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从解脱道到菩萨道

发布时间:2022-07-25 16:27:35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从解脱道到菩萨道

  佛陀曾经开示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后学传道就是秉持这个原则,若是有机会结善缘,我就全力以赴。这次来美国能与法云寺佛学院结个缘是我求之不得的。
 

  几年来,我因为到处考察及对佛法的学习,我觉得北传与南传佛教各有特色。

  现在北传的佛教徒,看到南传佛教的佛使比丘、阿姜查,觉得他们的佛教很好哦!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修学是有整体的经律论作背景的,不仅仅是开示一段四念处就能成就的。

  而我今天的讲题秉承印顺导师所点出的,整个南北传佛教共同的部分:是从阿含道到菩萨道——即从解脱道到菩萨道整个的学佛道次第。这是印顺导师在他的著作里头所透出的省思。

  印老读到《增壹阿含经》:「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而得也。」直下认为这就是佛教根本精神所在。这个观念根据《印度之佛教》序文可分为三方面说,世尊之根本教义是:

  1.「缘十方而重此土」:虽然讲到十方世界,而重这个世界。

  2.「历三世而重此时」:从因果上说,过去影响现在,现在影响未来,但应把握现在。

  3.「立誓度一切众生,特以人类为本」:此即所谓的人间佛教。导师特别提出「间」:是上升与堕落的关键与枢钮。如果我们到地狱、饿鬼、畜生道去,所有的业都是在人间造的;到天上去的业也是在人间造的;作阿修罗的业也是在人间造的;再作为人,还是在人间造的因。

  所以,人间佛教就是要我们注意此世、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

  人间佛教以人为本,不是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人最重要)。佛教主张一切众生平等,但是危害自然最厉害的是人,而维护自然最有能力的也是人,所以要教育人。

  人间佛教的「间」解释过了,它的根本教义也知道了,它的精神何在?就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能够进入无余涅盘,能够永灭贪瞋痴,能够解脱烦恼,而得到大自在,得到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学佛的终极目标。

  它的精神在无己为人,任何事不以自己为出发点,而是观察我们此时、此地的环境中,所有的人事物,需要的是什么,感受的是什么。

  第一,学佛是向佛学习,不但是为求世间的福乐而学,也不是为自己的解脱。应学习自他净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第二,佛菩萨及老师、同学等同参道友,只是启发我们,教导我们,剩下的我们要自己去做,所以自悟不由他,它的精神就是尽其在我。

  第三,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怎么成的?是于无数量的时间、空间,与无数量的人结缘,广学多闻,广度众生,一切功德圆满而成就的。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该修的法门已修了;应断的烦恼已断了;要度的众生已度了;该修的福报已修了。于是自然就成佛了。

  解脱道部分的道次第有三:道前基础、正学道、证解脱道。

  (一)道前基础

  学佛就是要有一定的基础,以渐进的次第具足世间的正见正行:先皈信三宝,受五戒十善(具足人间三福行),亦即施、戒、定。这样可以得人身,有人身才可以修行;才可以作解脱、度众生的修道前的基础。

  阿含道,也就是循序渐进的解脱道。要确立出世间的缘起正见,也就是理解苦集灭道四谛的生死流转与还灭解脱。实践戒定慧、三学、八正道而得解脱。三学、戒定慧就是八正道的内容。

  就道法的内涵看,先具三善根:第一个要分别善恶,这是智。第二个具惭愧心,就是具宗教情操。所有的贪瞋痴,佛菩萨都没有,我们都有,我们该惭愧,改掉吧;所有的慈悲喜舍、智慧、愿力,佛菩萨都有,我们都没有,我们该惭愧,培养吧。道德三增上:一、自增上,是自己想要提升。二、他增上就是世间增上,是大众加持力。这也包括舆论的力量。三、法增上,也就是要以佛法为增上。

  第三个住不放逸,即是四正勤。要有意志力坚持不作无意义事、不讲无意义话;还要有意志坚持去作有意义的事、说有意义的话。有智慧,又有提升自己的情操,并且能住于不放逸,又有贯彻始终的意志力,这样才能有成就,才能往不贪不瞋不痴的方向走。

  次具四预流支:「亲近善士」,要有前面三善根,才能亲近善知识而有利益。亲近善知识所为何来?为要听闻正法。

  「多闻正法」是依义不依语。印顺老法师特别解释「多闻」并不是经典读很多,就小乘言,是堪闻三法印;就大乘言,则是堪闻一实相法印。缘起无我的道理能如实信解、如实行,名为多闻。

  「如理思惟」,这里不是说如你思惟,亦不是如我思惟,而是如理。众生是以情为本,是如我思惟。我们常说:「我以为」、「我认为」。佛是证悟真理而成佛,不是因为太子出家;也不是因为六年苦行;也不是说法讲经四十五或四十九年,都不是。他之所以成佛,是因为证到了缘起无自性、缘起无我、缘起正见。所以我们要如缘起正见去思惟,不能如我们以往的习惯去思惟。

  「法次法向」:「法」即涅盘,是贪瞋痴永灭的最高境界;「次法」即三学八正道,是往涅盘道路的;「向」即实践,如法修行。这在四依法中,即「依智不依识」。我们所读、所听,乃至现在所介绍的,就是一堆知识。你若未经过自己在定中的思惟分辨,再透过出定后,于人事物的对待中去磨练,没有这样的体验,都只是知识。这里所说的「智」,就是要你对所学的知识的信与体验要一致,是信智平等的。

  具备了对佛法僧三宝及解脱正见完全正信不疑,则完全破我执,证初果须陀洹,五下分结中的三结断。这是分证。再修戒定慧分破,即三学八正道。

  我们来看戒定慧三学与八正道的配对:

  正见、正志是慧;正语、正业、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精进(正方便)通戒定慧三学。所以戒定慧就是八正道。这就是具足世间与出世间的正见。

  (二)正学道

  1.正见、正志

  第一要与无贪无瞋无痴相应。正见有善有恶,从外表看,对人有损有害,对正当的提升有障碍的行为即恶;积极面说,对人有鼓励、有利、有正当性、建设性的提升之行为即善。从内心方面说,如果止恶行善的目的是为名为利、供养、面子,则是不净,是有贪瞋痴,有我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支配欲。

  要与不贪、不瞋、不痴,与无我慧相应才叫善,虽然境界太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而后慢慢地循序渐进。

\

  第二正见是报必由业。我们今天所得果报,善、恶、美、丑,引业、满业都由业来。业是造作,有善业、恶业、不动业、无记业、清净业。造善业得人天果;造恶业受三恶道报;造善与无我慧相应,是清净业,则可以得解脱,可以转业力成愿力。誓愿度众生,很认真的读书、赚钱、盖寺庙、办学,若能与无我慧相应,则一切所作都是解脱业、是菩萨道。

  第三是要有三世。世是时间,过去的一秒钟前就是过去世;未来一秒钟后就是未来。《俱舍论》说:「已生已灭名过去;未生未灭名未来;已生未灭名现在。」这样就有三世因果。

  第四,耍知道有凡圣境界:千万不可以说,我遇事就会贪,会瞋,会痴,哪里有不贪不瞋不痴的圣人?不可以这样比况别人。要相信佛菩萨是真实成就无上菩提,具有愿力、大悲心。

  世间正见——法住智——很重要,但唯有出世间正见才能解脱,那就是缘起正见。所谓正见者,谛观四谛慧,就是对于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有正确的观念。

  要先知法住智——缘起相、生灭流转,这都要知道;后知涅盘智——还灭解脱,也都知道。然后证入——应改的改、应断的断、应修的修,而证入缘起性。这样才是破我执而得解脱。

  正志新译叫作正思惟,即是信愿菩提心。佛菩萨有大智慧、大菩提、大悲心,我光是相信他还不够,我还要立志跟他学,这才有力,也就是自增上。这种信愿心依靠什么而发?依法增上而来。因为很多众生需要,所以是他增上而来。

  2.正语、正业、正命

  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观念,又具备正见、正思惟,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那就是戒:正语、正业、正命。持戒就不会讲话尖酸刻薄;不会作假见证骗人。正业是不作杀盗淫,积极方面是护生。正命是什么呢?是正当的职业和适当的经济生活来养活生命。出家的正命在哪里?出家不可以算命;不可以通致使命;不能作生意;不讲鬼怪、通灵、大妄语等等以获利益。

  3.正精进

  正精进通三学,一般而言,佛学的总纲,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南传阿含经翻译成「正方便」。正方便就是适当的调整,修戒、修定、修慧都要适当的调整。

  4.正念、正定

  正念的内容就是四念处。念是修定的前方便,也就是先要离欲、恶、不善法。这时候慢慢修止,在近分定时,若精神集中起观,观缘起无我,照样可以破我执而解脱。

  甚深的智慧,散乱心不能得,一定要入定,定中令心澄静,然后才能起观。得定的人思考、分辨的能力很敏锐,这样才能觉察自己的执着。这也就是自觉。得禅定,是心理上的离舍我们执着的多寡、粗细而说。如果修行人得定,却不与无我慧相应,唯有禅定的功夫而已。

  (三)证解脱道

  由此我们知道,不是一定要修到四禅才能解脱,而是在你产生离恶不善法的乐欲时,会产生一种喜乐。为什么愿离恶不善法?一定要透过前面所说分别善恶、具惭愧心、住不放逸,有这样的前方便才有办法。能够这样,在近分定与空无我慧相应也可以解脱。

  正定过后为正解脱;其后为解脱知见——解脱的人自己能够知道自己已经解脱,不需别人为他证明、印心。

  龙树菩萨说:「有分别而无自性分别;有分别作用,而此作用不执有自性。」无分别心,不是没有分别作用,是有分别,而没有分别执着。就是没有自性执着,不认为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或佛性的作用。

  本文第一页表格的下一栏:三善根→四预流支→修世间八正道,即还有我,「我」在修。如果正定相应入见道,或者是得初果以上,就是出世间八正道。破我执以后还是继续修八正道。与无我慧相应,就是修出世的八正道。

  大乘菩萨道有两类:一是直入,一是回入。如果经由修行解脱道或天道而进入的,属于迂回而入的菩萨道;若是于人直接发菩提心,广学多闻、广度众生,这是直入的菩萨道。

  直入的,就是从三皈五戒,直发菩提心,修十善业道,以三心行六度万行;依六度四摄圆满三心,成就佛果菩提。

  图解

  三心是信愿菩提心、同体大悲心、空无我慧。信愿菩提心是目标;同体大悲心是动机;空无我慧是方法。

  六度、四摄法是领导者必备的条件。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八正道中有四度:戒、定、慧、精进。唯少了布施与忍辱。亦即在解脱道的基础上,再加上布施与忍辱。

  布施的目的是成就信愿菩提心,是为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也就是空无我相应的方法。若未成就空无我慧,也可以用爱语、利行、同事这三种善巧方法以助成、圆满我们的布施达到最高的边际效用。即能成就无上菩提。

  这四摄六度是菩萨应行。请参考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及《佛法概论》最后三篇:〈菩萨道通论〉、〈在家菩萨道〉、〈出家菩萨道〉,有详细说明。

  具备道前基础、解脱道、菩萨道的正常道,再依根性不同,成立各宗各派的各种契机、契理的方便道,名为加行道,非别立道次第。

  在阿合道中常说「先直其见」,缘起正见如果没有建立,那么还是佛法的门外汉。其次是「净其行」,是持戒,也就是德行。浅一点名为止恶;深一点名为行善;更高深的净化则名为清净心。所以佛法那么多,六个字就讲完了,即止恶、行善、净心。也就是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在「解脱道」中,以净心为第一,即要令我们的贪瞋痴我执越来越淡。

  「菩萨道」则以利他为先,像依报——环境、正报——身心都庄严了,才能成就佛果菩提。我们学佛,不要忘记了是从解脱道次第到菩萨道次第,整个落实在人间, 随时随地、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菩萨精神就是忘己为人,尽其在我,任重致远的使命感。希望我们都能抱持这样的愿望,转业力为愿力。

  愿度无量众生,愿断无边烦恼

  愿学无量法门,愿成无上佛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