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七)
发布时间:2022-07-23 20:43:44作者:地藏经全文网您想过没有?弥陀佛会这么笨吗?他会教你丢开那一切贪染的东西,然后又弄一些贪染的东西给你吗?当然不会。净土法门的一切所有清净是由无限的清净心而不是由贪心所起的。如果你也像释迦佛那样,把脚的拇指触地三下,大地立即变成金、银、琉璃,这表明你的心是清净的。身心一致,依正二报也是一致的。你的依报是随着你的正报而来的。极乐世界不是搞一个很漂亮的东西让众生起贪心,吸引众生去的,而是以那个无限清净心展现无限清净的世界,让众生产生清净的反应,不起任何贪、嗔、痴而直了成佛。
有人说我就是生起贪心才要去的,这也没有关系。你如幻如化的生起贪心,等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会发现整个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一切都具足,你就起不了贪心了。这就是说那里没有任何让你起贪心的外缘。
各位,贪心不是自然地产生的。你会突然间去爱一个女人吗?不会!只有当一个你爱的男人或女人现前时,你才会去爱。同样的道理,身心是无常的,心无常,所以对境起心,离境无心。所以当清净之境现前时,你只能伴发起清净心而已,有谁会爱现在站在中间这尊阿弥陀佛这么帅呢?不会的。因为他是清净庄严相。所以不能以这种立场去想像极乐世界的高妙用意。这是第一种道理。第二呢,为什么极乐世界会那样清净庄严?因为那是代表了弥陀佛以及那里一切众生内在的清净庄严。从这个道理来说,他的效果不会让你起贪心,他的本意也不会让你起贪心,他的本体清净,也是不让你起贪心的。凡举这类问题皆是有相当价值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讲是这样。
当然,这次讲座,我不打算对初学的人说,所以一些为什么要往生这类问题,我提得很少。我假设你们知道这些,才讲这个“净土深义”。“净土深义”就应当是很深的嘛!我看许多居士听了都要打瞌睡啊!没办法,请包涵一下。如果我再不利用这个机会讲“净土深义”,就没有机会讲了。愿海法师昨天对我说:“嘿!你今天讲的,我第一次听到哦!”他在家时就在候师姐那里听我讲经,听到今天才对我说,这些道理他第一次听到,诸位就可想而知了。要讲这样的道理没有对象可讲啊!
好,言归正传。总之,特异方便是指彻底的仰信。那种仰信必须怎么个仰信法?我怎么样仰信才为十八愿所摄?我到底怎么样修行才能往生?好,下面我就开始讲解今天的主题:“修持净土法门的正助——正行和助行”。
什么叫正行、助行?我记得我在广德录音带上常对居士讲,你们修行要分正助,譬如说你吃饭,要不要配菜呀?要配菜。菜好吃,饭就多吃一点,因此菜好不好吃很重要。那你就不吃饭光吃菜行吗?菜有好多种,饭只有一种,白米饭或糙米饭,永远是一种,可是菜要变来变去。菜再怎么好吃,不吃饭就吃不饱。如果肚子饿了,没有菜时饭你照样吞。真正让你吃饱、让你不死的是饭。菜不过是把饭配下去而已,所以叫配菜。同样道理,做一件事有正有助,正的是从头做到底的,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可是它最重要、最基础,不能缺。可是助呢?有助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且常常变,这是助的特质。
印光大师说:“一心念佛,至诚恳切,妙妙妙妙!”忏公最爱讲这几句话。我小时候跟读大学的时候,跟着他听他讲经前后约六年。每次开示净土法门,他都会讲这几句话。修净土法门基本上以念佛为正行。可是在家人不舍敦伦尽分,出家人不舍广学多闻、随缘度众生这些助行。正和助泛泛的说是这样。中国传统的说法也是如此。
有人问是不是就一心念佛,其它事情都不做呢?这等于问我:“是不是我专门吃饭就好,菜不管了?”这道理就自然理解了嘛!重点在吃饭,可是要点菜嘛!你正助分清楚,何必问东西哪!东西都是回归净土法门的大门嘛!乃至你去打禅七也是回归净土法门,你有能耐就可以去。就怕你吃这种菜不消化,只要你能消化就可以。吃菜都是帮助你消化、平衡营养的嘛!
如果你不愿意吃菜,你专念佛,就好象说单吃饭可以吗?可以呀!你看非洲乌干达,他们有菜好配吗?门儿都没有!有顿白饭吃就好了。可是他们也会活下去。道理一样,当然可以专心一意单持念佛,万行放下,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以外,全部都念佛,如果你有那个因缘,有那个能耐,就好像说如果只吃饭、不配菜都会吃的津津有味,都咽得下去的话,那也无妨。我不能说这是最好,但是可以说这样成就的更快。因为弥陀佛直接在你心中了了分明,若一日乃至七日,念念分明,有可能会证得诸佛现前。为什么?你念到一心不乱,还能体证到诸法实相。由执持名号证得实相念佛,这是修证,是靠自力修的。可以啊!就怕咱们修不来。修不来怎么办?念佛累了,喉咙沙哑了,就拜佛。拜得膝盖痛了,我想静坐一下或是跟别人打打太极拳,讲讲其它是非话来调和一下。与其讲是非话不如度度众生,给众生讲经好了。如果不会讲经,只想干点活计,去盖盖庙也行。不会盖庙那就去放生嘛!都可以呀!这些就叫做助行。
我们没有那能耐,不能把悟光精舍的大门关起来,从而以必死的决心,念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死为止,居士有来无来全不管,请人煮饭,煮什么吃什么,如果什么都没煮,就啃饼干。好,一心求往生,一刹那全部往生,如果你能的话,这样也可以。这是不能嘛!所以助行就显得重要啦!与其让你以散乱心,七弄八弄,不如让你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助行就是这种意思。这是第一种意思。
助行的第二种意思是你要开始用功念佛了,第一天第一柱香念得很好,第二柱香就感冒了,腰痛了,或是你爸爸、妈妈找来了,或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跑来了,要把你抓回去,业障现前了。或者是隔壁那个人每次睡觉打呼噜,让你起嗔恨心修不来了。你想用功修行,可是起了业障,不让你专心用功,怎么办?当然要助行。所以助行有第二种道理,为了让正行能够顺当,你要助行来排除障碍。有人修药师法门当助行,药师佛十二大愿帮助你排除生活中的问题。民国初年修药师法门最有名的是弘一大师。忏公他盖庙的时候居士拿钱给他,他就生气,可是他想一想,没钱也盖不了庙,他每天晚上诵药师咒,有时候还叫我们帮着念,后来他说有效哦!念下去就得益。大家知道忏公是修净土法门的。可是有些现实问题,你可以请观世音菩萨,请药师佛,或者请地藏王菩萨帮个忙,助行嘛!消除修行上的麻烦。可以呀!这是助行的第二种意义。
之所以名为助行,是从专心念佛这个立场来说的。其实从万行导归极乐的立场说,助行也可叫作正行。助行的第一个意义是说有人正行修不了啦,修点助行来调节一下不平衡的心理;第二个意义是说助行帮助正行消除障碍,第三个意义是说一切助行在万行导归极乐,也就是说一切都是菩提心的根本,都是修菩萨道,而修菩萨道的目的就是求往生,因此一切万行诸如拜忏、拜经、诵经、持戒、布施、忍辱、盖庙、乃至帮人家煮饭,……一切都是庄严极乐世界,万行当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说是助行,其实它也是正行。这是助行的第三个意义。所以你不要问我正行与助行的多与少,你用这三个心态来对待正助,无路不直通。
正、助二行基本上不出这三种说法。可是有另外两个重点你必须理解。第一个重点善导大师曾呵斥过杂修。他说:一切持戒、布施都是杂修,一向专念为正修。这如何融通?依第一种说法,助行不可少;依第二种说法,助行也不可少。怎么办?善导大师说一向专念,好象是呵斥杂修,是不是?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不要死在文字上面,要得意忘言,得义忘诠。读经也好,看祖师言论也好,要得佛意,要得祖师的本意,不要死在句下。善导大师之呵斥杂修,他的本意是:你不能对弥陀佛没有信心,非得认为一定要其它的杂修来辅助这句佛号,作为交换弥陀接引你往生的资粮。你不要抱着这种想法去修助行。他是呵斥这种杂修。
当你一心万行、念念导归极乐的时候,你哪一念不是正修?哪一行不是正行啊?懂这道理吗?善导大师呵斥的是你对弥陀本愿特别是十八愿不能仰信,你认为光念阿弥陀佛佛号不够,非得一天做多少功德就不行,否则到往生时,极乐世界的海关不让你通过,阿弥陀佛也不会接引你。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样的吗?根本不是这样的嘛!善导大师教你一向专念,是让你不要对弥陀佛接引有怀疑,你不要认为单念弥陀佛还不够,还要去搞什么来辅助。因为当时唐朝有各宗各派,有人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没有这种容易的事。你不修菩提行、不修六度万行就能往生,哪里有这种好事?他们呵责净土法门。所以善导大师揭竿而起说:“专心念佛就对啦,你们修的都是杂行。”他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说的。
到了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就不同了。他说:“当然我相信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但是我修一切万行,也是念阿弥陀佛。”哎!这就不同了。他就不说是杂修了。两位祖师的用心完全不同,讲的话好象有冲突。不是有冲突,不要死在文字底下。这样读经、读祖师语录会越读越糊涂。然后就拿佛法谤佛法,学了一样佛法,去谤另一样佛法,执已非他,执此非彼,一方面造功德,一方面造业,你说可怜不可怜啊!
我们要理解的第二个重点是我们一方面要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把它抓住,一切助行才能显得更有意义。比如说有一个厨师说:“哇!你们这么多人结夏听经,好!悟光法师!我要帮你们做饭。”于是他去做了好几十种山珍海味,可是刚好忘了煮饭。你说这不是颠倒吗?或者他去买了好漂亮的盘子、筷子、最美好的餐具,可是他把菜煮焦了。你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各位,你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有本有末,有正有助,那么助可能是正。但是如果你抓不住正的话,一切助也都不成其为助了。
我再说另外一个比喻,“正”就象一个国家的国王一样,“助”就象下面的文武百官。如果国王死了,文武百官还有什么官好做哪?每天给谁上朝啊?给谁办国事啊!已经乱了嘛!所以说正失去了,一切助都不成为助了。这一点要对各位特别的提示。我今天所看到的净土行者,常常是到处参加佛七,然后这儿念念,那儿念念,回到家里拿串念珠也念念。可是一样烦恼重重,妄心重重,迷迷糊糊。临终时候,惦记着儿子、丈夫、金钞、房子、首饰……惦记着一切,最后堕落。这就是正没抓住嘛!一切助行都不成其为助了。他活着的时候所做一切功德都不能导归极乐,今天很多净宗行者常常都是这样,这就是正没有抓住。
好!现在就可以提问了,我们该怎样抓住“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说“正”就是怎么样、怎么样。因为“正”要分三个愿来说。如果你是十九愿所摄的众生,你知道“正”是什么吗?就是发菩提心。如果对天台家讲,修一心三观、彻证中道了义的佛性,那是“正”。除此而外的都是助行,念佛也是助行。因为对他们来说,往生不是难的事情,彻证菩提心和中道了义之后,就已经证得登地以上的菩萨,对他们来讲这是最重要的。
或者有人说弥陀佛的愿不摄受他们。这个话没道理。四十八愿当中有很多愿摄受他方菩萨。显然弥陀佛是摄受菩萨的,他在四十八愿中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他没有说烦恼众生,也没有说三界众生,你为什么扭曲经文呢?说摄受十方众生,这样才能体现弥陀佛无限的大悲啊!其实菩萨也有迷惑,也需要弥陀佛的摄受呵!弥陀佛能够摄受菩萨才表示他的悲心是体解一切、慈悲一切的。好啦!对修十九愿的说,正行就是努力修一心三观,体证中道佛性,实相念佛,一切助行就是:修禅啦,修忏法啦,乃至念佛啦,以圆满菩提心。所以你看天台家的修行,也有主七念佛,可是平常却很少看到他们念佛。他们讲经、静坐、修一心三观,可是往生时预知时至的很多。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的法师公,了义和尚的法师——定西老法师,临终时他的内衣是破的,他一辈子不拿钱,是了义和尚替他拿钱的。他持戒严,修苦行。他讲经讲得很好。人家让他写书,他说:“祖师大德写那么多了,我干吗写啊?做糟糠。”你看,这调柔心、谦虚。他往生的前一天,在香港大屿岛山上面的一大堆老修行全都下山来了,了义和尚问他们说:“你们跑下来干吗?”他们说:“老法师要往生了。”“我们在照顾他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他们说:“我们昨天看到老法师的房子上一道光往西方去了。”看!他已经先走了。他只是一个天台家的讲经者而已,也没有说他念佛念得怎么样。你们有谁看到净土祖师的著作中有关定西老法师生西的说明,没有啊!这就是属于十九愿所摄的那种人。
发菩提心修净土法门是一种密行,重点在于行大乘的一心三观。当然他也同时念佛作助行,或者他把两个都当作正行。总之,修十九愿的正行不完全是念佛,修一切佛法都已经是念念念佛的了。中国的祖师常常提到念念念佛,尤其是禅宗的祖师,他们静坐的时候,体会诸法实相,实相念佛。这也是念佛,这是正行。
修二十愿的正行就是持名念佛或者观想、观像念佛,而观想、观像中国人很少修,专修持名。这就是二十愿的“系念我国,植诸德本”。你们说经典上是“植众德本”,还有第十九愿上面是“发菩提心”,我的经本上是“为菩提心”。我是依藏经上的不同版本。这两个一样,其实“发菩提心”更符合我的解释,这是古来抄写流传中稍有瑕疵,稍有变动,没有关系,我们还是得意忘言。“植众德本”更是一样。古时“众”和“诸”都是种种的意思,流通本是什么就是什么,解释没有差异。这个修法就是持名念佛,以持名念佛为本,其它诸如善行、读诵、教理等为助行,万行齐修,导归极乐。可是各位对于这个“本”有点疑惑,有人会想:“以念佛为本,我要念到一心不乱。”没错,最好是这样修,念佛总要有个效果。传统的中国佛教常强调这个。你们参加佛七,主七师常说:“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早一点念到一心不乱!”哪儿都是一样。最明显的是二十愿所摄的众生修持名念佛,你们是否一向也这么修?应该要朝那个方向努力。这是正行,其它万行为助。是这样。
可是你们别忘记,我说过中国稍微少强调十八愿。它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甚至“乃至一念”亦得往生。这一愿所摄就不同了。这一愿里边没有讲到任何修行,最后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也不算修行,只要不去做就好。谁没有办法“乃至十念”哪!古来有人解释十念是回答弥勒菩萨问的那个十念。后来善导大师说不是,古来的祖师都说不是这样解释,是指的十念佛号,所以我们不用其它解释。那么你看到愿文里讲到修行没有?有,只讲两件事,“欲生我国”的那个“欲”,加上“至心信乐”,它在讲那个信心。所以,十八愿所报摄的本是涌现那欢喜无量的信心,以涌现欢喜的信心为本。只是你信心不退,就象法华经说的“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只现一念“大喜充遍身”。再也没有二念,从今以后,一喜永喜,决不退转。什么时候你开始喜,就是你往生确定的时候。日本真宗也讲往生决定,欢喜念佛。解释是一样。
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不是求一心不乱的,他是怎样念佛呢?
“南无阿弥陀佛,你好伟大!南无阿弥陀佛,你好慈悲!南无阿弥陀佛,我确定往生了,我好感谢你啊!南无阿弥陀佛,……”他就是用这种由哀的赞美、感恩、无限喜悦的心情来念佛的。
这和中国传统的求一心不乱的念佛心态是不同的。两种修法都没有错,都在弥陀本愿摄受之下。就看你和哪一种修法相应而已!我如此介绍的用意不是要你修哪一种,而是让各位了解除了中国传统的二十愿修法之外,特异方便的修法是怎么样的。
当然十八愿是特异方便的修法,因为它好像没做什么动作,只要你相信、欢喜、决定,那一刹那就能往生。一心不乱还怕后来又乱了呢!你欢喜决定,你大喜充遍身,你就是妙好人。妙好人的统一概念就是很欢喜,对这件事很感恩,一高兴就感恩。你一天到晚吵着要你爸爸给你买个生日蛋糕,就是不买,终于有一天买来了,你吃下去,高兴之余会感谢你爸爸。就是这样,不需要开悟,你自然会高兴、感恩。这反应很自然。
因为我相信弥陀佛的十八愿摄受我,我能往生了,我大喜充遍身。你怎么会欢喜?因为你信十八愿,你就被该愿所摄,所以你会欢喜。你一欢喜,那更是为十八愿所摄。所以你至心信乐,一刹那你就肯定:爸爸让我回家啦!而且飞机票已准备好了。你就不会怕临终起颠倒心。我问你,你再怎么样的恍惚、颠倒,乃至你变成了植物人,你是不是总有我执?那个“我”是与生俱在的,所以植物人也还会有某种微细的反应。他咳嗽咳不出来的时候。会憋的脸色发紫,然后咳嗽。道理一样,当你仰信阿弥陀佛,相信没有任何否定的理由,没有任何障碍,你能确定接受弥陀本愿的接引,而处于至心信乐之中,乃至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你确信受了佛的这种深恩之时,这一些就会自然地变成你性格中的一部分。
在这样情况下,当你临终时,你对弥陀佛会不会来接引,绝对不会怀疑。你对有没有什么样的助念,绝不会担心。十八愿的意义就在这里。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观经》上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人,也能往生。得救者是那样的欢喜,那种感觉由然地涌现不退。注意!要欢喜无量,由然不退,充满着对弥陀佛的感恩,能生起这样的心,而且护念此心,使之不退,这就是正行。此时,正行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念佛了。
十八愿的正行是这样,其助行是什么呢?就是平常闻思弥陀本愿,经常听闻弥陀本愿的讲解,思维弥陀本愿,加深理解弥陀本愿。弥陀佛兆载永劫为救度十方众生而修行,他为了建立十方净土当中最美好的极乐净土,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帮助下,观察了无量无边的佛刹,经过五劫思维,设计了极乐世界的蓝图,再用兆载永劫不可思议的时间去精勤修行庄严,成就了庄严妙丽的极乐净土。他的四十八愿中的十八愿就是专门摄受我们这些愚痴、颠倒的众生。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能往生。它的重点在于时时刻刻的欢喜无量,时时刻刻的愿意往生,如果今天欢喜,明天不欢喜就不行。什么时候恶事发生了,比如突然一条恶狗追来了,你不会叫妈,脱口只叫阿弥陀佛,这一念便是特异方便,快、直捷,而且当下成就。这是正行。听闻佛法、闻经思维这些助行的作用,也是护持信心,使之深化和不退的。
中国传统的净土宗,常常强调信、愿、行这三学。那么,信、愿、行在摄生三愿当中是怎样安排的呢?先看十八愿,十八愿重点在“信”,“至心信乐”就是讲“信”,有信才有乐嘛!因信发愿,“欲生我国”就是“愿”,这愿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信”。对佛的本愿没有丝毫怀疑,彻底的仰信,相信自己一定为十八愿摄受而欢喜无量。有没有“行”呢?“乃至十念”嘛!就是说你也要让你的信心时时刻刻的存在,所以十八愿以“信”为主,可是也不离愿、行、以愿、行为辅。中国祖师强调的信愿行在十八愿中完全看得出来。
再看十九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就是愿心。然后“修诸功德。”它的重点在发菩提愿,这是大行菩萨修的。修大乘法门,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愿。可是没有见到“信”哪!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当然相信弥陀佛能够接引他,菩提愿心中就充满了“信”。所以这是以愿心带动信心,和十八愿以信心带动愿心不同。所以十九愿也是信、愿、行具全,而以愿为主,信、行为辅。
二十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就是“行”嘛!这跟信、愿无关,中国人常强调多多念佛到一心不乱,就是时时系念。接下来是“植众德本”和“至心回向”,这也是“行”。可以看出,二十愿是以“行”为重点。下面的“欲生我国”明显的是“愿”。那么“信”呢?因为你系念并且欲生我国,当然说明其中有“信”。信阿弥陀佛和弥陀本愿真实存在,信极乐世界的极乐,所以才会“系念我国”和“欲生我国”。这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欣羡心。二十愿是以“行”为主,信、愿为辅。我们可以一再看到中国最传统的修法在二十愿当中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