心灭,幻事同无。故但灭心,不复灭事。众生色心,亦复如是。皆如幻相
《贤首华严还源观》载:《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依此义故,当知一尘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即果,即同即异,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僧问南阳忠:阿那个是佛心?阳曰:墙壁瓦砾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阳曰,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曰:炽然常说,无有间歇。问:无情说法,有何典据?曰:不见《华严》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曰:若俱有佛性,且杀有情,即结互酬(仇)。损害无情,不闻有报?阳曰:有情是正报,计我我所,而怀结恨,即有罪报。无情是依报,无结恨心,是以不言有报。又: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阳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
黄龙心与夏倚公立谈,至《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桌下,龙以压尺击狗,又击香桌曰:狗有情即去,香桌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去何尝去,住亦无住,狗子香桌,如何有异!)龙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己哉。
来果大师曰:『佛性有三,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正因佛性者。上齐诸佛及圣,下止蠢动含灵,以及虚空大地砖石瓦砾草木丛林,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斯即正因佛性也。缘因佛性者,虽有情无情,本具佛性,不假善知识开导,及诸佛教法,无以发明,假他缘之力,令见佛性,即缘因佛性也。了因佛性者,既仗善知识之缘,薰助正因,久之垢净明现,尘尽光生,彻悟精明,识心达本,即了因佛性也。又曰:『尽世间人,与非人类,上至草木丛林,下齐砖石瓦砾,皆具我佛心体。凡人能讲话者,畜能蠕动者,草木能生长者,砖石能不动者,概为佛心。』包括所有有情无情,一切诸心,久居如来藏中。故古人云: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也。
《禅学讲话》。即日本日种让山所著《禅宗学》载:道元禅师说:『所谓:传来之心者,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乃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照这种意义来看,物与心是没有区别。若自物的方面说:一切都是物。从心的立场说:全体都是心。物与心不是对立的东西,所以被名曰:『妙色妙心。』又在十二时法语中说:『非心行法界,而成法界,又非法界入心中,而法界成心,自互相同,不可思万物各别。』这不但只是说:我们的肉体与精神,而且说:心与万法为同一。故『悉有佛性。』『草木成佛』的思想亦得成立。道元又说:『认草木瓦砾为无情,是不遍学,认无情为草木瓦砾,是不饱参。……百草万木概学有情,不可认为无情。草木如人畜,未明有情无情也。』有情非情的分类,是人类依着自己的作用,和其他相比较,而将显著的事物,作考察的基本,所以在草木方面,自没有像人类那样想像的机能,也是事实证明,这是被道元呵之为不遍学不饱参的原因。现代的科学在外形上得区别人类与其他的存在物,可是谈到内裏的存在,可以说:便是不能认清彼此的区别了。所以,『在禅观物,把万有生命的「法性。」与人类的「佛性。」只就自觉的有无方面而标异其名,(法性。佛性。)至於本质,便没有什么不同。』故从这一元的立场,成立万物一体观,不强划分其区别的。(太虚大师曰:真如法性入初地时,能证少分,至於佛位,乃证圆满。盖诸法从本以来之清净自性,非从佛净而净,是故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凡愚如此,菩萨佛亦如此,乃至一竹一木一微尘,亦无不如此,无不自性清净,然必佛智乃能圆证。或问:这样说法,倘把人臂斫下,此臂有没有佛性?若无,则违背本说,若有,则佛性可以分割,由一变多?答:善哉此问。从前有人问祖师蛇斩二段,佛性在那一段,我记不起祖师怎样回答。兹有一个不顶确切的譬喻。整个一块吸铁的磁铁,把他分成二块,则成二个磁铁,分成多块,则成多个磁铁。然而佛性非一非多,非一非异。《华严经》曰:『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此种文殊普贤境界,自非我辈众生所能测度,论其究竟,唯佛能知。)又:俄国普列汉诺夫所著《唯活论》谓:石子也是有意识的,石子等低级物质的意识,和人的意识之间,仅仅在於程度上的区别。这一句话,与本节所述的是同是别?上海科学会一九六三年十月出版之《科学画报》载:『玉米会听吗?他喜欢音乐吗?』一文内载:『这些问题似乎很可笑,其实声波的生物效应,是生物物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植物对音响的作用能有所反映,也已被许多实验证明了。兹介绍一例:有一位研究者,从一九六〇年起,开始在试验田中为玉米放送乐曲。三年来,他发现持续播送乐曲,对玉米的生长有好处。有时甚至可增产百分之十七。一九六〇年春,研究者在二块土壤温湿条件等都相同的试验田中种植了玉米和大豆。其中之一是有音乐的,一昼夜二十四小时持续放送「蓝色狂想曲」唱片。另一块田中不播音乐。他发现「音乐田」中的幼芽先破土而出,他们的颜色比「无乐田」中的绿些,茎杆也粗壮些。稍後,他在上述二块田中,各自齐地面处,割取了十棵玉米和十棵大豆,仔细称了一下重量。十棵「音乐」玉米共重四十点二克,十棵「无乐」玉米只有二十八克,大豆情况也如此,「音乐」田中要重些。不仅如此,那些割去了地上部份的断根,音乐田中的也发育得好一些。第二年,研究者又在播音乐和不播音乐的试验田中,各种了十排玉米。他在音乐田的中央装置了一只扩音器,播送各种乐曲。同不播音乐的田中比较,这一年的试验结果是:音乐田中的玉米植株平均高出二三寸,那些生长在扩音器正前方的玉米比其他的早萌发十二天,音乐田中的玉米早三天吐绒。最显著的效果是,音乐田中玉米每英亩收获一三七点五蒲式耳,无音乐的田中每英亩收一一六点七蒲式耳,单位面积产量相差很大。第三年,研究者扩大了试验,他种了四块田。第一块田中持续播送与上年相同的乐曲,第二块是不播音乐的,第三块田中持续播送单一的高音,(每秒一八〇〇周。)第四块中播送的是单一的低音。(每秒四五〇周。)到了收获季节,出现惊奇的数字:无声田171.3蒲式耳/英亩,音乐田186.1蒲式耳/英亩,高音田197.8蒲式耳/英亩,低音田200.9蒲式耳/英亩。看来玉米不仅对音响有所反映,而且还喜欢单一的调门。在所有有声的试验田中,收获量都较无声田中高,尤其是那块持续播送单一低音调的田,竟增产达百分之一七点三。研究者谈了他的初步看法,他曾发现那些种在扩音器正前方的玉米叶子,因为首当其冲,叶组织受到声波的破坏,所以是有缺口的,在一个长在正前方的玉米穗上,也找到了受声波破坏的痕迹。所以他推测,声波可能通过某些机制,也对玉米的生长起着良好的作用。从生物物理的角度看来,在有规律,一定波长,一定频率的声波冲击作用下,可能引起构成原生质的微粒组成发生共振,结果,使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迅速增强,原生质的活动也随之加快,而在一曲终了的几分钟之後,又会恢复原状。在高倍率的显微镜下,研究者看到植物细胞的原生质随着音乐节拍的加快而迅速运动,当音乐消失时,他又逐渐慢下来,恢复正常。声波亦可能增进了土壤分子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土壤温度,或是对土壤微生物起了某些有利於作物的作用。研究者发现,在扩音器正前方的土壤温度,确乎比离远一些地方的温度要高出二度左右。』(解脱长者:按植物具一部份有限的感觉是事实。音乐增产亦是确定的事实。但若说:是因其神经感觉的影响,则属附会,原文所说:生理组织的关系似无疑惑。唯土壤感觉尚更远不如植物,经受音乐何以会升高温度,是否附着微生物之影响尚待考证。此则录出,系表示这与无情有佛性并无直接关涉,不可附会。本节所说:无情有佛性,(包括土壤在内。)系因是十二类生之一,故说:他自己本身具有佛性,非指我人佛性遍入一切。不拣无情,故无情亦有佛性。此与从前主张有些不同,而实遵佛金口所示。有人说:『无情有佛性』的『佛』字应改为『法』字,经问:以『佛性』与『法性』有何分别?则不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