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佛学:论《大乘五蕴论》的精华

发布时间:2024-01-12 02:19:42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佛学:论《大乘五蕴论》的精华

由于正念的修习而觉察六尘、五蕴本身,发觉“我”不过是它们的组合,我执淡化,最终证悟。

传统佛教法相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五蕴。蕴是积聚之义,类似于现代人说的集合。五蕴就是五个集合。

色蕴:指物质及各种物理、生理现象,其特质是有质碍,物质是占据空间的。外在的境界和内在的生理活动,都属于色蕴。

受蕴:指感受,领纳之义。总分为苦、乐、舍三种,又可分为苦、乐、忧、喜、舍五种。苦、乐是身受,忧、喜是心受。佛教不太讲情绪,但佛教中强调对感受的觉察。感受就是情绪的内在体验。现代人常有焦虑、抑郁等,这些属于受蕴中的“忧”这一类。

想蕴:取相之义。“取相”即是种种概念或表象。其中概念是从感知经验上抽取共性的心理过程。概念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到核心的作用。

行蕴:迁流造作之义,指除受、想外的其余心所(心理活动),及心不相应行法(以后会详细解释)。其中以思心所为代表,也就是意志的作用。

识蕴:即人的心本身,“识”是了别之义。唯识中讲八识,其中阿赖耶识为根本。阿赖耶识是由一系列种子,或者说潜能组成

。第七识,末那识,是深层的自我意识。第六识,包括了人的思维、知觉等活动。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即我们常说的视觉、听觉等五种感觉。

我们说“无我”,不光是一个道理,不是一种概念或者一种哲学。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带着一些投射去看问题,经过很多的大脑加工,因此所看到的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在禅修当中关注当下,不是用过去的经验加工处理现在获得的信息,而是用现在的、当下的方式去直接感受,去体会:哪些是色蕴,哪些是受蕴,哪些是想蕴,等等。这是发现我们以前看事物的方式,实际是非常模糊的轮廓,包括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不断去修行正念,就会觉察到这个世界其实有非常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不是一些粗糙的概念或轮廓,包括习以为常的“自我”的概念。所以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通过正念不断地加强,我们能看到我们过去很多的成见和投射。能够把它放下来,回到事物更真实面目。

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关于无我的体验。好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自己的这样一种想法,例如说“为什么我在我的这个身体里面呢?”“这只手为什么是我的呢?”可能我们小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特别奇怪的一些想法。但这些想法在我们文化里是不被认可的。如果小孩子去问父母,父母可能说“你就是你呗!”他们会不主张孩子去思考。但这正是我们去看到“我”的局限性的开始,从这个地方我们去体会到“无我”一些内涵,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这个“我执”已经产生怀疑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走下去,或能走到哪里。

走下去的办法就是正念,或者说,是四念处的修行。

如《大念处经》上说:“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我们现在说的“正念”包括了觉察、专注、接纳三个特征。

由于正念的修习而觉察六尘、五蕴本身,发觉“我”不过是它们的组合,我执淡化,逐渐趣入无我的体验;由于长期训练,专注力增强,故而对于“无我”的体验亦逐渐增强,直至证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