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文化和自然遗产」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噶哇更登才让作品鉴赏

发布时间:2023-09-18 02:20:11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文化和自然遗产」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噶哇更登才让作品鉴赏

今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响应全民关注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号召,#黎家印象#特新开话题【文化和自然遗产】,首篇刊登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噶哇更登才让作品鉴赏

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的唐卡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品的宝物。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17—650)兴起的绘画艺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宗教色彩及独特的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品的宝物。唐卡艺术于200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历史上,藏文经历了很多次改革,唐卡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唐卡最初是从密乘教法中衍生而来的。唐卡的传统手工绘制决定了唐卡无法进行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即使有市场需求也不能进行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在绘制过程上,唐卡的绘制要求极为苛刻、程序非常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制作一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因此,每一幅唐卡都凝聚了唐卡画师的血汗与众神的护佑。唐卡画师们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教世界,天然矿物彩原料(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的使用保证了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有些颜料的配制是由年轻男人来打磨,蓝色和绿色则需要娇俏玲珑的女人慢慢研磨,用这些颜料绘制出来的唐卡历经上百年、上千年的岁月,色泽依然艳丽明亮。

青海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艺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典范之一。据来源于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的文章称:

“宗喀”是藏语音译,藏语称湟水河“宗曲”, “喀”指河岸,顾名思义“宗喀”就是湟水岸意思。在地理上指湟水河流域地区。另据藏文献,黄河以北的拉吉雪山藏语称“宗拉让毛”,小积石山称“宗喀杰日”,两座山脉间的区域称为“宗喀”。汉史中的“宗哥”地名实际上就是藏语“宗喀”的音译。这一古老地名在吐蕃时期,就已出现在藏文史料中。作为青海重要的文明发祥地,该区域历来是安多藏区重要的文化中心 。

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发源地,历史上的宗喀地区曾出现过许多高僧大德,他们不仅带动了宗喀地区佛教大发展,也为宗喀地区佛教艺术兴起创造了良好的艺术生存空间。旦斗寺石窟壁画、西宁北山石窟、平安白马寺石佛、瞿昙寺壁画、塔尔寺清代壁画,这一处处佛教艺术遗存是宗喀艺术留给历史的辉煌见证。正因为有这些艺术传承基因,宗喀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几经挫折,但其传承香火依然生生不息,显示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所谓的宗喀艺术,不像热贡艺术那样有一个清晰的地理文化界定,是对流布于青海东部黄河以北地区的藏传佛教艺术泛称,公元十一世纪,宗喀地区成为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地,宗喀艺术由此开始兴起。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纪,在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创建了塔尔寺,此寺成为宗喀艺术的重要传承地。宗喀艺术在塔尔寺开始走向成熟和繁荣,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标志着宗喀艺术进入到了顶峰时期。之后在宗喀格杂部落的噶哇喇嘛、杨本 、阿克三丹、阿克陈力、噶哇索果、加央等宗喀艺术代表性画师辈出,使得“宗喀艺术”有了清晰的传承脉络。其中阿克陈力的亲绘作品《上师供奉图》作为镇寺之宝,至今珍藏在赛智寺。

热贡艺术的复兴直接推动了宗喀艺术的复兴,宗喀艺术在已故白日光活佛的带领下又一次走上了艺术的殿堂,现如今上百位宗喀艺人在全国各地展示着宗喀艺术的魅力,并持续传承着宗喀佛教艺术体系。 并由此形成以塔尔寺、瞿坛寺、佑宁寺、广惠寺、丹斗寺、赛知寺、卡的卡哇等寺院为中心的宗喀艺术传承地。特别是塔尔寺和赛知寺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传人,他们在祖国各地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同时,也将复兴中的宗喀艺术推向了前景广阔的成熟之路。

年轻的画师噶哇更登才让,青海省省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青海省第4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工艺美术——”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代表性第一传承人。他 不仅善于运用有关传统唐卡艺术的理论知识,还进一步汲取了国画、水彩、油画、素描、速写、透视等国内外不同的绘画技巧与方法。作品深深扎根于藏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了当代艺术的养分。前不久,#黎家印象#在青海西宁就欣赏到了他的作品。图片是在青海省旅游文化节暨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上拍摄到的,图中背影中的那位站立哥,应当就是主人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