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与北师大学子畅谈“佛教的出世精神与入世情怀”
发布时间:2024-11-07 02:19:57作者:地藏经全文网佛教在线北京讯 2015年5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应邀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京师人文宗教讲堂”佛学系列讲座第十八讲的主讲嘉宾,作了题为《佛教的出世精神与入世情怀》的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先生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北京高校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约200人出席,不少听众是慕名而来。
社会大众目前对佛教的认知与印象
一提到佛教,人们往往立即与烧香拜佛许愿、青灯黄卷避世等现象和认知联系起来,宗性法师首先从这些最容易被人误解的现象和认知谈起,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对这些现象一一作了深刻的剖析,从而引出如何才是佛教的真实意趣与导向。
法师提到了前段时间上海一座寺院扛着钢蹦儿买热水器、空调,而引发网民热议的事件,提出佛教在大众眼中的印象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更笑称“GDP都涨了,对佛教的认识还没涨”,引发现场一片笑声。
法师还现场调查大家对佛教的认知,并总结目前佛教的社会形象为:烧香拜佛许愿、吃素、青灯黄卷,从而让大众以为佛法是避世的,佛教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不相容的。这种认识存在偏差,不完全正确。法师表示以上只是佛教的表面形式,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层面是不够的,还要深入了解佛教的真精神。法师呼吁寺院要转型,要从香火型、功利型转变为人文型、服务型,真正发挥佛教“普度众生”的精神。
佛教的真实义趣与导向
宗性法师引用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说明这才是佛教的真实意趣和导向。
法师并引周敦颐《爱莲说〉为喻,荷花长在污泥中,却卓而不群,不被染污。这种不染就是佛教出世的精神,而扎根在淤泥则是佛教入世精神的表达。
佛教教义中除了有超越出世的精神外,还有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入世悲悯情怀。大隐隐于世就是菩萨精神,既要管自己也要管别人。
法师提到成都文殊院的一幅珍贵书法---清朝康熙皇帝赠文殊院的《哭海月诗》中“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清非浊,非律非禅”来说明佛教出世与入世精神的结合
佛教的出世精神
现实的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缺陷的,这是佛法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认知。佛教以“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方法来认识自我与现实人生。
出世精神两条路,一条是成为罗汉,只管自己解脱。一条是成为菩萨,由对苦的认识而推己及人,不但自己解脱,还要帮助众生解脱。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我,这是最根本的烦恼,所有的烦恼与障碍都来源于此。解决方法是什么呢?法师用他几十年修行的经验告诉大家:
别把自己当回事,要把别人当回事。
并让大家把这两句话当成咒语来念,一定管用。法师的风趣幽默引得现场一片掌声。
救苦入世与菩萨情怀
把别人当回事,对众生苦感同身受,不忍众生苦,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菩萨情怀与入世精神。入世的方法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现在话说就是“亲和力”。
宗性法师妙语连珠,称法布施就是“智力扶贫”,无畏布施就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力量、给人勇气。爱语就是语言艺术,不论和什么人都有共同语言,都可以交流。“小事干不成的人,也干不了大事”、“现在有什么能力就干什么,不要等待”、“干事没有大小,功德没有大小”、同事就是“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法师为大家介绍了四大菩萨的悲心、智慧、大愿、大行,希望大家不光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
法师还举了王安石和林则徐的故事,这两位历史名人都是佛教徒,以此告诉大家人人都可以实践出世与入世精神,人人都可以做菩萨,就在当下,在现世人间。
佛法精神与当代社会
法师提到了当代两位名人对佛教的认识。孙中山先生谈佛教:“佛教乃教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教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毛泽东看佛教:“把眼光放大,把世界搞好,佛教就是这个思想,普度众生”。
佛教就是解决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并超越现实的。有而不在乎才叫放下,有就是世间,不在乎就是出世间。要把有与不在乎融合在一起。佛教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自律与担当,是从世间到出世间再到入世间的,积极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并具有超越性的精神。这就是佛教的真精神。
法师更以两句话勉励大家:放下是一种境界,提起是一种能力。
最后,宗性法师希望大家能够将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情怀带入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中,作为自我秉持的方向和终身践行目标,从而不仅获得事业的成就,更能获得个人生命的成就。
讲座最后,现场听众向法师提问,一位大四女同学说:法师您让大家不要沉迷于吃喝玩乐,但是年轻人如果没有对世间的热情,又如何保持心态的年轻呢?法师幽默回答:有,不拒绝;没有,不刻意。
还有一位男生问:工作很忙,功课又很多,工作和修行无法协调。法师说修行就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不要以为这个简单,这就是最大的修行,离开这个无法谈修行。把工作干好,把家庭经营好,要把做事当念经一样,最大的“经”就是生活,最根本的“经”就是工作
。讲座结束了,大家都意犹未尽,主持人形容听法师讲座“如沐春风”,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倾听法师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