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育生灵:人生的伦理与品行
发布时间:2022-10-08 08:51:29作者:地藏经全文网护育生灵:人生的伦理与品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刘元春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这首富有佛教慈悲心怀的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他语重心长地规劝人们,不要认为其它的生命是微贱的,可以任意伤害,其实他们与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存权力、
生存情态。就象那飞落在枝头的鸟儿,她可能是一只正在哺育孩子的母亲,子女们正在等待她回去,嗷嗷待哺呢!
生命诚可贵。佛教不仅珍惜人类自己的生命,而且教育人们要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四生九有”都有平等的权力。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自己生存环境里其它
生命体共生和协调,正确地对待和尊重一切不同形态的生命体。佛教提倡“依正不二”的思想,其关键就是要人类善待其它生命。然而,人类往往以“特权者”自居,不断地侵害
、杀戮其它生命,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而且把杀戮和破坏作为无限扩大自己快乐、满足欲望的工具,演绎出一幕幕血腥、残忍。
日本着名佛教居士矢崎胜彦在《良知之道》对生命体之间互相资生的情景,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太阳滋养植物,植物滋养动物,而动物死后又再滋养植物。一些生命的死亡滋养着另一些生命的延续;而另一些生物的死亡又滋养着其他生物的延续。
只要生活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处在这一连锁之内。
尽管如此,人在这一连锁之中却如同特权者,不断地杀戮生命、破坏自然,其杀戮生命的数量远远超过维持自己生命的需要量。
这是一种将杀戮和破坏作为无限扩充自己快乐和欲望之工具的生活方式。
对此,佛教把“不杀生戒”作为五戒十善之首,作为信仰者的首要条件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不过,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解释,佛教不杀生戒的内涵要广泛的多、深刻的多。《梵
网经菩萨戒》中,把杀生戒分为8种表现形式,依此申明不杀生戒是“方便救护一切众生”的菩萨情怀。
一是自杀。不是自己杀自己,是指亲自杀害、剥夺其它生命。
二是教人杀。即教唆他人杀害生命。
三是方便杀。巧设方法,致使死亡。如教人去危险的地方,使其丧命。
四是赞叹杀。鼓励和称赞杀戮。
五是见作随喜杀。见到别人杀生或自杀的行为、场面,心生欢喜、幸灾乐祸,暴露其有杀人恶念。
六是咒杀。用咒语诅咒,希望死亡或不幸。
七是杀因、杀缘。杀因是恶毒之心,是主因;杀缘是杀生的机会,是助缘。两者结合,就产生杀生的行为。即是主观有意制造杀生的条件。
八是杀法、杀业。杀法是杀生的工具和方法,即具体实施的手段;杀业即杀生行为恶果已经存在。
本经中,进一步劝说世人不仅不杀生,而且还不要选择与杀生有关的职业,甚至保存杀生的工具、制造暴力工具等。经中说:“若佛子,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
,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蓄。……不得蓄杀众生具,若故蓄者,犯轻垢罪。”虽然是小罪,也是不允许的。
作为佛教徒,作到不杀生还不够,必须要放生,主动地去放生,应该用佛教慈悲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用因果轮回的自律心去坚定意志,救度众生的苦难。因此,经中教育人们: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
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这是把人类与其他生命完全等同的思想,
同样的亲情,同样的感受,而且我们人类要用一种报恩的真诚之心,救护他们。所以,元朝诗人陶望龄有诗道:
物我同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
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号惨煞人。
《佛说业报差别经》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杀生行为的祸患与不杀生的好处。其中,指出杀生的恶行有十种,能够让杀生者得到短命的恶报:
一,自行杀生。二,劝他令杀。三,赞叹杀生。四,见杀随喜。五,对于自己所怨憎之人,诅咒、希望他们尽快地死去。六,看到自己怨恨的人死去或遭受了不幸,很高兴。七,
在一个生命孕育过程中,就直接伤害甚至致死。八,唆使别人去伤害胎儿。九,建立屠宰场所,屠杀众生。十,自作或教人战斗,互相残害。
相反的十种不杀生的善行,可以让人长寿:
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到面临被杀的众生,利用合适的办法去救护,使他们避免死亡。六者,见到因为死亡
或者害怕死亡而痛苦的人,要想办法帮助、安慰,让他们精神放松、坦然。七者,遇到面临危难、恐怖的时候,应该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八者,见到众生遭受不幸,要生起慈悯
心,给予深切的同情。九者,见到众生遭遇痛苦,都要生起大悲心,要尽力给予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十者,对于贫穷的人或其他饥饿的生命,要尽力从物质等各方面帮助,让
他们有生命的希望。
有十种恶行,让杀食者经常生病:
一者,喜好打拍、伤害其他生灵,比如动物、植物,虽然没有杀死等严重后果,但是也会使生命变得脆弱。二者,命令、诱骗、唆使别人虐待生物。三者,赞叹、鼓励虐待行为。
四者,看到生物被伤害被虐待,幸灾乐祸。五者,不听从、不孝顺、甚至伤害自己的父母,让他们烦恼、担忧、痛苦。六者,不尊重师长、善知识、甚至玷污、伤害他们,让他们
失望、担忧、痛苦。七者,看到自己不喜欢或是嫉妒的人有了疾病、不幸,心大欢喜,没有同情心,心态丑恶,心灵肮脏。八,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健康了、变好了,心生不悦。
九者,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有矛盾的人,作为医生,没有责任心,缺乏善良,不能认真治疗病苦,或者故意加重病情。作为亲人也不很好照顾生病的家人。十者,贪吃贪喝,
浪费资财。
相反的十种行为,可以让自己少得病苦: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人不令鞭杖。三者,赞叹不鞭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自己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有病患者,瞻视供养。七者
,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悯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
对上述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不杀生的内涵,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结束生命的概念了,而是把能够不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各种行为,精神的、物质的,直接的、间接的
,明显的、隐蔽的,重大的、轻微的,等等,言谈举止,都列入了警戒的范围。关于自己的行为不仅影响别人的幸福快乐,也影响自己的健康长寿,这是被现实生活和感受证明的
了。古人说“仁者寿”、“德馨者寿永”、“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等等,都是经验之谈。作了坏事,说了假话,心慌意乱,情绪焦躁,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
互相的报复、争斗,引起连锁反应,恶性循环,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存亡。最终的结果,就是生命的同归于尽。近几年,媒体不断有报道在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因为惶惶
不可终日,承受不起精神折磨,而主动投案自首。他们说,不论在任何地方,一听到警车响,或者被人多看几眼,就心惊肉跳,象生活在地狱里。投案后,反而“心理踏实了”。
医学和精神病学研究都证明,嫉妒的、怨恨的、愤怒的、忧郁的等不良心态,以及暴饮暴食、肉食油腻等没有节制的生活方式,是现在流行的心血管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佛教戒律还认为,杀生食肉将有十种祸患。其中,有几个是特别对出家人的警告,要求他们决不能有杀生行为。比如:如果出家人吃肉,会使信徒信心丧失,社会生起诽谤;吃肉
影响甚至断除慈悲善心,不利于修行和成就;如果成了习气,就不能解脱,一事无成;最终要堕入三恶道,永世轮回。实际上,是让佛教徒特别是出家人做个榜样,教育和影响人
们远离杀戮,培育善良的品质。另外,在这十种祸患中,还有一种就是:让众生恐怖。一切众生都贪生怕死,保护自己生命,远离凶杀之人,是人与其他动物都一样的本能。南宋
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历史上,坚决反对杀害生命的梁武帝在《与周舍论断肉敕》文中,论述了他不仅反对自己杀生食肉,而且反对食用“死肉”。认为,有人说食用已经死了的众生肉,实际等于直接
杀生,间接支持杀生。“若非杀生,岂有死肉,经言:买肉与自杀,此罪一等。”众生所以不可杀生,不仅因为那个生命本身,而且一个生命体内往往有八万、八十亿万个生命存
在,如果杀掉一个生命就等于杀掉那么多的生命。即使已经死掉的生命,也还要滋生无数的生命,如果人们蒸、煮、烤、炸,不仅仍然会伤害相关的生命,而且“灭慈悲心,增长
恶毒,此实 非沙门释子所可应行。”进一步讲,佛教徒中根据身份不同,杀生的祸患也不同。居士杀生“不免地狱,止是一罪。”至于众僧,“既犯性罪,又伤戒律,以此为言,
有两重罪。”就是说,一般僧人杀生食肉违背基本戒律是根本的罪过。而那些讲经说法的僧人如果杀生食肉,罪过要比前两个更加深重。因为他们“口称慈悲,心怀毒害,非是不
知,知而故犯,言行既违,即成诡妄论。”实际是说,一个负有社会责任和具有社会影响的领袖人物,不能口是心非,要身体力行,为一般人做表率作用;否则,不仅带来恶劣的
社会影响,而且给佛教或者有关宣传理论造成负面影响,让人轻蔑。因此,“学问人食肉,则罪有三重。”“所以贵于解义,正为如说修行,反复啖食鱼肉,侵酷生类,做恶知识
,起众怨怼,坠落地狱,疾于箭矛,善恶报应,必也不亡。凡出家人实宜深思。”这不是单单要求出家人以及弘扬佛法的人,也要求所有的人特别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们
,一定要从我做起,自觉自愿地反对伤害一切生命的行为,坚决制止危害其他生命的举动。
近代高僧印光法师一生极力提倡放生念佛,反对杀害一切生灵。他在《新昌大佛寺修筑放生池募缘序》中,从儒家仁义谈到佛教的慈悲,肯定众生佛性平等,警戒世人不要杀生。
他说:“儒者以忠恕胞与为怀,必须推己及人,以至于物,方有实效。释氏以慈悲济度为事,是故悯诸物类,皆具佛性,欲行救援。无奈世人杀生食肉,相习成风,不知其非。致
使生生世世,展转互杀,了无已时,可不哀哉?须知人与物类,同此血肉之躯,同此灵知之性,同生于天地之间,但以彼此俗世罪福不同,致使今生形质灵蠢各异。以我之强,凌
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宁可自杀,不能杀一切物矣。……恳祈各发‘生佛同体\’,‘物我不二\’之心。”
根据儒家理论,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被叫做“五常”。古人有“仁列五常首,慈居万德先”。仁爱之人,不仅爱人,还要推己及人、推及及
物,具有博大的情怀,让人世间万事万物共享太平。近代着名佛教居士李圆净曾在《护生痛言》中引用了《淤溪戒杀会公言》的“十问”,非常感人,全文列述如下:
(1)往昔世界大战,祸及百姓。我等逃避,徼天之幸,竟得生全。假若尔时,为贼追迫,步步逼近,知必不免。此心如何,不慌张否?
(2)又若尔时,竟被掳去,如牵羊豕,知必见杀,此心如何,不恼乱否?
(3)又若尔时,见我伴侣,已被屠割,血肉狼籍。此心如何,不惊怖否?
(4)又若尔时,见我眷属,绑缚就刃,号救无路。此心如何,不惨痛否?
(5)又若尔时,杀及我身,肢节残堕,痛急声嘶。命尚未绝,不得速死。此心如何,不怨苦否?
(6)又若尔时,本当即杀,忽遇一贼,放我令去。此心如何,不喜幸否?
(7)又有一贼,无怨无仇,劝阻勿放,必欲杀我。此心如何,不仇恨否?
(8)又若尔时,贼忽大赦,凡我被掳,皆可望生。忽又一贼,言我诸人,生当劫数,理合尽杀。此心如何,不嗔愤否?
(9)又若尔时,我伴侣中,多半病残,本拟放去。乃有一贼,大不谓然,云此废物,本无生理,不如杀之,了却残命。此心如何,不愤怒否?
(10)又若尔时,我眷属中,多半婴孩,本拟放去。乃有一贼,更大不然,云此小命,不杀亦死,不如蒸食,尤嫩可口。此心如何,不怨毒否?
这十问,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人及物,振聋发聩!
弘一法师戒杀护生的愿心也非常深切。
丰子恺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写有弘一法师《避虫》的故事。“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天都如
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
也许要笑。但请勿笑,这是做人认真至极的表示。模仿这种认真的精神去做社会事业,何事不成,何功不就?我们对于宗教上的事情,不可拘泥其‘事\’,应该观察其‘理\’。”
的确,避虫的小事,反映出一个人的慈悲情怀,感人至深!
弘一法师在《放生与杀生之果报》中认为,放生可以延寿、愈病、免难、得子、生西,杀生的果报正好相反。他谆谆地告戒我们:“上所述杀羊、牛、猪、鸡、鱼、虾,乃举其大
者而言,下至极微细者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弘一法师出家后的诗歌中,绝大多数是护生诗偈,特别是为丰子恺所画《护生画集》所配的诗偈,情义切切,感人肺腑。
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沉溺》
始而倒悬,终以诛戮。彼有何罪?受此荼毒。人命则贵,物命则微。汝自问心,判其是非。——《倒悬》
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囚徒之歌》
忆昔襁褓时,常啜老牛乳;年长食稻粮,赖尔耕作苦。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学者,倡人道主义,不啖老牛肉,淡泊乐蔬食,卓哉此美风,可以昭百世!——《知恩报恩》
盛世乐太平,民康而物阜。万类咸喁喁,同浴仁恩厚。
昔日互残杀,而今共爱亲,何分物与我,大地一家春。——《冬日的同乐》
佛教对其他生物生命的尊重,来源于生命与权利的平等观念,也只有平等体认,才会有对他们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心灵情感的相同。事实上,一切生命的欲望与感受都是一样的
,只是因为众生各自“世间”的不同,尤其是人类居高临下的傲慢,不愿意、不屑于去体味。人类往往在自己残忍的行为和血淋淋的场景面前,才稍有感触,或者才有迟到的忏悔
。令人遗憾的是就那么一点忏悔,有时只是畏惧社会的惩罚,只是基于自身的荣辱利害,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怜悯心都没有!
近来,媒体报道了几起恶意伤害动物的事,令人惊诧、令人愤怒!
清华大学从本科直接保送上研究生的“优秀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先后两次蓄意用火碱和硫酸,诱骗熊吃食,致使几只大熊的口腔、眼睛等器官被严重烧伤,生命垂危,有的
将永远失明、残疾。他自己辩解说,只是想实验一下黑熊的嗅觉是否灵敏。2002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有多少残忍可以避免》,披露他被拘留期间表示的“歉意”是
,“对不起母亲、学校、社会”,唯独不提对不起熊,对被他伤害而极度痛苦的熊没有丝毫的歉意!在他心里,根本不认为熊也是与人一样的同等生命,只是一个动物,一个低等
的动物!作者在文中还揭露了其它伤害动物的恶劣行经。比如,上海动物园里孔雀漂亮的羽毛被游人拔光,温柔的海豚被乱扔的杂物活活噎死,有人活剥三个月藏羚羊的皮毛做围
巾……
3月22日,《扬子晚报》报道,四川成都某名牌大学一位大学四年级男生为了取乐,竟然把一只只有三个月大的名贵小鹿犬放入微波炉中烤了1分多钟,毛皮脱落,烧得残不忍睹,
而且内脏严重受损,小狗哭嚎不止!
3月29日,《中国青年报》有一篇《对领导怀恨,拿动物泄愤》的报道,更是让人愤怒:青岛动物园职工王义德为了报复单位领导,于2001年9—10月间,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内,用
鼠药先后毒死两只马来熊五只鹿,一只金钱豹被及时救治才死里逃生。而这些品种的动物十分珍稀,马来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罪犯在法庭陈述时说:“杀几只动物能让领导
出事,我报复领导的目的就能达到。”43岁的王义德,高中毕业,戴一副眼镜,显出几分书生气,爱好书法,公园里的许多标牌字画都出自他的手。
这种受过高等教育的可能会成为科学家、“灵魂工程师”的“天之骄子”们,那位舞文弄墨的“艺术家”,竟然麻木不仁、残忍冷酷到如此地步!他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漠视动
物的生命,甚至根本不把他们看作是生命的存在,而把那些生灵当作他们的“实验品”、“工具”肆意地残害。这不仅是社会教育的失败,更是人性的堕落。
人类之外的动物其实有更深切的生的渴望,坚韧的爱的奉献,稳固的情的伦理,他们之间的母子情、兄弟情、群体情、异性爱、长幼爱,等等,人类具有的或者不具有的,都不比
我们的差,往往要超过我们。不妨再看几个真实的报道。
《作家文摘》2001年12月28日登载《藏羚羊跪拜》一文中,这样描述:
在藏北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位老猎人经常以打猎藏羚羊、野马等为生。杀生和慈善在他的身上共存。一天早上,他看到离帐篷不远的草地里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没有犹豫,立即举起杈子枪瞄准。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她
的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不由一愣。藏区流传有谚语说:“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向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的。但猎人的习性使他仍然扣动了
扳机,枪声中那只藏羚羊载倒在地。她倒地后仍然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流着。
晚上,老猎人久久难以入睡,藏羚羊为什么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情景。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堂破肚,当他打开腹腔时,吃惊地
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也已经死了。这个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藏羚羊要弯下笨重的身体给自己下
跪:她是乞求老猎人留下自己的孩子一条活命呀!
天下所有的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当天,老猎人没有出猎,他找了一块好草地挖了一个坑,将那只藏羚羊和她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新闻晚报》2002年1月18日,有一篇短文《墙壁里的壁虎》记述了这样的故事:
有人为了装修房子,拆开中间空心的墙壁时,发现一只壁虎的尾巴被钉进来的钉子钉着,困在里面。那人出于怜悯和好奇,仔细一看,发现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房子时钉进来的。
这只壁虎怎么能生存十年啊!他究竟吃什么呢?那人寻思着,停下来观察。过了不久,不知从那里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者食物。
啊!那人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啊?为了一只被钉住了不能活动的同伴,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月里一直衔来食物喂她(他)。我们不用去想他们的关系:亲子,朋友
,异性,手足,……
在人类的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与人获得信息更快捷,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否也越来越接近呢?人的感情是否还是那样的纯真、那么坚贞呢?想一想那双壁虎之间,有
多么震撼人心的爱和情!
对照现在的法律,佛教的不杀生戒不仅有一般《刑法》所惩罚的杀人罪,而且包括了道德谴责的内容。比如,即使心生恶念或心生欢喜,也属杀生罪业,体现出真切博爱的人道主
义精神和崇高的伦理品质,对根本上戒除杀生行为具有深远意义。这样,既要救其死,又要护其生,佛教提倡“放生”的精神就在于此。爱惜和保护一切生物,对今天防止生态恶
化、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世界和平,很有现实意义。
有良知的人们,请你们放下屠刀,可怜可怜人类的伙伴,也给未来留一条生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