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第十八愿善导释》 085 心念口称皆不离名号

发布时间:2023-09-11 02:20:59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第十八愿善导释》 085 心念口称皆不离名号

二、“念”之含义

接下来就“念”这个字的含义稍作解释。

(一)念通于心口

中国字这个“念”,是通于心念与口称的,口称也说为口诵、口念。唐朝唯识宗的窥基大师在其《阿弥陀经通赞疏》中说:“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念。”然后又说:“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这里就提示出念有“称念、口念”的含义。

又有一本书叫《五杂俎》,里面有一段“雍州楚英夜卧,闻人念《阿房宫赋》”,意思是说,雍州那个地方(在今西安一带),有一个人叫楚英,他晚上躺在床铺上,听到有人在外面念《阿房宫赋》这篇文。可见这里的念是口念,如果不是口念,怎么耳朵能听得到呢?

还有,我们所出版的《净土决疑》一书,在第124、125页当中,也有一段对“念”的解释,也解释得很好,我来念一遍:

“十念”之“念”,口念也。善导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止观辅行》二之一曰“念法华文字”,《六祖坛经》曰:“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酉阳杂俎》七曰:“荆州法性寺僧恭惟,三十余年念《金刚经》,日五十返。”以念为称,不遑一一。

北京儿童念《大学》,念《中庸》,念《论语》,念《孟子》,皆以读为念也。以十声释十念,何疑之有?

弥陀因位,五劫思惟,选取易行之至极,以念佛为入报之因,岂非无盖大悲哉?

《净土决疑》对净土法门的阐释,以及一些疑问的解析,都解释得非常好,所以有志于深入净土法门,乃至弘扬净土法门,这本书要好好阅读。

(二)心法与色法

前面曾提到,“念”在唯识学上是心所法,属于心法——无形的;“声”或“称念”属于色法——眼睛可以看得到、耳朵可以听得到。所以,起心动念这个心法叫“无表业”,是看不到的;言语举止叫“有表业”,是可以见闻的:这是唯识学的名词。

以一般佛法来看,“色”跟“心”本体不同,能念的心与所念的声音或名号也不一样,因为这样,有人看到法然上人在《选择集》第三章所讲的“念声是一”,就加以批评说:“念者心所,声者色法,言‘念声是一’者,色心二法相滥。”意思是说:念是心所,声是色法,各自迥然不同,说念声是一样的,岂不是色、心相混乱、相掺杂了?

(三)色心可融通

会有这种批评,第一是他不晓得中国字一字有多种内涵,不晓得“念”有口念、称念、诵念的含义;第二是他不晓得色、心是相互融通的。怎么融通呢?“念”是无声之声,它也是声音,只是我们一般人听不到,因为我们有烦恼障,所以别人心中在思想什么、在系念什么,我们无法听到。其实,不管心还是色,都是有形的。比如,“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便是一例;如果是佛的话,不管你起什么心念,他不但听得到,而且是很大声,这岂不是“色、心”二法就互相融通了。

(四)心念口称皆不离名号

还有,“心念”也好,“口称”也好,都离不开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只是“口称”对一般人来讲就容易,也比较能够持续不分散,就好像大家在念佛堂,就可以开怀畅念,开口大声称念佛号;否则如果只是默默地坐在这里,少数人会专心一意地系念,大部分人往往容易昏沉散乱,不能相续。

以上是就“念”字与“口称”来作会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