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

发布时间:2022-04-12 09:52:46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明旸法师: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

  第一节 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

  净土法门,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喜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无上法门。我们按此修去,尽此一生,就一定能达到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横超三界的崇高目的。净土宗的依据是出在净土三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在天台五时教法里,属第三时方等部。在佛教看来,一切诸法,都是随着因缘和合而发生发展,这是一条客观存在的规律,净土法门也不能例外。

  (一)观无量寿佛经

  净土法门的发起因缘,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汉译《观无量寿经》,在《开光释教录》卷五列有两种译本。即:

  一、观无量寿佛经 一卷 刘宋畺良圣合译

  二、观无量寿佛经 一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本经是释尊在摩羯陀国王舍城的东北方耆闍崛山(别名灵鹫山),于千二百五十人之声闻众和三万二千的菩萨众之前说法之时,以王舍城所发生的宫廷事变为起因而述说的经典。

  王舍城太子阿闍世,被提婆的恶言煽动,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王予以禁闭,他自己作了国王。频婆娑罗的王后韦提希夫人,恐王被饿死,把身上涂了面蜜,在头上宝冠中装入了蒲桃酒,秘密献给了频婆娑罗王。佛弟子大目犍连,每日还到王处说法。阿闍世王盼望其父早日身死,他听说母后韦提希夫人和佛弟子目犍连到关禁处所作之事,深为震怒。他想把自己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处死。此时有月光、耆婆两位大臣,劝诫阿闍世王说:“古时为夺取王位,弑父之人不少,但尚未闻有杀母之王。如王行此无道,实有污王族,与栴陀罗(四姓以外的屠人)无异,又安得称之为王”。阿闍世不得已,将其母韦提希夫人亦关闭于深宫,韦提希夫人被囚禁之后,悲愁痛苦,他遥望灵鹫山顶礼跪拜,请求释尊救援。释尊慧眼已知韦提希夫人之心,即由耆闍崛山现神通出现于王宫。韦提希参拜释尊后,即告以其子的恶行,使他忧心如焚,请释尊予以开示。

  释尊依韦提希夫人之愿,说示十方净土,韦提希夫人深愿往生西方极乐的净土世界,请求观想至净土的方法。佛就为其开示十六种观想的念佛法门。修观想念佛,应当先要清净身口意三业。一心系念谛实,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彼国。一定要虔诚恭敬修行三种福业。第一要孝顺和供养父母双亲,要诚心诚意奉事师长。要发慈悲心修十善业。第二要精进受持三皈依法,具足清净戒律,不要毁犯威仪。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要读诵大乘经典。

  《观无量寿佛经》的主要内容是十六观。

  (1)日观:专心谛观西方落日如悬鼓。

  (2)水观:澄心观想西方水结成冰,清净光洁,犹如琉璃。

  (3)地观:一心谛观极乐国土琉璃宝地,内外明彻,清净庄严。

  (4)树观:一心观想七重行树,众宝合成,枝叶花果八宝交织。

  (5)八功德水观:专心谛观八功德水如如意珠流出摩尼水,注入华间。

  (6)总观:一心观想极乐国土,众宝所成,亭台楼阁,诸天云集,作天伎乐,常念三宝。

  (7)华座观:一心谛观七宝池上,百宝华台,妙真珠网,严饰金刚宝座,随心变现,作大佛事。

  以上七观是依报观。

  (8)像观: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坐宝华台,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侍立左右,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水鸟树木,皆说妙法。

  (9)佛身观:遍观一切相。一心谛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于身相中,遍见十方无量诸佛。

  (10)观音观:一心谛观,观音菩萨肉髻圆光,紫金色身,相好庄严,五百化佛、诸大菩萨,变化自在,遍满法界。

  (11)势至观:一心谛观大势至菩萨紫金色身,圆光普照,于一毛孔光明之中,遍见十方无量诸佛。菩萨行时,十方世界,大地震动。

  (12)普观:一心观想极乐国土,主伴庄严,身坐莲华,常闻妙法,精进行道。

  (13)杂想观:一心观想阿弥陀佛,神通自在。于十方国土,随类化现。三圣齐彰,大小无碍,坐宝莲华。

  (14)上辈生观:一心谛观上辈往生众生,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日一夜,莲华开敷,七日之中,即得见佛。

  (15)中辈生观:一心谛观、具足威仪,求愿往生。自见其身,坐宝莲台,闻四谛法,得阿罗汉道。闻法藏比丘二十四愿,屈伸臂顷,生极乐国。

  (16)下辈生观:一心谛观,罪业深重,诚心忏悔,专心观佛,消除罪障。临命终时,坐大莲华,生极乐国。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闻实相法,发菩提心。

  以上九观是正报观。

  总之,从第一观到第十六观,都是一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无量庄严的殊胜境界。使韦提希夫人深厌娑婆,愿生极乐。到了观想妙行,功夫成就的时候,随时随地,开眼闭眼都能看到极乐世界胜妙境界,清净庄严。这即是娑婆印坏,净土文成的大事因缘。这部《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法门的发起因缘。

  韦提希夫人听了释尊的说法,立即开悟,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亦同发菩提心,一齐发愿往生净土,佛为他们往生净土,得见诸佛,得解佛法,现前三昧而予以授记。

  王宫说法终了。释尊便回返耆闍崛山。侍者阿难又将此王宫说法的内容对在耆闍崛的人们重为叙说一遍。

  因此观经是前后两次的说法:一是释尊在王宫的说法。二是阿难在耆闍崛山的复说。前者叫作王宫会,后者叫作耆闍崛山会。说者虽有不同,而内容则是一样的。本经是由两次所说法要成立,又叫作一经二会。

  善导在《观经疏》中论本经的宗要说:“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以一心回向往生净土为体”。由此可知观经是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二法为宗的经典。定善十三观乃是观佛三味,散善九品乃是念佛三昧。观佛三昧,是依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的随他意之说。散善的念佛三昧,是为未来世的散心凡夫而说的随自意之说。释尊对阿难尊者并未付嘱观佛三昧,而只付嘱念佛三昧,因此释尊说示本经的目的之一就是念佛。观佛三昧乃是随他意的方便说。

  (二)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译本有三种,即:

  一、佛说阿弥陀经 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佛说小无量寿经 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一卷 唐玄奘译

  本经是释尊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为首以及诸多佛弟子听众而说的经典。

  本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讲出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而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在经一开头就说,依报世界的种种庄严。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能照十方国土。他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他的国土和菩萨、罗汉也是无量无边。经中还说: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一生到那里,个个都是得到三种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其次,佛特地劝导众生发愿,愿生西方。那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讨论佛法。再次,佛对舍利弗说:千万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众生既然听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要念念相续来执持名号。一天或二天乃至七天,要净念相继。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到临命终时,即能够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许多圣众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最后佛劝告众生,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经》是劝告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唯一法门。

  (三)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译本有十二种。即:

  一、无量寿经 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缺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四卷 后汉支娄迦讦译 现存

  三、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枟过度人道经 二卷 吴支谦译 现存

  四、无量寿经 二卷 曹魏康僧会译 现存

  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二卷 曹魏 白延译 缺

  六、无量寿经 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七、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 二卷 东晋竺法力译 缺

  八、新无量寿经 二卷 东晋觉贤译 缺

  九、新无量寿经 二卷 东晋宝云译 缺

  十、新无量寿经 二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缺

  十一、无量寿如来会 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 现存

  十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卷 赵宋法贤译 现存

  本经是述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净土庄严及往生人的因果之经典,由上下两卷而成,一名双卷经,又名大经。四十八愿如下:

  (1)国无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2)不更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以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3)身真金色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4)形色相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5)宿命智通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6)天眼普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7)天耳普闻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8)他心悉知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9)神足无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0)不贪计生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11)住定证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12)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3)寿命无量愿:“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14)声闻无数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15)随愿修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6)不闻恶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17)诸佛称叹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18)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9)临终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20)欲生果遂愿:“设我得佛,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21)三十二相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就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22)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3)供养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24)供具随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25)演说妙智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26)那罗延身愿:“设我得愿,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27)一切严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特殊,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28)道树高显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不取正觉。”

  (29)诵经得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30)慧辩无限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31)照见十方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2)宝香妙严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3)蒙光柔软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4)闻名得忍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35)脱离女身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36)常行梵行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7)天人致敬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8)衣服随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持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39)乐如漏尽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40)树中现刹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士,应时如意,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1)诸根无缺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42)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3)闻名得福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4)修行具德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普等三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6)随愿闻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7)闻名不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48)得三法忍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上述净土三经,再加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是净土法门主要经论依据。

  第二节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净土法门随着佛教经论传译到中国以后,逐步得到发展。虽然不同于禅宗和其他宗派的直系传承,但由于它的影响很大,收机甚广,容易令人信解修证,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为信众所推崇的有莲宗九祖,或十三祖。

  (一)莲宗九祖

  一、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精通六经及老、庄之学。年二十一,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悟而出家,以弘法为己任。后入庐山,喜其清幽,遂结茅为舍,讲《涅槃经》,刺史桓伊惊其才,奏立佛寺,感雷雨运木以建东林寺,又凿池种莲,因号莲社,集众六时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中国莲宗之始。在山三十余年,虽帝诏亦不出,闻鸠摩罗什入关,即修书问道共商疑难,互证心得,道风遐播,群贤皆趋。初结社念佛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参加,悉属法门龙象,儒家泰斗,乃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终公之世,共入莲社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甚多,东林寺遂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长安鸠摩罗什之逍遥园遥为呼应。义熙十二年,睹佛再现,乃端坐入灭,年八十有三。葬山之西岭,累石为塔,谢灵运撰碑文。遗著有:

  庐山集十卷。

  大智度论要略二十卷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三卷等

  慧远之结社念佛,是依念佛三昧法见佛而求往生。当时《观经》尚未传译,所以其思想是基于《般舟三昧经》。以三昧是专思寂静,则气虚神朗,自发鉴照之智,得透彻幽微。然而种种三昧中,念佛三昧最功高进易。因为如来是穷玄极寂,体神合变,随宜应物,所以使入此三昧着,寂然忘知,就所缘之境,成就鉴智,此是说明若一心专念,止寂他想,则鉴照之智自发,而得见佛之境界。慧远圆寂后,道曃志嶂鳎己恪㈥稼返纫嘟灾褂谏街校镌妒σ欧纭M敝畹茏踊蛄缃嶂冢嘤位罘剑佣煌列叛龃几鞯亍

  二、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是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图,颇有所感,夙期往生净土,受戒之后,和妙开律师共读《观无量寿经》,晓得此经的观门是解脱生死之法。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授予念佛往生的法门。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数万卷《阿弥陀经》,画了三百卷的极乐净土图。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长安实际寺,又管理着龙门奉先寺洞的营造。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见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受持峻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坚强。在西京寺内,与金刚法师议论念佛胜劣之时,善导说:“念佛往生如果是真实的话,堂内的诸像就要放光出来,假如是虚妄的话,就要随我堕地狱去。”这个时候,堂内的诸像,都放出光明来,这是很有名的故事。以长安为中心,受大师感化的人非常多,其中企图舍身往生的人也有。遗著现存六部十卷。

  观无量寿经疏 四卷 又名观经四帖疏

  往生礼赞记 一卷

  法事赞 二卷

  般舟赞 一卷

  观念佛法门 一卷

  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 一卷

  临终遗示云:“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

  三、南岳承远大师四川绵竹人,年二十四岁,至荆州玉泉山就惠真披剃,公令居衡山设教,从其化者万计,一以念佛开导之。闻慧日游化广州,远往乞教,慧日示以独善为不可,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众,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归衡山,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粗食弊衣,清苦修道,恒见圣境。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贞元十八年入寂,终年九十一岁。后名其居于般舟道场,教导四众,前后受法弟子千余人。《佛祖统纪》列为莲社第三祖。

  四、五台法照大师,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禅门。极力指责禅徒之不拜佛、不立文字,以用音声语言为执相,自舍万善诸行住空见,而鼓吹五会念佛法。以修此法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此法是依心念口称之法而获得三昧。其主旨本与善导、怀感等之口称三昧相同,但他为警策自他之信心,且成就三昧方法,而定五会念佛仪则,教合五音曲调,唱佛名号。五会念佛:第一会是平声缓急,第二会是平上声缓急,第三会是非急非缓,第四会是渐急急,以上四会皆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第五会是转急急,而只唱“阿弥陀佛”四字。

  五、新定少康大师,周姓,缙云人,年十五,诵《法华》、《楞严》等经,后往越地究毗尼学,及听《华严》、《瑜伽》诸论。贞元初,诣白马寺,得善导之《西方化导文》,大喜。至长安善导影堂瞻礼,感见导之真身。后到睦郡,在城内乞食得钱,诱掖小儿、念佛者给钱,竟至佛声盈路。寻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众皆日夜行道唱赞。每逢斋日,云集三千许人,众见师高声念阿弥陀一声,由其口出一佛,十声连诵,则十佛如连珠现出。师之法门,系以厌秽欣净,高声念佛,兼行布施,为其行业。常示众云:“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于贞元二十一年迁化,身放光明,塔于台子岩,故又号台岩法师。其乞钱给儿至佛声盈路,亦志高行苦者矣。

  六、永明延寿大师(公元904--975年)临安府余杭人,俗姓王。二十岁时一心归佛,日中一食,常诵《法华》。年二十八,为华高之镇将。年三十乞吴越王,舍官位,投龙册寺翠岩禅师门下剃度出家,行苦行头陀。然后去天台山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又参谒法眼嫡嗣德韶,韶一见深器之,授以密旨,有所契悟。后于国清寺修法华忏,于智者禅院曾作二阄,一是“一心修禅”,一是“诵经万善,庄严净土”,拈七次皆属“万善”之阄,遂决心不但修禅定,且誓力诵经万卷。后周广顺二年住雪窦山,宋建隆元年受吴越忠懿王邀请,复兴杭州灵隐。明年迁往永明寺,随学者千余人,曾作偈曰: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寿公住永明十五年,为七众授菩萨戒,时人尊为弥勒下生。夜为鬼神施食,放生无数。诵《法华》一万三千部,道誉东海。高丽国光宗大成王闻之,遣使前来求教,齎书执弟子礼,奉献金丝织成之大衣、紫水晶念珠、金汤罐,并派僧三十六人来学。寿公传授要旨,归高丽后,弘扬大法,于是法眼一宗流衍于东海。寿公日行百件佛事为常课。其中重要者:受持神咒、念佛、礼佛、忏悔、诵经、坐禅、说法。每日虔礼十方十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每夜于旷野施食于鬼神等。寿公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日暮时住别峰念佛,随众常数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时闻螺贝天乐之声。吴越忠懿王深深敬重其德,闻此大受感动,为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号智觉禅师。宋开宝八年十二月,以七十二高龄圆寂于永明寺。著作甚多:《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受菩萨戒》各一卷等,凡六十余部,可谓一代硕学。其治学,所持之懿行,可与智者大师媲美。

  延寿曾作《参禅、念佛四料简偈》可作禅净双修之准则。四料简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中第三句有禅有净土,即禅净双修,犹如戴角老虎,为最理想,故彼一生实修此一法门。第一句有禅无净土,指当时一般禅宗门徒,彼等十人中修禅,九人堕入魔道。第二句无禅有净土,指一般中下根机,彼等万无一失,只要能够亲见弥陀,自能分离生死。依此可知延寿是利根上智,故禅净双修。钝根下智者,专心念佛,期生净土,何愁不能开悟。此一教化与善导大师可说同一旨趣。

  又尝劝人高声念佛和十念往生之说,一声佛名,罪灭河沙。《法华》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阿弥陀经》云:若人受持佛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宝积》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得十种功德。又念佛有坐念、行道念。坐念如逆水行舟,行道如顺风行舟,坐念尚能灭八十亿劫罪,若五体投地,恭敬念佛,功德无量。又彼重十念。一生重恶,临终十念,罪灭生净土。引《那先比丘经》教证,如水中投石下沉,投石入船中虽有百枚,亦不会沉没。因造罪者由念佛功德,免于下堕地狱。《智论》云:“临终时,心力能胜终身行力,是时少许心力,猛利如火,量虽小能作大事。”由于临终之心决定勇健,能胜百岁行力,此为临终十念法门有力之论证。

  六、杭州省常大师,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十七岁出家受具足戒。生平戒行谨严,精通《大乘起信论》,修习天台止观法门。继庐山远公遗风,于宋淳化中迁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并结净行社。自称净行弟子,尝自刺指血和墨书《华严经、净行品》。又以栴檀净香木雕成毗卢遮那像。复跪地合掌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省常所交者,俱属贤德名士,相国大夫,故碑记特多,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正月十二日示寂,寿六十二。

  八、云栖祩宏大师(公元1535--1615年),杭州仁和人,字佛慧,号莲池,十七岁举诸生,以学行称。问邻家老妪日诵佛名之理由,答因先夫持佛名无病而逝,因知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因感其言而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自警。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丧母,嘉靖四十五年,遂决意出家。投西山性天寺落发,就昭庆无尘受具足戒,次谒庐山遍融,融谕以不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后参严德宝柳庵,辞向东昌途上,闻樵楼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隆庆五年入杭州云栖山,卜居山中,始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道俗云集,遂成一大丛林。万历十二年编《往生集》,记传古今往生人事迹。二十年在杭州净慈寺开戒,又兴戒坛之制,行自誓受戒法。在山中及城之内外造放生池,制戒杀放生文,诫害物命。常主张净土,著《阿弥陀经疏》等。又痛责禅徒之空腹高心,录永明延寿、高峰原妙等机缘中之吃紧语,以示参究之要决。万历四十三年七月病笃,作“三可惜十可叹”警众,又遗诫诸弟子“老实念佛”,遂于八十一岁圆寂。世称云栖禅师,又号莲池大师,尊为莲社第八祖。遗著有:

  阿弥陀经疏钞 四卷

  往生集 三卷

  净土疑辩 一卷

  禅关策进 二卷

  梵网经戒疏发隐 五卷

  楞严经摸象记 一卷

  缁门崇行录 一卷

  山房杂录 三卷

  竹窗随笔 二卷

  云栖法汇 三十二卷

  宏师又说信愿行为修净业之必须要件,因到净土之资粮若不充足,则不能前进。一、信: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则定得往生,究竟得成佛。阿弥陀经之“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即是标此信。二、愿:不单空信,必进而依其教求往生,弥陀经之“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即是。三、行:不单虚愿,必亦力行精进,念念相续而不间断,即是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九、灵峰澫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江苏吴县人,少时学儒,誓灭释老,作论数十篇攻之。十七岁时,偶阅祩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大有反省,焚所著辟佛论。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翌年一月之间,梦见憨山德清三次。时德清居曹溪,不得从,乃就其门人雪岭剃度。次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更上径山坐禅,又受菩萨戒,遍阅律藏。二十八岁染病,决意求净土。以天台为宗,研习其章疏。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始入灵峰,同六年建西湖寺,寻游化各处。永历八年夏,在灵峰卧病,十二月建净社,作愿文,又作求生净土偈,翌年一月以五十七岁示寂。世称灵峰澫益大师。生平厌弃名利,以阅藏著述为业,终身笔砚不离,故著述甚多。计有《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梵网经玄义》一卷、《菩萨戒本笺要》一卷、《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观澜》五卷、《周易禅解》十卷等,凡四十余部。又有《灵峰澫益大师宗论》十卷。

  澫益主张念佛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三种;以庐山一派之净土念佛,名为念他佛,达摩所传之禅及南岳天台所传之观心,名为念自佛,永明一派之事理双修,名为念自他佛。又以藏通别圆四教悉无不是念佛法门。若此四教各有三念佛,则为十二种念佛。又《摩诃止观》之四种三昧,亦同可名为念佛,若此四种三昧--具有今之十二种念佛,则总为四十八种念佛。又乘念他佛中之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三种,则总共有一百四十四念佛三昧法。此外又有《弥陀经》所说之执持名号法,而说教禅二宗皆是念佛法门。持戒一心念佛者,必为止恶防非而精进律学,精进律学者亦必须决定往生以一心念佛为事。且持戒是因,净土是果,持戒与念佛,本唯一门。如此念佛统禅、教、律之三学,同时亦为三学之归结,而主倡广义之念佛三昧论。他还认为《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为至简易、至奇特之法,阐明此法是普被上中下三根,又是摄事理之不可思议权巧方便,而劝人应依祩宏等所说之具足信愿行之三种资粮而期望往生。

  (二)净土十三祖

  近世以清初净土宗大德行策、实贤、际醒和近代印光四人。加上前述九祖,并称莲宗十三祖。

  行策大师,字截流,姓蒋,父全昌,宜兴老儒,与憨山清公为友,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全昌梦憨入室,而生行策,因名之曰梦憨。及长,父母继逝,发志出世。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问公出家,胁不席。五年顿彻法源,问公化去,策住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其间专修净业。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然宗之。著有《劝发真信文》。行策居普仁十三载,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九日寂,年五十五。

  实贤大师,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人,时氏子。康熙二十五年生,自少即不茹荤,十五岁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参念佛是谁有省。严习毗尼,穷研诸经,性相之学,无不贯通。掩关三年,昼览藏经,晚课佛号。燃指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晚居杭州仙林寺。雍正七年结莲社,为文警众,以毕命为期。判日课为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作观,一分礼忏。雍正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合掌连称佛名,面西而寂,年四十九。

  际醒大师,字彻悟,号梦东,丰润县人,于乾隆、嘉庆之际。树净土之法幢,幼通经史。出家后,遍历讲席,融贯性相两宗,既而参广通、粹如,明向上事,受正印,为磐山七世。后继席广通,策励后学,慕永明延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况今末代,应宜遵承。于是专修净业,主张莲宗,后退居红螺山资福寺,衲子追随日众,遂成大丛林。大师为法为人,心无厌倦,但一心以净土为依归。嘉庆十五寂,年七十。

  印光大师讳圣量,俗姓赵,生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幼承庭训,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系因染病,得阅佛经,始悟前非。渐研内典,方知佛法之广博精深。遂于光绪七年春,时年二十一,毅然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勤学功课,读发愿文及净土文,知禅净工夫成就之难易,便决心专修净土,后于湖北竹溪莲华寺偶读《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弘扬净土为己志。翌年往陕西兴安双溪寺,在印海定公律师受具足戒。光绪十二年,在红螺山资福寺任职,得阅大藏,故有缘增修《净土十要》等要籍。此后,乃往返北京龙泉寺、圆广寺,普陀山法雨寺,温州头陀寺之间,尝自号“常惭愧僧”以自励。并闭关两期六载。1918年徐蔚如刊行大师文章二十余篇名曰《印光法师文钞》。以后数年间继印出《增广文钞》,内有《净土决疑论》等著作。自是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1930年时届七十,至苏州报国寺掩关,旋创立弘化社,流通净土书籍,不遗余力。1940年时年已八十,受任为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住持。是年十一月初三,预知时至,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去。

  第三节 净土法门的修持方法

  (一)实相、观相与持名

  实相念:念佛并不是专指口念,心念也是念佛,所以念佛法中,除持名念之外,尚有实相念和观想念各法。实相念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此其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属于禅,但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故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被。所以在净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归禅门去提倡。

  观相念:这是依照《观无量寿佛经》中,对于阿弥陀佛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无非极乐,立可转娑婆为净土,不俟命终,即身便游极乐,功效之大,非可言喻,此其所得的三昧,是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惟是观法微细深玄,有五种难成:一者,根钝则难成;二者,心粗则难成;三者,无善巧方便则难成;四者,认识不深刻则难成;五者,精力不及则难成。若要根利、心细、聪巧,再加上印象深刻、精神强旺,这就万不得一了。所以也不能普及,也是难行门。

  持名念:持名念佛,比较上述二种念佛,容易得多,不论上中下根,但是能念,无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乱,便得三昧,此其所得的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经过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提倡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遍而深入民间的佛法。就因为它有修必成,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缘故,所以其所度脱的人数,也远非各宗所能望其项背。可以说自有佛法以来,得度总人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所出若单就数量一项来计算,已足使各宗都黯然失色,其实它所含道理的广博渊深,不特较诸各宗绝无逊色,并且各宗所有的精髓,竟无不包罗在内,实集各宗之大成。此所以论效果,论学理,论难易,确都卓然独步,无与比肩。于此可知有人瞧不起念佛法门,谓为系愚夫愚妇之所修者,这实是一种严竣的门户知见和误解。对于念佛法门,所含有的原理,可以说是体会不深。假使他是真有认识的话,那他对于净土这一方便法门,自然会佩服到五体投地的。

  (二)持名念佛种种方法

  为了要适应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起见,为了要适应念佛人的根器起见,所以念法便有种种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长,行人念佛时,可以自己选择下列合宜之方法,加以实行,若是念了些时,觉得此种方法,又不能镇定当时的心境时,便可以再换一种念法,如是一换再换,八换十换,均无不可,只要这一刻能定心扫除妄念的,便是这一刻的好方法。譬如医病,但医得好病的,便是对症良药,众生妄念是病,佛号是药,能除痼病,便是妙药。持名一法,原为净土修行途径之中坚,因其重要,故特将各种念法分别详述于下。

  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大有音若金石,声满天地之概。此种方法,虽然稍嫌耗气喉哑,不能持久,但是它能对治昏沉懈怠,驱除相续的杂念,行者念佛时,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时,猛一提起精神,高声朗念,顿觉头脑清醒,正念恢复,仍旧有无穷活力,强大作用,并且会使闻声之旁人,亦生起念佛之心。昔永明禅师,在杭州南屏山顶念佛时,山下行人,觉其声音如天乐鸣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这种念法。

  默念:念时自外表看来,只见唇动,并不出声,虽是不出声,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行者心识中,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了清楚明白之故,所以心不散失,正念得凝成一片,故其效力,并不减于有声。这一种念法,可用之于卧时、病时、沐浴,入厕时,或不便出声之旅次及公共场所。

  金刚念:念时声音不大亦不小,甚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用耳听,不论四字念,或六字念,但能一字一字听得分明,不走失,自然心定。此种念法,效力至大,故以金刚喻之。盖金喻其密,密则不为外境所渗入,刚喻其坚,坚则杂念无不破,在各种念佛方法中,独此最为常用。

  觉照念:念时一面称佛名号,一面回光反照自性,所以眼前虚灵超拔,但觉我心佛心,我身佛身,凝成一片,光奕奕,圆陀陀,境界辽阔,充塞十方,所有山河大地,房舍器具,一时顿失所在,乃至自己四大假身,亦不知落在何处,如此则报身未谢,已证寂光,佛号初宣,便入三昧,以凡夫身,预佛境界,无有比此更捷者;可惜非上上根人,不能悟而实行。

  观想念:念时一面称佛名号,一面观想佛身相好庄严,卓立我前,或手摩我头,或衣覆我体,或再观想观音、势至,侍立佛旁,诸圣贤众,围绕于我,或者观想极乐世界金地宝池,花开鸟鸣,宝树罗网,光辉庄严,如观想真切,即身便可游于极乐国土,如不真切,亦可作为念佛之助缘,使净业易于成办。倘久观令熟,平时已在心目中,存留甚深印象,一旦身体衰谢,此方尘缘,不复牵累,则极乐胜景,便一齐现前了。

  追顶念:念时用上面金刚念法,但将字与字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连缀得极其紧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间隙,所以名为追顶念。因为追顶紧密,不留间隙的缘故,杂念便无法乘机楔入;此因念时情绪紧张,心口并进,正念的威力,盖过一切,故能使无明妄想,暂时归于沉寂,所以此种念法,效力至大,净业行人,多采用之。

  礼拜念:念时一边念一边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或不论字句多寡,但边念边拜,边拜边念,成为念拜并行,身口合一,再加上意中思佛,便是三业集中,六根都摄。这样则吾人身体上,所有能发生作用的器官,全部都用在念佛上,更没有空闲时间,能再涉及念佛以外之事,或念佛以外之念头了。所以此法是特别精进,效力也特别大,惟是拜久则身劳气喘,故只宜兼用,不宜专用。

  记十念:念时以念珠记数,每念十句佛号,拨过一粒念珠,或用三三三一制,成三二三二制,皆于第十句念毕后,拨过一珠。如此心中既要念佛,还要记数,不专也要专,若不专心时,则数目便错乱了,所以此一法可算是强迫专心的方便法,故对治杂念极有功效。

  十口气念:念时但用追顶法念去,不论佛号多寡,但以尽一口出气为度,待到出气已促,势须抽吸进一口气,方能再续念时,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名为十口气。此系专为每日工作忙碌之人,而特设的方便法,大约念完十口气,只须五分钟左右,每日只须念过一次十口气,便能往生极乐国土,所以纵使极忙人,也能做到。此是根据弥陀第十八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愿文而设;据古人研究的结果,所谓十念,即是十口气,因为佛愿甚广,而净土法又最切实,所以虽仅十念,临终佛亦必来迎也。

  定课念:念佛最怕是始勤终懈、无有恒心,故古今行人,每将念佛一事,定为按日功课,只要日日实行,便是道心不退。佛号多寡,规定时可以不拘,古人有每日定念十万、七万,五万佛号,皆为常有之举,可见其精进。总之,此事当斟酌环境,及自身力量,定为功课,既定之后,无论如何忙法,也要把它念完,否则次日即当照补,养成习惯。若起初藉一股勇气,定得太多。以致后来做不到,则不好,若定得太少,则近于懈怠,亦不好,所以在决定之时,是要细加斟酌的。

  四威仪中皆念:行者净种纯熟,则念佛自会精进,由于勇往直前的结果,便不以定课为满足,在定课之外,不论日里夜里,除睡眠外,几乎无时无刻不念,这便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念,久之成为习惯,则一句弥陀,永不离口矣!这在古人往生传中,就比比皆是,有的业打铁,便一面打,一面念;有的业磨豆腐,便一面磨,一面念,最后都是声音一停,便已立化。这大都可作为吾人之借镜,果能做到这种程度,则定课和不定课,便不成问题了。

  念不念皆念:上述四威仪中皆念,是指口念,此处念不念皆念的最后一念字,是指心念,照题目即是说:不论口念;或口不念,而心中皆是在念佛。这样说起来,口念时心中固然是在念佛,即使口不念时,心中也是在念佛,这就是持名之外,又加上忆想,当忆想时,也正在持名,所以与单是口念时才想佛者,又有不同。行者果能做到,不论何时何地,也不论口念口不念,意中都是在思佛,如此则净念坚固,心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脚踢不破,没有一丝世念杂念,能够闯得进去,此时念佛三昧,不成自成,往生彼国,便如操左券了。古人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这种境界,若不是念佛有年,功行纯熟,则绝对做不到,所以不是初学者所能行。

  第四节 净土法门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

  探索

  (一)一句弥陀统摄一切法门

  念佛未得定前,与禅迥异,因禅心非欣厌取舍,而念佛则欣取乐邦,厌舍秽土;禅心不能着境,一有所着,便失本来,而念佛则心境对待,能所宛然;禅心应远离法执,而念佛则要利用法执;禅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义,而念佛则应作死此生彼想,凡此种种,悉是禅净互异处。但是若到已得定时,则不同了,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时便离开六识分别,与禅门的真如三昧,无二无别,而变为禅净不分了,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禅,有何不可?现在再来说律,戒律的作用,能防范身口意三业,使之生善去恶,但是修净土法时,身礼佛,口念佛,意思佛,这样三业既已集中,六根自然都摄,若说生善,是集生善之大成,若说去恶,试问三业已集中在佛,此外还有什么闲家具,可以把来造恶?这样看起来,说净即是律,有何不可?至于教呢,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若论文字,只有六字,若论作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教理,都在里许;也可以说,释迦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也一字不遗的都在里许,这样还有什么教义,能在这六字之外,并且研教之目的,在于生信解,启行证,而念佛的作用,正所以息妄心,得正念,实已超过信解,而直达行证的阶段。所以学者若能念佛,则无需研教,而一切教义,已是具足,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教,有何不可?至于密呢?注重三密加持,强调即身成佛,获得六种无畏,是密宗的特色。但净土法门的三业集中,实际上和身口意三密加持,无甚分别;而念佛的作用,能使我心佛心,融合为一,而当三昧现前时,但觉性光交错,凝成一片,实不能分别,何者为佛,何者为我,故当念阿弥陀佛时,念者自身,即是一尊阿弥陀佛,这样就说即身成佛,有何不可?即使未得三昧,而当念佛时,为了感应道交,佛光摄受故。行者当前,即为佛神通力用所加被,如是当何所畏?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密,有何不可?综观以上诸义,就可以恍然悟道。为什么古今的许多名师大德、高人达士之修学佛法者,都提倡修净土?近人范古农居士主张:“学在唯识,行在净土。”可知愈深入经藏,就愈赞叹净土,只有不信者,这才轻视净土念佛法门。

  (二)自力与他力的结合

  修行别的法门,光凭自己的力量,经过长久时间,加上环境恶劣,很容易退堕到这个娑婆世界。再要努力修行,修得信心具足,善根成熟的时候,才能不退。可是念佛法门,凭藉自己修行力量之外,更仗佛力的加被和护持,佛的光明时时照耀着我们,很容易得到不退。只要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圆证三不退,同时那里都是助道因缘,而永远没有退堕和障碍修行的因缘。在这种超胜美好的环境里,就自然而然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很快就会成佛得道。总之,只要一心专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就是我们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也不离这一声佛号,提起能念的心光、照着所念的佛号,要心佛相应,心佛不离。一定要念到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只要诚心诚意地念,绝对可以成就事一心不乱。正如圆瑛法师说的“欣修净业念弥陀,莲芯标名在刹那,慧照分明心即佛,功成弹指出娑婆。”

  念佛念到这种境地,能够不住着于有念念佛,更进一步要做到终日念佛,终日无念,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来是空,所念之佛,也是不可得,念到境寂心也空,也不住着于有念。从这里又进一步念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了知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真是无念而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也不存在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也不存在佛相,所谓能所双亡。心佛一体,即是由持名念佛而深达实相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乱。

  (三)上根人与净土法门

  发心信佛修行的人,要注意不要自以为是非常聪明、有智慧、大根器了不起的人。把念佛净土法门看作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门,认为自己不必要去修念佛法门、修禅定或其他法门。禅宗,当然是最上一乘,但是它只能适合上根利智的机。而中、下根的人,修起来就感到十分为难了。我们应该要很好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参禅看话头的功夫,一定要突破三关,古人说“初关容易重关难,末后牢关难上难。”这完全都是全仗自力来勤修苦练、一心参究。如果三关没有破尽,绝对是不能了脱生死。如果隔世再来投胎做人,只怕不能继续参禅,那么岂不是前功尽弃,若到来世,因为你今生修行种下了福因,如果生到富贵之家,就会被美好的环境所迷惑,很容易造更多更大的恶业,纵使说不会做出大的恶业,但也未必会发心出家。现在我讲一个禅宗祖师的历史故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宋朝有位名叫青草堂禅师,他是宗门有名的耆宿。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当朝宰相告老返乡,一路上迎送的人群,非常热闹,正在这个时候,他心里起了羡慕之心。由于他道高德重是个不平常的人,起了一念心,感应便很大。所以古人说:“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到了来世,这位禅师就托生在姓曾的家里做儿子,当然家境富裕、诗书盈室、赴京投考、少年登科。后来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做了宰相,名曾鲁公,一生荣华富贵、官高爵显。这个故事说明了青草堂禅师,是以一生修行禅定功夫,只换来一个宰相的地位,实在太不值得了,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因果,值得我们三思,所以古人说:“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生已嫌迟,那堪更待之乎者。管取轮回莫了期。”

  (四)死心念佛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办,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门。因为念佛一方面是仗自己的信力、愿力、净行之力。另一方面更加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有了自他二种力量,纵使自力不够,还有佛力可以依靠,所以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古代净土宗大德、永明延寿大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十分重要的开示。念佛法门,没有什么奇妙方法,只要我们能够死心念去,一定是会成功的。什么叫做死心,就是把世界上一切妄想杂念之心,都死得干干净净,一心一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就如鸡抱卵一样,一心一意把卵孵成小鸡,自己的饮食都不放在心上,把母鸡从窝中拿了出来,他立刻又走进去抱卵,时刻都不肯放松。我们念佛也要这样才对。保证念得一心不乱,决定成就念佛三昧。

  再讲一个梁武帝与志公禅师的故事。梁武帝是非常崇敬志公禅师的。有一次梁武帝兴致勃勃地要请志公禅师去看戏,他和志公坐在一起看戏,演戏的人听到皇帝请国师看戏,自然格外卖力,把戏做得特别精采。到戏做好了,梁武帝看得非常高兴,就问志公禅师:“今天戏做得好看么?”禅师说:“我不知道。”又问:“今天唱得好听么?”禅师又说:“我不知道。”粱武帝听到禅师回答了二个不知道,心里十分纳闷,为什么禅师和我坐在一起,明明是在看戏听戏,没有睡觉,也没有做别的事,却说不知道呢?志公禅师对梁武帝说:“陛下,我们出家人,生死事大,一天到晚用功办道都来不及,那里有功夫来看戏!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同时请陛下下令刑部尚书,选择一个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双手捧一面盆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再对罪犯说,等戏做好了,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戏还没有做好,盆中水洒了出来,戏做完后,立刻绑去斩首。”梁武帝当时也不知志公禅师是何用意,只得照办。次日,梁武帝和志公禅师依旧一起看戏,这个罪犯捧着盆水跪在台前看戏,等到戏做完了的时候,这个罪犯盆中的水一点都未洒出来。志公就请梁武帝去问罪犯:“今天的戏做到好看么”?罪犯回答说:“不知道”。又问“今天的戏唱得好听么?”回答说:“不知道。”梁武帝说:“你跪在戏台前看戏、听戏、为什么会不知道?”罪犯说:“陛下,我心里顾着这盆水都来不及,那里有心来看戏听戏。”罪犯这几句答得和志公禅师一模一样。到这时梁武帝才忽然大悟。明白心不在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道理。这个罪犯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很明显在这生死关键时刻,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盆水上。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我们修行念佛,能够以死心来念佛,一定是会往生西方,真所谓:“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念佛的要诀,就是以自己的心光,来照着佛的名号,佛的名号是境,心光是智,我们用智照境,用境照智,提起全付精神来念佛,要象猫儿捕鼠一样全神贯注,一丝一毫都不放松,能够这样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脱死。

  (五)用意根念佛

  念佛之法,应当要以意根来念,不要用意识来念,可是这一点怕有很多人心生怀疑,我希望大家不要怀疑。记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入三摩地,这就是得入念佛三昧。大家请研究一下,“都摄六根”这一句话,可以证明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意根来念。因为意根是属于心法,念佛之人,用意根来系念于佛,意根一旦收摄不动,那么其他五根,当然统统不动,所以都摄六根,自然是一心清净,即是一心净念为因,得生净土是果,依因感果,因果一致,所以念佛法门,称为净土法门。正如《法华经》说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的甚深真理。圆瑛大师说明此理写诗一首,“感应道交不用疑,法门殊胜有谁知,娑婆信愿持名日,正是莲池结蕊时。”

  (六)一心不乱

  念佛法门,看起来,虽然很方便,很简单,只念一句佛号,六字洪名,一教就会,常念就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到一心不乱,念得三昧成功,就很不容易。当然一定要经过一段工夫,要像我们拿一根线,把一百零八粒的佛珠串在一起,联接起来,不要使它断线。念佛也要这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唐朝的白居易对修持念佛非常诚恳。他说:“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事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住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卧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我认为念佛的人,应该要像白居易那样,诚心诚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没有不成功的,这叫做念兹在兹,一心念佛。过去有人写行住坐卧四时念佛诗,写得很好。现抄录如下: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

  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

  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

  何日如蝉新脱壳,莲花胎里产金身。

  坐时念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

  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

  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

  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

  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无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

  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七)带业往生

  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那先云:“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难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谓:“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谓:“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以证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其妻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一手执香,随声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牛去矣?”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佛来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思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造业,依赖于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若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闲时多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八)念佛往生举例

  一、慧远三见圣像:晋慧远大师,雁门楼烦人,博通经典,在庐山东林寺,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市,专志求生西方,制六时莲台,念佛不息。僧俗社友一百二十三人,皆志同道合,誓愿同生极乐国土。后十九年,师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现虚空中,无量化佛围绕,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吾以本愿力,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诸社友,已往生者,皆在佛侧。师谓门人曰:“吾居此已三见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矣!”至期端坐而逝。

  二、怀玉誓取金台:唐释怀玉,台州人,每日惟中午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达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见佛像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至,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如何把银台来接我?”言毕,银台遂不见。三十七日后,复见擎金台人对他说:“师以精进,得升上品。”过三日异香满室,含笑而逝。

  三、黄打铁以极乐国为家:宋时黄打铁,湖南潭州人,业打铁,自感前世不修,今生亟欲修行,又苦不知门径,且无时间可修。某日,见一僧从店前过,乃请入店奉茶,请教既不废业,又可修行之法,僧遂教之一面打铁,一面念佛;譬如手持风箱,推进时,念一句佛号,拉出时,念一句佛号,打铁时,每打一下,即念一句,不打铁时,行也念,睡也念。黄打铁从其教,因专心佛号之故,既不觉炉火之热,也不觉用力之累。历时三年,一日自知时至,遂

  即理发,沐浴,更衣,告其妻说:我今日回家去了。妻言:你何处还有家?答曰:西方极乐国是我家,于是再到铁炉边,取出红铁,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世缘已毕,我往西方。”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举槌打铁一打,即时立化。

  第五节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

  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于鼓山涌泉寺拜增西和尚为师。二十一岁从福州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亲近禅宗尊宿冶开禅师修禅六年。时常定境现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后写了一偈:“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到了二十六岁又往宁波天童寺,依从寄禅和尚,一心参究。在二十八岁的冬天,又在禅七之中,定功得力,身心俱空,又说偈云:“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正眼开,始识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自从三十六岁以后,净土机缘成熟,因阅读永明延寿大师和云栖莲池大师等许多净土法门经典著作,开始深信净土念佛法门。从此就努力于禅净双修。由事念而归理念。正如永明大师《四料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圆公大师后来数十年,力弘净土,到处讲经说教,劝人念佛。曾经讲演《阿弥陀经要解》、《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等许多净土法门的经论多遍,并对上述经论著有讲义流通于世,利益众生。又曾经讲过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力劝修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同生西方极乐净土。在他七十六岁病势严重时刻,还是一心念佛,嘱咐随侍左右的许多弟子说:“我今身心,尚感安乐,无挂无碍。出家人置生死于度外,以疾病为助缘,余号“三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宗旨。现在福慧已求,最后只有求生净土。汝等立身处世,须以三求为正确修学方针。更希望广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三求为真正学佛宗旨。”并说偈云:“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弥陀,求生于净土,上品紫金台。”过去有一行脚僧写了一首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圆公大师把它改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前程何处是,念佛度春秋。”又嘱咐弟子写了一张纸条贴在病房的墙壁上:“来者念佛,是真莲友。”由此可知,先师虽身染重病,早已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记得一天晚上,在大众为他助念回向以后,要诸弟子到床前,格外叮嘱说:“汝等念佛,随时都要摄心静念,识取自性。现在我来问问你们,刚才你们念佛,可知道这一句佛号声音落在何处?速答!速答!”圆公老人病中开示,使我们得益不浅,对于净土念佛法门,更加增长深信切愿,意志坚定。

  (二)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

  圆瑛大师为了弘扬净土法门,除了已出版许多净土经典讲义外,还著有《劝修念佛法门》一书,现将本书内容介绍如下:

  (1)念佛法门发起因缘: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源,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2)念佛就是修行: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言,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几声佛。”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何说念佛不是修行之法?

  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矣。

  (3)念佛最为稳当:唯有念佛法门,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佛光之所照烛。一生求生净土,自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

  (4)念佛殊胜方便:念佛殊胜方便,即是可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5)念佛能消业障: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唱此念佛法门,教人消除业障。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以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灭罪,亦复如此。

  (6)念佛莫求福报: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念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着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都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荣华富贵,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

  (7)念佛能断烦恼:烦恼之为害甚大,名目虽多不出两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一句弥陀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医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着,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8)念佛速了生死:念佛法门,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不乱,自可预知时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缘,不能为碍。则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弹指顷,托质宝莲,业卸尘劳,神栖安养,圆证三不退也。

  (9)念佛具足三学: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

  (10)念佛普摄群机: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具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11)念佛可度众生:夫念佛法门,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普人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之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12)念佛得成佛道:念佛之人,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经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后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无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圆公大师经常教导弟子,修持念佛法门,要天天发愿回向:“愿消累劫诸业障,愿得福慧日增长,愿尽此身出娑婆,愿佛接引生安养”。他先专禅宗,后弘净土。禅净双修数十年如一日。在他圆寂前夕曾吟诗一首总结一生的修持。“禅净双修数十年,了知净土即深禅,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佛教自从汉明帝时代传到中国至现在,根据北传佛教,是将近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净土法门自东晋庐山初祖慧远大师以来,都是弘扬净土法门劝大家念佛,最杰出、最闻名的大德高僧,只有九祖,充其量也不过到了十三祖。实在是信仰净土法门大力宣扬净土宗的尊宿大师等,真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们看看《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而修持净宗,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数也数不清。不但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扬弥陀经念佛法门,就是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也有种种开示,或回向偈文赞扬净土。就象马鸣、龙树,天台智者大师,以及莲宗诸大祖师,都是异口同声,弘扬净土法门。这真是万人信仰,万人念佛、万修万人去的无上法门。所以中国各大丛林,以及中小寺庙庵堂的早晚课诵,都把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作为每天必修的功课,乃至打念佛七,分为一天、七天、四十九天三种。更有克期取证的、九十天般舟三昧,与常行念佛等。这种方便仪规,都是劝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真所谓“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古人说:“净土文言言可信,往生传灵迹非虚”。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说:“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修行,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又言:“说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广发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生死之海,西方决定往生”。大师这几句法语,我们要切记在心,一定得大受用。

  现在我再来介绍一个历史故事。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他的弟子中间,有一对弟兄名叫周利和槃特伽。意译叫做大路边和小路边。他们的母亲,养大儿子时候,急急忙忙回娘家去,时间来不及,就养在大路边上。到了养第二个儿子的时刻,又来不及到娘家,又养在小路边,这就是他弟兄的名称。大路边、他个性非常聪明。小路边、他素性十分愚笨。弟兄二个都跟佛出家。但是佛对新出家的弟子,要持戒修身,以戒为师。出家弟子,要每天摩三次头。因为一摩头,就提醒起来,自己是一个光头的和尚,就应该更好持戒修心。在摩头时刻,要念四句话,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就是说守口如瓶,不要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是口业清净。摄意,就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