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悟佛性 通人性

发布时间:2022-05-20 19:07:31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悟佛性 通人性

  “人性”和“佛性”是两个概念。儒家思想探讨人性比较透彻,你可以看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那是介绍“人性”。佛教讲的是“佛性”,不是人性。佛性更究竟,更彻底。过去学佛之前,人们都有儒道思想作基础的,所以学起佛来也容易些 。作为在家居士,是离不开资生事业、治世语言的。儒家会教会人们做人的道理,道家可以让人学会透视生命,法家纵横家可以让人学会机智权谋 。佛法如莲花,儒道法杂如淤泥,莲花离开了污泥,生存不了的。儒书最主要就是《大学》和《论语》。道书就是《老子》和《庄子》。法家纵横家看《诸子集成》了解一下就好 ,或者买《四部精华》来看。如果不明儒道的基础,直接学佛。就象把一个学龄前儿童直接送入大学,你说教授上课是该给别人讲大学课程呢,还是要教他一加一等于二呢? 整个就是一个字——“乱”,不知从何下手.佛法世法不能扔下哪一个,要一起学.佛法中,学《净土五经》就够了,天台判教要明白。修行就一句六字万德洪名就够了。其他的就用来补这些.你们会不会感到看佛经注解有困难啊?如果有的话,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过过去的传统教育。比如说一些个朝代的说法.什么赢秦、苻秦、姚秦、前秦、后秦之类的,刘宋、赵宋、刘汉等等.要习惯看古文,用古文,因为这是国学 ,如果了解诸子百家的东西,最好多了解些人物传记。这样生动些,比较容易记住.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立身处世,是开“肉眼”,用人的真挚情感体会世情冷暖。用道家的天道自然观立身处世,是开“天眼”。用佛家的苦空无常观看世界,是开“慧眼”,见一切诸行无常。用佛法正知见立己立人,是开“法眼”,不坏世间,度于世间。作为在家居士,难免要立身处世,如果不能了解、不能实践世间有益的学问,那就难以于世间法自在。有些世间的苦,是自己的无知造成的,不能完全怪业力。过去的启蒙读物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之类的。 既生于人世间,也必须尽人事,做好一个人该做的事 。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上无”,“有钱堪入众,落难莫投亲”,“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都是《增广贤文》里的话,是对社会真相的概括,正因为过去的小孩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象现在人那样爱发牢骚。 从感情上说,现在人比古人脆弱多了,要坚强,要冷静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境遇,不要迁怒于人,不要抱怨社会,把这些心思用在解决问题上不是更好吗?

  如果不能应付世间法,也很难有闲情逸致去修出世法。 就象一个背着巨额债务的人去旅游一样,哪有心情放松啊 。要记住,学佛修仙在过去,不是一般人玩的 。这种爱好是很奢侈的。你看看过去修得好的居士,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哪个不是高官巨富 。这并非是佛法嫌贫爱富,而是因为只有世间法不用操心了,才能一心用在出世间法上。要知道,学佛居士中的主流是哪些人 ,作为一个外来宗教,佛法有那么多的经典要从印度传过来,还要翻译,这都是声势浩大的壮举啊 。能够最先届入这些事务的是些什么人啊 ,当老百姓还不知道佛法是什么的时候,是那些社会名儒、高官显贵率先认识到了佛法,是他们在大力支持佛法的东传。那些译经师都是了不起的翻译家,这些都是印度和中国的精英人士啊。所以,要学好佛法,首先要求自己具备一定的条件 。

  我强烈要求大家,要郑重地对待你的事业和家庭,出世之前,先做好世间法 。印度有个阿育王,中国有个梁武帝,前半生都是戎马半生,杀人无数。后期对佛法的弘扬也是起了决定作用的。

  一个人无论是行善还是为恶,首先看他的能力。如果能够行大恶的人,也就能行大善,因为他具备这种大的能量。

  无能的人,是不会造下弥天大业的,因为他想造,也没有那个能力。 法中有一种大根器的人,如果没有佛法的降伏,他们就是无恶不作的人,而一旦被佛法摄受后,也就成为大修行人了。

  修行说白了,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修道",如果用佛法三学来说,这个"修道"的内容就是定学和慧学。另一个方面就是"修德",德也就是三学中的戒学。

  定学和慧学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定和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只有能与不能的区别。戒学是能够摄持定学和慧学,保证这种能力能够运用到正当的方面。

\

  打个比喻,过去学武术,老师总是先讲武德。就是这个道理。 武德,就好比是"戒"。武术,就好比是"定"和"慧"的能力。 戒持好了,定慧还是要修出来的。如果不修不炼是不会有的。就象光强调武德,却不学武术一样,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勤修戒定慧,可见,戒要勤修,定也要勤修,慧也要勤修啊。 各是各的学佛修道,不要含糊其辞 。其实,下起手来,必有长短。

  修行肯定会有偏颇的,用现在话说,就是特长或者弱点。我们以前在群里说过,修行人有乘戒俱急、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缓四种情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