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出家
发布时间:2022-07-15 09:46:48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咱们这儿已经讲过《金刚经》、《心经》、《十善业道经》、《法句经》。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佛说四十二章经》。
那每次在咱们这个讲堂上讲经,只能是通讲,就是把佛经的一些道理,和我们的生活结合结合起来讲。这种讲,也称为俗讲,就是通俗地讲,是最生活化的一种讲法,今天讲《四十二章经》,也是一样的。
这个《四十二章经》,是中国佛教翻译过来的第一本经,因此,这本经很重要。在中国佛教的历史地位上,这本经的作用也非常大。所谓四十二章,是一章一章地翻出来,翻译者是摩腾和竺法兰,是印度的两位高僧。讲这部经,就要涉及到佛教传来中国的过程。我大概给大家介绍一下,不然,大家就不清楚这本经是怎么来的。
佛教在中国的缘起
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个高僧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有官方文字记载的时间是东汉永平十年。那佛教为什么能传进来呢?它有个因缘,任何东西,它都有个因缘。
佛教传入中国,完全是官方行为,是官方去邀请来的。当时,正是汉明帝当政的时候。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什么了呢?他梦见一个身体都是金色的人飞到了皇宫里面,头上还有一个金色的环。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汉明帝搞不清这个梦的含义,于是,就在早朝上和大臣们说了,让他们来解释解释。
过去的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梦。帝王做梦以后,经常会在早朝上说出来,让大臣们解梦。早朝一般是从三四点钟开始,所以,过去当皇帝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一大早就得起来上朝,跟现在庙里的作息时间一样。今天庙里的作息习惯,实际上就是从过去的皇宫里来的。
汉明帝因为不理解这个梦,就在早朝上跟大臣们说了,问大家它是什么意思。有一位叫傅毅的文官就站出来说:“陛下梦到的这个金人啊,应该是印度的一种神。臣曾见典籍中记载说,印度有一种神,叫佛,会飞。陛下梦见的可能就是这种佛。”他一说完,另一个叫王遵的博士也站起来说,周朝周召王的时代有一本书,叫《异记》,里面记载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这本书里说,在印度那个叫佛的圣人出生的时候,周朝所有的河水都溢了出来,天上还有五色光,当时有人卜了一卦,结论是印度出了一个圣人,这个圣人会传一种教,一千年以后,这种教会传到中国。周召王让人把这事刻到了一个石碑上,然后埋到了城南。
我没查资料,也不知道这个碑后来给挖出来了没有。总而言之,《异记》这本书中记载说,一千年以后,佛教将会传到中国。王遵就把这个记载向汉明帝秉明了。
听两位大臣这么一说,汉明帝就说,那好啊,那我们应该去印度把佛请来。于是,汉朝就组建了一个正式的18人使团,去印度请佛来中国。这个使团最后就请来了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
这两位来到中国以后,开始是住在鸿胪寺。这之前,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但中国就有寺。今天,我顺便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寺是的来历。
寺本来是汉朝一些政府机关的名称。汉书中记载说,凡是官舍,也就是官府的所在地,就叫寺。所以,大家要清楚,寺在汉代,和汉代以前,其实就是一个政府的部门,如我们今天的建设部什么的,但那时不叫部,而叫寺。当时,有大理寺、太常寺这一类的官衙名称。那鸿胪寺是干什么的呢?就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国宾馆,是专门用来接待外国友人的,安置他们吃了、住了,就是在鸿胪寺这个地方。
这两位高僧来到中国后,先是住在鸿胪寺。他们是来传法的,不是住一下就走,所以,长期住在鸿胪寺也不行,于是,政府就在鸿胪寺旁边专门给他们建了一个地方,供他们翻译经书使用。这个地方修建好后,就取名白马寺。为什么取这个名呢?因为他们来的时候,是用白马来驮经书的,为了感念白马的辛苦,就取名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庙。
此后,慢慢地,寺就变成了庙的专用称呼。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在白马寺翻译出来的第一本经,就是《四十二章经》,也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给大家讲的这部经。
度五比丘
今天我们只能讲讲开头,也即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这段经文是说,释迦佛成佛后,开始讲经说法度的第一批人,就是鹿野苑的五个比丘。这五个人都是释迦佛出家时,由佛的父亲净饭王派来服饰、保护、陪同释迦佛的。他们都是佛的亲戚,属于堂兄、堂弟、舅舅这一类的。释迦佛出家修苦行的时候,这五个人一直跟着佛。后来,释迦佛明了修苦行不是一个正确的路,就舍离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他喝了羊奶,又洗了澡,然后坐到了菩提树下。不过你如果现在到印度找这棵菩提树,那是找不到的。菩提树是我们中国翻译的时候给的名称,这棵树在印度,是叫毕钵罗树。这是题外话。释迦佛接受过供养,坐到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忽然开悟了。但之前,因为他接受了供养,没有再修苦行,陪同他修行的那五个人,就认为他破戒了,修道的心退转了,所以,先后离开了他。
这五个人离开后,就到了鹿野苑。鹿野苑是个地名,是一座山。过去,这里曾有鹿王出世,因此得名。这五个比丘到了鹿野苑后,还在这里修苦行。释迦佛开悟以后,首先就到鹿野苑来度他们。很快,这五个人开悟了。之后,其他一些比丘也有很多疑惑、问题,释迦佛就给他们一一开示、回答,告诉他们怎么修行、怎么开悟,每一次讲一点,共讲了四十二章,即是今天的《佛说四十二章经》。
何为出家
第一章讲的是“出家证果”,这一章的经文是: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出家”两个字。
经常有人问我:“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出家,那这世界不是要灭亡了吗?大家都出家了,谁还干活吗。”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都爱操闲心,操过头的心,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就是操心操过头了。
这世界上的所有人,从来都不会去干同样一件事。这是真理,你完全可以相信。这就等于是问:如果所有人都去当总书记,谁还当老百姓?这可能吗?不可能。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当科学家,谁来种地?有没有这个可能?没有。世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总是由多方面综合起来的,大家各干各的,因此,大家永远不需要担心,所有的人出家会怎么样,因为永远不会有所有的人都去出家这件事。
但是佛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出家。所以,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说,什么叫出家!希望大家先把“出家”这两个字弄明白。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该出家呢?出家的意思有三层,第一层,是出世俗之家。所谓世俗之家,是指束缚我们,让我们不得自在、不愉快的那些事情。这些事情是枷锁,我们出家,首先是要从这些枷锁中走出来。
世俗之家都有哪些呢?其实,以前给大家讲到的好多问题,都是属于这个范畴的。能困惑我们人的,能左右我们一生的这些枷锁,其实就是五种欲望,即: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把我们每个人都控制了,掌握了,左右了。被这些东西控制的时候,人就不得自在,就会有很多烦恼。佛教我们出家,首先是要我们从这些东西里面剥离出来,是要我们不受这些东西约束,不受这些东西管制。反过来,让我们来管制这些东西,这就叫出家。
那这是不是说,我们从此以后,就不要钱了,不要财了。出门坐车,口袋里面也不装钱?那你上去试试看!你肯定不行,上去也得给人家轰下来。我们这里说的从五欲之中剥离出来,是指不贪这些东西,而不是不要这些东西。所谓贪,就是看过了没有,过则为贪。我们众生,在没有开悟之前,都是在这五欲之中。学佛,就是慢慢脱离这些东西。现在,虽然还在五欲当中,但懂得给自己建立一个尺度,懂得不贪这些东西。不贪的标准,就是没有过分。比如说,你这个月拿了1500元工资,但看见别人拿了2000,心里不平衡,也想拿2000,或者3000,如果这么想,就是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就是贪了。那我们每个人,如果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度,做到刚好为止,就是没有贪。
人的一生,总是在贪个什么,不贪财,就谈色;不贪色,就贪名;不贪名,就贪吃;不贪吃,就贪睡。明明定好早上三点半起床,可是,闹钟叮铃铃一响,手一拍,还接着睡。这个时间,睡魔产生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手很自然就拍下去了,因为你体内的睡魔很大,它时时干扰着你,给你找理由,找台阶,说:呀,昨天睡得太晚了,再睡会儿吧;我很累,今天好像没有太多事,等等。为了让你多睡会儿,它给你找很多很多理由。或者给你说,再睡五分钟,就迷瞪五分钟,认为五分钟也是一个补充。然而,只要迷瞪过去,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这是魔性。你起不起来,其实关键就在那么几秒钟之间。那个时间,你如果立志要起来,就是在破魔。贪这个睡还是不贪,就在那么几秒钟之间。
那我们出家,首先就是控制五欲,而不被物欲所控制。我们给自己建立一个度,划分一个合理的度,这是第一层出家。
出离攀比就是出家
出世俗之家,还有什么呢?人都是活在虚荣之中。对钱财、对事业这些东西,人的追求,它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不会满足。人一天到晚,拼命工作,说是为这位那,其实没有那么多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个虚荣而已。因为虚荣,许多人都承受了很多负面的压力。比如,现在有许多人拼命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是孩子的需要吗?不一定,常常是大人自己的虚荣。大人之间常常会比,说谁的孩子在哪个国家读书,那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出去,就会觉得自己特别不行,脸上挂不住。而不是说,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孩子是不是需要,反而是其次的。还有穿衣服,住房,所用的这些东西,常常都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仅仅是因为老跟别人比,是一个虚荣的需要。这些,就属于世俗。
佛教我们出家,就是要从世俗的虚荣中走出来,过一个真实的生活。比如吃饭,我们吃饭的目的,是要把这个身体保护好,那只要对这个身体有益的东西,我们就吃,但不贪,吃饱就可以了。能做到这样,就是出家了。在所有的事情上,我们都要明白是非对错,明白自己生活的准则,过一个真实的人生。
再比如穿衣服。衣服是为了遮体和御寒,能起到这么一个作用,它就够了。这样,只要根据身体的需要安排就行了。而不是说,去跟别人比,这是什么牌子的衣服,值多少钱,等等。佛教我们出家,就是要我们从这种虚假的攀比中走出来。
许多人之所以有烦恼和压力,就是因为没有从这些世俗的事情中走出来,也就是没有出家。
没有从虚荣的比较当中走出来,活在这些虚假当中,一生会过得很累。虚荣的比较,是永远没有头的,这个苦海是没有边的。因为你总也比不过别人,所以,你也就没有快乐的那一天。当你刚从学校出来,花300块钱买一件衣服,就很奢侈了。这个时候,大家如果都花300块钱买衣服,而你花一百块钱买,就觉得不行,觉得掉价。但是,当你也买了300多的衣服的时候,别人可能已经在买五六百的了;在往上比,还有一千多的,一万多的,是永远没有头的。所以,你始终找不到快乐。
这些比较,不是你身体的需要,是因为你脑袋里面的知见颠倒了。佛说我们众生颠倒知见,以苦为乐。但世俗社会都是这样的,都是在虚假里面度日子。买房子不是为了自己住,住你能住多少,一张床需要多大,当今世界,最大的、最豪华的床也就是2.5米×2.5米。人所需要的,就一张睡觉的床而已。所以,多数人买房子,买的是脸皮的问题,不是为了生活。如果家里的人多,需要一个宽松点的房子,仅仅是因为生活需要,那去买一个大房子是对的。但是,现在多数的人买大房子,不是生活真正需要,而是和世俗社会攀比的需要。像这种状况,就属于没有出家。
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有一个住的地方为原则去买房子,这样,就算是出家了。是出了世俗之家,从世俗社会中脱离出来了。
人生三层楼
从世俗之家脱出来了,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善果。当你从世俗社会这一层中离开了,不再一天到晚花时间跟别人攀比了,那你的人生就会开始走向真正的进步了,你的人格就会真正提高了,不再在低层次上了。
但存在攀比的时候,哪怕你穿着一万块钱一件的衣服,那你的人生也还是在物质层面上,是在最底层上。
所有的动物,最底层上的需求,就是对物质的需求,对物质的占有。你们看老鼠、蚂蚁,所有的动物,每天把眼睛一睁开,就干什么?就寻找物质,寻找吃的。人眼睛一睁开,去上班、去工作,也是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寻找物质,是每一种动物都有的生存本能。所以,在物质层面上,不管你有多么富有,但只要你存在比较的心理,不管是比较一百块钱还是比较几个亿,那你还是属于低级的物质层面,还没有上到第二层楼。
丰子恺先生曾用三层楼来比喻人生的三个境界,属于物质层面的,都属于一楼。处于一楼境界的人,只是懂得满足欲望,满足吃喝,满足物质的需求。到了二楼,就属于文化艺术了。有追求有理想的一些人,明白吃饱喝足不过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没有趣味。跟别人比一件衣服花了一万块钱,也没有什么意义。这时候,他一抬头,发现人生还有一个二楼,就会走上二楼来。在二楼的人,就开始懂得追求人生的价值了,一些情调的东西也出来了,文化艺术就产生了。
但二楼满足完以后,又该干什么呢?就是上三楼。哦,我们现在就在第三楼。三楼有什么呢?就是宗教,是超物质、超精神的境界。一楼是物质,二楼是精神,三楼是超物质、超精神的境界,就是宗教。所以,我今天要恭喜大家,大家的人生已经上到三层楼了。
所以,我们出家,就要明白,先从世俗社会中走出来,然后开始往二楼这个台阶里面上,这样,你的人生就是在进步。但出家不是说,以后单位发工资,你说这是物质的、低层次的,我不要。你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是脑袋进水了,不是说你很高尚。我们出家,只是说我们不去奢求。你的工资是你的,你应该拿,这是你该得的,这才是一个正确的观念。如果说,因为学佛了,从此以后就不挣钱了,那就是错的。学佛要学中道,偏向一边都是错的。
不贪不是不要
我们明白佛的道理后,只是不贪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了,而不是不要这些东西了。因为我们还活着的时候,还必须有这些东西,只是,在我们内心世界里边,不再贪这些东西了。你不贪了,就不会再被这些东西操控,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感到痛苦和烦恼。你若贪这些五欲的东西,它们就会给你带来伤害。但如果没有贪,这些五欲的东西只是给你带来便利。通过这些便利,你可以帮助别人,可以行善,行菩萨道,可以修行。其中的关键所在,是不贪。
贪和不贪,不在于拿和不拿。这两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不要听我这么一说,大家回去都不工作了,都把工作一辞,把公司一关,准备上二楼了,从此再也不去一楼了。你们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正确的态度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我们心里面很明白,这才是佛教我们的本意。出家,只是内心从这些事里面超离出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是很关键的。许多人学佛,不明白这一点,一学佛,就说佛告诉我们要出家,要远离一切境界,就认为应该是不工作了,不工作就远离了。并不是你不工作就远离了,关键是你的内心!不是你看不见了,不去工作了,你心里面就不存在了。
过去,佛教里面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庙,里面住着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小和尚从很小就到了庙里,一直在庙里关着,从来没下过山,也没见过女人。当他长大后,老和尚带他下山去化斋。下山后,一看到女人,小和尚就觉得很好看、很心仪,但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就问老和尚。老和尚说,那是老虎。再回到庙里后,小和尚什么都没记住,只记住了老虎。
这是一个笑话,但也是在说人性。人性里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它不是这辈子的。你贪和不贪,不是说你现在把公司一关,就不贪了;把工作一辞,你就视金钱如粪土了。不是的!你不工作,那是你没有本事工作,而不是说你很高尚。你是不是视金钱如粪土,只有等你把金钱装到口袋里的时候,看你怎么来花这个钱,才能说明问题。
贪从无始劫来
至于在你的脑袋里面,对五欲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一种贪,不是你现在建立的,而是在无始劫以来的轮回中,你已经储备着这个贪的种子了。只有境界出现,它才会就会贪。别人给你十块钱,你肯定不贪。过去说,红军到了老乡家,不取一针一线。现在也是,当官的到了哪个地方,也不取农民一针一线,这是可以保证的。因为一针一线太少了,不值得一取,取它能干啥?所以,给你十块钱,你肯定不贪,因为十块钱啥也干不了。那给你100块钱,你也不贪;给你一万块钱,你也不贪;给你一百万,还不贪;然后给你一千万,不断地给你增加,这个时候,你还能抵制吗?
当给你的数字很小的时候,你的理智、你修炼的功力,或许可以抵挡住你内心的魔,一看,不过是十块钱,根本看不上。你自身的修养,可以很轻易地抗得住内心的魔,因此,即便出现了这个境界,也根本不会有事。但如果给你几个亿,那你内在的修为、功力,能抵抗得住吗?无始劫以来,我们内心就有贪存在,碰到这么大的诱惑,贪魔就出来了,就招架不住了。所以,贪不贪只是在不同程度而已。
我们内心这颗贪婪的心,不是你拿不拿工资就能说明什么的,那只是表皮的东西。能不能真的舍,不在于你在表象上做出什么,只有到了真正的利益关头,才能够看出来你的修行如何。这个世界是充满诱惑的,你的功力如何,只有面对真正的考验时,才能够看出来。
出家的第二层,就是出烦恼之家。远离一切烦恼,不生烦恼。前面的世俗之家如果出来了,那我们的烦恼,也就很容易断了。人的所有烦恼,都是因为贪产生的。之所以在五欲之中斤斤计较,是因为你贪求了五欲,总是不会满足。不会满足,就会生出种种烦恼,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修行,就是让产生烦恼的一切事情,都对我们失去作用。
第三层出家,才是出三界之家,就是脱离六道轮回,决定生死。我们生命的层次提高后,我们的灵魂就成为觉灵,由自己来掌握自己的生命,就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就能够自己决定生死,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脱离三界,这样,才真正称为出家。出家的三层意义就在这儿。
那么,像我们这样,穿着这身衣服,住在庙里,如果没有做到上面这三层,那就只是表象出家,等于没有真正出家。而在座的各位,在家学佛,如果做到了上面这三种,就等于是出了家,是真正的出家。像我们这样住持三宝,穿这种衣服,来引领大众,维持佛教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做到上面这三种,就只是一个形式而以。从修道的层面上说,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从出家的根本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该出家。但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到庙里去,把这身衣服穿上,才是出家。而是我们要出三种家,先从世俗社会相互比较的虚荣中走出来,不再攀比什么,自己清楚自己的生活,很真实地生活,不生烦恼,断除一些烦恼,然后脱离生死,这才是真正的出家。
经文的第一章告诉我们,出家证果,这也是出家的意义所在。你出家了,就能证果,就能解脱了。有解脱了,人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开心,真正的自在。证果了,就自在了。所以,从此以后,你们如果要关心别人,就只关心这个人出家了没有,不要再关心他的孩子出国了没有,别墅买了没有。我们人生如果真正进步了,活得有意义了,生命就能展现光彩和意义。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五欲之中斤斤计较,在攀比,没有从世俗之家走出来的话,那你这一生,就很快会在庸庸碌碌之中过去的。但我们如果出家了,明白这些道理了,那我们的生活就真正地自在和快乐了。
一个人进步或没有进步,就要看他出家了没有。只有出家了,他才能证果。所以,大家要记住出家的真正意义。每个人都需要真正出家,祝愿大家早日出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