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闭关随笔 理入
发布时间:2022-12-26 18:19:52作者:地藏经全文网理入
众生皆有佛性,但并未成佛,有如地中有宝藏而尚未开发,未发挥宝藏之作用。众生即本觉,但并非妙觉。成佛即妙觉。佛陀具备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威德、大神力,无所不觉、无所不知、大彻大悟、道德圆满至上、不可思议,所以曰“妙”。众生虽具佛性,但还不“妙”,不发挥妙用,而往往妄用,造业受苦,原因就是被无明、贪爱种种烦恼所障,就如宝藏被土石所覆、所埋,不能发挥种种宝藏之妙用。故此,知道自己深具佛性,不用向外求玄,只需把土石(比喻种种烦恼)去除,即能发挥宝藏(本具佛性)之大妙用,而证入与佛无别的功德;但也不能以为自己具足佛性,就认为万事已毕,若不用戒定慧种种工具、技术清除土石,洗炼宝藏,那还是生死凡夫、一文不名之穷汉而已。所以认知佛性,自信能成佛后,重要的工作就是亲近善知识,依教诫勤修戒定慧,直到成就宝藏出土,洗炼完毕,发挥种种妙用为止,不能放逸!
三宝是圆满的觉悟者佛陀、佛陀所宣说的正法、传承佛陀正法的比丘僧团,而代表三宝教化众生的是已证果的圣贤僧或通达戒定慧的现前善知识。
真正的高僧大德,乃是勤修戒定慧、了生死、度众生的大善知识,拥有高尚的道德人格、慈悲的胸怀、博大精深的智慧,是否有名并不重要!
观世音之法身是无相,观世音之报身是大丈夫相,虽然现大丈夫相,但观世音已断了男女欲望,须知三界中色界初禅天以上皆无男女欲望,观世音已超越三界又现身救十方,故早已超越男女欲望,而其早证佛果,号正法明如来,故果报的应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乃至无量相好庄严(其智慧圆满,圆满报身功德);亦可化现男、女、老、少、将军、帝王、山水、桥梁,随类化现,无性别之拘束,皆是神通妙用。
非善非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用。
此体用可开出四层见地、功夫。
第一层直指本心,见性成佛,无为功用,不落言说,乃上根利智者之契机。
第二层虽悟心体之真如空性,然习气未消,逢境还是在善恶中摇摆,当下功夫,以悟心消习气,渐达无为功用。
第三层虽未悟本心,然而从明因果、断恶修善、自净其心中,慢慢依菩提道次第培养资粮,也会渐渐悟入。
第四层难悟本心,甚至闻非善非恶而作断灭见,或拨无因果、畏步不前。那么须从有善有恶的凡夫心开始,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十善等有为功用,积累资粮中来,俾种下成佛远因。
须知,此非善非恶心之体,乃是从真如空性超越善恶上说,并非拨无因果、断灭邪见、无记顽空等轮回妄心上说。真如空性虽超越善恶、本然清净,然而具足万德,无欠无余,本来圆满。修诸善法顺向菩提,行诸恶法违背因果,此是最基本的觉悟。有人以“无善无恶”为借口,以“一切唯心造”为行恶业、放纵习气之借口,实是误把妄想情识当真心,造地狱业而已,根本未真正明白体用一如、用不离体、由体起用、空有不二的圆满佛法。
真修行人,真彻悟者决不会违背因果。
具备缘摄受智(通达知见十二因缘法)即绝对不怀疑因果。
众生皆有本觉佛性,从言说中解悟还不彻底,须进一步修止观至证悟本心,乃是真见本觉佛性;但见佛性,还有无始习气未了,还是须历境炼心,直至无为而为,自然而然,超越迷悟,才是真究竟处。所以不能刚听明白了一点佛法即自以为是,放任习气为所欲为,须知业力可怖,因果不虚,把情识当智慧,就是生死凡夫,大意者将自讨苦吃。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此心即已悟之心非迷之心,即明之心非无明之心,即明彻之心(始觉)。始觉合本觉(即见性),即是真正证理体(本来面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心迷而无明,若当下悟了,则见本性而成佛;而成佛有证理体之理觉,也有证中道之妙觉。
怖畏生死烦恼,怖畏造业受苦,怖畏妄想颠倒,怖畏无明迷惑。
因无明迷惑(不明缘起空性,执假为真)而妄想颠倒、造业受苦、生死烦恼,万劫轮回。
要想解脱生死烦恼、出离轮回须依怙三宝之救度、加持,转迷为觉、具备正念、远离颠倒、断恶修善、自净其心,证缘起空性之实相,脱离轮回而解脱。
如是得生向上心(怖畏因果、三恶道,受持五戒十善,皈依三宝,依善知识,积极断恶修善),发出离心(出离烦恼怖畏、六道轮转、现证解脱心),发菩提心(誓求正觉度如母有情心)。
自心本净,圆具一切功德,乃最为尊胜,犹如清净满月,遍一切处。妄心烦恼了不可得,真心无相了不可得,一切妄念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即是安心。
经曰:有信无智长无明,有智无信增邪见。
如此,信智二门当互助互长,才易不离正道。有信仰但缺乏对于真理了解的智慧,容易增加迷惑,如信鬼神、盲信外道邪门;有智慧但缺乏信仰的心容易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而增长邪见,如未悟以为悟,以自己知见为最正确。
北传《中阿含经》中《根本分别品》,南传《胜妙独处经》有佛说“跋地罗帝偈”之观心法门,可与《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教法相发明,乃是直证菩提之法。偈曰:“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现在念头不实,乃至身心五蕴皆是缘起空性,无常不可得,全体放下,本即解脱,如是降伏其心也!时时如是观照,即胜妙独处法门。
供佛能得种种福报,还能升天。经上记载:以前有一阿罗汉的父亲要去世,临终时见到地狱相现前,阿罗汉即代其供养佛塔,也抬其父至佛塔前礼佛,其父即见有一天女乃其继母前来迎接其升天,地狱即已消灭不见。此是临终恶业现前,亲属代为供养佛塔(相当于佛陀,因佛塔供养佛舍利、佛像、法宝等),此时八识种子恶业现前强烈,有佛陀的善缘而转作意,当其如理作意正念现前时,善业胜恶业,故能得生天上,免生恶趣。故此,平时多供佛、法、僧,种下善种子,如果忽然临终,此供养之心虔诚,又不忘失,供养种子力量胜过其它种子,自然升天;也可为临终者供佛念佛,令其善根发起,必不落空。《地藏经》也分明记载,可得未来种种利益,也可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乃至究竟成佛!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一切六尘诸境皆是缘起虚妄不实,唯七识执以为实,六识虚妄分别,实无自性。
唯心也翻译作唯识,“唯”是“但有”之意思。“唯”分开三义:简持(抉择)、决定、显胜。
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乃在破世人妄执法界一切现象实有自性,不懂缘起空性之意,让世人觉悟,只是自心妄执假相,从而分别妄想、造业受苦,若要离苦,必须通达缘起空性,从而放下妄执分别。
“简持”也即抉择,乃是抉择真理,让人明白缘起之境空无自性,放下妄执外境为实之心。《成唯识论》说:“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决定”义即肯定唯心义乃契合本来真实、明确无疑的真理。“显胜”义即显出此唯心义之殊胜、不可思议、轮回解脱皆是自心,令人了悟心为根本,从心下手,不心外求法,才能究竟成佛。
世间一切万象的认识执取皆是自心,社会之一切发明创造皆是自心,纷纭复杂的世界莫非自心之认识,舍此心外,人即是一具无用的尸体。悟本心,放下一切假相之执取,即能解脱痛苦。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皆因妄执身心世界为实。
“一切唯心造”是说一切造作的主体皆是心,心为主,是造业之根本。唯识所变是心的了别、认识的作用,三界皆是此心识所变,不离此心之执著分别。
虚妄唯识,则从破遍计所执说,此处之识系虚妄、杂染。
真常唯心,则从圆成实性上说,此处之心是真心。
一般说心有真妄、染净。“识”则从“染”上说,转识成智,则转染成净、转妄为真,其体不变。
唯心、唯识是佛法的要点,许多宗派对此均有发挥。转识成智乃是唯识宗的修行。《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增一阿含经》说:“众生长夜为心所缚,不为豪族所缚。”如此《楞严经》指出修行以心为主,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为造业是心使,故此以摄心为戒,若心不摄,任其起邪妄造恶业,就唯苦无乐;定为净化心、调柔心之方法;慧为彻底破妄之利剑。
法尘扰心,只因执取外境为实,而薰成八识中种子;种子起现行,看不破其虚妄,放不下,随其再执取分别则苦恼连续。
唯识分:一、有相唯识,摄境归识,也称方便唯识。二、无相唯识,正观唯识,观心识也是空性,故称无相唯识。从禅定之修习,到摄境归心之有相唯识,到观心识也空的无相唯识,为修证悟道之路。
《成唯识论述记》中有“有为法乃识所变,无为法(真如等)乃识之体,都不是离识别有,所以叫不离识”,并不是说一切皆是一个心识为体。
因六尘乃是心识所认识执取为实有的对象,实是虚妄无实体的。而一切心理活动不离心王,前七识又不离第八识,而第八识本身是具缘起空性之理,乃是真如,并非离八识外另有真如,所以一切有为法皆不离第八识;而第八识本是真如空性,因无明所遮现八识,第八识即真如理体与种子生灭集合所成,其实都是空性,故摄境归识,识也是空,万法唯识故能证空性。先觉了外境虚妄,再了心识本空,能所俱不可得,则是本来面目。此须从止观上修证,才能证悟唯心、唯识而破无明烦恼。此是从究竟上说万法唯心,但从世俗谛上则会认为万法实有。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脱,即在执实有自体,不了缘起空性而看破放下妄执造业之心。故此胜义谛说唯心、唯识,但从世俗谛上还是承认内心、外境实有,不离因缘果报的,所以应圆融二谛,此与中观无矛盾。
作善作恶是因果,当下八识田中种下种子,将来收获果报,是善是恶丝毫无差。八识与人在一起,人到哪里,八识即在那里,想侥幸半点都不可能。
《楞伽经》之“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是概括佛法的纲要。
相: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映照的境,即未经名言分别的现量境——色、声、香、味、触、法。
名:即在诸相上人为施设的假名概念。
妄想:也即分别、思维、计度。经曰:“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即认假名安立诸相为实在,并依之思维、分别、确认。
相是缘起,名是假名安立,妄想是当没有如实知对象缘起空性而执以为真,进一步分别、计度等。离名相妄想即正智,如此能证“如如”之真实。
根境识所现的相是相有性无,非真实有,是因缘有,故称依他起相,从特点上来说,也叫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相,乃是因依他起相妄执实有,又附加名言依之起各种思维、分别,从而建立各种认识。所以遍计所执相能执的是第七识、第六识,所执是依他起相,故此是在缘起无实上起执著、分别,属情有理无(凡情错执为有,真相是空性无实)。问题即出在不能当下看破依他起相乃因缘假相而无自性,故执著、妄想而没放下,苦即由此而生,执著越实,苦即越深。圆成实相即真如,看破放下所显现的真相,不是名言、妄想所能想象,需依三学而修行显现。
正智分:彻证真如的根本无分别智和依所证后得有分别、名言所通达的四谛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真理的智慧。前者属出世间智,后者属世出世间智。正智所证知即如如,即空性,本来如此的实相,此是三乘所共证的。不论声闻、缘觉、菩萨都需证空性而见道。所不同的是发出离心或者是菩提心。声闻、缘觉都属发出离心,但声闻在有佛时代闻法而修证解脱,缘觉则是没有佛出世时的自觉者,菩萨则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证空性度众生。佛法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让众生离分别妄想,放下名相执著而以正智(正道)证实相而解脱生死烦恼,离此别无佛法。若未会向正智证实相之修行方法都是心外求法,不离名相妄想,不能最终解脱!
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缘起非无,我非有,缘起即假有。因缘果之假有不能否定,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所以要破除的是执有实体之我见、我执,因为此是造业受苦之源。
故此从世俗谛来说有因缘果报之假我,但从胜义谛来说则无有实体不变之自我。明白如此无我真义,则不妨随顺世俗说“我”字。
自我与外境都同样是缘起无自性,虚妄不实,只是如是呈现。《金刚经》的智慧能够直截了当的揭示宇宙人生真相。
从理上说,众生皆有佛性无差别;从事上说,则众生的根机有深浅、修证有顿渐。
有分心【注1】即阿赖耶识;一念未生时,无善恶,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即是阿赖耶识之光。以此为佛性,以为开悟了,不用修了,其实这只是方便说,因为此心还未净化,未转识成智,我法二执未破,贪嗔痴三毒未除,此只是天台、禅等宗的入门方便,其实,必须下功夫,破我法二执,除三毒证空性,转识成智,才真成佛。即使是第八阿赖耶识之光现前,也还有无始无明未破,道家、儒家、其他一切宗教皆未超出此境,按《楞严经》说,还是未破识蕴,未转八识,所以都不能了生死。故此,虽悟一念无生前为心的清净自性,但须知未破我法二执,烦恼障、所知障未除,根本未转识成智,故此时时要以《金刚经》所教诫观照自心,莫逐妄心上下颠倒、生死流转,无住生心修一切善法,以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达究竟现证真如空性。
注1:有分心: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九心轮”的解释,可做为参考:“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境而转,名为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为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见心);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等寻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贯彻识其善恶(等贯彻心);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安立心);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势用心生,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返缘心);既返缘已,遂归有分,任运缘境(有分心);名为九心,方成轮之义。其中,见心通于六识,余唯意识。有分心通于死生,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无我爱,返缘无所,不生顾恋也。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则心可生。若无异境,则恒住有分,任运相续。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第二卷,谓五识于法无所了知者,先说见心也。复言见唯照瞩者,却结前心也。’彼文无九心轮之名。盖此名为起于慈恩者。摄大乘论上成唯识论三等,引其中之有分识,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为巳说阿赖耶识之证。又出于成唯识论述记第四本,宗镜录第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