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律宗为佛教繁盛提供了保障
发布时间:2024-08-11 02:21:20作者:地藏经全文网导读:当人类面临苦难,又找不到合理解释的时候,宗教应运而生。在众多的宗教中,佛教是唯一一个否认有“神”存在的宗教。佛教因为机缘传入了中国,这让当时社会底层的百姓在心灵上有了一丝寄托。佛教在中国流布的过程虽然起起落落,大体上还是朝着兴盛的方向迈进的。到了唐朝时佛教进入黄金时代,各个宗派相继成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王朝,平民百姓在饱经数百年战乱后,终于在唐朝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随着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世界的需求愈加凸显,这为佛教的兴盛创造了有力条件。其中道宣律师创立的的律宗,为佛教的繁盛提供了基础保障。律宗的核心是戒律,关于戒律的重要性,佛陀在将要涅槃时就已提到。
相传,佛陀在将要涅槃之时,身边只有两个人,分别是阿那律和阿难。眼看人生的导师,伟大的佛陀即将离去,尚未开悟的阿难悲痛万分。他在和阿那律商量后,来到佛陀面前请教关于佛法的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佛陀涅槃后,他们应该跟谁学习佛法。佛陀告诉阿难,遵守波罗提木叉就可以了,波罗提木叉是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语就是“戒律”。可以看出,佛陀将戒律视为佛法兴衰的关键因素,只要众生遵守就可以证得解脱,后世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未能严持戒律有关
。截止到唐朝初年,佛教在中华大地已经流传了550余年,在道宣律师之前就有人对四分律进行过研究,到了唐朝这些研究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沿袭了,原因有两点。
一是四分律本身具有浓厚的上座部小乘思想,唐朝盛行的是大众部的大乘思想,两者的冲突非常明显,难以融合。二是佛教为了传播的需要,逐渐向中华文明靠拢,与本土思想在历经几次灭佛事件后,舍弃了从印度带来形式和习惯,完成了本土化,在唐朝进入了繁盛期。
另一方面,佛教想要兴盛就必须确立符合唐朝国情的戒律,道宣律师主动承担了这个重任。
道宣法师像道宣律师出生隋朝的都城长安。10多岁时因厌烦世俗的学问,跟随当时长安的智頵律师学习戒律。唐灭隋后长安又变成了唐朝的国都,道宣律师依旧住在长安,并在二十岁的时候受具足戒成为了一名比丘。这时距离他进入寺院学习佛法已经过去了5年。
5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断,他在这5年里除了学习四分律外陆续学习了很多其它佛经。在出家之后,道宣律师继续深入研究四分律。
四分律原是上座部佛教分支法藏部的佛经,共有60卷分为四部分,四分律因此得名。道宣律师在参考了大小乘的戒律,阅览了主要的佛教典籍后编写了适合佛教在唐朝发展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本》《比丘尼钞》这五部疏钞,世称“律学五大部”。
后世针对道宣律师对律学作出的贡献,尊其为律宗初祖。又因道宣律师久居终南山,律宗亦被称为南山律宗。
律宗祖庭净业寺总而言之,佛教之所以会衰落以及导致灭佛这样的法难发生,要么是因为寺院财富的过度积累,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甚至有灭亡的危险。要么是因为别有动机的人利用出家的身份打着佛教的旗号,干着一些损害佛教声誉,危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不法勾当。
律宗的出现,正是回到根源斩断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令出家人能抛开私心杂念安心修行。为佛教事业能够繁盛提供了基础保障。直到今天四分律仍然是制定戒律的标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