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第二次闭关随笔 弘法思路

发布时间:2023-01-09 18:14:13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弘法思路

  修习佛法经书,如果能以“十法行”的方式进行,最是殊胜,其间功德胜过世间任何善根,实践者乃能了知。《弥陀院修行次第引导》内容应落实“十法行”的修法,方得实益!切实积累智慧资粮,初学者应落实“普贤七支供”(十大愿王)之观修法,“六加行”【注1】净障积累福德资粮。

  二零零八年八月初六日

  注1:六加行:一、礼佛十万;二、供养十万;三、皈依十万;四、念往生咒十万(或七佛灭罪真言);五、放生十万;六、施食十万。

  六大修学体系务必落实,必然成就,具体落实需依《弥陀院修行次第引导》。

  六大修学体系:一、以戒为师,落实因果正见,断恶修善,培养做人之道德良心,发起(培养)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的自性善,以十一善心所【注1】为处世原则,转恶为善,转无记为正念,以善心出发,落实身口的正业、正命、正语,克服粗重恶业,逐步迈向涅槃安稳之胜义善。

  二、依菩提道次第,修三士道,明确道路方向,忏罪积累福慧两种资粮,把握三主要道,落实成佛要领。

  三、心地法门:依《正道光辉》【注2】,修十法行,对照自心,提起正见正念,获清凉心地,不心外求法。

  四、一门精进,依《禅定旨要》,备好闻思修智慧资粮,落实止观,以五调为前提,念佛为方便,会归止观,成就真修实证,克服中度烦恼,催破无明我执。

  五、亲近善知识,听闻正见,如理思维,法随法行。修行必忠实真诚亲近善知识,闻思正见,依善知识教导而修,不应自以为是,胡乱修习,没有组织系统、次第,也不了知三学之修行法要,遇境迷惑,学“我”不学佛,焉能成就!

  六、修利他诸善法,培养福德资粮,落实于生活中,无怨无悔,以备修行之顺缘。

  注1:十一善心所:一、信,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有信实有(于诸法事实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于三宝真净之德中,甚深信乐)、信有能(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甚深信力)三种。二、惭,惭者羞恶之心,谓心常知惭,崇重贤善,耻往昔所做过恶,则能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三、愧,愧者廉耻之心,谓心常知愧,不为暴恶,悔往昔所做过非,则能对治无愧,息诸恶业。四、无贪,谓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厌离而无所染著。五、无嗔,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六、无痴,谓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决了,无所迷惑。七、勤,谓于一切善法,精进修习,不生懈怠,圆满善业。八、安,安即轻安。谓远离粗重恼乱,及除障定之法,调畅身心,而转安适。九、不放逸,谓精进身、口、意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舍离一切掉举、昏沉等障。十、不害,谓于一切有情众生,无所损恼,不加嗔恚,常运慈悲之心,拔其危苦,与其安乐。【《成唯识论·卷六》】

  注2:《正道光辉》:能弘法师所著书籍。

  三士道次第修学函授课程

  各个课程:按照《弥陀院修学次第引导》落实报名。

  未皈依前课程;

  二、三皈依课程;

  三、五戒弟子课程;

  四、菩萨戒弟子课程;

  七天寺院培训指导:律仪、闻思修课程内容安排。

  按班级阶段指导,内容按各阶段学习。

  听闻、笔记、实践、生活体会。

  完成每一个阶段后再升进上一阶的学习课程。未学过的可补课,务必落实菩提道次第。

  指导思想按:六大修学体系、三学并重,二谛圆融,为建立三士学院作准备!

  为成菩提度生者——

  不论自修或度人,皆应通达成佛菩提之路,般若为诸佛之母,出生一切诸佛,故欲成佛者应学修般若。广般若、深般若之学修可以依《菩提道次第广论》、《现证庄严论》、《入中论》、《中论》为代表,不可不深入闻思修,而大乘诸法的修行一定要以解脱道的观行为基础,这样才能坚固成就。

  普度众生从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尊师重道开始。因为,假如我们对给予我们身体、养育我们的父母,和给予我们智慧教导、引导我们走正道不落邪途的师长都不能尊敬,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又怎么能对一般的众生产生视之如母、视之如师的尊敬和度脱他们的心呢?又怎么能念众生历劫对我的深恩,而产生救度他们的报恩之心呢?所以一个人要普度众生,一定要从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开始!这才是真实的发心,而非自欺欺人的话!

\

  对于利根人来说,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不会畏难;但对一般广大众生来说,要他顿入佛乘,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就会怖畏困难、不敢承担,因为自私自我业习严重的原故。众生虽然本来是佛,但无始无明,起惑造业受苦,惯于轮回,哪能一朝顿舍?故此佛陀演说五乘佛法,因材施教,究竟会归一乘,普皆成佛!宗喀巴大师继承文殊、弥勒诸大士的无垢传承,依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造成《菩提道次第论》广略两种,摄五乘佛法成三士道、三主要道,会归究竟成佛之目的,循序渐进,普令众生皆能应机无误向成佛迈进而不会畏难不前或漫无目的,实是稀有殊胜!故此佛法因众生根机有利钝之分而有顿渐之施设,若顿若渐皆可应机施教而成佛。利者是历劫勤修资粮今生成顿;钝者今生渐修而积渐转顿,故此不可互相排斥。善知识应机施教,悲心平等,无非是要众生俱成佛道,自利利他而已!故而利根者不可看不起钝根,钝根者不可毁谤利根,应当各人修自宗、赞他宗,齐成佛道,皆大欢喜也!即使利根者也应常反省自己资粮是否圆满,不够者应补足,须知六祖舂米,听五祖讲《金刚经》无非资粮,依所教而修行自有成就之日;看神秀大师勤恳谦虚成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如果利根者傲慢,钝根者自卑,此该烦恼,不能成就。无论利钝之根都要自信、谦虚,依顿渐之相应而修,各能成就!总之,从善知识来说,若钝若利,观机而教;从修学者来说,是钝是渐应信解行证,努力而为。如此师资道合,才是教学之理想矣!

  摧破邪见,才能显出真实(正见),对邪见默然等于放纵(默认)其发展,那样会伤害众生的法身慧命。众生只有听闻正见才能开启闻慧;只有闻慧,才能进一步有思慧;只有思慧,才有进一步的修慧;只有修慧,才能进一步的证到真实慧(无漏慧)。当然,对一般人来说,正见要逐步的来,不能妄谈般若,但对根机够的人不妨直谈般若,是次第的引导或者直显真实,要观机设教,否则药不对症,不能治病或不能及时治病。至于各人所适合法门也观机,总之共同的路不离菩提道次第,即使顿根,也是具足菩提道次第的圆满资粮,否则也不可能当生成就。而各个法门在各人志趣不同,却不能勉强,目的都无非解脱成佛。既然究竟一样,又何须自是非他呢?佛法的修行能带来两种果报,一即增上生(即果报越来越好);一即究竟胜(即究竟解脱成就乃至成佛),此两种果报即是由积累福慧两种资粮开始的。

  现代佛教的反思

  佛教在现代,经过高僧大德的努力弘扬,世人已经逐渐认识了佛教,佛教事业可谓蒸蒸日上,实应随喜赞叹;但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如不及时解决,对佛教的发展实有危害,今总结如下,以便探讨:

  教界目前修与学的脱节比较严重,于三无漏学并重的重要性还是不够重视,受戒者多,戒律之实践、学修不够,定慧(止观)的指导不够;虽有讲经说法,但总是说之圆顿,行之甚难。是止是观分不清楚甚多,实修时如何落实止观、成就定慧,知之甚少。说实修者偏于盲练,不能抓住了生死、破无明我执的要点;说理论者偏于空谈,不能会归实践,最后能摸着门径,有一二分相应已是难得。故此,无奈者只说老实念佛就好,但真老实念者也不多,反之排斥学经论、学他宗者也不少。而参禅者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悟入者少。明师难遇,空“参”度日。总之,毫无基础,教理不通,盲修瞎练;不懂次第、没有系统;空谈戏论,如把学佛等于世间学问。加之商业性冲击,世俗应对,问题百出,久之信仰淡化、信心不足、蒙混度日,了生死之心消磨殆尽,唯剩经忏佛事。而戒律的学修不多,想学修者不懂次第,无法从简落实,得受清凉,反如入海算沙,成为困扰;名相繁难,望之生畏,故而认为学律不合现代;只重形式受戒,不懂开遮持犯,不从基础做起趋向解脱也多,如天台、华严、唯识也只是理论说之者多,如何落实观行却严重不足,久之,苦于只知名相,无法解脱。

  本来佛法是解行并重、学修不二,止观(定慧)的教导也非常清楚,但是历史上只管说圆顿,本是应机,但久之生弊,笼统真如,无从下手;又把基础(四谛十六行观)等否定干净,近现代世间断灭空者甚多,一味适应社会凡情俗见,久之佛教的不共殊胜教义又被蒙尘,变得肤浅庸俗。总之,教界问题是有必要深刻反省,不能迟延!如何对治,让圣教光大,普度众生,实是当务之急!

  弥陀院六大修学体系、三学并重、二谛圆融的指导思想即是在十年来的反省、探索中总结对治的方法、要领,希望能为教界尽一份心力,也作为自己修行的对照。

  造成生死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我执,无明我执就是因为不能通达缘起无自性(空性)而产生,故此必须闻思修缘起空性的正见以摧破无明我执而了生死、得解脱。而一般众生习惯于无明我执,强烈的业习执苦为乐,纵使有明白正见者,也因业习深重而难以死心塌地修行,却惯于造业受苦,生死轮回,故此必须次第从怖畏三恶道、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中策动断恶修善之心,进一步了知轮回过患,发出离心。要彻底成菩提,应发菩提心,步步向上,乃至获得坚定信解,进入定慧(止观)之修习,而了生死证无上菩提。此是渐修过程,如能直接闻思修缘起性空正见(般若),直断生死命根——无明我执如六祖者则是顿悟根器,甚为稀有,乃历劫积累资粮现前。如《金刚经》听闻是经(金刚般若)能生信解,不是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所种善根,乃是于无数佛前所种善根,正是如此!有一些众生,乍听般若,心生恐惧,不敢信受、承担。因我执严重、无明甚深,一说空性无我,心生怖畏,恐无所抓着,或有的理解成断灭空无、甚有害处,故此佛说五乘佛法,依三士道次第引导众生,令其净罪积资,福慧资粮够,慢慢修加行,乃至见道、修道、无学道,此是佛陀悲心无量,步步引导,唯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了悟本有真心,共证无上菩提,委婉曲折,伟哉!佛陀!圣哉!世尊!历史上善知识也是如是继承佛陀悲心愿行,若顿若渐,普令众生同登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实我楷模,应当顶礼!

  今之世人,基础甚差,能直悟本心者几稀,故此应多弘菩提道次第,耐心施化,净罪积资,到时也能转渐成顿,以甚深般若破无明我执,同证菩提!今人若不明次第、盲无头绪、乱修乱学、也无系统、缺乏指导,不知戒律止持作持,定慧不明,不知如何次第落实,又如何能成就呢?故此修道者多,成道者少,皆因不明次第、缺乏基础,不是盲修就是戏谈所致!

  出家本在了生死,度众生的根本也是在了生死,自度才能度人。生死的根本在无明我执,对治则是甚深智慧,透破无明我执的虚妄而实证真如空性得解脱;而甚深智慧则是戒定为根基,无戒粗重恶业、粗重烦恼尚不能调伏,何况微细之无明我执及习气,但如只有戒不修定,中度烦恼难调伏,而且智慧也无力。智慧喻明灯,业缘喻风,风吹灯则灭,须有定力之保护——灯罩,灯才能稳当照破无明黑暗。故先修定再起慧观,然后不偏定慧,应双修定慧,止观双运,具体修法则须善知识指导,因为其中微细之处,自己难明,须有善知识指导精要,才不易偏差。据此依止善知识乃是一位立志了生死的修行人该做的第一件事,但如何依止善知识,无误了知善知识确是重要之关键。当依善知识十德做考量、观察,而真要遇善知识,自己也须具备弟子相,培养弟子应有的心态、行为、修养,才能师资道合,融洽相处,真正受益。具体的教导,《菩提道次第广论》有详说,依之而行,即获真实利益。故此,一个寺院的重要责任在传授、学习了生死的三无漏学,其他一切设施、建设皆应围绕此中心而行,若偏离了此中心,则寺院已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可能流于世俗表面的“繁荣”或商业性的运作,久之正法蒙尘,佛教衰颓矣!故此,寺院养成浓厚的修学气氛乃是重要之重要,即使开始有寂寞之情况(其实应该说是清净比较恰当),但久之一切真正立志修行的出家、在家者自然愿意亲近,因为有眼光的人必然择善而行,想了生死的人,唯恐不能真修实证。现在有良好修学氛围的正法道场正是找都不好找,能亲近学习、受益岂非三生有幸!所以立志了生死度众生的人不应为表象的“繁荣”与否担忧,应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偏离了了生死的正道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古之高僧大德为求正法舍生失命在所不惜,更不要说草衣木食、自甘寂寞、知足常乐、真心修学了!回思古德风范,使我们后学稍有骨气、志气者皆应效法,切不可自甘下流,羡慕奢侈流俗,那样生死难了,难免辜负暇满人生,佛陀、祖师传法之悲心,父母、众生、师长之深恩!真修行人岂可不力争上游、奋勇前进?有心度众生之士,万不可丧失寺院浓厚的修学环境,须知真正自利利人皆从这里出!

  弥陀院实行的“六大修学体系、三学并重、二谛圆融”的弘修理念实是佛陀一代时教的纲要,也是一切佛法的共同道。无论何宗派,如果能按此实践,建立坚固的基础,则任修何宗派、法门皆可成就矣!

  佛法判教,大、小、偏、圆、顿、渐之说只是因众生根机不同,佛有对机之说。心佛众生本无差别,然无明妄起,迷惑造业受苦,虽如是佛性未失,然顿悟直指,机浅者迷之既久,怎能信得?佛心大悲,因机施教,五乘佛法,无非方便,根有利顿,迷有粗浅,智有浅深,故而法有偏、圆、大、小、顿、渐、秘密、不定,无非就路还家。若识本心,亦无一法可得,皆无自性,如幻如化,染净缘起,无我可得,故经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到岸弃船,未到岸非船不可。故五乘佛法,三次第之施设无非方便,但教众生悟性达本,得大解脱,觉如诸佛,归无所得,本来如此。故此说法者当明甚深智慧起广大行,方便教化,三轮体空,如此方契中道实相!众生机有不同,不可妄谈般若,应机施教,因病与药,方是良医本怀。

  我们不用担心身体的生老病死,因为这是自然现象;真正应该解决的是心的生老病死。

  心中“生”:有“我”“我所”的出现。“老”:苦恼。“病”:我见、我爱、我痴、我慢。“死”:没有智慧,失去正念。这就是轮回,重复的生老病死。了生死就是把心中的这些完全看破、放下、证空性,本来面目没有这些。心真没生老病死,那么让身体回归自然,身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即使你不让身体死,他还是会死,有聚有散,但你可以让心没有生死,涅槃清凉,解脱无忧。

  以后可以开讲《了生脱死》,以这为开篇,介绍内观修法。参考《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