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净土探微-第三章(下)

发布时间:2022-08-20 15:31:13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之后,又再说偈颂立誓,这被称为“三誓偈”或“重誓偈”,偈文如下: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闻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三趣门。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华。

法藏比丘诚恳发愿与说偈完毕,即时三千大千世界随之起了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使地上华丽似锦,自然美妙之音乐嘹亮响起,空中有声,赞言:“汝决定得无上之佛果。”

法藏比丘诚谛之心不虚,依超世殊胜之大心,愿入大寂定。开始从事一切苦难之修行。他为了圆满完成四十八愿与三誓愿,以一向专念之志,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之间,在意业上不起三毒烦恼,在身业上敬上慈下,在口业上皆用善语,完成了超过诸菩萨之修行,在修行的道场积植无量功德,成就极乐世界而成佛,其国土名为安乐。

法藏比丘立本愿而成佛,本愿思想故为佛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这在前述《本愿思想》一节中已经提到了。四十八愿文作四十八本愿、六八弘愿、六八越世本愿。日本僧人源空以四十八愿为阿弥陀佛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所撰择摄取之大愿,更称为撰择本愿。盖阿弥陀佛之本愿,与《无量寿经》诸译本及梵本中所举之愿数、愿文等,则互有出入,可分为二十四愿与四十八愿二大系统:(1)二十四愿为《大阿弥陀佛经》(吴译)、《平等觉经》(汉译)所举。(2)四十八愿为《大无量寿经》(魏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等所举。此外,尚有《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宋译)举出三十六愿,《梵文无量寿经》举出四十六愿,西藏译《无量光庄严大乘经》则举出四十九愿。其中魏、唐二译相同,而以魏译较为完整,所以佛教界大德多以魏译作为分类科判。

慧远大师与憬兴大师以三愿配当对四十八愿进行分类,慧远所分三类为:(1)摄法身之愿,即有关自己佛身之愿,系第12、13、17愿;(2)摄净土之愿,即有关净土之愿,系第31、33愿;(3)摄众生之愿,即有关救度众生之愿,除开前二类所属之愿,其余之愿皆属此类。憬兴所分之三类与慧远大师所分之三类仅类别名称不同而已,其他则完全无异。即求佛身之愿、求佛土之愿、利众生之愿。

善导大师以一愿结归来对四十八愿进行分类。虽是一样的三分类法,但与本愿的配当则完全不同,而是以三愿各各结纳四十八愿。他认为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可以视为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结归摄法身之愿:“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字,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玄义分》)。结归摄净土之愿:“四十八愿由庄严起”(《礼赞》)、“弥陀本国四十八愿”(《序分义》)。结归摄众生之愿:“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散善义》)、“一一誓愿为众生”(《般若赞》)。从这些文句可以明显看出善导大师采用的是一愿归结法。

亲鸾大师是以真假分判来对四十八愿进行分类的。在某些地方,他亦使用三愿配当法,或采用一愿归结法,但他还是有其独特的分类方法,他在《真佛土卷》说:“然就愿海,有真有假。”故而亲鸾大师把四十八愿分为“真实本愿”与“权假本愿”,真实之愿为:第11、12、13、17、18、32、35愿。权假之愿为:第19、20、28愿。其余或属真,或属假。

四十八愿分类大约如上,释尊说法时,各愿前后顺序又是如何?虽然不能有明确的顺序,但大体上可以说:初十六愿为众生拔苦与乐之意,次十六愿为摄受众生之意,后十六愿为叙述种种利益之意。这四十八愿是法藏比丘未成佛前,在成佛因种的位阶(因位)时所发的本愿,叫因愿。第11、18因愿就是这样来的。以后法藏比丘就是根据无上大愿而修行,得佛果,成就了因愿的结果。如第11、17愿的成就。所以研究四十八愿时,要把因愿与成就对照起来,才能了解其中深意。同时,对“三誓偈”亦不能忽视,十一行偈颂中只有前三行才是所谓“三誓”,是总摄四十八愿的纲要,誓在解除众生的疑虑。后八行是跟从前八行而叫做“三誓”的。这“三誓偈”的意义有三:

第一,为显示“超世之大愿”。四十八愿虽皆出于阿弥陀佛大悲心的誓约,但并未明白显示是“超世无上的本愿”。因为将四十八愿一一分开来看,在诸佛的誓愿中,亦是常有的,而看不出阿弥陀佛独有所誓殊胜之处。所以在这“三誓偈”第一就说“我建超世愿”,指出四十八愿看起来与诸佛誓愿并无差别,而实际上其深意是大不相同的“超世之大愿”,是诸佛不共的誓愿。

第二,为了显示他力回向之义。如果仅就四十八愿而言,他之回向之义并不明显,所以更在此偈中,阐述“不为大施主”、“为众开法藏”等语,显示净土往生之因,完全是如来他力回向的。

第三,为了请求现瑞证诚。在四十八愿中,一一愿皆有“不取正觉”的誓言,用意在于扫除众生疑虑。众生之疑心太深了,只是以四十八愿恐怕不能满足其心,所以再说偈语,请求天地之奇瑞来证明其真实的旨意。

第三节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自从成佛以来,到现在已历经十劫了。所成就的净土,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名为极乐世界。又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或者安养净土、安乐国。阿弥陀佛在彼教化众生,现正在极乐世界宣说佛法。彼土何故名极乐呢?《阿弥陀佛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生、老、病、死四苦,也没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但受诸多快乐,获彻底的解脱。

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国土大地由整块的琉璃结成,由黄金铺成道路,光明透亮,灿烂辉煌。天雨香华,时时不断,洒满大地,颜色鲜美,恰似地毯。树木成行,排列整齐,而这些树木,全是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宝物装饰而成。树枝上又挂满了珍珠罗网,每个珍珠闪烁的光芒,都能把无量世界照在其间。清风徐徐,树木轻轻地摇动,时而发出清脆的声音,自然成曲成调,香气郁郁,世间的栴檀无法比拟。飞鸟和鸣,宛转歌喉,却是梵音吹赞,入耳清彻,心悦而清净在。顺着树行,更有次序的七宝栏杆围列着宝池,流水淙淙,亭台阁榭,点缀其间,种种庄严,与黄金大地,宝树林木互映光辉,十分壮丽。

极乐世界的宝池处处可见,池中充满清净润泽的八功德水。也就是说池里十分特别,有八大殊胜之处:一、水的澄净像琉璃,不像世间的水浑浊;二、水温舒适,不冷不热,不像世间之水,酷暑熏蒸,寒冬冰结;三、味道甘美,不像世间的水有涩有咸;四、水质轻软如云烟,不像世间的水有强拒力;五、光华润泽,不像世间的水黯然无光;六、性极温和,平静无波,不像世间的水,汹涌澎湃,冲防破堤;七、除饥解渴,不像世间的水,多喝胀腹;八、饮之诸根得益利养,心增善根。据说在水里沐浴,池水能随意而深浅,随意而凉热。一池之水,千变万化。池水缓缓流动,发出种种声音,恰是奏出之悦耳歌曲,随意而演奏、随意而停止。池中时时散发出幽香的气息,甚过兰汤花露。池底无有泥渣,却是金沙铺成,踏之其软如棉。满池的莲花,大如车轮,青色莲花发出青光,黄色莲花发出黄光,赤色莲花发出红光,白色莲花发出白光,莲花发出的各色光明,如雨后的虹霓,照耀虚空,美丽壮观的光明伴着莲花散发高洁的芬芳,使佛国世界更显得光明、清凉。

极乐世界的虚空,不落雨雹,不降霜雪,按昼夜六时降落曼陀罗花,五色缤纷,香气馥郁,落地而次序铺成各种花纹的地毯。天空中飞翔着白鹤、孔雀、鹦鹉、舍利鸟、迦陵频伽鸟、共命鸟等奇妙的鸟类,这些鸟发出优雅和谐的声鸣,流畅地演诵着佛道修行正法三十七道品的义理。这些鸟不是娑婆世界那样的众生,由于罪报而出生的,因为极乐世界没有由业因所感的三恶趣,甚至连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之名称也没有,当然更没有三恶道之实体。这些鸟都是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欲宣说法音,才以不可思议力变化出来的,也就是由慈悲心中变化出来的。除了鸟声演唱佛法外,还有风声亦会唱赞佛的功德,演唱佛法。微风轻轻地吹动行树,以及垂着宝铃的罗网时,枝叶微笑,玉铃发出清脆微妙的声音,犹如天籁,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自然地心生念佛、念法、念僧,感念三宝之功德。

\

极乐世界之衣、食、住、行四事自在。据《无量寿经》说:“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食闻香,意以为食,自然满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释迦牟尼为了要世人了解极乐世界的殊胜,要阿难尊者用世间的乞丐来和帝王相对比,阿难说:“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诤,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人,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令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阿难尊者对比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说得很对。但是像帝王这样的人,在人间虽然尊贵,容貌美好,若与转轮圣王一比,他就显得低劣,就像乞丐站在帝王面前一样。而转轮圣王固然威仪堂堂,优胜称得上是世间第一,但与忉利天王相比,则又同样显得丑陋,相差万倍了。但是忉利天王与第六天王相比,相差又是百千亿倍。如果拿第六天王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相比,那光明庄严的容貌又差多了,百千亿倍,无法计知。净土的圣者,就是这样的美好。

接着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人天,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阿弥陀佛以大慈悲凝集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散开而显现三世十方诸佛,来引度众生,其心则完全在于哀愍众生常没苦海。他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一起引渡众生。众生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是正定聚的机类,因为彼净土没有邪定聚或不定聚的机类。十方众生念信阿弥陀佛,念佛名号,发心愿往生极乐世界,就会得到西方三圣的接引,即被摄于阿弥陀佛的光明中,得到了应往生的利益,而人不退转位。

西方极乐世界是理想的国土,其具体的精神,却完全是释迦牟尼佛的发露。此种精神又由大乘佛教推广到十方诸佛,皆可成就。十万亿佛土的大愿主阿弥陀佛,就是当前佛教广大信徒所想往、追求的愿望。净土信仰的含义很深,将此信仰落实到佛教徒的日常生活,落实到广大信众的生命实体,却是从印度传入到我国后,始成为事实,始成为真正的可能,这便是净土思想在我国东晋时代的起源。若说净土宗的历史,亦即由此开始,经过1500余年的宏扬,家家观音,户户弥陀,也成了中国大乘佛教信徒的精神砥柱。

十方诸佛各有其净土,而中国大乘佛教徒首推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传说,释迦牟尼佛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万年之后,经典灭尽,佛陀特留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住世。佛陀为何留此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住世呢?因为未来劫中的众生将处于刀兵劫难之中,人寿只有十岁,身长不过二肘。人心恶毒,嗔恚炽盛,人类互相残害,已经没有人去学习现在的三藏经典,以及戒定慧三学等解脱佛法。即使心稍存善根者,亦生厌恶娑婆世界之三灾五浊劫难之念。当其知道阿弥陀佛教法,尚知念佛,愿生西方。因佛陀已预知未来刀兵劫中尚有与阿弥陀佛有缘众生处于劫难之中,应当以净土教法得度,故特留净土经教,在万年之后刀兵劫中利益众生。刀兵劫难之后,人心渐渐开始厌恶战争,相互怜愍,相互关怀,慈悲之心渐次增长。直至人的寿命增加至百岁之时,有许多阿罗汉,仍以释迦牟尼佛的三藏教法教化众生,此时佛法渐渐兴盛,人心思善。当寿命增加到六万岁末,七万岁初时,阿罗汉们集聚于佛陀舍利塔前,恭敬供养顶礼,于涅盘前对众生最后开示说:“我等已依释迦牟尼佛所留遗法住世因缘,尽度有缘众生,现在世尊于此娑婆世界遗法度世因缘,已经灭尽。我等责任已了,今入涅盘。”说完之后,众阿罗汉全部即时证入无余涅盘,佛陀舍利塔便陷入地中。从那时起,释迦牟尼佛所宣讲之无上正法不再出现于娑婆世界。自是以后,在此娑婆世界里,又有数万缘觉圣人相继出世,那时人寿八万岁。当这些缘觉群支佛相继涅盘后,弥勒菩萨在此娑婆世界度导众生因缘已经成熟,亦即弥勒净土开始显现之时刻。

在弥勒出世这段时间,仍为众生宣扬净土经教,致使无数与阿弥陀佛有缘众生皆能求生净土。如此辗转经过贤劫千佛出世及未来千佛出世,诸佛均为众生宣示净土经法,劝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十方诸佛皆称赞阿弥陀佛净土功德,劝生西方净土。因此之因缘,大乘经典处处说只要于阿弥陀佛尚未灭度前之无量寿命利益众生期间,凡十方世界有佛出世,皆一定会对与阿弥陀佛有缘之众生,特别推荐净土法门,劝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净土行者亦认为,阿弥陀佛于无量寿命之佛寿度导众生期间,与十方世界有缘众生之度化因缘深不可测,受到十方诸佛齐声赞扬,尤其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释迦牟尼佛才会在阿弥陀佛经里,无问自说的向众生开示西方极乐世界,劝生净土。此乃净土思想在世间宏扬的因缘。

第四节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当初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观世音菩萨是他的长子,大势至菩萨为他的次子。此两大菩萨,现在极乐世界,居阿弥陀佛左右,辅助阿弥陀佛,为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位。等阿弥陀佛涅盘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等到正法于上半夜灭尽,下半夜时,观世音菩萨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来,佛寿与正法,亦皆无量劫;等至正法于上半夜灭,大势至菩萨将于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因此,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胁侍,辅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此一佛二菩萨,世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名为阿缚卢枳底湿伐罗(Avalokitesvara),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新译为观世自或观自在。据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名如来,故称观音古佛。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倒驾慈航,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左辅,又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之良弼,遍十方微尘国土,度二乘六道众生,共生极乐。故尔,在我国故有“家家弥陀佛,人人观世音”的口号流传。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意义,有二种解释:①《楞严经》卷六所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而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回生死的苦报,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②《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的称念观世音圣号,观世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世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观世音为什么又名为观自在?乃是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底湿伐罗(Avalokitesvara)之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者“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太虚大师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是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生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

关于观世音菩萨,诸多的大乘经典中多有说到,而且不论显教、密教皆有记述,是显密两教共同重视的一位大菩萨。在中国汉传佛教中,《法华经•普门品》和《心经》,特别受到广泛地弘扬和诵持。《普门品》的内容,重在观世音菩萨的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中及实际苦难的救济;《心经》则是为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藏传佛教中,佛教徒相传他们的民族是由观世音的化现所生,历史上的名王、王妃及高僧,也都传说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班禅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达赖喇嘛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相信世界如一朵莲花,拉萨即在莲花的中心,布达拉宫之得名,是由梵文补怛洛迦(Potalaka)而来。在藏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民间家喻户晓的就是观世音菩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认为持诵“六字真言”的功效,大得不可限量。根据佛典的记载,以及后来的示现而言,对观世音菩萨有多种的记载,择要介绍如下:

《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大菩萨。他是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千子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眗,出家后号观世音,他将在阿弥陀佛后成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那时他的国土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

《大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以及《观世音受记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阿弥陀佛的胁侍,常住于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师,并辅助阿弥陀佛之教化。《观无量寿经》说,观世音菩萨于宝冠中,戴阿弥陀佛;若有众生愿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等圣众,来此世界,手持莲台接引众生。可见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

《华严经》中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识,便是参访的观世音菩萨。说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那里住的一位菩萨,便是观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为众宝所成,遍山长满了花果树林,泉水池塘,也均极巧妙之能事。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世音菩萨宣说大慈悲法。

依《千手陀罗尼经》等记载,乃是过去世的“正法明如来”所现,他老早就是古佛,为度众生而现菩萨身,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方便的权现,而非他的根本道场。佛陀以全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界为体,观世音菩萨现菩萨身,在其密教中,已把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认为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因相,阿弥陀佛是观世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弥陀净土法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与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可以相辅相成。

观世音菩萨为广度众生,以三十二应身遍尘刹。据《楞严经》卷六说:“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圆缘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声,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彼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人身及国夫人身,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若根据近代发现《梵文法华经》,就又只有十六应身了,这些应化身的多少出入,不过是传诵及译者之间的详简增损而已,于观世音的慈悲化现没有影响,正可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然而,在观世音菩萨的图像中,多是以女身而示现,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呢?这是一般人常常会提出的疑问。实际上,观世音菩萨是个男子,《八十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中国的观音圣像,也总是大丈夫相的,唐朝以后,才有女相的观世音菩萨像出现。观世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可以现种种现态的男子身,亦可现种种现态的女人身。推究起来,时时示现女身约有二个原因:

第一,专心多苦的众生为救济的对象。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很低,妇女的痛苦确实是多些。我想,观世音菩萨既以救苦众生为目的,当然要先救度苦难多的妇女,所以多示女人身,期与女人打成一片,然后以女人本身的痛苦,逐渐引导她们走上修学佛法的大道,以解除其痛苦而获得身心的解脱。

第二,妇女痛苦虽说比较多,但内心的柔和慈爱却又胜过男子,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现女身,不过是把世间的母爱予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世间的母爱虽然很真挚,但范围非常狭小,而且其中还有杂质。例如,父母对子女有“养儿防老”的习俗,慈爱于无条件中而含摄有条件。菩萨的慈爱将世间的慈悲净化与扩大,慈悲一切众生,不是一分众生。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间一般的女人。不要陷在狭小的母爱中,而应以母爱的精神,来慈爱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了生脱死,都能成等正觉。

观世音菩萨示现女相,也就是一种象征,而不是以圣像而为菩萨本身。如千手千眼观音像,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千手是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全宇宙的众生在同一时间同时祈求观音菩萨,也能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救济全宇宙的众生。千眼是象征观世音菩萨无限智慧,同时能知道全宇宙的众生,对其发出的各种不同祈求,也能同时决定各种不同的救济方法。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乃是表征菩萨的大悲及大智。至于千手千眼的来历,尚有种种民间传说,除其文学价值外,不必深究。然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菩萨,过去在千光王静住佛时,教他受持“大悲咒”后,观世音菩萨便发了一个大愿,他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这大愿一发,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实则这也是一种大愿力、大智慧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在世应化众生,灵感无边。据说凡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者,大感大应,小感小应,绝无不应之理。据《观世音感应录》说,因感应之迹有:一、显感显应:如现生竭诚礼念,即蒙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是也。二、冥感冥应:如果过世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护佑,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是也。三、冥感显应:如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佑是也。四、显感冥应:如现生竭诚礼念,不见护佑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是也。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如宿世曾种善根,今生亦竭诚礼念,显蒙护佑,转祸为福等是也。六、亦冥亦显感而冥应:如宿世曾种善根,今生亦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利益是也。正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故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中,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可谓俯拾即是,笔不绝书,此处就不赘述了。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跢(Maha-Sthāma-Prapta),意译作大势至或大精进。略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

据《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力,拔三涂苦,得无上乐,故名大势至。”《思益经》说:“我投足一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大是所证之法身,以法身竖穷横遍,故名大;势是能证之般若,以般若智内破烦恼惑,外伏诸魔怨,故名势;至是究竟义,即解脱德,以菩萨位邻极圣,证近于佛故名至。所以《悲华经》卷三说,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菩萨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菩萨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山如来。

大势至菩萨是以都摄六根,念佛法门而证道,他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由念佛至成道的五十二个阶段。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这超日月光佛,实际上就是阿弥陀佛。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号,阿弥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归于阿弥陀佛一名,包含无遗。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大势至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证得三昧。这便是大势至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证得念佛三昧之来源。

唯此法门圆顿真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当释迦牟尼佛向与会众问圆通时,大势至菩萨特别介绍了这念佛三昧法门。他说:“……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佛生忍。今于此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

关于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说,这位菩萨的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所以大势至菩萨也名叫无量光菩萨。因为他一个毛孔的光,就与十方无量诸佛光明一样地广照无边。就像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光遍照一切众生一样,此菩萨以智慧的光遍照一切处,具有使众生脱离三途之苦的无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势至菩萨名号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势遍至十方。大势至菩萨的天冠上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能显现出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的长与宽。大势至菩萨的肉髻像红莲花,肉髻上有一个宝瓶,内里装着智慧的光明,用以济度一切众生。其他一切相好与观世音菩萨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大势至菩萨举足行路时,十方世界的一切都会震动,而当大地震动的地方,会生出五百亿宝化。一一宝华都显得高尚庄严,其庄严就像极乐世界一般。大势至菩萨坐下来时,首先本国七宝地面会一时为之摇动,然后逐渐扩展,下至金光佛国,上至光明王佛国都震动起来。上下两国土之间出现尘数般无数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云集到极乐国土,充塞整个空中,坐于宝莲花座上,演说甚深妙法,以渡济苦恼众生。

据《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载,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俱呈纯金色白焰光,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大势至菩萨之形体略比观世音菩萨小。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位于观音院内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莲花上。密号持轮金刚,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